有了初中時的慘痛教訓,希晴從邁入高中的那一刻就下定決心要做老師的寵兒,小團隊的領導者。很可惜,從第一天就得罪了班主任英語老師。被老師當衆不點名批評了一番。
進入高中的第一個月,希晴和衆多同學被拉到了山區軍訓,與同寢室的女孩子們建立了友好的關係。中午一起唱歌,晚上一起吃飯,回寢室前一起去供銷社買好吃的零食。一起捱過罰,一起掃過廁所,革命的友誼初步建立。從此以後,希晴再也不是那個形單影隻的小可憐,上廁所有人陪着,去食堂有人陪着,甚至中午會有關係好的女同學主動找希晴一起遛彎。回到學校後,希晴努力學習,終於在第一次月考時混入班級前十名。
多年的經驗讓希晴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第一印象至關重要。第一次考好了,你就是老師的寵兒,同學的榜樣。以後取得再好的成績似乎都是理所應當。第一次考了倒數,之後就算髮憤圖強,奮起直追,成績上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也會被一些有心的同學在背後嚼舌根,認爲有抄襲之嫌。老師們更是嗤之以鼻。這就使得成績不好的同學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造成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這種尷尬的局面。可以說第一次考試成績直接給同學們高中三年的表現定了性。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高考完最後一次排榜,成績排在前面的學生跟高一剛入學時成績排在前面的是一撥人。
在學校裡,老師們通常會比較關注學生第一次考試的成績,以此來給學生排名,區分出應該重點關注的學生。課間開開小竈,給她們一些額外的好處。同學們也會根據班級排名認識一些自己需要的學生。果然,第一次月考分數發佈後,有幾個之前壓根一句話沒說過的女同學主動來到希晴桌前攀談起來。第二次月考後,希晴愈戰愈勇,衝進班級前五。老師們也對希晴愈發上心,有一次希晴挫傷了腳請了病假,教政治的崔老師特意在課堂上問起希晴的狀況。等到希晴回來的時候叮囑希晴有問題直接去找她。這種狀況在初中時是從來沒有的,初中時如果希晴沒來上課只會被認爲是裝病逃課,被老師當成反面典型在課堂上冷嘲熱諷一番。
高一時,語文老師是一位嬌小美麗的年輕女性,大家都叫她陳老師。陳老師的美是大家公認的,天青色煙雨一般的紗衣配上潔白的絲綢褂子,白皙的皮膚襯得一抹紅脣愈發嬌美。她的美男女通吃,希晴的同學們都很喜歡她。雨晨是希晴的女同桌,對陳老師如癡如醉。常常以語文課代表自居,爲陳老師鞍前馬後,樂此不疲。爲了第一個背下文言文討老師的歡心,竟然一夜未睡,震驚了全班同學。君子成人之美,希晴的同學之中有不少君子,急切的將這一消息散播出去,傳到了陳老師的那邊。可惜陳老師跟她氣場不合,對此行爲沒有絲毫表示。兩個月後,雨晨犯了急性胃炎,住院並且退了學。一週後陳老師不慌不忙的任命了新的課代表,希晴的現任同桌於穎。一個長相白皙、美麗活潑,帶有一絲男孩子氣的漂亮女生。每逢聖誕節,於穎總能收到同班或是其他班男孩子的巧克力和包裝精美的蘋果。
果然得不到的總想擁有,被偏愛的永遠有恃無恐。對雨晨不冷不淡的陳老師對於穎卻格外上心,送給她小零食,和她談心。在於穎心情不好時跟她分享大學時候的見聞。要是被雨晨知道了,她該有多傷心啊,希晴在心中暗想。
希晴其實也是喜歡陳老師的,只是希晴尋求的是另一種喜歡,一種勢均力敵,彼此相互需要的喜歡。(或者說是偏愛)爲了顯示自己在學習語文方面毫不費力,希晴暗自努力。每天回家背誦半小時古詩趕進度,翻閱文言文詞典寫導學案,終於在一次月考時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成功得到了陳老師的賞識,成爲陳老師身邊的紅人。陳老師總是在自己的課上有意無意的提點希晴,不管希晴回答的怎麼樣都一臉笑意,有時還會親切的拍拍希晴的肩膀。希晴自然不會辜負陳老師的好意,爲了顯示自己對老師的忠心,時常趕超進度去陳老師那邊提前背誦課文。這種行爲引起許多同學的不滿,沒等同學們發難,陳老師就幫希晴把發難的同學懟了回去。這種行爲其實跟某些下屬每逢節日去給領導送禮,以此表示衷心,確保跟領導在同一陣營,獲得晉升機會和額外的照顧,本質上是一樣的。多年以後人們把這種現象統一稱爲“內卷”。
果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那些渴望得到老師額外關注的同學,紛紛跑到辦公室背誦課文。稍微笨一些的也會向老師獻獻殷勤,課間幫老師打熱水,早晨幫老師擦桌子。本來門可羅雀的辦公室變的門庭若市,背誦課文的同學甚至排到了走廊外。班主任對這種現象很滿意,認爲孩子們都長大了,有了學習的自主性,爲人處事也面面俱到。學生之間的內卷在老師眼裡成爲了良好的學習風貌。本來在入學第一個月氣哭了三位老師的後進生們,一下子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這是多少班主任每天期盼的事。然而,這件事就這樣實實在在的發生了,荒誕而真實。
然而在內卷的過程中,有受益者肯定就有受害者。另一個班級的語文老師看到陳老師這邊師生和睦,一番喜氣洋洋的景象,再看看自己的辦公桌前空無一人,胸中自然悲憤交加。在自己的語文課上不由自主的宣泄了一番情緒。最終導致了“琵琶行事件”慘劇的發生,沒有背誦文言文琵琶行的學生需要抄寫十遍原文以示懲戒,另一個班級的學生們怨聲載道卻又無可奈何。他們不知道始作俑者竟然是後進班的一名普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