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指點江山

徹着顧可知老了片刻,楚質現所行方向既不是州衙議川汴後,也不是范仲淹宅院書房,而是前往衙堂的後院,不由試問道:“碩大人,莫是太守不在衙中?”

顧可知解釋說道:“聽聞太守身體不適,永明禪院、淨慈寺等各個仙山名寺的高僧大德都紛紛前來探視,如今正在後院與太守探討佛法經義。”

楚質輕輕點頭,也不覺得奇怪,雖然說范仲淹其一生行止,像治國方略、爲官、治邊、興學等都是以儒家思想爲指導,可謂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後人多認爲他是歷史上僅有的幾個能做到知行合一,不尚空談而在行動中體現儒家精神的大儒。

然而在北宋時候,儒學是主流文化沒錯,但是佛老之說自魏晉以來,經過數百年的宣傳、侵染,特別是得到某些帝王的倡導,已經深入人心,況且北宋建國之後,一反後周滅佛的政策,反而給予適當的保護,禪學逐漸盛行於世,得到士大夫們的認同。

當時風氣就是如此,而範母也是個佛教徒,長齋奉佛達二十年之久,且身邊的朋友、知交也是信佛之人,范仲淹自然受到影響,一生中與多位知名高僧有所往來,兩任杭州,自然與杭州名寺的高僧們交情菲淺,這也是當初他能說動那些高僧大德在荒景年間大興土木的原因之一。

雖然如此,但范仲淹並不崇佛,更不佞佛,在現實中,他是以理性和實用的立場來看待佛教的,基於國計民生,就事論事,也曾經多次上書要求限制佛教的展,從不被私人情感所影響。

步入後院,楚質就現幾個或肥頭大耳,或骨瘦哮響的和尚,正圍繞一身常服打扮的范仲淹旁邊而坐,靜默少語,形態各異,卻各有一股莫名的氣質,席位上擺放着幾杯清茶,清煙嫋嫋,給楚質一種寧靜淡泊的印象,下意識的放緩腳步,唯恐破壞這種意境。

“俗事纏身,總是清閒不下來。”目光瞥見楚質的身影,正在靜靜聆聽一個高僧講禪的范仲淹並沒有開口,等待那個和尚說完一段禪理,這才歉意說道:“老夫暫且失陪片刻,諸位不必理會。自便就是。”

當范仲淹起身時候,幾個和尚根本沒動,只是微微頜表示瞭解,繼續傾聽那個高僧講經,彷彿范仲淹只是一個陪襯過客,有他沒他都無所謂。

“太守。”楚質迎上前行禮,聲音有些輕微。

“去老夫,沒有見怪的意思。

在一幫官吏的簇擁下,范仲淹從後院穿越垂簾門,拐了彎,再走幾步過了條走廊,就來到書房之中,坐下之後,也沒有多餘廢話,直接問道:“有何事情?”

就要說話,楚質擡起頭來,看向范仲淹。仔細打量,現他氣色的確有些不好,臉面呈現出一絲青烏,而且目光比以前更加蒼渾,聲音固然還算響亮,卻少了幾分中氣,特別是他剛纔走路的時候,度緩慢,步履蹣跚,使得楚質非常想上前攙扶。

“爲什麼不說話,看老夫何用。”范仲淹說道,氣息上涌,忍不住輕咳了下,引得旁人一陣緊張。

“大夫

也不知道是誰在叫喚,卻讓范仲淹開口擺手制止,撫順胸口,淡淡說道:“老夫無礙,不必大驚小怪的。”

“太守,天氣轉涼,要注意多添置幾件衣裳,免得染上nbsp;nbsp;。”楚質輕聲道,還未說到風寒幾字,卻見范仲淹嚴肅正容了起來。

“你到州衙,就是爲了這些旁枝末節的小事而來,若是如此,你就可以走了。”范仲淹語氣有些不善:“老夫生平,最恨不務正事,只爲溜鬚拍馬之徒。”

話都這份上了,楚質也不好再多說別的,想起自己的來意,暫時放下擔憂的念頭,肅容拱手說道:“太守,西湖危矣。”

旁邊的官吏僕役聞言,頓時一陣驚詫愕然,暗暗揣測着楚質是不是在大驚小怪以喧譁取寵,要知道在他們的認知中,如果說錢塘江潮湍急衝垮大壩他們還有些相信,可是三十餘里寬暢,平日風平浪靜的西湖根本不可能出現什麼意外狀況。

不過范仲淹顯然很是沉得住氣,淡聲問道:“何出此言?”

“幾日前,下官偶在城外出巡,突然現某淡村井水有異,便仔細查探了番,現其因乃是引水暗渠不通所至nbsp;nbsp;。”楚質並不是在危言聳聽,當然是有證據的,不過在此之前,當然要交待下前因後果。

當他說到自己害怕六井也是如此,特意到錢塘門附近水域疏俊時,范仲淹暗暗點頭,卻不動聲色問道:“既然城中六井無事,那你爲何不盡快招集民役疏俊城外淡村水井,也不在縣衙辦公,反而在外遊山涉水,突然又跑來這裡口出危言。”

從幾句話裡可以知道,范仲淹很器重楚質,對其一舉一動都比較關注瞭解,畢竟杭州知縣可不止楚質一個”但是除了楚質之外,也沒見他對哪個表示關心留意。

一時之間,楚質可沒有想那麼多,況且就算想到了,也沒有時間得意,聽聞范仲淹的質問,連忙側身向後揮手示意,自有隨從快步走來奉上準備妥當的資料。

“在錢塘門時,下官現六井引水口雖未被堵,然而引水口所在水域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淤泥厚積,水草密茂,回衙之後,下官特意查了下史料,卻現西湖水面日減,長此以往,再過幾十載,世間恐怕再無西湖之名。”楚質說着,遞上他近幾日來收集的西湖資料給范仲淹。

楚質是故意誇大其詞以引起范仲淹的重視嗎,是有一點,但西湖消失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他這段時間可不是在做白功,將從秦漢時期記載有西湖的史料、書籍、地圖都翻找了出來,再列出一個時間年表,只要稍微對照,就能得出這個結論。

要知道西湖其實是一個海灣,只是長年被海水沖刷,泥沙積累成堆變成6地,這就是杭州,海灣被6地堵住,經過長年的演化,自然慢慢的變成了湖泊,然而對對於湖泊來說,因爲四阻擁壞和比物循環的討程”叢然會生泥沙淤演、教草誓二一際湖底不斷變淺的現象,而最終由湖泊而沼澤,由沼澤而平6,這就是湖泊的沼澤化的過程。

西湖當然也不會例外,不出意外的話,如果沒人遏止西湖的沼化,總有一天它會變成6地,然而隨着杭州的展。人口增加。經濟繁榮,其地位越來越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只要有利益,進一步開利用是必然的,所以纔會有唐代李泌修六井。白居易治理西湖、疏俊六井的事情生。

不過在白居易疏俊六井的百年之後。西湖又生箱草蔓合。湖底淤淺,面積縮小的情況,不過當時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都城就是杭州,吳越王錢謬因此建立了一支專職疏俊隊,稱爲撩湖兵。日以繼夜地從事西湖疏淡工作,纔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淺,並且暢通了六井。

顯然功夫沒有白做,楚質滔詣不絕的說道:“自吳越王納土獻籍之日起,至今已有七十餘載。其中有許多賢牧良守,都緊遵白公遺志,將疏俊西湖、暢通六井作爲施政之要,如景德四隻,知州王濟。不僅疏俊了全湖,並且在西湖修建了一道閘堰。還有太守您nbsp;nbsp;。”

“不必多言,老夫豈敢與前人相比。”范仲淹擺手,說道:“既,然有如此成效,那你怎麼還說西湖必危?”自己做過什麼自己知道,前兩次在任杭州,的確爲民做過不少實事。但是卻與西湖無太大關係,

“話雖如此,離知州鄭戩大規格治湖至今已經有三十載,然西湖淤淺乃是日積月累、毫不休止的過程。”楚質無奈說道:“特別是前些時候的暴雨,更是將許多泥沙衝入湖中。若是不管,幾十年之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景將不復存在。”

幾十年後的事情好像很遙遠,畢竟在場之中的官吏,不知有幾人能活到那個時候,反正范仲淹肯定是不可能的了,這點毫無疑問。衆人心裡都清楚。

“還說不是危言聳聽。幾十年後的事情,誰知道會不會生,就算真會如此,到時也不知道人還在不在,理會這麼多做什。”

在場的官吏之中,肯定有人會這麼想,然而如果范仲淹的眼光也是這樣的短淺,那他就不是楚質心目中的范仲淹了。

“那你打算如何治理西湖?”范仲淹問道,言下之意很明瞭,不要只懂提出問題,卻沒有解決的方案,那他對楚質的評價就會降低一些。

楚質微微一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當下又回頭揮手道:“擡上來。”

其實早在楚質奉隊來到州衙之時,就有許多人對他手下擡來的物事非常感興趣,可惜猜測半天,卻不知道那被厚紗矇住的是什麼,而今聞言,知道揭開謎底的時廢就要到來,紛紛伸長脖子張望不已。

這時旁邊的顧可知輕笑道:“範公。這楚知縣好不懂事,連送禮也不選個好時機。”

知道這是笑語,范仲淹撫須微笑不語,不過真是這樣的話。他也不吝嗇代何涉好好教楚質一番。

片刻之後,幾個隨從小心翼翼地,將一個長五尺、寬二尺。用紗布矇住,類似方型盒子的物品慢慢擡了進來,放在房屋中意,微微行禮又退了出去。

楚質也沒有心情醞釀神秘氣息,直接上前將紗布掀開,裡面真是一個木盒,用的是最普通的木料,川表沒有任何紋飾,簡簡單單,一點出奇的地方都沒有,衆人知道,奧妙就在盒子之中,紛給睜大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楚質的動作。

黃金、白銀、珠寶,還是價值連城的古玩字畫,有不爲外物所動的官吏,覺得裡面應該還是書籍資料之類的物事,在他們心中。無論范仲淹還是楚質,都是兩袖清風,廉潔奉公的清官,豈能會做那等劣事。

在衆人期待的目光下,楚質翻開盒蓋,一抹亮色在他們眼中掠過。

“這是。”

“不似凡間,莫非仙境。”

“瓊樓玉宇。”

一聲聲驚歎之後,一些官吏紛紛湊近觀看,口中嘖嘖稱歎。沉醉於眼前美妙景物之中,過了半響,依然沒有醒來之意,而楚質則有些不解,不過是一個微縮景觀而已,有必然這麼驚奇嗎。

只見三五尺的盒子之內,呈現在衆人面前的卻是傳說中的仙宮玉、闕,羣山連綿起伏,鬱鬱蔥蔥、秀美天成,一畔清麗的湖水碧藍如洗,依山伴水的是一府城池,城中房屋佈局清晰可見,隱約有些熟悉。

“這是州衙。”突然有人指着一處說道,衆人這才恍惚回過神來,現說話的正是范仲淹,再打量兩邊情況,居然與太守並排而站,赫然嚇了跳,連忙後退幾步,不過目光卻不離眼前之景。

“太守好眼力。”楚質笑道,如果不是看着景觀成型,他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找出州衙的所在位置。

“此何是如何做成的?”范仲淹淡聲道,內心卻遠沒有表面那麼平靜,久經沙場,他一眼就能看出此物對於行軍對陣的妙用。

“十分簡單。”楚質笑道:“找幾個,捏糖伎人,搓面成山、積水成河即可,若不是時間匆忙,景觀還能做得更精細些。”

當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有山有湖有城,面泥水之間的容性比例有許多的講究。還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錢帛的激勵下,伎人們很快就找到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杭州城?”聽聞范仲淹與楚質的對話,終於有人醒悟起來,驚歎叫道,似乎有些不可置信。

“真是杭州城,這裡是錢塘江堤、金門、衙門nbsp;nbsp;。”…指點着熟悉的景色、建築,有人嘆道:“卻從來沒覺,原來杭州是這般模樣。”

這是必然的,看平面圖與立體物品感覺自然不同,放眼望去,江川河流近在咫尺,清晰、直觀,且盡在掌握之中,有種指點江山的快感,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種難言誘惑。

第390章 用意第246章 要來了第265章 要出亂子第390章 用意第287章 你怎麼在這第242章 勤政愛民第11章 心有所動第415章 現形第92章 立契第314章 初兒來了第134章 綻放的梅花第134章 綻放的梅花第46章 香火第89章 祈福第275章 獻策第170章 書生之見第424章 拜訪第419章 青澀的夢第162章 弄巧成拙第174章 賜詩第191章 憧憬第429章 禮第334章 伏法第148章 東郊聚會第385章 喜憂第344章 設計第21章 妻與妾第二百五十七章第433章 刺繡第15章 返回家中第32章 私閨之事第28章 大相國寺第199章 兩全其美第70章 以禮相待第388章 隨意第252章 應對第224章 有備而來第411章 繁榮第416章 鬧騰第175章 導從炫耀第219章 朝議第325章 指點江山第438章 激情澎湃第75章 寶塔詩第435章 一片祥和第8章 一個機會第422章 情緣第37章 盛會第174章 賜詩第450章 揭秘第271章 責任第148章 東郊聚會第223章 緣分第381章 通幽第184章 窮奢極欲第163章 親迎第145章 歡聚第295章 格物致知第5章 痛改前非第49章 高士林第307章 救援(三)第195章 公子高見第443章 那一年第181章 有事相求第215章 敲山震虎第297章 族親第三百五十五章第204章 立碑題名第104章 梅花酒淳第39章 白瑾瑜第146章 青出於藍第442章 訴怨第205章 名人效應第398章 好官第452章 幸福美滿第324章 求斷第133章 名字第106章 對韻第258章 許漢卿第117章 恭賀第247章 虛心求教第9章 知恥而後進第250章 動之以利第46章 香火第357章 相思第378章 驚歎第96章 高府小宴第40章 舞伎月香第83章 聲名遠揚第131章 楊家村第330章 鴻門宴第111章 燈謎第311章 千古流芳第445章 掐指盤算第289章 執子之手第38章 女伎第412章 深情絮語第188章 曲第356章 私鹽第304章 熱血沸騰
第390章 用意第246章 要來了第265章 要出亂子第390章 用意第287章 你怎麼在這第242章 勤政愛民第11章 心有所動第415章 現形第92章 立契第314章 初兒來了第134章 綻放的梅花第134章 綻放的梅花第46章 香火第89章 祈福第275章 獻策第170章 書生之見第424章 拜訪第419章 青澀的夢第162章 弄巧成拙第174章 賜詩第191章 憧憬第429章 禮第334章 伏法第148章 東郊聚會第385章 喜憂第344章 設計第21章 妻與妾第二百五十七章第433章 刺繡第15章 返回家中第32章 私閨之事第28章 大相國寺第199章 兩全其美第70章 以禮相待第388章 隨意第252章 應對第224章 有備而來第411章 繁榮第416章 鬧騰第175章 導從炫耀第219章 朝議第325章 指點江山第438章 激情澎湃第75章 寶塔詩第435章 一片祥和第8章 一個機會第422章 情緣第37章 盛會第174章 賜詩第450章 揭秘第271章 責任第148章 東郊聚會第223章 緣分第381章 通幽第184章 窮奢極欲第163章 親迎第145章 歡聚第295章 格物致知第5章 痛改前非第49章 高士林第307章 救援(三)第195章 公子高見第443章 那一年第181章 有事相求第215章 敲山震虎第297章 族親第三百五十五章第204章 立碑題名第104章 梅花酒淳第39章 白瑾瑜第146章 青出於藍第442章 訴怨第205章 名人效應第398章 好官第452章 幸福美滿第324章 求斷第133章 名字第106章 對韻第258章 許漢卿第117章 恭賀第247章 虛心求教第9章 知恥而後進第250章 動之以利第46章 香火第357章 相思第378章 驚歎第96章 高府小宴第40章 舞伎月香第83章 聲名遠揚第131章 楊家村第330章 鴻門宴第111章 燈謎第311章 千古流芳第445章 掐指盤算第289章 執子之手第38章 女伎第412章 深情絮語第188章 曲第356章 私鹽第304章 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