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八)

韓岡再次見到章惇的時候,已經是當天晚間了。

章惇在軍器監,以首相的身份,遍賞有功之人,並主持午宴,親自爲研發出蒸汽機的一干大工祝酒。

而韓岡,在開寶寺,也親眼見證了這個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爲主體結構的大型建築的開工典禮。也見到了,他提供創意的一系列建築手法,以及建築工具的實際應用的效果。

用鋼筋捆紮起來的圓柱形網籠放在中間,外面還有一圈木質圍板,就是柱子的原型。往裡面灌充攪拌好的混凝土,等水泥凝固之後,便是比金絲楠木還要堅實的撐殿巨柱。

用蒸汽機驅動的滾筒攪拌機,比後世的成熟產品要簡陋許多——儘管後世的也已經極爲簡陋——但比起人手來攪拌,肯定是省力,同時成品的效果會更好。

甚至天王殿的地基,也是用鋼筋編好經緯,鋪平於地面,再澆注混凝土——或者說,韓岡爲了省事,仿效後世生造出的新字“砼”。

以近乎於浪費的手法,來建設新天王殿,韓岡在提出自己的意見時,便惹來了許多非議。便是章惇,也說了幾句。

不過爲了能夠儘快地提升經驗值。水泥、鋼筋等建築物資,朝廷撥出了許多,只爲了能夠在這座天王殿上,將各種新式的建築手法,都演練一遍。所有的建築費用都是來自寺中善款,宰相們最後也是樂得大方。

如今木已成舟,章惇再提起此事時,也只是好奇於這座新式建築,到底能不能實現韓岡的目的。

“等明年看吧。”韓岡道。

“這麼快?”章惇驚訝道。

“放心,再怎麼樣都不會像旁邊的那座塔,一修二十多年才建好。”韓岡笑答。

開寶寺的那座琉璃塔,是原俞皓所造木塔於仁宗慶曆年間被雷火燒燬之後五年,纔開始修建。自慶曆至治平,再到熙寧,用時二十餘年,方告竣工,的確是創下了京師建築的最慢記錄。

章惇也笑了幾聲,又問:“宗澤還沒有消息?”

韓岡搖頭:“沒有。”

“子厚,玉昆,說什麼呢?”張璪插話進來。

儘管暮色將臨,兩府依然齊集一堂。天子大婚在即,朝堂太多事,又有各種事分心,白天做不完,只能晚上聚在一起。

“遼國的事。”章惇道。

張璪笑道:“這麼些天都沒動作了,遼人看起來不像要打仗的樣子。”

韓岡道:“如果給耶律乙辛看到破綻,他不會介意咬一口試試的。”

曾孝寬問韓岡:“河東方向上,要不要加派兵馬?”

“暫時不必。”韓岡道:“河東代州屯有重兵,神武軍雖孤懸在外,不過寧家臺城新造,擁兵五千,輕重火炮一百零三門,遼人急切間也攻取不下。”

“外事不必多慮,看耶律乙辛他怎麼選,我們再做應對。不過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韓岡道,“倒是荊湖北路,今年水患不小,今天嶽州、江陵都告急了。”

“南路的潭州也說今年洞庭水勢大於往年。”

目光都聚集在章惇身上,荊湖兩路可算是章惇的勢力範圍。

章惇道:“可自議政中遣一人爲使,都提舉救災、賑濟及災後安置等事。”

熊本訝異問道,“李湜才具不差,還是本路轉運使,何不由他主持?”

“唐義問在鄂州,必爲掣肘。”

韓岡皺起眉:“唐介的兒子?”

“就是他。”

韓岡哼了一聲,以作迴應。

王安石於熙寧時初用事,政事堂中五人,所謂生老病死苦,其中給他氣死的參知政事,就是唐介。唐介曾攻文彥博,逼得文彥博罷相,但後來其次子唐義問投入文彥博門下,爲其驅馳。如今積累資歷,也爬到了鄂州知州的位置上。

這些舊黨孑遺,就像是蚯蚓、鼠婦,乍一看都看不見,但把石頭一翻,下面藏着一堆。

章惇對衆人道:“救災如用兵,帥無威儀則難服衆,難服衆則難治事。李湜資望太淺,難以服衆,依惇之見,以議政提領爲宜。”

韓岡附議:“明天議政會議上選一人,先看看有沒有自願的。”

張璪補充道:“這一次洪水勢大,災民多至百萬,當授其兵符,可調動本路禁軍、廂軍,以備不測。”

“也好。”章惇點頭。

見商議停當,韓岡轉向蘇頌,提醒道:“子容兄。”

一直閉目養神的蘇頌,已睜開眼睛,提起發聲:“明日議政會議上,選派一人都提舉荊湖北路災傷事,並附兵符一道,可選調本路三軍參與救援,及防備亂事。諸君可還有異議?”

蘇頌話聲悠悠而落,片刻不見有人反對,他點了點頭,“即無異議,便就此定下。”

坐在角落裡的中書掌書記奮筆疾書,將這一決議給記錄下來。

如今兩府及議政們的每一次會議上的決議,以及討論的主要內容,都會這麼記錄下來,到最後,與會的宰輔和議政都要過目,最後簽字表示認可。

一事結束,李承之又提起一事。

“汴水已經有兩年沒有大規模地疏浚了,錢穆父前日上本,說如今汴水水淺,綱船入開封之後,只能在河中心走。朝廷若不能加急疏浚河道,再過兩年,汴水只能通航到應天府。”

“這件事去年就說過了。與其花錢疏浚汴水,不如多修兩條鐵路。”章惇皺眉道:“如今已經有了京揚鐵路,運力其實足夠了,汴水每年開口閉口,進來的都是黃河水,年年用,年年就都要疏浚。一次疏浚的費用算下來,能夠十條京揚鐵路日常維護了。錢勰也是不曉事,把鐵路整頓好,剩下的交給鐵路總局就好了。”

自從襄漢運輸線打通,京揚鐵路修成,汴水這條運河在大宋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鐵路的運輸,皆歸鐵路總局,在南方六路的綱糧稅款和民間貨運轉移到京揚鐵路之後,淮南江浙荊湖等路發運使錢勰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如薛向當年。

沈括看了韓岡一眼,道:“而且自從黃河內堤修成,用束水攻沙法,黃河自孟津到白馬這一段,河牀底部降了有三尺。黃河的平均水位,也因此降了三尺。如今想要引黃河水上來,汴水河牀必須多開掘三尺。所需人工將倍於舊日。”

李承之道:“但京揚鐵路一旦有事,又沒了汴水,糧稅該如何運來?”

“海運。”沈括道:“可以走海運到板橋港,再通過京密鐵路運過來。”

“繞太多路了。”李承之立刻反駁。

沈括道:“所以說是京揚鐵路有問題時的補充,不論出了什麼事,有個兩三個月的時間,京揚鐵路早就打通了。不過兩廣的糧食特產,通過海運,遠比陸運更便宜。”

章惇再一次成爲關注的焦點。章家佔了天下海運的半壁江山,如果朝廷要海運,繞不過章家去,甚至可能直接以入中法爲例,讓章家承接這一運輸任務。

熊本再看李承之和沈括,心理都在想,是不是他們受了韓岡的吩咐,爲章惇架橋。如今章韓二人相表裡,將朝廷公事當做賺錢的機會,私相授受也不是不可能。

章惇面色不變:“五嶺難行,鐵路也修不過去。海運自是最好的,不過內陸還是當以鐵路爲主。玉昆你說呢。”

“海運載貨多,成本低廉,只走近海,風險也很低,損耗甚至小於汴水。”韓岡看了看一圈同僚,話鋒一轉,“不過汴水還是該疏浚,好好一條運河,在我們手裡斷了也不好。”

沈括深思地點頭,“京揚鐵路又要運人,又要運貨,汴水爲補充,還是不錯的。”

“今年冬天?”章惇問。

“冬天太冷,河牀結凍,徵發的民夫也畏寒,所以效率一直不高。不如就趕在秋收後暫閉汴口來疏浚。”韓岡說完又補充,“今年的夏秋糧稅,大部走京揚鐵路,小部分從襄漢走,如果運力不足,就再加上海運。發運司那邊讓錢勰計算一下,這一回疏浚汴水,需要多少人工,物資和錢糧,及早報上來,朝廷好做預備。”

韓岡支持,章惇不再反對,這個議題也順利通過。

熊本冷眼看着,也無一言。

在兩府會議上,議論得比較久的議題,都不能算是大事。真正如遼國大軍壓境這些事,都是在會議之前,章惇、韓岡就已經先通過氣,定下了應對的方針,再與各自黨羽協商,最後纔會拿到兩府會議上來。一如議政會議上討論的議題,也都是先在兩府會議上定下了大方向。

這個議題,根本就是韓岡、章惇爲日後章家控制大宋海運,從朝廷手中賺錢做鋪墊,看起來都沒太多遮掩了。

只是熊本雖然憤恨不已,卻根本無濟於事。

兩個議題討論過,會議暫時中止。堂吏端了茶點過來,讓宰輔們稍事休息。

張璪站起身,舒舒服服伸了個懶腰。換作還在皇帝面前議事的時候,從來都沒這般舒坦。被賜了座還得戰戰兢兢,不能坐安穩了,每次從崇政殿中出來,都少不了腰痠背痛。

而這麼舒服久了,張璪是絕不想再回到過去,在皇帝面前戰戰兢兢的日子了。

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二)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九)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五)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四十二章 南北(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一)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下)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一)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中)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九)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一)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二十一章 克敵破虜展神臂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二)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上)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二)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九)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四)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中)第一百九十五章 火箭(三)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五)第一百六十七章 暗潮(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九)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九)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五)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上)第二百七十章 長風(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八)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四)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二)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議(十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第一百六十章 京師(二)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一)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六)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中)第一百六十一章 京師(三)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下)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四)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上)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六)
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二)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九)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五)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四十二章 南北(二)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一)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下)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一)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中)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九)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一)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二十一章 克敵破虜展神臂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二)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上)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二)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九)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四)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中)第一百九十五章 火箭(三)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五)第一百六十七章 暗潮(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九)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九)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五)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上)第二百七十章 長風(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八)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四)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二)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議(十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第一百六十章 京師(二)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一)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六)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中)第一百六十一章 京師(三)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下)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四)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上)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