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問俗管邑

鄭安平擊節而嘆道:”微仲明之言,吾豈知之!若能當其要道,設一驛站,則必有巨賈投宿,而其周自有逆旅、商賈矣!“

管仲明道:”雖非其然也,亦其理也。“

鄭安平道:“若得君上所允,設驛豈足道哉!”

管仲明道:“若有其驛也,或有商賈稍涉車馬、貨倉、逆旅,漸次而有酒肆、教坊,漸次而有集市。漸次而庶且富矣。”

鄭安平道:“然吾復有所惑也,若無糧秣,終無根基。若要得糧秣者,復當何爲?”

管仲明道:“管邑內外,荒原正多,但募民開墾,豈能無糧?是則無所懼也。”

鄭安平道:“仲明所言,理固然也。惟其事爲難。若開榜募民,所至者多所奸猾,難堪其用。若欲速得忠厚者,奈何?”

管仲明道:“吾等所見,欲得忠厚,莫過鄉里。故微庶等募其人伴,多從鄉里,皆知根底,雖欲奸猾,亦不可得也。”

鄭安平道:“吾於管邑,素少根基。而欲得其人,則深望於城主、長老與仲明先生!”

城主等三人沒想到鄭安平突然來了這麼一句,心中皆是一愣,但隨即皆心中大喜,道:“微庶等敢不竭誠盡忠,以報大夫!”

鄭安平道:“管邑之中,勝田者,城主爲首,自不待言,餘四家,其可勝乎?”

城主道:“大夫不知,吾城中何以只五家力田?寧吾邑願四野荒莽耶?是所無奈也。城之四野,即吾故土,田野茫茫,一望無際。一旦爲賊所窺,頃刻之間,存亡禍福。故但以吾五家爲農,以五百畝爲率,但糊其口,不得溫飽,以避賊也。”

鄭安平疑惑道:“賊之出沒,張狂至此乎?百戶之城,猶難避之?”

城主道:“大夫久居城中,不知野中之事。荒野之中,多亡命者,或三五成羣,或百十嘯聚。散則同於其民,苟得其便,嘯聚成夥,劫奪城邑,乃其常也。”

鄭安平道:“貴邑之衆,曾不能制之,反爲所制,何者?”

城主道:“彼妄命者,乃以劫奪爲生。一人亡命,十人莫敵。況其兵則銳,其士則猛,吾荒野良民,焉得與敵。但與交好,勿其犯也。”

鄭安平道:“管邑四周,凡有賊幾夥?若欲交好,其供幾何?其中人何人?”

城主道:“管邑窮乏,難養羣賊。或三五成羣,或嘯聚百十,不一而足。蓋其狀,皆四野強豪也。歲與谷五十石,其餘有事,隨時呼喚,或三五石,或十餘石,不可爲例。大率歲六七十石。其中人者,蓋豕三也。”

又一次聽到豕三的名字,鄭安平不禁皺了皺眉,道:“奈何豕三也?”

城主道:“大夫不知,豕三,吾四鄉豪傑也,凡有所事盡託付之,從未失手!”

www✿ ttКan✿ C O

鄭安平對長老和管仲明道:“長老與仲明先生何教?”

管仲明道:“微庶久不在管,難知其詳,城主之言必妥。”

那老者道:“豕三雖屠戶,然其爲人則義,見事則勇,見禍不避,見利不趨,誠豪傑也。”

鄭安平道:“何得與豕三兄促膝而談,親聆其教耶!”

老者道:“管令日後久在管邑,必能有所遇,是時必知老兒所言不虛。”

鄭安平道:“前者,豕三久居邑中,一旦爲郭先生喝破,飄然而去。衆先生知其何故也?”

老者道:“豕三久居邑中,是欲觀信陵君其人也。奈何張皇而去,則不知其詳。”

城主道:“郭先生所言何事?”

鄭安平道:“吾略聞,郭先生言,魏國九公子,其喪於壯士之手乎?”

城主道:“魏九公子之喪也,管令曾無所聞?”

鄭安平道:“未所聞也。願城主教之。”

城主道:“季子私交匪類,潛行入帳,欲刺魏公子,大夫其知乎?”

鄭安平當然知道行刺的事,但卻不知道是城主的季子所爲,但也不便詳說,只是含糊地點點頭,道:“聞刺客皆有聶政之勇,皮面決眼,不示於人。故人皆不知也。城主何以自承其爲季君乎?”

城主道:“季子雖不肖,必也骨肉之情……猝然遇其慘死,寧勿心動哉!……”不由得潸然淚下。

鄭安平解開自己衣襟,露出胸膛上的兩處創口,道:“季君之刺魏公子也,爲吾喝破,身當二創,幾死殆矣。……彼吾各爲其主,願得城主一笑抿之。設若不堪恕,願就罰之。”

城主道:“不肖子獨當大軍,自覓死所也,幸得大夫,未及大禍。城得歸順大國,封於公子之下。亦幸也。願公子勿以不肖子爲意,而罪吾全城之民……”

鄭安平道:“行刺者,既爲季君,必非秦人。然何以秦劍士示人?”

城主道:“季子甚不肖,終日遊蕩,不務正業。微庶等雖略通武藝,不過防身而已,曾不知秦劍士爲何!”

鄭安平道:“如吾等,雖武卒也,其戟不過十兩。秦劍士者,佩雙劍,其短者即超二斤,其長者每三四斤。短劍所值即超吾雙戟,何況有二。故佩雙劍者,皆非尋常士家所能備也,必也秦人精銳,舉國之力而爲也,乃可也。”

城主想了想,道:“若大夫以佩雙劍,乃指爲秦劍士,則過矣。大夫稍待,容微庶取劍與大夫一觀。”

不多時,城主和他的三個兒子,每人都抱着三五件兵器過來,有戟有劍有矛有戈,不一而足,尤以劍爲最多。鄭安平見了,不禁驚得跪起來。

城主等將手中的兵器一一放下,道:“大夫且觀,是吾不肖子尋常所得。”

鄭安平驚得目瞪口呆,問道:“何以得之?”

城主道:“歲歲征戰,死傷者重。彼遊俠者,常暗隨軍行,值有殺傷,則陰得其殘兵,由之而富者,亦頗不少。此諸器,乃不肖子所爲。所謂佩雙劍即秦劍士者,蓋非是也。”

鄭安平一一尋檢地上的劍,有五柄短劍,做工甚薄;三柄長戟,一柄長矛,一柄長戈,皆普通木裝,兵首是規矩的矛或戈頭,並無奇特;惟一柄手戟,短柄爲帛所纏裹,其上髹漆,正符合張祿所言的柲。拿着掂了掂,因爲是手戟,柄的好壞不像長兵那麼明顯。但其中並無一柄長劍。

鄭安平搖頭道:“季君兵雖多,卻無長劍。長劍者,乃秦所獨有,非他國所能制也。如此等短劍,難入大方之家也。”

城主對階下道:“汝伯仲復往尋之,或有所遺者,盡皆遞來!”

少時,長子出面報道:“並無所遺!”

鄭安平道:“此劍長三尺以上,甚或三尺五寸。季君入帳時,所持乃短劍。然其初顯於廢城也,必佩長短雙劍。

管仲明道:”吾之商賈,亦有佩劍以高尚之。惟其劍難得,或僅得殘劍者,亦佩之於長匣,外人觀之,燦然若長劍也。惟不便出觀。亦可發一笑也。“

鄭安平閉上眼,回憶了一下,道:”非以短劍入長匣也。“他拿起一柄短劍比劃道:”短劍柄短,盈盈才一握,單手持用。秦之長劍,不獨劍長三尺,柄亦長半尺有奇,可以雙手握持。此顯於匣外,難以爲僞也。“

管仲明道:”猶有可疑者,城主季君所集之兵,必以不堪者衆,或有一二堪用者,必深自隱藏,不爲人知也。“

城主借坡下驢,道:”仲明之言,或其有之。容微庶深尋其處,以報大夫。“

鄭安平道:”任意棄之房中,明見其不以爲意。仲明之見,深得其道。“

幾方都有了面子,各不追究,安靜下來。三個兒子進來,把兵器收拾走。

鄭安平道:”城主所言,集殘兵,每有致富者。願聞其道。“

城主道:”或熔兵爲銅,以賈於匪人,其道非一。非其道,則未敢言之也。“

鄭安平又把話題拉回到剛纔的地方,道:”季君亦頗與豕三交乎?季君之未可言也,豕三故爲?“

城主道:”不肖子之喪也,豕三乃入城相告,並告以大軍滅城,願以御之。乃遣一人以城使入軍中請降。“

鄭安平盯了一句道:”豕三之人,城主素識否?“

城主道:”素未識也。然豕三者,四鄉之豪傑也,其言而可,微庶彷徨無計,故聽其言。然未及三更,其使乃爲軍割耳而回。豕三大怒,誓報此仇!“

鄭安平道:”豕三何所報也,城主聽之乎?“

城主道:”其所計也,乃命微庶面縛而降,以救全城性命。微庶聽之,面縛而降於魏,遂至於今。“

鄭安平道:”其奈九公子何?“

城主道:”是亦奇也。不知何故,信陵君命九魏公子乘三乘出城,其於半途遭人伏擊,九人一擊而斃,皆死於非命。諸先生以吾久在管邑,命吾巡看。吾觀其事,非豕三莫能爲也,非豕三莫欲爲也。乃報先生曰,是必豕三也。故有郭先生之問,而豕三張皇而逃也。“

鄭安平道:”所謂豕三者,蓋城主揣測之言,非其實也?“

城主道:”一擊而殺九人三乘,四鄉之內,除豕三,實不知復有何人!況豕三以誓報割耳之恨!此必豕三之報也。“

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58章 夜聚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155章 共其利第364章 戒備第171章 信用第43章 等待第38章 列陣(一)第247章 魏使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57章 樑尉公子第144章 訪老第196章 張祿第59章 拜將第27章 降服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356章 訪圃田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86章 尉府第56章 計謀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89章 壯行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128章 階父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33章 積竹柲第27章 降服第21章 籌謀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23章 大梁門衛第129章 草舍第334章 訪友第128章 階父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131章 麻太公第240章 蓋聶第31章 陷城(二)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5章 升帳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235章 貴公子第327章 夜守第7章 圃田第234章 旦夕評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338章 祭壇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202章 倉城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136章 宴前第219章 夜襲第36章 定奪第151章 匯合第202章 倉城第285章 見陳公第366章 寧治第228章 戰臨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303章 韓襲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242章 撲空第365章 執帚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16章 巡哨第55章 段子幹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57章 樑尉公子第63章 商賈第362章 管邑初成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209章 乘其隙第51章 棄民第14章 定計第363章 韓警第16章 巡哨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49章 庭議
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58章 夜聚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155章 共其利第364章 戒備第171章 信用第43章 等待第38章 列陣(一)第247章 魏使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57章 樑尉公子第144章 訪老第196章 張祿第59章 拜將第27章 降服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356章 訪圃田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86章 尉府第56章 計謀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89章 壯行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128章 階父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333章 積竹柲第27章 降服第21章 籌謀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23章 大梁門衛第129章 草舍第334章 訪友第128章 階父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131章 麻太公第240章 蓋聶第31章 陷城(二)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5章 升帳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235章 貴公子第327章 夜守第7章 圃田第234章 旦夕評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338章 祭壇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202章 倉城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136章 宴前第219章 夜襲第36章 定奪第151章 匯合第202章 倉城第285章 見陳公第366章 寧治第228章 戰臨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303章 韓襲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242章 撲空第365章 執帚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16章 巡哨第55章 段子幹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57章 樑尉公子第63章 商賈第362章 管邑初成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209章 乘其隙第51章 棄民第14章 定計第363章 韓警第16章 巡哨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49章 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