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定奪

張輒道:“目下已交平旦,移時就是日出。點軍之處擬在何地,還要早定。”

信陵君道:“我意將大營設在此城,先生以爲如何?”

張輒道:“大營所在,常在中軍;將軍鎮此,可左右逢源,以爲中樞。此城遠離大軍,乃偏俾所居,非大將所鎮。”

信陵君道:“大軍所在,兵力雄厚,可令晉鄙大夫前往鎮之;此處雖處偏遠,卻城小而任重,吾自當之。”

張輒道:“君上此意爲何,臣愚頓,望君上開導!”

信陵君道:“仲嶽先生以爲如何?”

仲嶽道:“此城地處偏遠,君上駐此必出人意表;此城有刺客出沒,其中必有隱情內藏;城邊所有武卒、民軍均調自各部,非一部所有,互不相識,互無統屬,君上使之必無掣肘;大軍之事,大王已屬於晉大夫,讓大夫駐中樞,掌大軍,方不違大王之意。”

信陵君道:“先生洞見若明,敬佩!誠如古人言,憂不在顓臾,在蕭牆之內也。”

張輒道:“此非臣之所敢知也!既如此,將何以行事?”

仲嶽道:“以節鋮盡付晉大夫,軍事盡委之,君上南面而聽令!”

在座諸人一聽此言,全都譁然。信陵君道:“仲嶽先生所言,甚合吾意。晉大夫老成謀國,吾固當聽其號令。”

一門客於座中高聲問道:“君上獨不欲立此大功,而委功於人乎!”

仲嶽道:“君上乃王弟,人臣之位何以加之?欲爲太子乎!自當以國事爲先。”

信陵君道:“交出節鋮,委之賢能,正是魏國敬賢之道。”

張輒道:“如此,芒將軍該當如何?”

信陵君道:“大王已令其回朝主事,天明即行可否?”

張輒道:“芒將軍素有謀略,今日軍陣爲其所策,當令其與晉大夫參差前後,而後歸朝。”

仲嶽道:“敬賢而不授以權,非敬之道也。既委節鋮與晉大夫,即當委以全權。芒將軍天明即可還朝。”

張輒道:“如此則視芒將軍於敝履矣,亦非待賢之道。”

信陵君道:“即如此,當請芒將軍留小城視事一日,黃昏再行還都,諸先生以爲如何?”

張輒道:“如芒將軍還都,小將軍自然隨返,這衛隊……”

信陵君道:“衛隊就令其隨衛芒將軍還都,……將其中名喚二黑的留下!”

座中發出一陣笑聲:這真像是一條狗的名字。

“如此……,臣等明白!”仲嶽遲疑道。

“諸先生以爲,晝間可得與秦交鋒?”信陵君問出自己最擔心的問題,“芒將軍以爲,秦遠在六十里之外,且未俟我軍退兵之時奇襲;此時我軍陣營已定,秦定會持重推進,步步爲營。故我軍有兩日時間佈陣。”

張輒道:“昨日大軍移營,並未哨見秦軍逼近,可見今日晝間尚未可交鋒。”

“故晝間當全力備戰。諸先生可有以教我!”

“靳先生頗諳地理,佈陣之事,當推靳先生。”張輒道,“曹先生勇武過人,可爲前部。”

一名門客從座中跪起,道:“臣以爲,若爲拱衛大梁,當前佈置實爲的當。大梁外圍一馬平川,無險可據,以廢城和小邑爲依託,頗合兵法。十萬大軍首尾十里,疏密得當。無論秦軍從何處來襲,各軍均能相互救援。依臣所見,秦軍來襲,可取二道:一從滎北,一從滎南。從滎北則躡蹤我軍,我大軍依次依營借城而戰,不足爲慮。從滎南,則小邑先受其敵,必待大軍救援而後可。與從滎北而來,我軍可逐次抵禦不同,從滎南來,我軍正當大道,不可後退,只能死戰。故臣以爲,如秦將爲穰侯或武安君,必從南來。則吾部先受其敵。”

“如若此,當以何策破之?”

“上策是,吾部奮擊其前,而大軍擊其後。中策是,吾部漸次後退,大軍擊其中。下策是,吾部守小邑,而大軍爲其援。上策破敵,其次退敵,其下抗敵。願君上裁之。”

“張先生以爲如何?”

張輒道:“如秦軍全軍來襲,吾部奮擊死戰,以曹先生之見,勝負之數若何?”

座中又一人跪起道:“吾部以一偏之衆,當十萬虎狼之師,勝負之數定矣!若以奇兵前後以擊之,多方以誤之,待大軍救援,則勝負之勢蓋未可知也。”

信陵君問道:“先生之策如何?”

曹先生道:“以便捷善射者、強壯勇武者爲一營,督勵士氣,明之賞罰,令其輾轉於溝渠蘆葦之中,或擊或射,或吶喊,或鳴金,多方遲疑之。敵擊則四散,敵退則復聚。而城中則嚴之以陣,堅之以壁以待敵。如此方存勝機。”

信陵君道:“諸位先生以爲如何?”

座中無一人出聲。過了一會兒,張輒道:“如漸次後退,勝負之數又如何?”

曹先生道:“一偏之旅,前以嘗敵;前軍退而後軍懼,安得不動如山!”

信陵君問道:“靳先生所謂漸退,所退幾裡?”

靳先生答道:“援軍到約需半日,則敵行十里,首陣當在十里以外。”

曹先生道:“若只爲掠敵,並不與敵交鋒,則陣形可整!可分兵一半,前出掠陣,另一半嚴陣以待;掠陣之兵依次轉爲後陣。只要軍令如法,當得勝算。”

信陵君道:“如此,吾計得矣!”

張輒道:“願聞君上之計!”

信陵君道:“曹先生身率前部嘗敵,遇敵後,一面接敵,一面通告。或以奇兵誤之,或以正兵掠之,盡聽先生便宜。其餘各營分爲兩部,一在城外結陣,一在城內據守,互爲呼應。盡死一戰。曹先生仍爲奇兵,或前或後,盡如所便。”

座上之人皆道:“願聽君上調遣!”

信陵君道:“不知曹先生所需幾何?”

曹先生道:“能征慣戰善走之士,約需一營。”

信陵君道:“無論武卒、民軍,盡由先生簡選。若需請那位先生相助,萬乞周全!”

座上之人道:“敢不如命!”

曹先生站起,出門而去。

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151章 匯合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63章 商賈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26章 謀定第70章 蔡澤第14章 定計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103章 危機第168章 夜襲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59章 拜將第182章 爭武卒第95章 郭子仲謹第74章 將相和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56章 計謀第58章 藍田玉第130章 烤肉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1章 離城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158章 女閭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261章 秦箭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143章 夜行第75章 陳留司士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273章 練兵第298章 離華陽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124章 華陽城第43章 等待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25章 仲嶽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223章 秦人來犯第237章 圖秦第67章 交酒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54章 賣王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77章 聚兵第8章 管城第29章 降服(三)第369章 賜婚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171章 信用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21章 管令第97章 月下清談第81章 換防第222章 善後第44章 入城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338章 祭壇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95章 郭子仲謹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327章 夜守第195章 覆命第178章 驚訊第12章 張輒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45章 回朝第244章 慰功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40章 三牲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82章 出城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30章 陷城
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151章 匯合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254章 啓封令、尉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63章 商賈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26章 謀定第70章 蔡澤第14章 定計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103章 危機第168章 夜襲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59章 拜將第182章 爭武卒第95章 郭子仲謹第74章 將相和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56章 計謀第58章 藍田玉第130章 烤肉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11章 離城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158章 女閭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261章 秦箭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143章 夜行第75章 陳留司士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273章 練兵第298章 離華陽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124章 華陽城第43章 等待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25章 仲嶽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223章 秦人來犯第237章 圖秦第67章 交酒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54章 賣王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77章 聚兵第8章 管城第29章 降服(三)第369章 賜婚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171章 信用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21章 管令第97章 月下清談第81章 換防第222章 善後第44章 入城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338章 祭壇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95章 郭子仲謹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327章 夜守第195章 覆命第178章 驚訊第12章 張輒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45章 回朝第244章 慰功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40章 三牲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82章 出城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30章 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