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老成謀國

衆人對司莽的話嘆息了一番後,隨即請夏侯先生上堂,細敘事件經過。夏侯先生聽了,道聲“領百乘往圃田運糧,細事耳,願君上無憂。”即與司莽一起往武卒營中而去。

信陵君等三人回到堂前,門客們用餐將畢。信陵君與大家見過禮,匆匆吃了幾口,即住口不吃;張輒和仲嶽也停了手。信陵君命將剩餘的食物送入後宅,與城主家眷食用。三人下階,與庭前諸門客交流一番,瞭解些情況,吩咐些事情。衆門客漸漸散去。

少時,諸公子來報,言城中僅有革車一乘,乃大梁尉從滎陽傭來,請信陵君調撥革車。信陵君親自迎出門來,與張輒商議一番,一面將城主府內的革車備好,又吩咐將自己的革車借與諸公子乘用。諸公子見信陵君將自己的車都拿出來,也不好再鬧什麼,結束整齊後上車往長城而去。

隨後,信陵君叫來一名精明的門客,將自己的處置詳細告知,命其即往廢城,將自己的處置通告晉鄙;順便讓他明日派輜車來小城取糧。

又過了一個時辰,司莽來告,已將一切安置妥當,自己將領隨身心腹十人前往輔田。信陵君出府門相送。司莽與心腹十人,備了一輛牛車出發了。

隨着太陽越升越高,府門前漸漸安靜下來。信陵君領着沒有差事的幾十名門客步出城外,準備獵幾隻野味。卻見夏侯先生領着一大羣庶民走了過來。夏侯先生遠遠地望見信陵君一行,便讓庶民先行,自己和另一人留下等待。信陵君走近了,纔看出另外一人竟是城主。

夏侯先生道:“城主及國人願奉車馬以侍君上者,臣皆命其歸家備車。其家無車馬者,亦許爲夫。”

小城主上前深施一禮道:“君上廣施恩惠,令城庶得免其罪,盍城貴賤悉皆感恩,願爲奮死。”

信陵君不知夏侯對城民們許下了什麼,令城主及城民盡忠,只得含糊道:“但盡心竭力,孤絕不忘。”城主見信陵君親口再說,更露出感恩涕零的樣子,再三拜謝,信陵君也只得再拜回禮。然後對夏侯先生道:“一路多勞先生。”夏侯先生道:“細事耳。”閒話一會兒,即與衆門客相辭。

信陵君等又行數裡,來到一片枯草茂密處,決定在這裡狩獵。衆門客各按職司散開。信陵君出城時,隨身僅帶一張弓,但在城主府找到若干弓,幾名門客分佩着。無弓的門客散開時,信陵君和佩弓的門客們也將弦搭好,把箭理順,放好。待得一聲號令,衆門客一齊吶喊,打草而行。不久轟出一隻野兔,信陵君擡手一箭,正中其股。衆門客齊聲喝彩。野兔帶箭跑了幾步,終於不支倒下。被幾名門客上前捉住。

正鬧間,忽見遠處塵土飛揚,一輛革車急馳而來。看來此車原本要往小城,似也望見這邊塵土高起,遂直捷過來。身邊的門客不知底細,急忙聚在信陵君身邊,挽弓控矢,以防不測。

車在五十步外從快步改爲走步,車上人叫道:“臣鄙願見將軍!”

信陵君趕緊走上前來,也高聲道:“無忌謹奉教!”左右門客認出車上之人是晉鄙,也紛紛將弓箭收起,打起口哨,將散開的門客們聚攏。

車在十步外停下,晉鄙跳下車,在其前引導的車右竟是前去傳話的門客。到了信陵君身前,門客禮道:“大夫晉鄙聞將軍之命,有要事回,願親見將軍。”

信陵君道:“無忌謹領!”

晉鄙上前一步,拜道:“臣死罪,攪公子清閒!”

信陵君回拜道:“大夫有教,小子敬領。小子荒疏,耽於娛玩,敢情大夫回府相敘。”

晉鄙道:“事急矣,請爲公子御車。”

信陵君見晉鄙滿臉是汗,不知發生了何事,只得回頭對衆門客道:“吾且隨大夫回府,汝等少時聚攏後,一併回府。”身後衆門客應喏。信陵君與晉鄙一起走向馬車。

馭手見兩人過來,就要下車讓出馭手之位,晉鄙伸手攔住道:“事急從權,不必換位。”將信陵君讓於車左,自己居於車右。站立定,馭手抖繮啓動,望小城而去。車後揚起一溜煙塵。

信陵君道:“有何要事?軍情有變?”

晉鄙道:“是也亦非也。臣聞公子欲令人往使圃田運糧,以濟軍中,果耶,非耶?”

信陵君道:“是也,孤不能見十萬魏民盡居於死地也。”

晉鄙道:“公子之仁,感於天地。唯非其時也。”

信陵君道:“何謂也?”

晉鄙道:“公子養十萬軍,欲止於何時?”

信陵君道:“先以五十萬石爲質,大夫以爲可養幾時?”

晉鄙道:“十萬大軍,日費千石;五十萬石,可養經年。公子欲其何爲?明年再養之?”

信陵君一時語塞,道:“小子計短,願大夫教我!”

晉鄙道:“民盡其力,地盡其利,治之政也。十萬民衆,拋土離鄉者,爲國征伐也。置其於無用武之地者,是棄民力也。民者,國之本也,棄民力則本弱,國焉強?方今之計,必欲十萬之衆得其所用。空耗錢糧,空費時日,雖曰存民,實與殘民同,非計之得也。”

信陵君道:“大夫老成謀國,無忌不及也。願大夫計之,今當何爲?”

晉鄙道:“大梁尉此來,必有所計。大梁尉其無言乎?”

信陵君道:“大梁尉途感重疾,身不能動,口不得言,不得聞其計也。”

晉鄙道:“王命若何?”

信陵君道:“節符相合,無忌自當離軍;唯大梁尉重疾,不忍離耳。故暫領之。”

晉鄙道:“公子,王弟也。爲將未十日而替之,何也?必也深入虎穴,九死一生。故臣度之,王命與秦急戰也。”

信陵君望了晉鄙一眼,道:“大夫之言,必有所本?”

晉鄙道:“非也,觀大梁尉舉動,而竊自揣度之。大梁尉身素康健,何一病不起若此。其逃於必死之地乎?”

信陵君道:“非也。孤不忍十萬之衆而赴虎狼之口。”

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181章 囿守宴席第293章 韓援第113章 計糧第157章 交糧第222章 善後第147章 尉氏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194章 追蹤第15章 升帳第137章 軍市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247章 魏使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29章 降服(三)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36章 定奪第174章 華陽四行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37章 點兵第116章 大夫何行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95章 郭子仲謹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93章 韓援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369章 賜婚第333章 積竹柲第245章 入韓第143章 夜行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64章 布衣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271章 明勸賞罰第92章 整軍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41章 備戰第1章 鄭安平第44章 入城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182章 爭武卒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2章 俠客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40章 勵士第215 歃血爲誓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57章 樑尉公子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247章 魏使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302章 報喪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70章 蔡澤第368章 五倫之首第303章 韓襲第273章 練兵第57章 樑尉公子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133章 呂太公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98章 敵乎友乎第86章 尉府第260章 議連衡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52章 私議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92章 書名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78章 帳議第284章 巴氏車行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230章 司勝第4章 信陵君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14章 定計125章 洛陽白氏第116章 大夫何行
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181章 囿守宴席第293章 韓援第113章 計糧第157章 交糧第222章 善後第147章 尉氏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194章 追蹤第15章 升帳第137章 軍市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247章 魏使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29章 降服(三)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36章 定奪第174章 華陽四行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37章 點兵第116章 大夫何行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331章 築舍於管第95章 郭子仲謹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93章 韓援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369章 賜婚第333章 積竹柲第245章 入韓第143章 夜行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64章 布衣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271章 明勸賞罰第92章 整軍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41章 備戰第1章 鄭安平第44章 入城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182章 爭武卒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2章 俠客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40章 勵士第215 歃血爲誓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57章 樑尉公子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247章 魏使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302章 報喪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70章 蔡澤第368章 五倫之首第303章 韓襲第273章 練兵第57章 樑尉公子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133章 呂太公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98章 敵乎友乎第86章 尉府第260章 議連衡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52章 私議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283章 陳公來訪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92章 書名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78章 帳議第284章 巴氏車行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230章 司勝第4章 信陵君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14章 定計125章 洛陽白氏第116章 大夫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