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俠士

芒氏三子及大部門客均領命離去,庭中清閒許多。車右先生道:“臣也下去準備了。”

芒卯道:“請先生且上堂,某有要事請教。”

車右先生起身,隨芒卯上了堂。雖然天色還沒黑,但太陽已經落下,堂中沒有點燈,顯得有些暗,兩人就在暗影中停下。

芒卯道:“先生此去需帶何人相助?”

車右先生道:“主上門下一概不用,只要俠義之士相助。”

芒卯道:“某聞俠客之名久矣,不意竟與先生相交,願先生引見一二!”

車右先生道:“非臣敢自專,實俠義道自有緣法。如無緣,即對面亦不知。主上欽敬俠義,臣當代爲致意。”

芒卯道:“如此,就有勞先生。先生既有俠客相助,想事必成,某無憂矣。明日午時,專候嘉音。”

車右先生道:“必不負主上託付。”

芒卯道:“依先生之見,今夜明晨,可有事發生?”

車右先生道:“主上所言何事?”

芒卯道:“但依先生所見。”

車右先生道:“秦軍自陷啓封,已近一日,卻無動作,想夜間亦不至有警。雖其意堪憂,但目下並無安危。臣赴啓封,打探實情,必不誤事。至於城中之事,各府盤根錯節,雖各不服氣,只要應之以緩,卻也不會出事。”

芒卯道:“某甚憂大梁尉府。”

車右先生道:“大梁尉府雖不出符節,看似掣肘,其實未必。城中武卒只剩萬餘,自有分派,緩急難以猝動,主上雖領節符,亦難有爲。主上欲以武卒爲後援,固難如願,不如就藉民軍爲佳。”

芒卯道:“御民軍之道奈何?”

車右先生道:“民軍以戰守,當分三軍:壯男爲一軍,壯女爲一軍,老孺爲一軍。各依家裡,不可稍分,則生死相托矣。凡五十步,緩則用壯男十人,壯女二十人,老孺十人;急則十之,用壯男百人,壯女二百人,老孺百人。大梁城凡四千步,緩則男女老幼三四千人足矣,急則十之,亦不過四萬人,其中壯男不過萬人。大梁城中凡十萬戶,商賈、僕隸、刑徒在外。輪流上城,定無虞焉。願吾主勿憂。”

芒卯道:“先生運籌妙算,開吾愚鈍。如此武卒且無用武之地乎?”

車右先生道:“宮中、街衢、府庫,城中之要也,且以武卒守之,必無敢犯者。武卒持節治安,必無敢譁者。以之定心腹,不必以之爲爪牙。”

芒卯道:“此武卒之定規也,雖無大梁尉節符亦可行得!”

車右先生道:“吾主英明!今城中略定,臣且告退,明日再見!”

芒卯再道:“專候先生嘉音!”兩人互禮,一同下堂,車右先生辭去。庭中還剩二三十名門客,芒卯叫來家老,命壯丁裝束,一一分派守禦位置,特別是司馬堂,特別安排了五十名家壯,從大門一直到堂下,均有人值守。待將家壯安排完畢,才帶着門客,攜節鉞簡策,燈盞火把,一應用品,進到西院,在司馬堂前停下。這時,天色已暗,月現東天。芒卯對門客們再施一禮,道:“至此已至軍中,鋒鏑只在眉睫之間,願諸君勿以死生爲念,共赴國難!”

衆門客回禮道:“敢不奉命!”

大梁東城北門名夷門,由於緊鄰集市,遠離宮殿,平時是個三教九流匯聚的地方,現在由於兵警,並無行人,只有武卒在周圍巡視。

門衛和驛吏一樣,是個小官,手下管着十名武卒,平時負責門區的治安,以至日常管理,戰時率部就地待命作戰。夷門衛侯氏,自稱嬴姓,故人喚侯嬴,本身名字無人知曉,或者壓根就沒有。年過五旬,倒也精神矍爍,臉上的皺紋顯出歲月的滄桑,而勻稱堅板的身材卻不亞青壯。沒人知道他是什麼時候成爲武卒的,如何成爲門衛的,以及爲什麼如此年齡也才混上個門衛。

衛卒有衛舍,就像驛卒有驛館一樣。也和驛館一樣,衛舍平時就由門衛居住,衛卒只有在當值時,纔到衛舍臨時集中,領受任務。現在侯嬴就呆在衛舍中。他並無家小,也無僕役,孤身一人,自炊自食。或者手下有無家室的武卒,他也願收留在舍中,給他打打下手,就可以白吃飯。三五個月,一年半載,他們條件轉好,重建家室了,便自歸去;或者調到另外部曲,不方便來住了,也就走了。陸陸續續,三三兩兩,在侯嬴的衛舍住過的人也不知有多少,這些人好像也全都念着侯嬴的好。

車右先生離開芒府,出了里門,匆匆向東北直奔夷門而去。沿途多次遭遇武卒,但有芒府的節符,一路通行無阻。到了夷門衛舍,車右先生叩了叩門,隨即就聽到腳步聲。開門的是一名精壯的武卒,見了車右先生,相互感到面生。武卒問道:“先生何來?”車右先生道:“老友車某,拜上夷門衛。”武卒道:“原來是車先生,請稍候。”轉身進門。少時侯嬴迎出來,見禮道:“何風之利,車先生駕臨!”一面將車右先生迎進門去。

庭前階下散坐着幾名武卒,見來了客人,都站起迎接。侯嬴介紹道:“這幾位兄弟關在城中,回不了家,且在舍下小住。車先生,某之故交。”兩邊見了禮。因車右先生還是士子打扮,武卒們頗有些拘謹,侯嬴也沒多說,直接把車右先生迎進正屋。

進到屋內,侯嬴撤去臉上的笑容,道:“如此緊急,先生何以至此?”

車右先生道:“欲至啓封,迎出令、尉。”

侯嬴道:“好大難事,也虧爾出得了口!”

車右先生道:“如無令尉,啓封之事難明。”

侯嬴哂然道:“啓封之事難明在何處?”

車右先生道:“秦兵何時至,何時攻;啓封如何守禦,如何失陷。”

侯嬴又哂道:“汝當啓封令、尉能知?”

車右先生道:“一城令尉,如何不知?”

侯嬴道:“如某言,啓封令、尉聚衆女大戰,致城失陷,汝可當真?”

車右先生頓時面紅耳赤,說不出話來。

第74章 將相和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303章 韓襲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99章 義士曹包第178章 驚訊第6章 囿中第173章 夜議第82章 出城第54章 賣王第298章 離華陽第74章 將相和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104章 夜訪第20章 行刺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59章 拜將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31章 陷城(二)第171章 信用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171章 信用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50章 防民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73章 夜議第237章 圖秦第99章 義士曹包第182章 爭武卒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29章 降服(三)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12章 張輒第243章 伐兵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372章 巴姊第97章 月下清談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348章 管仲明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58章 藍田玉第195章 覆命第221章 除警第3章 祭旗出征第11章 離城第51章 棄民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244章 慰功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57章 樑尉公子第20章 行刺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14章 定計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327章 夜守第96章 隻言片語第85章 軍市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51章 匯合第26章 謀定第51章 棄民第74章 將相和第23章 大梁門衛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105章 夜談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104章 夜訪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1章 鄭安平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48章 管仲明第52章 私議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41章 備戰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43章 等待第196章 張祿第359章 篝火晚會
第74章 將相和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303章 韓襲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99章 義士曹包第178章 驚訊第6章 囿中第173章 夜議第82章 出城第54章 賣王第298章 離華陽第74章 將相和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104章 夜訪第20章 行刺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59章 拜將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31章 陷城(二)第171章 信用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171章 信用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50章 防民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73章 夜議第237章 圖秦第99章 義士曹包第182章 爭武卒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29章 降服(三)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12章 張輒第243章 伐兵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372章 巴姊第97章 月下清談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348章 管仲明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58章 藍田玉第195章 覆命第221章 除警第3章 祭旗出征第11章 離城第51章 棄民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244章 慰功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57章 樑尉公子第20章 行刺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14章 定計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327章 夜守第96章 隻言片語第85章 軍市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51章 匯合第26章 謀定第51章 棄民第74章 將相和第23章 大梁門衛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105章 夜談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104章 夜訪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1章 鄭安平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48章 管仲明第52章 私議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41章 備戰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43章 等待第196章 張祿第359章 篝火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