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管邑之策

一天黃昏,仲嶽先生突然來訪鄭安平,告訴他那座迫令投降的小邑已經被魏王加封給信陵君,並以周圍五十里地,合爲管邑。管邑雖爲信陵君的封地,但依律,此地的令、尉仍要由魏王任命,只不過信陵君有推薦權。信陵君想到了鄭安平,剛晉了五爵,位列上士,正好可以爲管令;其他三人也晉了三爵,可以一人爲尉,遂命仲嶽先生前來,預爲探聽他們的心意。鄭安平見要封他爲縣令,大喜過望,爬到地上就磕頭,應承了下來。

其他三人也伏拜謝恩,皆稱願意。仲嶽先生道:“管尉但得一人!”

小四道:“願得他司,雖微亦可!”其他兩人也皆道:“吾等皆願奉君上於管!”

仲嶽先生笑了,道:“衆義士忠義無雙,君上盡知。管邑新設,所缺正多,待吾報於君上……”

三人皆道:“先生辛勞!”

仲嶽先生勉勵了衆人,道:“微庶所行成功,皆諸君所賜也。”告辭,從後門走了。鄭安平問他,爲什麼不走前門,仲嶽先生道:“君上諸門下,所居城南,穿田過野,倒還便宜。”

鄭安平回來後,發現這三人都已經興奮得要發瘋了,不住地道:“吾四人可勿分離”“蓋得長隨君上”“一令、一尉……”見鄭安平回來,立即跑上來,把他圍住,道:“管大夫定得收容吾等!”

鄭安平還持得冷靜,道:“吾等且議邑中尚有何職?”

說到正事,大家也安靜下來,粟兄道:“管邑只百戶,但得一卒伯,二人爲夥長,何如?”

犬兄和小四都道:“鄭兄爲管令,粟兄爲管尉,吾二人爲夥長,足矣,足矣!若復得他,吾其難能也!”

鄭安平道:“其邑百戶,若得其卒,彼皆舊識,吾盡不識,奈何?”

粟兄道:“其始也,但得十卒若五卒,擇其精華,曉以利害,勸以賞罰,以爲精兵。稍稍加之。其老者敬之,其弱小者恤之,必無他也。”

張祿不知什麼時候從廂房出來了,在旁邊補充道:“封地五十里,田四五十頃,耕之必得五千戶,而況其他,故必募民而後可。當薄賦斂,以召其民以庶之。”

鄭安平道:““既庶矣,又何加焉?”

張祿曰:“子曰,富之。既富矣,又當教之。”

小四道:“先生之言何其迂哉!得其民也,便當富之,便當教之,何必先庶而後富,先富而後教!”

張祿道:“聖人之言故有其次第也。民不庶則不富,理也!不富,則盡力於南畝以爲溫飽,必不致力於學也!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之謂也。”

衆人雖聽不大懂張祿說些什麼,但也知道是治國之道,皆道:“鄭兄得任管令,先生所學必有所益也。”

次日,鄭安平就得到通知,到魏相府接受任命。粟兄也得到通知,到大梁尉府接受任命。

經過一番例行的程序,鄭安平和粟兄被正式任命爲管令和管尉。由於粟兄沒有名字,難以稱呼,徵得粟兄同意,府裡的司史決定以粟爲名,以管爲氏,稱爲管伯粟,平時不稱氏,單叫名時,大家都知道是誰。

剩下二人陪着他們兩處跑,見粟兄被改了名,還老大不願意,道:“莫不成,爾後得呼管兄?”

鄭安平道:“官呼爲管尉,內稱爲粟尉……”

管伯粟道:“若吾等兄弟,仍呼粟兄亦可!”

二人道:“鄭兄也不可呼,需呼爲鄭令,不中聽,不中聽……”

鄭安平道:“呼吾爲鄭令,直封到鄭矣!當呼管令,內呼爲安令!”

小四道:“何以爲官後,所呼皆不類!”

鄭安平道:“汝若爲官,亦爾!”

小四道:“吾等且爲何職?”

鄭安平道:“邑中餘職,當爲君上所命。吾等且歸而待之也。”

等到他們在大梁城轉了這一大圈,回到家中時,已到了晚餐時間。將節符及銅印給張祿看了,吃過晚餐。張祿讓四人即往仲嶽先生處報知。四人道:“何不俟之以旦日?”

張祿道:“管邑,邊邑也。必得君上之助,乃有可爲。故需早定其計。”

於是四人依囑往城南而來。找到當地人打聽到仲嶽先生的住處,四人齊在宅外,鄭安平高聲報道:“管令鄭氏安平謹見仲嶽先生!”

仲嶽先生聽到是鄭安平至,連忙出來迎到堂上。敘禮畢。鄭安平和管伯粟取出自己的節符印章,皆道:“承先生相薦,微庶等所封已宣!然德鮮才薄,必也得先生之教!”

仲嶽先生道了賀,道:“二子皆忠義也,勇力膽所皆豪。而管邑,危邑也,必得勇士而守之。是君上之所望於諸君也。”

鄭安平代表衆人道:“吾等皆願效死命!”

仲嶽先生道:“管地當諸國之衝,位長城之外,與圃田爲保。然只百戶。若需自保,子以爲如何?”

鄭安平道:“必也固城池,設守備,明旗鼓,而爲御也。”

仲嶽先生道:“子之言,乃其常也。然管只百戶,若以百千人守之,糧秣難繼,何以能持?故需公子謀其長遠者也。”

鄭安平眼前一亮,道:“若謀其長遠,不過庶之、富之、教之三策也。”

仲嶽先生大喜,道:“公子之言善矣哉!願聞其詳。”

鄭安平道:“所謂庶之也,未若薄賦斂也;庶而富之,未若商也;富而教之,未若詳序也。”

仲嶽先生道:“誠所謂也。富之、教之,但其後也,庶之奈何?”

鄭安平道:“吾等四人,皆薄有賦田,足資衣食。君上之賦什一,願以半之,則歲得百石,可以爲資,以募民也。民得生養,不過十年,必能繁庶。未得民時,其野可畜牛犢羊羔,豬崽雞娃。樹之以桑麻,植之以桃李,十年樹之,亦得小補也。”

仲嶽先生哈哈大笑起來,道:“鄭公子真經濟之才也,豈獨勇士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可得成乎?”

鄭安平道:“必也不負君上之望。”

仲嶽先生道:“公子此來,必有求於君上!”

鄭安平道:“微庶等四人,皆武夫也,難爲於政,更無數術、書記之才,願君上薦之,必謹奉!”

仲嶽先生道:“曹包先生,公子其志之?”

鄭安平想了一下,道:“敢同往麻邑者乎?似與唐叔等近。”

仲嶽先生道:“然也。曹叔、呂氏伯仲皆投君上之門,呂氏,故商也,自當處商賈之處,而曹叔,有武力,善文,與公子舊識,願以相助。”

鄭安平道:“管邑雖小,實當魏西邊之衝,干係非淺,君上必有其餘!”

仲嶽先生道:“百夫之邑,小裡也。平年歲貢千五百石,可供十人;極儉不過廿人。而況半之。子等四人,連曹叔五人,乃其數也。或人丁庶繁,再行添補。”

鄭安平想了想,道:“微庶有賦田,足資其身。願再請一人,以微庶之資供之。”

管伯粟也道:“微庶之資,亦願捐出,以供一人。”

仲嶽先生制止道:“縱有其資,何處安身?”

鄭安平道:“微庶四人,皆賜宅三五間,若蒙先生不棄,暫以棲身。”

仲嶽先生道:“非是君上生彼此之想。凡事皆有定例,不可違也。公子等五人,年祿薪資,一取於公帑,若得他人,公子自資之,君上無預焉!”

鄭安平小心地問道:“微庶等得見於君上否?”

仲嶽先生笑了,道:“必也其見也!公子但預爲籌謀,凡有所需,儘可相告。公子其慎之!”

鄭安平道:“何時得見?”

仲嶽先生道:“事在其緩,公子何急?”

鄭安平道:“非敢急也。管,四戰之衝,若爲人據,必難爲也。故必以速!”

仲嶽先生聽到這句話,也起了警惕,道:“此何人告公子?”

鄭安平道:“家下舊臣,年邁不堪。家道中落,無處謀生,乃投敝處,以盡餘年。”

仲嶽先生道:“公子之家,舊必有故!”

鄭安平道:“此非臣所能知也。”

仲嶽先生道:“或可語與貴价?”

鄭安平道:“老病喘息,恐失敬於先生。”

仲嶽先生也不勉強,道:“此言甚當。吾當言於君上。公子且歸,早晚必有召見。”

鄭安平等仔細詢問了拜見的禮儀,才告辭而出。當夜不敢回家,盡宿於鄭安平的宅中。鄭安平則宿於廂房中,向張祿介紹了與仲嶽先生見面的詳情,與張祿仔細討論管邑管理的種種細節。

次日,仲嶽先生驅車來請四人。四人整束好妝容,共執一臘雁,登車而去。

仲嶽先生與鄭安平同車,邊走邊道:“吾已將公子之言相告君上。君上言下大悟,深感公子所思縝密,急欲與公子共議。公子其有腹案?”

鄭安平道:“微賤武卒也,焉得有謀,惟願承先生之教,得免其過矣!願先生等皆得惠教,勿以微庶等愚魯而棄之也。”

仲嶽先生道:“君上與諸先生計議一夜,必有所託!”

鄭安平道:“敢不竭盡心力,以報君上!”

第53章 私授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240章 蓋聶第353章 圃田之衆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9章 邂逅第345章 除夕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91章 美酒美姬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27章 降服第229章 初戰第104章 夜訪第93章 故地重遊第171章 信用第261章 秦箭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295章 示警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56章 計謀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70章 蔡澤第103章 危機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38章 列陣(一)第27章 降服第308章 救暴鳶第234章 旦夕評第294章 陰謀第338章 祭壇第155章 共其利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300章 樑西驛卒第74章 將相和第72章 節鉞第43章 等待第121章 豪強第228章 戰臨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54章 賣王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156章 過橋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34章 旦夕評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321章 管令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202章 倉城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9章 有刺客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366章 寧治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238章 議兵第375章 利害相權第152章 賈匏第171章 信用第143章 夜行第151章 匯合第49章 庭議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196章 張祿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124章 華陽城第215 歃血爲誓第321章 管令第7章 圃田第275章 和議第262章 傷營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244章 慰功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61章 席議第357章 管祭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63章 密議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96章 張祿第171章 信用第223章 秦人來犯第70章 蔡澤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40章 勵士第32章 陷城(三)第113章 計糧第364章 戒備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274章 大梁之狀
第53章 私授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240章 蓋聶第353章 圃田之衆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9章 邂逅第345章 除夕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91章 美酒美姬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27章 降服第229章 初戰第104章 夜訪第93章 故地重遊第171章 信用第261章 秦箭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295章 示警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56章 計謀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70章 蔡澤第103章 危機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38章 列陣(一)第27章 降服第308章 救暴鳶第234章 旦夕評第294章 陰謀第338章 祭壇第155章 共其利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300章 樑西驛卒第74章 將相和第72章 節鉞第43章 等待第121章 豪強第228章 戰臨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54章 賣王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156章 過橋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34章 旦夕評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321章 管令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202章 倉城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9章 有刺客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366章 寧治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238章 議兵第375章 利害相權第152章 賈匏第171章 信用第143章 夜行第151章 匯合第49章 庭議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196章 張祿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124章 華陽城第215 歃血爲誓第321章 管令第7章 圃田第275章 和議第262章 傷營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244章 慰功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61章 席議第357章 管祭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63章 密議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96章 張祿第171章 信用第223章 秦人來犯第70章 蔡澤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40章 勵士第32章 陷城(三)第113章 計糧第364章 戒備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274章 大梁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