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

魏延向諸葛亮告了聲罪,然後找到營門小校,讓他帶幾個軍士和他一起去搬東西。

對於魏延的要求,小校欣然應允,隨後點上二三甲士,隨魏延去親衛駐紮的營地搬運竹簡。

約摸一刻鐘,五人一人摟着一大捆竹簡,返回中軍大帳,重重的摞在諸葛亮面前。

魏延返回案前,略微有一點氣喘,摟着二三十斤的竹簡,來回跑個幾里路,體力再強的人他也扛不住啊!

還有,別看一百多斤的竹簡就以爲內容很多,其實不然,因爲魏延特別強調斷句的緣故,所以一卷竹簡最多能寫下兩百字。

而本次來面見諸葛亮,除了述職外,另外還帶有曲轅犁相關的實驗數據、對革新鎮的介紹、明年的耕種計劃、畝產量的預估。

甚至在文章末尾,他還提到了益州的超級鐵礦,桂陽以南的交州有一年兩熟的水稻,交州以南的朱崖郡,以及交趾等地,還有一年三熟的水稻。

所以,全篇下來共計一萬一千餘字,消耗竹簡六十餘捆,再加上南方溼潤的氣候,竹簡又長時間暴露在室外,所以變得沉重無比。

這也是魏延從臨湘出發,不管道路再崎嶇,環境再惡劣,也沒放棄馬匹的另一個原因,他可不想再在竹簡上謄寫第二遍了。

爲此,魏延早就在思考,如何改良蔡侯紙。

大漢的造紙也不算髮達,但該有的造紙技術還是有的,只是受限於成本高昂,不便於保存,所以一直沒大規模應用。

正因如此,明明蔡侯紙已經出現百餘年,但造紙業卻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魏延其實也沒造過紙,但可別忘了後世的信息時代,在抖音、B站等一些平臺上,無數的生活類大V都曾親手造紙,耳濡目染下,魏延也知曉一二。

反正魏延已經決定,待春耕結束以後,如果有機會,他會在革新鎮十里外的小河旁,新建一座造紙作坊,嘗試使用現代工序,將成本低廉的竹紙造出來。

反正也就那些工序,他還不信搞不出來。

當魏延神遊天外時,諸葛亮對一地的竹簡也來了興趣,拿起標註爲壹的竹簡,在案几上攤開,仔細閱讀了起來。

一翻開竹簡,諸葛亮眉頭就皺了起來,俗話說字如其人,魏延這手毛筆字,真有獨到之處啊!!

wωω ✿т tκa n ✿¢O

但所幸魏延斷句分明,就算有一些辨認不出來的文字,結合上下文,也能理解其意思。

……

當諸葛亮遨遊於文字中,魏延神遊天外時,對帳內的第三人陳到而言,就變得無比的煎熬。

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向諸葛亮拜別,可又怕打擾到他,真是難受無比。

還好,諸葛亮在閱讀完第一卷時,感到略微寒冷,欲向火爐中添柴火時,看到坐立難安的陳到,隨即笑着說道:

“叔至,今日天氣寒冷,下去帶將士們活動活動,熱熱身子,以免凍出毛病”

“末將領命”

陳到沉聲回到,然後轉身一溜煙的跑沒了影,速度之快,讓魏延咋舌不已。

隨着陳到的離去,偌大的軍帳內,就剩下諸葛亮與魏延二人,一人翻看竹簡,一人專心琢磨造紙一事,好一副安靜祥和的場面。

可從第三捲開始,也就是有關於革新鎮、曲轅犁的內容,讓諸葛亮的心裡,遠遠沒有表面上那樣平靜。

當看到文章末尾,魏延預計的畝產時,諸葛亮倒吸一口涼氣,爲全球變暖做出重大貢獻。

“文長,文長!”

諸葛亮不由的呼喚魏延,第一聲魏延惘若未聞,仍舊雙目無神的注視着前方,直到諸葛亮將聲音提高,纔將魏延喚醒。

“軍師,喚在下何事”

“文長,到近前來,亮有些許疑惑,還請解惑”

“敢不從命”

魏延起身應道,快步走到諸葛亮身邊,用眼角餘光一瞥,心中頓時瞭然。

“文長,按你文中之意所述,只要使用輕型曲轅犁,就算不使用耕牛,老弱婦孺配合青壯,也能耕種田地,是否屬實?”

“屬實”

“使用所謂的科學耕種法,在加上農家肥,水田畝產就能達到五到十石,是否屬實?”

“屬實!”

“文長,你可知國法無情,如果弄虛作假,一旦被查實,你性命難保!!”

話說道最後,諸葛亮語氣變得十分嚴厲,和剛纔判若兩人。

“在下願以人頭擔保,文中所說但凡有半點虛假,軍師可取我項上人頭,以平民怨”

面對諸葛亮的質疑,魏延當然不怵,這還是他的保守估計,畝產5—10石看似很多,但也不是不能實現。

去年,魏延初至大漢不久,他就趁着閒暇之餘,多次深入各地的田間地頭,觀察農人們是如何種植水稻的。

離河道較遠的地方,農人在粗耕過的土地裡,直接撒上種子,任由水稻自行生長,而水稻所需要的水份,只能靠降雨來維持,從不引水灌溉。

耕種方式粗獷無比,水稻密密麻麻簇擁着,密集的植株獲取不到足夠的陽光,導致根系短而疏,稍有大風便成片倒伏。

所以產量才底下,連北方中田畝產三石都達不到,根本性無法養活一家人,這也是南方開發緩慢的原因之一。

在離河道較近,或者雨水更加充沛的地方,雖然農人們的耕作方式一樣,但在水稻的抽穗期時,會引水灌溉,所以,一些水田畝產就能達到五石左右。

甚至有一些特殊的田地,畝產量能達到十石左右,反正這些農人們只聞其名,不見其實。

當然,這些高產的水田,往往握在以世家爲首的地主手中,普通百姓根本享受不到。

所以,在大漢南方民間,百姓耕種的土地,仍以畝產不足三石的下田爲主,南方民生疲弊,世家大族難辭其咎。

對於魏延而言,增加畝產的方式很多,而精耕細作,無疑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高效的,如果再加上合理利用農家肥,畝產翻倍,不要太簡單。

所以,這也是魏延敢在正式場合,直接承諾畝產的底氣所在。

這是科學的力量。

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七章 釘子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二章 入獄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五十章 成都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五章 革新第二章 入獄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十章 安排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五十八章 劉璋
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七章 釘子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二章 入獄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五十章 成都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五章 革新第二章 入獄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十章 安排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五十八章 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