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

劉備得到想要的東西,便不在蜀王宮多待,匆匆和劉璋告別,然後帶着陳到、劉封等人,星夜前往雒縣勸降劉循等人,讓益州早日安定。

至於魏延嘛,則在夜深人靜之時,去而復返,他打算找劉璋好好聊聊,自稱世家掘墓人的魏延,迫切想要了解益州的世家情況,這可關乎他未來種田大計。

……

……

……

建安十七年,十一月

在雒縣負隅頑抗的劉循,在劉璋的勸說下開城投降,益州之戰正式結束,劉備全取蜀郡、廣漢、犍爲、巴郡一部等地,初步完成入蜀目標。

益州之戰塵埃落定,讓天下震動不已,益州陷落的速度,遠超乎他們的想象,這可是益州啊,天下最險要的地方,古今往來,不知有多少豪傑望蜀興嘆。

而劉備僅帶一萬人馬入蜀,前後只用了一年零三個月,就全取蜀中之地,一時間,讓曹操、孫權等驚疑不定,莫非天命在漢?。

隨着更多情報被收集,魏延的名字,也開始頻繁出現在曹操、孫權的案頭,而魏延當初胡謅的一句閃電戰,被衆多統帥奉爲圭臬,三個月取蜀啊,他劉備何德何能,又得大才相助!。

……

隨着益州之戰結束,曹操、孫權兩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如果再不做點什麼,來限制劉備發展,以現在的狀態發展下去,他們早晚會被劉備所滅。

所以,在沒有任何協商的情況下,曹、孫兩家十分默契的達成攻劉約定,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濡須口、合肥的曹軍主力,直接後退百餘里,襄樊之地曹仁大軍,也直接退守南陽,給孫權留下充足的操作空間。

而劉備拿下益州,最難受的人莫過於孫權,早知道益州是一羣紙老虎,他當初爲啥要攔着周瑜取益州!。

自怨自艾也改變不了什麼,爲了扭轉曹、孫、劉三家,自己即將變成最弱的一方,孫權在廬江、建鄴分別留下一萬大軍,防備曹操不講武德,遂盡起江東大軍,向荊州發起進攻。

十一月末

孫權以非常嚴厲的措辭,向關羽、諸葛亮發出質詢,讓他們歸還曾經在艾縣,被魏延擄掠走的千餘百姓,並交出惡首魏延。

面對這樣無理的要求,諸葛亮斷然拒絕,並轉告孫權,這千餘百姓皆爲自願而來,不信可以派官員過來問詢。

孫權當然不會這麼幹,他只是找一個看得過去的藉口,來挑起戰端罷了。

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初

完成戰前準備的孫權,在建鄴誓師,以劉備包庇魏延肆意擄掠江東百姓爲由,正式向劉備宣戰,並命令江東大軍,即刻向荊州進軍。

江東本次進攻荊州,分爲兩個戰場:

南郡戰場,孫權以大都督魯肅爲帥,甘寧爲先鋒大將,領水師三萬餘人,作爲偏師溯長江而上,在巴陵一帶屯兵,牽制南郡主力的同時,也保護通城方向的側翼。

荊南戰場,孫權以老將程普爲帥,呂蒙、黃蓋、韓當、蔣欽、呂岱、孫皎、陳武七人爲中郎將,各領精兵五千,合計大軍四萬,兵分三路,向荊南的長沙郡進攻。

從江東的部署看,所謂的荊南戰場,也可稱之爲長沙戰場,沒得辦法,在江東文武眼裡現在的長沙郡太香了,如果有得選,孫權想拿交州來換,雖然士夑不一定願意。

令江東羨慕不已的長沙,早已也不是以前的模樣,經過魏延、諸葛亮、馬良三人多年的經營,不斷從各地遷移流民、化胡爲漢等,

來充實長沙人口。

再加上去年荊州減稅方針的施行,讓百姓生活逐漸安定起來,許多人看到了希望,自然而然的,大量的新生兒就呱呱墜地。

所以,長沙已經成爲南方第一大郡,注意,是整個長江以南,而不是荊州。

據統計,長沙目前擁有超過四十萬的人口,良田兩百餘萬畝,其中在湘江平原上,有完全屬於劉備軍的百萬畝良田。

爲了奪取這個美味的果實,孫權兵分三路攻長沙:

第一路,以韓當、蔣欽二人爲將,領一萬步騎軍從艾縣出發,南下攻取通城,在奪下通城後,大軍繼續向長沙內部越進,目標直指湘江平原。

第二路,以程普爲帥,黃蓋、呂蒙、呂岱三人爲將,合計三萬餘兵馬,從宜春出兵沿淥水西進,攻取長沙東大門醴陵,只要能拿下堅城醴陵,長沙之戰成功大半。

第三路,以陳武、孫皎二人爲將,領一萬步卒從水新出兵,進攻茶陵一帶,待拿下茶陵後,直接引兵北上,沿着湘江直插臨湘,斷醴陵之後路。

同時,孫權也命番屬士夑, 領兵北上,攻入零陵、武陵二郡,攪亂荊南四郡後方,讓諸葛亮首尾不得相顧。

……

面對孫權的無恥行徑,荊州當局迅速做出應對,只是因南郡多次抽調大軍入蜀,兵力捉襟見肘,無奈,爲保衛江陵、公安不失。

關羽只能放棄支援荊南,無視魯肅的挑釁,將城外的百姓遷入城內後,直接將城門關閉,打算據城而守,以待天時。

在荊南戰場,形勢比看起來要稍微好一點,這受益於魏延、馬良二人,連續多年在長沙邊界,利用地利優勢廣修關隘、要塞,已經讓醴陵一帶都快變成龜殼了。

諸葛亮也根據形勢,迅速做出應:

首先桂陽方向,令蔣琬、趙範二人堅守茶陵,如果堅守不住,可往長沙郡內部撤退,並利用地利節節抵抗,遲緩江東進軍速度,無需死守,保留有生力量。

其次,在通城方向,諸葛亮沒有做出任何改變,依舊讓馬謖守通城,多年的磨鍊,馬謖也變得沉穩許多,諸葛亮認爲他能擔此重任。

最後,諸葛亮領萬餘兵馬,駐防醴陵一帶,並以城池、關隘爲節點,組成大縱深防禦體系,只要程普領兵來攻,只能步步爲營,不將所有節點給拔除掉,難以大規模進軍,真當關隘是亂建的啊,民兵訓練手冊魏延可看過。

至於馬良嘛,他則同沙檮領五千蠻兵深入山林中,利用蠻兵善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在各地遊弋,尋找江東大軍的漏洞。

同一時間,在長安的曹操也調集中原大軍西進,準備攻取漢中。

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十章 安排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九十章 鬥將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五十六 綿竹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九十章 鬥將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七章 釘子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九十章 鬥將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章 釘子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七章 釘子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
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十章 安排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七十章 殺雞駭猴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九十章 鬥將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五十六 綿竹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九十章 鬥將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七章 釘子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九十章 鬥將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章 釘子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七章 釘子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