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

當天中午,魏延在鎮公所吃過午飯後,便辭別宋星,領着親衛離去返回臨湘城。

至於宋星口中的堆肥廠,只能先擱置一邊,他本次去求見諸葛亮和劉備,不僅僅是爲了拿到百鍛鋼鐵,而是要勸諸葛亮,早日攻略益州和交州。

其實對於熟知歷史進程的魏延來講,他知道在後年,即公元211年七月份,劉璋因懼怕張魯,以及他身後的曹操,會派法正、張鬆等人領兵迎接劉備入蜀,共同抵抗侵略。

但對於魏延來說,太慢了。

經過現代無數信息的轟炸,魏延對於蜀漢滅亡的原因,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認爲,蜀漢不能復興大漢的原因,不在兵,也不在將,而在於民。

爲什麼會這樣講,不妨先看看蜀漢目前的陣容:

有心懷仁德,用人不疑,百折不撓,能聽直言納明諫的君主,漢昭烈帝劉備,劉玄德;

有自比管仲樂毅,其才能爲漢初三傑複合體,蜀漢後期的擎天之柱,武侯諸葛亮,諸葛孔明;

還有視天下英雄爲插標賣首之徒,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武聖關羽,關雲長;

還有看似粗獷不已,實則膽大心細,腹有良策的張飛,張益德;

還有在長阪坡七進七出,殺得曹軍諸將膽顫心驚的白袍神將,趙雲,趙子龍。

還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馬良;

同諸葛亮號稱“臥龍鳳雛”的鳳雛龐統;

還有在未來,四百年天漢最後一位大將軍,姜維,姜伯約。

從始至終,蜀漢缺的不是領兵作戰的大將,而是如蕭何一般的後勤文官,來梳理治下百姓,爲前線大軍提供穩定的糧草供應,不至於一場大敗後,就必須從頭再來。

所以在歷史上,在失去荊州之地後,蜀漢勢力急轉直下,如果不是有宛若天神的諸葛亮在,劉備死於白帝城後,蜀漢就應該崩潰的。

假如沒有諸葛亮,曹魏或許能更早的橫掃蜀漢與東吳,那時曹丕應該還沒死,說不定也就沒司馬傢什麼事了。

所以,司馬家能攛掇帝位,全賴諸葛之功,他們竟然都不給諸葛亮一個帝位!!。

算了,背信棄義之人,他們不配。

o(′^`)o

……

諸葛亮的確有蕭何之才,可對於先有大意失荊州,後有夷陵之敗的蜀漢來說,他們更需要張良,需要韓信,來保持蜀漢政權的穩定。

所以,諸葛亮放在民生上的精力,少之又少,從而導致蜀漢進入死循環,每況愈下,直到後期,陷入“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的窘境。

而魏延從穿越之初,就認定了大漢,認定了劉備,一個是敬佩劉備的爲人,一個是敬佩劉備對於百姓的態度。

在漢末三國這場亂世中,各路諸侯皆視百姓爲草芥,特別是曹操動輒屠城,將百姓視爲牲畜,此等行徑,怎會得到他的認同。

所以,既然決定輔佐劉備,那就要將他的短板補足,反正魏延對於征伐一事,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

他已經計劃好了,先在後方做好後勤工作,然後再學習領兵作戰之策,畢竟在大佬中間混可以,但不能真的菜,萬一有一天被拎了出來,沒幾下子,那不尷尬了麼。

所以,不要當南郭先生,要學學曾毅。

……

當天晚上,魏延一行回到臨湘城,在同魏則討論練兵事宜後,叮囑魏則,自己要是過年沒回來,

別忘了領兵去革新鎮一趟,協助鎮上百姓們鋪路。

第二天

魏延又去面見韓玄,將革新鎮的近況做個簡易的彙報,同時繼續向郡府打下欠條,借一些糧秣運過去應急。

就算革新鎮擁有種田神器,那不最快也得秋收才能產出,這幾個月的時間,魏延總不可能讓百姓們去喝西北風吧。

而對於借糧一事,韓玄也沒爲難魏延,直接就批准了,畢竟今年還算得上風條雨順,糧食產出也挺充足,加之劉備最近沒有用兵的意思,府庫糧秣還算充足。

與其放在府庫生蟲,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先借給魏延使用,畢竟在整個長沙,誰人不知魏延還養了幾千流民。

借到糧食後,魏延看韓玄越發的順眼,幸好自己來了,不然讓前身那個莽夫將韓玄殺了,豈不是暴殄天物。

辭別前,魏延曾多次闡述,在大世之爭人口的重要性,所以請求韓玄,多派官吏到長江兩岸,或者是揚州等地去救濟難民,只要有願意來長沙的,郡府如果不想收,可以先行墊資,將他們帶回來自己安置,待明年秋收之際在一同還回來。

對魏延的請求,韓玄有點懵,他不知道魏延發什麼瘋,從一年前開始,突然性情大變,不喜兵事,偏偏對流民非常上心,真是奇了怪了。

最後,韓玄還是答應了魏延的請求,一來他不是絕情之人,也不忍見百姓曝屍荒野;二來他收到消息,聽說劉備與諸葛亮二人,非常欣賞魏延,說不定自己以後還會在他手底下謀事,所以,先買個人情也不礙事。

辭別韓玄,魏延直接離開太守府,先遣人給諸葛亮送去信件,表明有重要的事要彙報,自己不久將前往臨蒸,同時,也希望主公劉備也能在場。

信件發出後,魏延並未立即啓程,而是先購買一批鐵礦石,以及一些松木等物資,同韓玄借來的糧秣一起,拜託魏則領兵跑一趟,把物資安全送達革新鎮。

畢竟鬼知道哪座山頭上,盤踞着一窩土匪,萬一物資被截了,他連苦的地方都找不到。

至於鐵礦和木料,這些都是宋星拜託他購買的。

宋星見鋼的價格如此高昂,爲了減輕魏延的財政壓力,所以就想和鐵匠們試試,看能不能改良冶鐵技術,提升鋼的產量。

對於宋星的科研精神,魏延當然舉雙手贊成,同時也將生鐵,熟鐵和鋼之間的關係告訴了宋星,希望能對他的科研之路,起些幫助。

……

發出信件的十日後,魏延接到諸葛亮的回信,同意他領兵前來臨蒸,並轉告他,他會寫信讓劉備來一趟臨蒸。

接到回信的魏延,便不在長沙多做停留,點齊二十親衛,攜帶幾十捆竹簡,便踏上前往臨蒸的路。

至於信中所說可以領兵,魏延他才懶得帶呢,先不說訓練,就單單步軍的行軍速度,就打消了魏延的念頭。

他還想快去快回,早點回來過年呢。

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五章 革新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十章 安排第四章 歸劉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十章 安排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五章 革新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五章 革新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二章 入獄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九十章 鬥將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二章 入獄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章 成都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十七章 陽謀
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五章 革新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十章 安排第四章 歸劉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十章 安排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五章 革新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五章 革新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二章 入獄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九十章 鬥將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二章 入獄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五十八章 劉璋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九十六章 張魯放權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五十六 綿竹第五十章 成都第九十章 鬥將第五十七章 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