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歸途

李素對道昭這羣人並無太多好感,其實心裡明白,自己多少有點狹隘的憤青思想,總覺得外國人不懷好意,尤其是這個外表恭順,內心禽獸的島國,李素更是厭惡。

當然,厭惡歸厭惡,在別人沒得罪自己的情況下,李素也不可能真的下令弄死他們,活了兩輩子,這點理智還是有的,更何況,道昭他們還有着遣唐使的身份,這個身份是官方的,而且這些遣唐使在大唐很討君臣們的歡心。

異國番邦派出留學生來大唐學習,這事說出去特別有面子,倭國從隋朝開始便遣使入中原,從有史記載的第一批遣隋使入境一直到如今,歷屆的遣唐使都很受中原王朝君臣們待見的,尤其是倭國人還特別講禮數,無論在任何人面前都是躬身哈腰,一副萬分謙卑的模樣,這樣的形象充分滿足了大唐君臣們泱泱上國的虛榮心態,於是君臣們也不管這羣貌似謙卑的人究竟從中原學走了多少東西,或是偷走了多少東西,但凡有遣唐使入境,皆是待若國賓,非常客氣。

李素當然也有這種虛榮的心態,不過對遣唐使,他更有一種深深的戒意。按說道昭等人在他面前從來都是畢恭畢敬,執禮甚恭,從禮數上挑不出任何錯處,更沒有做出任何對大唐社稷和君臣不利的事,然而,李素還是厭惡他們,沒有理由的厭惡。

人活到一定的年紀,說話行事當然要有所長進,從個人本心來說,鮮少會出現無緣無故的愛與恨,李素活了兩輩子,對萬事萬物基本都保持着一顆平常心,待人接物很少出現這種不理智的無緣無故的厭惡情緒,可是,情緒就是情緒,它發自本心,李素也沒辦法。

貌似恬然的躺在椅子上曬太陽,李素眯着眼,任由道昭在他耳邊絮絮叨叨,像個調查黑幕的記者深挖着李素和大唐的一切,李素心不在焉地維持着最基本的禮貌,偶爾答一句無關痛癢的話,腦中卻飛快轉個不停。

回到長安後,一定要向李世民進諫,對這羣遣唐使不可任由放縱,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何種程度,不能由他們說了算,而是大唐說了算。有些機密的東西更是碰都不準碰,比如火藥配方,比如農學新培植的改良稻種等等。當然,如果這羣倭國人有着非常強烈的求知慾,就扔給他們一大堆佛經,這個沒關係,儘管學,儘管抄,多抄佛經可化解心中戾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適合倭國的民族本性。

腦子裡轉了許多念頭,耳邊卻傳來道昭幽怨的聲音。

“李縣公爲何對貧僧不搭不理?貧僧說了那麼多話,您多少回兩句呀,貧僧別無他意,只是有一顆純粹的求學之心而已……”

李素回過神,一臉茫然地看着他:“啊?你剛纔說話了麼?說了什麼?”

道昭一滯,神情愈發幽怨哀慟了,一個穿得邋里邋遢的異國和尚露出委委屈屈的表情,那畫面簡直辣眼睛,李素忽然很想用鞋底子狠狠扇他一記,讓他的臉部表情恢復自然。

“貧僧剛纔說,聽聞此次東征,偉大的天可汗陛下攻打高句麗城池之時,用了一種很奇妙的武器,一個黑色的陶罐罐,點火便炸,聲若九天雷霆,威可平山裂土,貧僧想問問,此爲何物?”道昭眼巴巴地盯着李素。

李素眼角一跳,不動聲色地笑了:“你對咱們大唐的那個小陶罐感興趣?”

道昭渾然無覺,小雞啄米似的猛點頭。

李素笑得更燦爛了。

自己剛想到這個事情,道昭馬上便問出來了,無知者無畏呀,這隻異國猢猻知不知道震天雷在大唐的高層裡多麼敏感,知不知道當年吳王李恪不過是在火器局外圍晃悠了一圈,便被李世民狠狠臭罵了一頓,然後趕出了長安,兩年後才召回,這個話題在朝堂高層都如此敏感,朝臣皇子對此諱莫如深,眼前這隻猢猻居然大明大亮的直接開口問了,這要是不坑他一把,李素都覺得對不起自己“長安小混賬”的光榮雅號。

“你是如何知道這個小陶罐如此厲害的?”李素和顏悅色地問道。

李素的表情和演技太自然,道昭完全不覺有異,急忙道:“貧僧這幾日在新羅的大營內百無聊賴,便在營中四處走動,與大唐和新羅兩國的將士們閒聊,這才聽說有小陶罐此物……”

李素哦了一聲,點點頭,然後露出神秘的模樣:“傳聞不假,此物確實很厲害,你們倭國若有此神器,想滅誰就能滅誰,朝你們王宮的糞坑裡扔一個,整個王宮都彷彿平地而起,自由飛翔,你說厲害不?”

道昭兩眼大亮,雖說李素拿他們王宮的糞坑來形容震天雷的威力有點那啥,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似乎大唐的那個小陶罐並非很機密,眼前這位李縣公隨時都能掏心挖肺將它的配方抖落出來。聽大唐將士的描述,若倭國能擁有此神物,對鞏固王權安邦定國必有大用,而他道昭若將此物弄回去,必然也是大功一件。

吞了口口水,道昭眼中貪婪之色愈重,神情仍然謙卑地道:“此神物如此厲害,不知它是用何物所造?貧僧求知心切,還請李縣公不吝賜教。”

李素笑道:“此物威力巨大,它的配方自然是機密,不謙虛的說,此物是我造出來的,不過我大唐皇帝陛下深知此物之威力,陛下擔心它被心存歹念之人利用,幹出有傷社稷和黎民的惡事,故而下過嚴令,此物秘方不准我對外說,若有違令,必斬我項上首級……”

道昭神情頓時化作一片失望,失魂落魄般道:“如此說來,此物之秘方貧僧不可得矣……”

李素笑着拍了拍他的肩,道:“陛下之意,此物不可用於民間,否則天下大亂,不過陛下向來對你們遣唐使恩寵禮遇,貞觀四年,貴國所遣的第一批遣唐使來我大唐學習了一年,那一年裡,遣唐使但有所請,陛下皆一一允准,可謂有求必應,你們想學任何東西,陛下都滿足你們,想必你們這第二批遣唐使也不會例外,我雖然不能告訴你秘方,但總歸還是有別的法子……”

道昭急忙道:“李縣公有何法子?還請指點賜教,貧僧感激不盡。”

李素笑意愈深,表情神秘,語氣充滿了蠱惑:“待你們入長安覲見陛下之時,你可以親自問陛下呀,一個會炸的陶罐而已,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你們學會了有什麼關係,反正是拿回你們倭國,就算你們倭國國主將整個倭國全炸了,對大唐也沒有任何影響,你若親自去問,陛下一定不會拒絕的……”

道昭呆住,吃吃地道:“是……是這樣的嗎?真的可以嗎?”

李素正色道:“相信我,我們大唐人都是很好客很大方的,區區陶罐,何足惜哉。遣唐使向來被大唐君臣所恩寵,但有所求,陛下必然答應的。”

李素說這話時表情很誠懇,原本英俊白淨的臉上更透出一股子坦蕩君子的正氣,道昭傻傻盯着李素的臉很久,腦中將李素的話來回咀嚼了好幾遍,終於遲疑着點點頭。

左右不過是向天可汗陛下問一問那個小陶罐的製作秘方,就算天可汗不答應,道昭也沒什麼損失,不行就算了,總不可能因爲一句問話而被天可汗降罪吧?

“多謝李縣公指點,貧僧有生之年必有所報。”道昭感激地朝李素行禮。

李素親切地攙住他,語氣真誠地道:“唐倭兩國一衣帶水,睦鄰友好,高僧不必如此多禮,如果一定要報答,到長安後多想辦法撈點錢,我對此物尤爲喜愛,記住送禮要投其所好,切記切記。”

道昭臉頰抽了抽,仍舊非常謙卑地應了。

李素望着道昭感激涕零的臉,不由笑了。

回到長安後,若眼前這位倭國和尚果真不知死活向李世民要震天雷的秘方,不知李世民會用怎樣的姿勢用力抽他的大耳光呢?很期待那幅畫面啊……

更重要的是,有了道昭的這個請求,李世民憤怒之餘,想必會對遣唐使有所警惕,不會像以前那樣任遣唐使在長安予取予求了。

當客人就應該有當客人的樣子,主人好心請你們來做客,你們不能隨便惦記主人家的東西,主人不給就去偷,這不叫客人,叫進賊。

******

兩日以後,新羅的金城港終於傳來消息,張亮率領的水師船隊已在金城港靠岸,這次張亮奉旨帶了一百餘艘戰船,目的是爲了接李績李素所部從海路繞道百濟,最後回到大唐境內的登州港,如此,李績李素所領兩萬輕騎斷後狙敵的任務已徹底完成,以傷亡甚小的代價不僅攻進了高句麗的都城平壤,而且還將高句麗的政局胡亂攪和了一番,並輕鬆退到新羅境內,登船從容回國。

總的來說,李績和李素算是超額完成了任務,回到長安後,李世民的封賞怕是不會少。

李素不在乎封賞,當他聽到張亮所部水師已靠岸後,心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便是終於能回到大唐了,終於能見到妻兒和老爹了,對家的思念,此刻前所未有的強烈。

聽到消息後,李績當即下令全軍整備,準備向金城港開拔。

新羅女王也聽到了消息,急忙親自來到李績的帥帳,以新羅國女王的身份正式向李績遞交了一份呈給天可汗陛下的國書,國書是用漢字寫的,不得不說,新羅國也有文筆不凡的高人,國書的開頭便是一大通對天可汗陛下無限崇敬無限瞻仰的馬屁,文章作得可謂花團錦簇,妙筆生花,李績和李素看了一眼都覺得臉紅。

當然,國書不可能全是馬屁文章,總要說點正事。

女王的正事就是李素提議的借給新羅國兵器甲冑之事,大唐上國如此大方,揮手就給了女王足足能夠武裝兩萬兵馬的兵器甲冑,上國投之以桃李,女王很想報之以瓊瑤,然而新羅國太窮了,畢竟這些年在高句麗和百濟的夾縫中艱難的生存,幾乎每年都有戰事,國中所積甚少,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來回報大唐上國的大方豪爽,於是女王殿下一咬牙,決定每年拿出新羅國賦稅的三分之一,用來進貢給天可汗陛下,以此回報大唐借給新羅兵器甲冑之深情厚誼。

李績和李素仔細將國書看了一遍,沉默片刻,舅甥二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神,彼此會意,然後李績收起國書,向女王承諾,所部兩萬輕騎到了金城港後,便將卸下所有的兵器甲冑,全部交予新羅軍隊,至於新羅國承諾的每年進貢三分之一的賦稅,這個……當然是天可汗陛下該定奪的事了,李績作爲臣子,無法表示任何態度。

倒是李素,將國書看完後第一反應就是想擡價,三分之一太少了,至少得拿一半吧,然而想到新羅國在遼東半島的處境,以及大唐需要維持半島三國之間戰略平衡的需要,李素還是生生忍住了擡價的衝動。

最煩跟窮鬼做買賣了,根本沒法談價,人家幾乎已一無所有,自己難道忍心去搶他們要飯的破碗?

得到李績的承諾,女王歡天喜地的走了,並且殷切地表示,願意親自護送大唐上國的將士們到金城港,以顯示新羅國對大唐的恭敬之意。

李績不置可否地道了謝,呵呵,假裝不知道女王殿下其實是盯着唐軍將士手裡的兵器甲冑,生怕到了金城港後李績忽然患上失憶症,兵器甲冑忘記留下了。

彼此客氣一點挺好的,你好我也好,假裝的客氣也行,至少氣氛很融洽,李素喜歡這種一團和氣的氣氛,天下大亂的根源問題在於彼此太耿直了,稍微假客氣幾句最少能減免人類八成以上的戰爭。

整軍,備馬,收拾行裝。新羅大營外,兩萬輕騎隊列整齊,人人臉上洋溢着雀躍的喜意。

思鄉的人,豈止李素一人?大家都已歸心似箭。

頭頂的暖陽灑在身上,一股如同春意般蓬勃的喜悅油然而生,李績看着面前黑壓壓不見盡頭的將士,向來嚴肅的臉頰不禁也浮起了一絲笑意,然後大手一揮。

“將士們,咱們回家!”

第六百六十六章 流歸長安第二百六十一章 子夜大亂 下第七百三十五章 必有所欲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爲第三百六十八章 經略絲路第二十三章 白色聖光第四百六十章 故地重逢第五百六十八章 武氏出家第三百四十八章 水落石出第六百八十二章 誰試鋒芒第七百五十二章 開花結果第一百零四章 聖意徵召第九十九章 自污毀親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孫夜宴第四百五十六章 君臣敘舊第二百零八章 君臣奏對 下第八十章 御筆親題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二百八十七章 絕色男姿第七百四十章 九曲穿線第九百三十五章 風急浪險第七百五十七章 請教釋疑第三百一十五章 單手活擒第九百四十九章 冊立太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第七百八十七章 苦心勸諫第七百八十六章 君臣論將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五百九十五章 晉陽宮前第七百一十章 取捨抉擇第三百六十三章 錢多人傻第一百三十二章 峰迴路轉第七百二十七章 登門認親 上第二十八章 賣詩鬻文第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求保底月票!!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四百三十一章 潰敵克復第七百八十四章 深陷泥沼第二十四章 財路與詩第八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二百一十七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一十三章 鏖戰鬆州 上第七百二十二章 君臣議農第三百四十三章 身陷算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監丞來歷第一百一十二章 鬆州之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奉旨回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期而遇第一百五十七章 無妄之災第一百六十六章 度日維艱第四百二十五章 烈火焚城第二百零八章 君臣奏對 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兕子頑疾第三百零七章 雷霆清洗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二拒婚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四百一十三章 共此一死課業繁重,不堪重負,今天請假第四百二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七百二十八章 登門認親 下第四百九十八章 茶道歧路第二百六十六章 風雨過後第七百四十四章 惡客登門第二百二十二章 又生波折第八百二十七章 李家大喜第五百三十章 掘地三尺第六百四十六章 謀而後發第一百一十五章 鏖戰鬆州 下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功大過第八百九十六章 再次攻城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五十三章 狹路相逢第五百五十六章 年關故人第八十章 御筆親題第三十章 志向高遠第四百六十四章 世代交好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七十三章 度盡劫波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七百八十二章 突生橫禍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七百九十章 漸生疏離第八百四十九章 御前獻計第五百九十六章 事起生變第三十章 志向高遠第六百三十九章 息事寧人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百四十四章 無辜牽扯第七十九章 無私奉獻第八百一十一章 局中局外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獄問罪第九百一十章 敵境孤軍第二百六十九章 逛遊教坊第七百四十五章 釋疑拉攏第五百四十二章 丈人境況第一百九十二章 傾軋猜疑第五百六十四章 兕子頑疾第五十三章 最後一搏 下第八百九十七章 勁敵難敵
第六百六十六章 流歸長安第二百六十一章 子夜大亂 下第七百三十五章 必有所欲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爲第三百六十八章 經略絲路第二十三章 白色聖光第四百六十章 故地重逢第五百六十八章 武氏出家第三百四十八章 水落石出第六百八十二章 誰試鋒芒第七百五十二章 開花結果第一百零四章 聖意徵召第九十九章 自污毀親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孫夜宴第四百五十六章 君臣敘舊第二百零八章 君臣奏對 下第八十章 御筆親題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二百八十七章 絕色男姿第七百四十章 九曲穿線第九百三十五章 風急浪險第七百五十七章 請教釋疑第三百一十五章 單手活擒第九百四十九章 冊立太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第七百八十七章 苦心勸諫第七百八十六章 君臣論將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五百九十五章 晉陽宮前第七百一十章 取捨抉擇第三百六十三章 錢多人傻第一百三十二章 峰迴路轉第七百二十七章 登門認親 上第二十八章 賣詩鬻文第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求保底月票!!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四百三十一章 潰敵克復第七百八十四章 深陷泥沼第二十四章 財路與詩第八十四章 有舍有得第二百一十七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一十三章 鏖戰鬆州 上第七百二十二章 君臣議農第三百四十三章 身陷算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監丞來歷第一百一十二章 鬆州之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奉旨回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期而遇第一百五十七章 無妄之災第一百六十六章 度日維艱第四百二十五章 烈火焚城第二百零八章 君臣奏對 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兕子頑疾第三百零七章 雷霆清洗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二拒婚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四百一十三章 共此一死課業繁重,不堪重負,今天請假第四百二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七百二十八章 登門認親 下第四百九十八章 茶道歧路第二百六十六章 風雨過後第七百四十四章 惡客登門第二百二十二章 又生波折第八百二十七章 李家大喜第五百三十章 掘地三尺第六百四十六章 謀而後發第一百一十五章 鏖戰鬆州 下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功大過第八百九十六章 再次攻城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五十三章 狹路相逢第五百五十六章 年關故人第八十章 御筆親題第三十章 志向高遠第四百六十四章 世代交好第三百零五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七十三章 度盡劫波第七十章 奏對問策 下第七百八十二章 突生橫禍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七百九十章 漸生疏離第八百四十九章 御前獻計第五百九十六章 事起生變第三十章 志向高遠第六百三十九章 息事寧人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百四十四章 無辜牽扯第七十九章 無私奉獻第八百一十一章 局中局外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獄問罪第九百一十章 敵境孤軍第二百六十九章 逛遊教坊第七百四十五章 釋疑拉攏第五百四十二章 丈人境況第一百九十二章 傾軋猜疑第五百六十四章 兕子頑疾第五十三章 最後一搏 下第八百九十七章 勁敵難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