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藍與寒怡後臺候場時,無意間發現寒怡的臉色有些白。你緊張?他問。
嗯,有點。怕出錯!寒怡點點頭。
做幾個深呼吸。他頓了頓語氣。他聽說在臺上表演節目的時候,看着底下觀衆的頭頂,就不會緊張了。
是嗎?看來你挺有經驗的。寒怡長呼了一口氣。
我也是聽說。不過咱們已經練習過很多次了,應該沒問題了!哲藍肯定道。大不了出點錯,沒關係的。
寒怡沉下臉。哲藍轉而笑道:別放錯歌就是了。寒怡“噗嗤”一笑,臉色恢復了以往的神采。
主持人已報幕了他倆的詩朗誦《當你老了》。霎時,舞臺下一片掌聲。
哲藍做了個“請”的手勢,讓出身位,引導寒怡走上臺去。
他們站定之後,同時調整了下呼吸。隨後,哲藍朝着音控室示意了一下。兩秒鐘過後,背景音《D大調卡農》起……
哲藍事後才知道《D大調卡農》這首曲目,不過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複同一段樂曲。
作曲家帕赫爾貝爾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這首約作於1680-1690年的《D大調卡農》,最初完成時是一首《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他在前往前線時期,寫出了樂曲的第一部分,而他在前線的時候又寫了第二部分;回來之後,在一個名叫芭芭拉女孩的墓前完成了整首曲子。(當然,這是網上流傳最多的一個故事版本)
但最後,就在當天晚上,帕赫貝爾在教堂前,以割腕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寒怡在QQ敲着這些字眼時,令哲藍不禁唏噓不已。
也就是說,這首曲子其實是作曲家來紀念他心愛的姑娘而創作的?
可以這麼說,2001年全智賢演的《我的野蠻女友》也彈過這首曲子,我當時聽着挺感動,就自己找了曲譜練習過。
羨慕!那這首曲子你說適合做詩朗誦的背景音嗎?聽了這個背後的小故事後,突然覺得這曲子又像個哀樂了。
沒事!《D大調卡農》這首曲子,儘管是一個比較悲傷的故事,但旋律十分優美、流暢,幾個音階之間的連接性非常規律,聽的人能夠從悲傷中感受到希望,也會從快樂中感受到一絲悲傷,你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妨戴上耳機聽一下,說不定聽了後還會流淚。寒怡發了一個笑臉的圖標。
哈哈,那我豈不是要變得多愁善感了!
你不正是詩人的兒子嘛?詩人的樣子不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形象?寒怡又在QQ上發了一個“吐舌頭”表情圖過來。
哲藍無語回覆,當即發了一個“捂臉苦笑”的圖片迴應她。
臺下再次爆發出如雷鳴一般的掌聲,打斷了哲藍的回憶。他跟寒怡的配合,可說是十分完美,無論是語氣的聲調、節奏的掌控以及背景音高低音之間的轉換銜接時,進行的每一個停頓,都表現的無懈可擊。
他與寒怡在臺上深深地鞠了一躬後,就領着她緩步走下舞臺。
之後,寒怡的妹妹出現在會場的入口處。她名叫寒雪,剛從漫展回來時,身上還穿着件水手服長長的。她一瞧見從臺上下來的寒怡,就蹦跳着朝姐姐揮起手來。
姐,我來啦!她喊道。
哲藍看了她一眼,姐妹倆雖說長的都差不多,但就個性而言,寒雪顯然要比她姐姐活潑了許多,尤其是她在笑的時候,兩眼像彎彎的月亮一般可愛極了。
你來啦,寒雪!寒怡道。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哲藍,就是他跟我一起表演詩朗誦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