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項玉登基

莫臥兒這個時候的疆域很大,人口衆多,而且其潛在的敵人也很多,所以整個國家幾乎四面都是敵人,他們最強大的是騎兵,這也是在沙漠地帶的王牌軍隊,也是他們的主要軍事力量,但是在對付印度南部的一些城邦的時候,這些騎兵就很難發揮出建設性的作用了,這樣一來,國家的陸軍就需要加強,來彌補騎兵的這個短板。

蒙古人在攻打歐洲和中亞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的使用火炮這種武器了,但是幾百年過去了,這個時候的莫臥兒人還在使用着祖祖輩輩們傳承下來的老式火炮,這種火炮不僅笨重,而且威力很低,火炮的質量也很差,根本就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在和印度南部的那些城邦作戰的時候,莫臥兒的軍隊被守軍的炮火打的吃盡苦頭,於是就想要獲得和守軍性能一樣的火炮。

經過多方打探,他們知道這是歐洲人流傳過來的一種武器,但是歐洲人在他們的地界並沒有活動,而且據說歐洲人的這種火炮的要價極高,一門火炮要五千兩白銀,而印度並不是盛產黃金和白銀的地方,在陸上絲綢之路被奧斯曼土耳其截斷了之後,莫臥兒人已經很難獲得大量的財富了,要不然他們也不至於因爲修建一座泰姬陵就將自己搞的一貧如洗啊。

奧格杜薩知道洋人的火炮的報價,而中華軍的火炮性能不輸洋人,因此他十分擔心中華軍這邊的開價過高。

項玉哪裡會知道荷蘭人在印度將火炮賣的這麼貴,因此當他開出2000兩一門火炮的時候,就已經感到後悔了,因爲他從奧格杜薩的臉上看到了笑容,沒錯,笑臉。

項玉這個價格已經是葡萄牙人在澳門販賣的紅衣大炮的兩倍了,這個人竟然還笑得出來,果然是自己出價太低了啊。

不過說出去的話也就不好在更改了,而奧格杜薩這一次是帶了大量的財報。因此一口氣提出了要購買四百門火炮,正好,這個數字將中華軍多餘的火炮全都吸收了,項玉也感到比較滿意。

雙方的這一筆軍火交易金額十分巨大。一共是八十萬兩白銀,這又是一筆不菲的收入,雖然比不上賣給英國人的那一臺蒸汽機,但是也算是廢物利用總歸是賺了。

奧格杜薩一行人買了火炮之後並沒有充足的運力,因此按照雙方商議的協定。這些火炮將由中華軍這邊分兩次交付,莫臥兒人這個時候交付四十萬兩白銀的首付錢,等到第二批火炮抵達之後在交納另外的一半費用。

這一點對於中華軍也是有利的,畢竟一下子將軍隊的火炮全都賣了,軍隊短時間之內就沒有火炮可用了。

莫臥兒國使臣在達成了一系列的協定之後,使者一行人就乘船離開了基隆起程返航了,熬個杜莎上面還有好幾個兄弟,這個時候正是爭寵的時候,他可不想一直在外面久待。

而基隆城此時卻傳出了一件大喜事,那就是項玉就要正式登基了。

其實在項玉一回到基隆的時候一羣官員就聯名上書。要請他登基,而項玉也知道這個時候確實是到了這一步了,不然的話手底下很多人都會寒心的,於是便按照禮節再三推讓,官員們當然知道這裡面的門道了,於是連續三次衆人聯名上奏,項玉最後不得已,這才順應民心登基爲帝,年號鴻泰,暫時定都基隆。按照明朝的六部、內閣制度設立朝政。

陳永華爲第一個殿閣大學士,督察院由項玉直接管轄,大理寺的教給王彪轄制,五軍都督府第一任都督自然是張聰了。其他職位也各有任命,但是因爲這個時候中華帝國的官員比較少,因此制度還不是很完善,項玉本身對於西方的民主制度,比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比較感興趣,不過知道這個時候國家顯然是不適合這種制度的。等到他完成了統一的大業之後,國家的局勢逐漸的穩定下來,這才能夠考慮轉變政治制度。

隨即,項玉又宣佈了將納顧惜緣爲皇貴妃,原本的松下美惠子則自然就成了皇后。

這樣一來等於是雙喜臨門,因此項玉下達了中華帝國的第一個令,減免罪犯和戰俘的服刑和服役期限,全國免徵農業稅一年,免徵商業稅一年,這樣一來,全國各地的百姓都高呼萬歲喜氣洋洋的迎接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海峽這邊的喜慶傳到了福建這邊,中華軍隨即罷兵停戰,高掛免戰牌,全軍放假三天,好讓衆將士能夠感受到皇恩浩蕩的喜慶。

不過這個時候清軍也沒打算要向他們進攻,但是泉州這邊的中華軍卻並沒有放鬆警惕,該歡慶還是要歡慶,該警惕的還是要按部就班。

對項玉登基消息感到最氣憤和不安的,當屬滿清的高層了,原先中華軍雖然建國了,但是好歹在名義上還沒有皇帝,只是被人當做前朝的遺民,而這個時候隨着項玉的登基,兩軍只見的衝突就變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了,而且對方還是打着華夏正統,驅逐韃虜的旗號,這樣一來勢必將會對滿清統制內部的漢人造成很大的衝擊,清廷不怕中華軍的進攻,但是卻害怕國內出現大面積的叛亂,這將會加大的動搖清廷的統制,而中華軍因爲兵力有限,因此短時間之內並不能對清廷造成太大的威脅。

“皇上!老臣有話要說。”范文程舉着朝板顫顫巍巍的說道,他今天精神稍好一些,頭腦也清晰了不少,因此見到這個時候局面危急,便有心要替小皇帝分憂,小皇帝幼年喪母,八歲喪父,這個時候又被權臣霸佔了朝政,難道我大清將會成爲又一個大漢嗎?

羣臣看到念過花甲的范文程這副模樣,無不倍感淒涼,哀嘆連連,只不過被鰲拜掃視一眼之後,衆人都不敢言語了。

“範大人年事已高,依然關心國事,實則我大清之幸,來人,給範大學士賜座!”康熙小小年紀就已經顯得氣度不凡,這番話說出來領衆人一陣低語。閱讀。。

第172章 發現海盜第255章 清廷的封鎖(二)第400章 進軍朝鮮第101章 樑軍的佈局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290章 兩難抉擇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230章 陷阱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405章 平定準葛爾(四)第8章 梟雄相會第137章 南下方針第265章 攻佔海南島第15章 送上門來的葡萄牙人第340章 海城攻防戰(三)第133章 三面夾擊第282章 作戰分析第179章 海戰,拉開序幕!第36章 攻城困難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408章 後宮瑣事第371章 破局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277章 攻破巴達維亞第324章 出兵日本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332章 鉅額賠償第357章 束手無策第211章 清廷的警覺第363章 莫臥兒使者第50章 金門危局第409章 定邊之策第289章 炮擊杭州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421章 西伯利亞對峙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263章 夜襲鎮海(三)第253章 肅清原住民第281章 趙開第383章 兵臨廣州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173章 顧惜緣第134章 生或者死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368章 范文程的毒計第171章 出兵馬尼拉第11章 整頓亂軍(一)第34章 海上激戰第50章 金門危局第220章 浮出水面第19章 塗嶺大戰(二)第29章 不堪一擊第7章 成功北上第55章 金門海戰第333章 家族難關第109章 發現紅薯第205章 海盜的主力第324章 出兵日本第70章 戰前準備第378章 戰局糜爛第359章 濃霧偷襲(二)第416章 驅趕守軍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第368章 范文程的毒計第316章 接見英國使臣第55章 金門海戰第8章 梟雄相會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217章 偵查金門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224章 商議第32章 出兵臺灣第16章 大戰將至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129章 分頭行動第272章 暗線第144章 倒黴的島津肆光第3章 關寧鐵騎帶一百零二章臺中攻城戰第131章 傷亡慘重第280章 如何破局?第118章 狙擊大隊第362章 印度來客第398章 羅剎國犯境第10章 臨危受命第100章 新式火炮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195章 西班牙人的反應(二)第54章 金門敗軍第282章 作戰分析第166章 組建情報部門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224章 商議第12章 整頓亂軍(二)
第172章 發現海盜第255章 清廷的封鎖(二)第400章 進軍朝鮮第101章 樑軍的佈局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290章 兩難抉擇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230章 陷阱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405章 平定準葛爾(四)第8章 梟雄相會第137章 南下方針第265章 攻佔海南島第15章 送上門來的葡萄牙人第340章 海城攻防戰(三)第133章 三面夾擊第282章 作戰分析第179章 海戰,拉開序幕!第36章 攻城困難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408章 後宮瑣事第371章 破局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277章 攻破巴達維亞第324章 出兵日本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332章 鉅額賠償第357章 束手無策第211章 清廷的警覺第363章 莫臥兒使者第50章 金門危局第409章 定邊之策第289章 炮擊杭州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421章 西伯利亞對峙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263章 夜襲鎮海(三)第253章 肅清原住民第281章 趙開第383章 兵臨廣州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173章 顧惜緣第134章 生或者死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368章 范文程的毒計第171章 出兵馬尼拉第11章 整頓亂軍(一)第34章 海上激戰第50章 金門危局第220章 浮出水面第19章 塗嶺大戰(二)第29章 不堪一擊第7章 成功北上第55章 金門海戰第333章 家族難關第109章 發現紅薯第205章 海盜的主力第324章 出兵日本第70章 戰前準備第378章 戰局糜爛第359章 濃霧偷襲(二)第416章 驅趕守軍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第368章 范文程的毒計第316章 接見英國使臣第55章 金門海戰第8章 梟雄相會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217章 偵查金門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224章 商議第32章 出兵臺灣第16章 大戰將至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129章 分頭行動第272章 暗線第144章 倒黴的島津肆光第3章 關寧鐵騎帶一百零二章臺中攻城戰第131章 傷亡慘重第280章 如何破局?第118章 狙擊大隊第362章 印度來客第398章 羅剎國犯境第10章 臨危受命第100章 新式火炮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195章 西班牙人的反應(二)第54章 金門敗軍第282章 作戰分析第166章 組建情報部門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224章 商議第12章 整頓亂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