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憋的是絕招

薄薄的幾張紙,卻讓吳暉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從來沒人想到過:宋代青白釉,宋代卵白玉,原來是同一種東西? 爲什麼史料中明確提到,元代卵白釉工藝源自於宋代影青瓷,卻從未有人研究過? 答案就兩個字:少,貴。

從建國後,元代卵白釉陸續有過發掘,數量最多的,是1984年發現於安徽歙縣窖藏卵白釉,一百零九件帶“樞府”銘卵白釉瓷器。

含罐、盤、碗、高足杯等器型,是全球最大規模元代卵白釉窖藏完整器。

宋代青白釉要多一些:第一次是一九七一年,淄博傅山宋代貴族墓搶救性發掘,出土一組宋代青白瓷。

包括四系罐、茶盞、盞託、香薰爐及瓜棱執壺,大小十三件,器表均施影青釉,釉色瑩潤,器型規整。

這是國內最早發現,也是到如今收藏種類最全、數量最多的宋代影青瓷完整器。

第二次是一九八二年,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景德鎮市文物部門對湖田窯展開多次發掘,出土了部分宋代青白瓷(影青瓷)標本、窯具及制瓷工具。

沒有完整器,但瓷片不少,差不多上噸。

之後陸陸續續,各省均有發現流傳於民間的宋代影青瓷,各大博物館均有徵集:如故宮、景德鎮、武漢、四川,上海,乃至國外,但藏品均是個位數。

這是數量,然後說一下價格:元代卵白釉在民間收藏界的認知度不高,相對便宜,好的一件幾十萬,差的一件幾萬的都有。

但宋代青白釉,則是元代卵白釉的百倍:最低的一件,是九九年佳士得香港拍賣影青釉印雙鵝紋玉壺春瓶,成交價一百一十萬。

最貴的一件,是2006年嘉德拍賣青白釉刻劃花嬰戲菊花紋斗笠碗,成交價八百六十萬。

哪怕是瓷片,兩指寬的一小片,就得三五千。

別覺得貴,宋瓷就這個價。

然後再說一下需求量:不說八九十年代,就說現如今,以2008年的科技水平,如果要復原古代某一種制瓷技術,需要的標本物料是多少? 答案是“噸”。

如果只是分析基礎成份,判斷工藝傳承與老化差異、追溯工藝痕跡、驗證製作技法,標本的需求量要稍少點。但再少,單位也是“百公斤”。

一件算多點,半公斤,光是一個基礎成份分析,就要十來件。如果追溯工藝痕跡、驗證製作技法,標本需要最少也要四五十件。

不說能不能找到這麼多的樣本,找到了人家又賣不賣,只是先算一算價格:元代卵白釉沒找到窯址,只有完整器,上百公斤,得把安徽博物館的館藏買回來一半。

影青瓷倒是有瓷片,但兩指寬一片就幾千,上百公斤,要多少錢?

算少點:千萬。

而文研院、國博申請一個國家級重點項目,預算經費纔是多少? 好一點的千萬級,差一點的,估計也就五六百、七八百萬。而且這還是整個週期內的經費,這個週期很可能是兩年,更或是三年。

所以,項目的總經費,連買標本都不夠。

沒人頭吃腫了會研究這個,有這麼多錢,我研究點成本低的,更容易出成果的不香嗎? 哪怕名字很像,哪怕史料中提過:元代卵白釉源自宋代影青瓷,哪怕青白釉、卵白釉、卵白玉這三者之間只相差一個字,也從來沒人想過要研究這個課題。

不研究,當然也就沒人知道:只存在於史料中,幾乎沒人見過長什麼樣的卵白玉,就是宋代的影青瓷……

吳暉翻來覆去,又把報告看了一遍:“河津瓷和霍州瓷好說,你前後徵集了不少,後面這兩種,至少得上百公斤,你哪來的樣本?”

林思成言簡意賅:“換的……去年,我無意間收到一樽清嘉慶粉彩窯工制瓷瓶,讓趙師兄拿到江西,換了四百公斤影青瓷瓷片……”

“另外,趙師兄有一對唐代壽州窯(唐代名窯,在安徽)的黑釉貼花罐,拿到安徽,換了四十件元代的卵白釉。都是罐、壇之類的大件,相對而言,品質都不怎麼好,不過用來研究夠用了……”

吳暉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清嘉慶粉彩窯工制瓷瓶,這玩意具體有幾件,他不是很清楚,但他敢肯定,舉世不超過一巴掌。

幾年前,景德鎮從山西借走一樽,結果一借不還,甚至把官司打到了京城。後來在文物局的調解下,景德鎮勉強還了一樽漢鼎,這事才做罷。

如今,有人拿來一樽,要和他們換碎瓷片,誰不換誰是傻子。

如果再讓吳暉估個價,至少六七百萬。

唐代壽州窯的黑釉貼花罐,一隻少說也有上百萬吧,兩件是多少? 三件加一塊,八九百萬了都……正好和他之前預測的差不多:光是物料標本,都得上千萬。

再看林思成,吳暉就感覺,這小子在發金光。

錢多的扎手的那種光。

下意識的,吳暉又想起在物料室,林思成問的那一句:吳司長,如果我到了京城,成立了項目申請到經費,是不是想怎麼花,就能怎麼花? 當時他只當林思成是開玩笑,現在再看,不就是想怎麼花,他就怎麼花? 一時間,吳暉就感覺,林思成錢多了燒的:花近千萬,就爲了驗證,這兩種瓷繫有沒有繼承關係? 如果給文研院,給國博,他都覺得不值,何況是私人掏腰包?

當然,林思成並非無的放矢:如果能證明宋代影青瓷就是史料中的卵白玉,同時也是元代的卵白釉,那河津窯、霍州窯的考古價值又能再上一個臺階。

如果他再復原出卵白玉的燒造工藝,光是專利授權,就能兩倍、三倍的賺回來。

但問題是,萬一呢? 他嘆了口氣:“林思成,如果工藝復原不出來,你怎麼辦?”

所謂悶聲發大財,你不該是趁着山西那邊沒反應過來,趕快把工藝復原出來纔對嗎?

你倒好,卻要搞什麼同步發掘,等於要將對手拉到同一起跑線上,這不就是給敵人送槍炮? 一千萬啊林思成,就這麼打了水漂?

林思成卻笑了一下:“搞研究,不說這個!”

我信了你個鬼?

吳暉嘆了口氣:“說吧,你到底想怎麼做?”

“吳司長,先不急,你看完再說!”

還看?

吳暉頓了一下,耐着性子。

林思成把其餘三件收了回去,獨留下元代卵白釉盤。

然後,他又拿出一隻白釉杯,把兩件並在一起。

乍一看,這兩件好像沒什麼區別,但瞄了一眼,吳暉眯住了眼睛。

他拿起了那隻杯,一種澤潤如玉,溫柔白淨的視覺感映入眼中。

下意識的,腦海中浮現出八字字:白如凝脂,素猶積雪。

吳暉怔了一下:“永樂甜白釉?”

林思成點點頭:“趙師兄的弟弟,小趙總專程京城送過來的。”

厲害了,這一件,少說也是七八百萬?

“不是……林思成,你知不知道這一件有多貴?你拿這種東西做實驗?”

“沒做,至少現階段不準備做,只是縱向對比一下。”

縱向對比,對比什麼? 吳暉眼皮一跳,把那隻盤也拿了起來。

如果對比外觀,卵白釉色白、釉層失透,乳濁感強,呈現一種無玻璃質感的“木光”效果。

而這隻甜白釉卻是“半木光”,既半潤半透。且杯胎極薄,不足一毫米。整體而言,既有似玉般的那種乳潤感,又不失半玻璃質晶相的光透感效果。

與卵白釉相比,無論是光澤感和反光度,都恰到好處。

如果總結一下,就好像左手裡的這隻杯,是右手裡那隻盤的改良版,薄胎版?

暗暗琢磨着,吳暉抄起桌上的手電,照着杯底打了一道光。

然後,眼就直了: 何謂影青?

照光見影,就如眼前這樣。

但問題是,這是甜白釉。沒有任何文獻中提到過:永樂甜白和元代卵白釉、宋代影青瓷有關係? 吳暉怔了好久,又左右亂瞅:“分析報告呢?”

你剛還說,我怎麼捨得拿這樣的東西做實驗,現在又問我要分析報告?

林思成一臉無奈:“沒報告,就做了一下對比。不過我推測,這兩種瓷器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

不用推測,吳暉有眼睛:十有八九,這兩種瓷器,就是傳承關係。

說直白點:傳承過程當中,甜白釉將卵白釉的工藝技術進行了改良:胎更薄,釉更透! 但爲什麼之前沒有人研究,甚至沒有人發現?

因爲這玩意更少,更貴,一件動輒就是七八百萬。可能出現在拍賣會,也可能出現在頂級收藏家的保險櫃,更或是大型博物館。

但唯獨不會出現在實驗室。

懂行的沒機會,也想不到,不懂行有機會的更想不到。所以,不可能有人像林思成這樣,把兩件東西放在一塊,對比什麼工藝溯源……

正暗暗咋舌,林思成收走了卵白釉盤,又拿出了兩隻杯子,和甜白釉擺到了一塊。

吳暉瞅了一眼,心裡涌出一陣深深的無力感。

第一件是一隻修復過的殘器,中間缺着一道。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讓他震驚,因爲這是大明蛋殼杯。

所謂的成化鬥彩、大名鼎鼎的雞缸杯,全是在蛋殼杯的胎體上繪彩,二次入窯,低溫燒成。

成化鬥彩、雞缸杯有多稀少,有多珍貴,這東西就有多少,多貴。

哪怕它只是一件殘器……

再看第二隻,吳暉已經無力震驚。

剛說什麼來着,成化鬥彩雞缸杯?

轉了個念頭的功夫,林思成就拿出來了一隻。

依舊是殘器,只拼了一半,甚至算不上修復,只是臨時性可逆性的粘合。

但即便是殘器,這也是舉世第十九隻雞缸杯。

吳暉就覺得,拿這樣的東西來驗證古瓷的工藝傳承脈絡,林思成即便沒瘋,也差不多了。

甚至不用驗證,因爲不止一本文獻中記載:成化鬥彩工藝源於蛋殼杯,蛋殼杯又源自於甜白釉,技術難點不在於繪彩和二次燒成,而是在於基胎。

“這應該就是王齊志說的,你那位合夥人請你修復的那隻雞缸杯?”

吳暉嘆了口氣,“那位趙總就眼睜睜的看着你,把這東西拿進了實驗室?他就不怕萬一你腦子一熱,把這東西當標本化驗了?”

怕不至於,頂多也就在心裡猜忖一下。但到如今,不管是大趙總小趙總,還是趙老太太,把寶全押在了他身上。真要給化驗了,也絕對沒人說什麼。

林思成笑了笑:“怎麼說,趙師兄也是修復中心的合夥人,我如果賺了錢,不也有他的份?”

吳暉嗤之以鼻:賺錢? 要說之前,還有那麼點兒可能。但看到甜杯釉、蛋殼杯,以及雞缸杯,吳司長就得:林思成能不賠錢,都得祖宗保佑。

更何況,他還腦子被驢踢了似的,要搞什麼發掘? 正暗暗感慨,林思成又拿出了幾件,吳暉愣了一下:還有?

瞄了一眼,他頓然明瞭:清代脫胎粉彩杯,明代德化窯薄胎白釉杯、清代德化窯薄胎白釉杯。

這兩件不用溯源,清代的史料中記載的清清楚楚:清代官窯薄胎瓷的工藝技術,源於明代鬥彩。

德化白薄胎瓷也一樣:明代中期左右,官窯實行官搭民燒,民窯技術突破性的發展。

也是那個時候,德化窯根據甜白釉和蛋殼杯的工藝,創燒德化薄胎。

也不用實驗,用眼睛就能看得出來:無論是胎質、釉色、晶相,兩兩之間基本沒什麼區別。

再看最後一件,吳暉就覺得挺有意思: 這是清代的德化白薄胎瓷,俗稱蔥根白,即白中泛青。

這是德化窯由明代的“象牙白”(白中微泛黃)、“豬油白”(白中微泛紅或黃),轉爲釉層微微泛青色調的創新瓷。

成因很簡單:胎釉中含氧化鐵(FeO)比例增加,且燒製時窯內氣氛不再爲單一的氧化焰,而是偏向還原焰,導致釉色青白。

照這麼一想,這種瓷器和創新就扯不上邊,應該說是復古瓷纔對,因爲它的工藝核心,和宋代的影青瓷完全一致。

如果還原氛圍再稍強一點,燒出來的,就是他之前看到的那隻宋代影青瓷碗。

當然,前提是要先證明元代卵白釉和永樂甜白釉的傳承關係。才能建立起完整的技術演變鏈條: 北宋影青瓷——金代河津瓷——元初霍州瓷——元中卵白釉——明代甜白釉——蛋殼杯——成化鬥彩——清初薄胎瓷——清中粉彩。

這是貢瓷體系,民用瓷則是另外的演變鏈條:明代甜白釉——明中德化薄胎白瓷——清代德化青白瓷(復古影青瓷)……

思忖間,吳暉突地一愣:咦,照這麼一看,這竟然是一條從宋到清,完整的工藝演變鏈條? 不對,不止是宋到清……北午芹遺址的發現,完全可以證實,這種瓷器的源頭在五代初,更或是唐末。

如果再向下追溯,完全可以追溯到民國,乃至現代。而且民國時期已不僅僅侷限於德化窯,稍大點的民窯都能燒出薄胎瓷。

最薄的,能薄到零點一毫米左右,甚至器型極大,且透,透到可以用來做燈罩的地步。

就像這一件: 所以,如果再重新整理一下:從唐末到民國,從官窯到民窯,這種燒瓷工藝,上下傳承了一千年還有餘? 數一數,迄今爲止,工藝鏈條如此完整,技術演變脈落如此清晰的古陶瓷,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年以上的古陶以工藝有幾種? 答案是一。

之前工藝鏈條最長的是龍泉窯青瓷:始於東晉、明代斷燒,上下將將一千年。

如今又多了一種:青白釉、卵白玉,更或是稱之爲薄胎瓷。

除了傳承,還要看在歷史中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從晉到元,只有在尚青的南宋時期,短暫的一段時間內,龍泉青瓷被列爲貢瓷。其餘時期,一直都燒的是民間用粗瓷。

而這種薄胎瓷,歷經北宋、金、元、明、清,五朝均爲御器。

不敢說一騎絕塵,至少從工藝技術、科技水平等方面比較,肯定要強那麼一點點……

吳暉終於明白:林思成爲什麼要發掘河津窯和霍州窯? 如果不發掘這兩處遺址,他就沒辦法證明這種工藝技術的傳承過程,更沒辦法證明完整的演變鏈條。

說直白點:沒有河津窯和霍證窯的佐證,他沒辦法把北宋的影青瓷和元代的卵白釉、以及明代的甜白釉關聯起來。

假設,假如最終證實,會怎麼樣? 從唐到民國,上下一千年有餘,且爲五朝貢瓷……不敢說絕後,至少是空前。

關鍵的是,好死不死的,林思成在遺址範圍內,勘探出了一座仰韶時期的陶窯遺址。

是不是意味着,還能再往前追溯一下? 想到這裡,吳暉的瞳孔止不住的一縮:他算是知道,林思成爲什麼要把他和孫嘉木忽悠到西京來?

拋開陶窯遺址,只說從唐到民國:時間跨度一千年有餘,完整的傳承鏈條,深遠的歷史影響力,這已經不是常規性發掘項目,而是涉及到國家級課題、追溯工藝起源的主動性重大項目。

其次,不僅僅要發掘河津窯和霍州窯,還需要對湖田窯遺址進行再次考證和發掘,更需要對元代卵白釉、明代甜白釉、明清兩代德化窯工藝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乃至於勘探遺址。

涉及到山西、景德鎮、福建(德化窯),如果讓其中哪一個省主持,先不說技術夠不夠用,條件允不允許,另外兩家願不願意聽你指揮? 所以,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論,這個項目都只會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發掘。

本能的,吳暉想起林思成之前說過的那句話:吳司長,你放心,輸了我就認。等我忙完這幾天,你和孫處長說去哪,我就去哪。你們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拿杆洛陽鏟挖坑都行。

想想電腦裡的那十幾項BTA成果,並剛剛纔看過的分析報告,再看看長案上擺的整整齊齊,次序分明的白釉瓷,然後再回憶一下,他勘探河津那五處遺址的全過程……

結果,你讓他去挖坑? 這不是大格小用,這他媽是糟蹋人才。

更主要的是,遺址全是他發現的,包括河津窯,包括霍州窯。

同時,技術起源、工藝鏈條,全是他驗證的。甚至於,他已經做完了大半的研究工作,只需要發掘出遺址,側面驗證一下工藝流程。

所以,要麼讓他主持勘探發掘,要麼主持工藝研究,不會有第三個可能。

頂多也就是顧慮一下他太年輕,資歷不夠,給他安排一個保駕護航的甩手掌櫃。

就像隔壁的實驗室:王齊志掛名,林思成幹活。

但這樣一來,站在運城的立場上,估計天都塌了。

原本是:元代唯一的細白瓷生產中心、貢窯,金、元明期唯二的白釉並瓷枕貢瓷(同時期還有定窯),現在成了唯二、唯三,因爲還要加上霍州窯。

站在省文物部門的立場上,可能得拿頭撞牆。

原本是:全國唯一一處完整、全工藝體系的宋代卵白玉燒造遺址,結果,只存在於史料中的卵白玉,竟然是宋代景德鎮湖田窯的影青瓷? 不論是燒造歷史、還是代表性,以及遺址規模,兩者都沒辦法放一塊比較。

更關鍵還在於,這種工藝的演變瓷在明清兩代的影響力。特別是明代:甜白釉、蛋殼杯、成化鬥彩,乃至雞缸杯……這怎麼比? 甚至於,它連德化窯都比不過。

就好比,黑夜中只開一盞燈,和舞臺上開好多盞燈的區別。

前者能讓它無比耀眼,後者只會讓它黯然失色。

吳暉已經能夠想像到:當文物局叫停河津窯項目,重新系統性的規劃發掘計劃,山西那邊會有多難受。

當文物局主持並組織,林思成跟着專家組再一次到河津的時候,他們會有多麼的難以置信。

等知道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怎麼到的這一步,怕是會後悔到吐血。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但站在林思成的立場上,邏輯不對……

吳暉想了想,覺得到這個份上,已經沒必要打啞謎,他索性開門見山: “爲什麼不再研究一段時間?不說完全復原工藝,至少也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別人想追也追不上的時候,再把這些拿出來?”

“不然,你做的這些,耗費這麼多的資金,做了這麼多的努力,不就給別人做了嫁衣?”

“謝謝吳司長,我和老師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才拖了您這麼久!”

說着,他又拿出那件剛燒出來的青白瓷杯。

瞄了一眼,吳暉的兩顆眼珠直往外突。隨後,就跟過電一樣,手指禁不住的顫了一下。

這是什麼? 宋代影青瓷,河津青白瓷,還是明代蛋殼杯,清代德化蔥根白? 更或是,包含了幾種瓷器所有的工藝特點,就像個大雜繪? 吳暉睜着眼睛,在兩人的臉上轉來轉去: 怪不得,讓人欺負成了那樣,王齊志一反常態,連聲都不吱? 更怪不得,歡送會那天,林思成依舊能笑的出來? 這師生倆憋的何止是大招,這他媽是絕招。

第6章 雞毛撣子第252章 他說多深就多深第40章 漲見識了第220章 想想都覺得震憾第112章 你個大白癡第173章 該乾的不該乾的,全讓他幹完了第129章 既真又假(月票加更1111)第115章 五樑金絲駙馬冠(月票加更55)第235章 升了半級請假一天第195章 兩隻破杯子第61章 你要不要?第162章 我不弄你,我不姓林第243章 言之尚早第182章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第65章 搬家第186章 林老師?第230章 詩文瓷枕第232章 提前打個預防針第112章 你個大白癡第43章 他竟然沒說謊?第198章 你可以啊?第17章 匪夷所思第197章 一枚軍功章第237章 契機第223章 關公門前耍大刀第79章 彙報一下第154章 朱頭五銖第203章 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第84章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第95章 我不會(加更:感謝打賞 訂閱 投票 評論的書友。)第59章 不可能第84章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第144章 提個醒第184章 道歉第145章 沒學會走,就想飛?(月票加更44)第210章 你表妹呢第147章 天才不需要理由第218章 不值一提第33章 有些人,總是與衆不同第264章 陽謀第43章 他竟然沒說謊?第189章 假在哪第168章 你比臉呢?第109章 做人要知足第74章 開山大弟子,宗門大師兄第23章 小嘴淬了毒第264章 陽謀第42章 還是別讓他知道的好第84章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第89章 大清內廷第165章 菩薩面相,霹靂金剛第45章 增添一點信心第110章 又來一位(月票加更44)第35章 念出法隨第21章 充數第46章 怎麼,沒聽清?第216章 眼瞎了一樣?第86章 名家第163章 魚咬鉤了第258章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第149章 玉豬龍第191章 收穫頗豐第18章 核輻射第114章 跨時代的工藝結合第91章 怕是要糟?(4K第二更,求月票)第255章 又紮了一釺子第180章 白勸了第179章 這還差不多第130章 同一類的東西第91章 怕是要糟?(4K第二更,求月票)第250章 你能不能教得了?第115章 五樑金絲駙馬冠(月票加更55)第186章 林老師?第164章 逼着讓人使絕招第160章 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第264章 陽謀第19章 報警第188章 水漲才能船高第210章 你表妹呢第166章 開始第68章 從日本人的書上學來的?第29章 八萬!第234章 空前絕後第11章 家學淵源第172章 聽不懂?第162章 我不弄你,我不姓林第237章 契機第215章 帝王像第164章 逼着讓人使絕招第250章 你能不能教得了?第174章 批改論文第227章 這就是差距第70章 手怎麼就這麼穩第230章 詩文瓷枕第170章 你也真捨得?(月票5000加更)第215章 帝王像第228章 有些眼熟
第6章 雞毛撣子第252章 他說多深就多深第40章 漲見識了第220章 想想都覺得震憾第112章 你個大白癡第173章 該乾的不該乾的,全讓他幹完了第129章 既真又假(月票加更1111)第115章 五樑金絲駙馬冠(月票加更55)第235章 升了半級請假一天第195章 兩隻破杯子第61章 你要不要?第162章 我不弄你,我不姓林第243章 言之尚早第182章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第65章 搬家第186章 林老師?第230章 詩文瓷枕第232章 提前打個預防針第112章 你個大白癡第43章 他竟然沒說謊?第198章 你可以啊?第17章 匪夷所思第197章 一枚軍功章第237章 契機第223章 關公門前耍大刀第79章 彙報一下第154章 朱頭五銖第203章 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第84章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第95章 我不會(加更:感謝打賞 訂閱 投票 評論的書友。)第59章 不可能第84章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第144章 提個醒第184章 道歉第145章 沒學會走,就想飛?(月票加更44)第210章 你表妹呢第147章 天才不需要理由第218章 不值一提第33章 有些人,總是與衆不同第264章 陽謀第43章 他竟然沒說謊?第189章 假在哪第168章 你比臉呢?第109章 做人要知足第74章 開山大弟子,宗門大師兄第23章 小嘴淬了毒第264章 陽謀第42章 還是別讓他知道的好第84章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第89章 大清內廷第165章 菩薩面相,霹靂金剛第45章 增添一點信心第110章 又來一位(月票加更44)第35章 念出法隨第21章 充數第46章 怎麼,沒聽清?第216章 眼瞎了一樣?第86章 名家第163章 魚咬鉤了第258章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第149章 玉豬龍第191章 收穫頗豐第18章 核輻射第114章 跨時代的工藝結合第91章 怕是要糟?(4K第二更,求月票)第255章 又紮了一釺子第180章 白勸了第179章 這還差不多第130章 同一類的東西第91章 怕是要糟?(4K第二更,求月票)第250章 你能不能教得了?第115章 五樑金絲駙馬冠(月票加更55)第186章 林老師?第164章 逼着讓人使絕招第160章 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第264章 陽謀第19章 報警第188章 水漲才能船高第210章 你表妹呢第166章 開始第68章 從日本人的書上學來的?第29章 八萬!第234章 空前絕後第11章 家學淵源第172章 聽不懂?第162章 我不弄你,我不姓林第237章 契機第215章 帝王像第164章 逼着讓人使絕招第250章 你能不能教得了?第174章 批改論文第227章 這就是差距第70章 手怎麼就這麼穩第230章 詩文瓷枕第170章 你也真捨得?(月票5000加更)第215章 帝王像第228章 有些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