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墳頭蹦迪

幾個人一閒聊,柴米才知道,這次求雨的龍王影,是周舫自己花錢請人唱的。

劉長貴就說周舫覺得自己遠離家鄉這麼多年,多少給家鄉做點貢獻,請老少爺們兒看一場皮影戲。

柴米:呵呵!全場都是周公子買單呀……這傢伙,裝什麼大頭蒜?!

莫不是他想着買雞蛋的時候,拉點客戶啥的?

柴米熟悉農村做買賣的套路:認親戚、拉關係話家常、小恩小惠最後成爲他們的長期客戶。

改天應該要敲打敲打周舫了,這小子多少有點飄了……

周舫原本就是村裡出去的人,所以認親戚這個套路,對他來說可能再簡單不過了。既然大家都是一個村子的,那就都認識了。

況且,上次周舫還被村長吊在樹上揍了一頓,村裡的人對他是再熟悉不過了。

之後就到了拉關係話家常的時候了。

柴米琢磨這傢伙是請大夥直接看兩天皮影戲,到時候村長一宣傳,這周舫不就成了三家村的名人了。

畢竟一般唱戲最低標準也要三天,人吃馬喂的一個戲班子,連吃帶住啥的亂七八糟的加在一起,少說也要五六千塊錢了。

這可不是小錢了。

要知道個人家老百姓種玉米,這個年頭,也就兩三毛錢的價格。這就相當於兩三萬斤的糧食錢了。就以柴米家爲例子,十幾畝地,去年一共加起來纔打了一萬三千斤玉米……

周舫請人看戲,就得花掉柴米兩年莊稼的收成。

問題,還得是豐收的年景的年頭了。

“有點敗家了。”柴米低聲嘀咕着。

“誰呀?”宋秋水沒聽清楚柴米嘀咕什麼,故而問道。

“沒事。”柴米直接敷衍過去,隨後問劉長貴:“請的是哪的戲班子?現在天不下雨,求雨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我聽說yaoga有人張羅着唱戲呢,現在的戲班子,可不太好找了。”

求雨是這個年代的一個傳統文化。

一聽這個話題,劉長貴立刻就腰板直接挺直了:“這可是凌源縣的戲班子。團裡有個唱旦的,是我們老劉家一個本家。解放前搬過去的,叫劉長升。就這麼着,是本家,人家才答應來咱們村的。要不然,根本就找不到戲班子了。附近好幾個村子唱戲呢,到處都唱龍王影呢,根本找不到戲班子呀。”

關於這個問題,劉長貴甚至還和大傢伙解釋了一下,他的本家怎麼跑凌源縣了。

解放以前,三家一個村一半屬於熱河省的凌源縣,一半屬於蒙古的KLQQ。

後來,解放後統一成爲遼西省喀喇沁左旗。

解放初期到1958年,LN省是分成遼東省和遼西省的。這也是爲什麼柴米所在的地方,經常用遼西來稱呼,因爲她所在的就是以前的遼西省。雖說遼西省時間比較短,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沿用了遼西這個稱呼。

在解放前,三家村是屬於蒙漢分治的,到了解放纔開始蒙漢通婚。以前蒙漢分治,導致喀縣非常特殊,地盤很小。像三家村,一路之隔,北邊就是建平縣,南邊就是建昌縣,西邊又是凌源縣,自己還隸屬於KLQQ。

後來因爲這種特別混亂的情況,1958年才單獨設立了喀喇沁左旗,簡稱喀縣。

反正劉長貴講的挺亂套的,不過柴米似乎有點聽明白了。

就是這個皮影戲班子叫徐家班,班主叫徐瑞祥……

好像叫徐瑞祥,也可能叫徐瑞相。

班主有個徒弟,叫劉長升。這個劉長升本來就是三家村的人,以前……很久很久以前,大約是幾十年前了,劉長升呢就和來三家村唱戲的皮影戲班子一起走了。那會兒,按着劉長貴的說法就是:家裡兒子太多,養不起了,就把兒子不當兒子,直接扔給這個來演出唱戲的徐瑞祥了。

劉長升的的確確是劉長貴的一個本家兄弟。自從被唱戲的徐家班給領走了,劉長升一步步的先長大再成材,不僅成了現在戲班子的主旦,而且還娶了戲班子班主徐瑞祥的女兒。

當然了,徐瑞祥也有兒子,和其他女兒。所以劉長升只是女婿,並不是贅婿。

劉長貴提的凌源縣的主因是因爲當時三家村這邊還沒解放,隸屬於那邊管轄的範圍。劉長貴的這個本家兄弟劉長升也是那個時候去的。

劉長升雖說走南闖北幾十年,但是終究想回家看看,趁着自己還沒老死,特意領着戲班子和老婆一起,準備回家鄉唱戲。

於是乎,和劉長貴就接上了。

雙方一拍即合……

“嗯?村長,我怎麼感覺有點不太對呢?你說這戲班子本來就要來咱們村裡,可是你剛剛說是周舫花錢請的,這有點矛盾呀。”柴米皺着眉頭問道。

劉長貴一攤手:“沒矛盾呀……本來戲班子沒打算要工錢,管個吃喝就行。結果,晌午的時候,我碰見周舫了,他正yaoga的收雞蛋呢,於是他腦瓜子一抽,就說吃喝他包了,還給錢,但是有個條件,就是掛個橫幅,上邊寫着:賣雞蛋找周舫,三家人不坑三家人……”

柴米一拍腦門:我的天呀……這麼狗血的廣告,這傢伙都打……感情果然他花錢僱人唱戲求雨,是爲了打廣告。

不過不得不說,這小子真有點頭腦。不愧是我……的走狗。

宋秋水卻是一臉嫌棄:“這不行,我好好的來看戲來着,他憑啥打廣告呀……爹,你花錢,咱們也贊助一個,上邊也打個廣告,就寫:娶媳婦就找宋秋水,萬年一遇的大美女絕對不坑人……”

宋青山整個人都麻了:“閨女,別鬧。咱家沒那麼多錢,最關鍵的是……”

我宋青山丟不起那個人呀!!!

哪有大閨女這麼打廣告的?

也太特麼掉價了!

又不是嫁不出去……

“秋水,你花那個錢幹啥,這廣告也就打個三天兩天的,而且還出不了村。人家換個地方唱皮影戲,就把你給忘了。不划算……”

宋秋水嘿嘿一笑,說自己就是說着玩的。

還說自己以後不嫁人了,就留着給爹媽養老送終了……

柴米一拍腦門:果然很宋秋水……不管別的,先把爹媽送走這條,思路就很明確。

宋青山倒沒有想那麼多,他倒是覺得自己閨女孝順呀,都知道想着以後不嫁人,也要把自己和老婆養老送終了,這可是最孝順的閨女呀……

人活這一生,不就是爲了風風光光的走嗎?

那現在閨女就這麼孝順,以後走的時候,自己和老伴,一定會特別“安詳”的。

宋青山兩口子就這麼一個閨女,平時那是捧着怕碰着,含着怕化了。

喜歡的不得了。

兩口子六十多歲了,還這麼努力幹活,爲了啥?圖了啥?圖的不就是百年之後,能有人給自己養老送終嘛,雖說現在說有點早……但是,那是閨女想的周全。

很多人,年紀小的會覺得,人生有很多選擇,有很多出路。但是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會接受自己的平庸,和父母的平凡。待到了年紀更大,肉眼可見的就只能想着身後的事情了,對於自身,也就僅限於吃飽穿暖,把一切的希望都留在死的時候,能夠風風光光的。

宋青山就是這種人。

宋秋水倒不知道老爹心理活動如此大,她其實也就是說說而已。

幾個人正聊着,一個穿着深藍色長袖,有一些廉價的西服褲子,穿着皮鞋的老頭走了過來。老頭走路還挺有勁的,不像太老的樣子,臉色有些紅,左側的嘴角有一個很大的瘊子,說起來話來,聲音也很穩重:“村長,你看八點開還是七點半開?”

老頭正是皮影戲班子的班主徐瑞祥,老頭已經七十多歲了,一輩子深耕皮影戲。

可以說,一輩子都奉獻給了皮影戲這個行業。

像喀縣周邊的皮影戲,主要是從關內傳過來的。

在東北這片白山黑水上,文化傳統有很多類型。比如二人轉,秧歌,高蹺,評劇,遼西太平鼓,皮影戲等等吧,都有着濃厚的地域特色。

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點。

很多這種傳承,和當地特殊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大衆裡,有太多小衆文化。

就比如柴米所在的三家村這邊,人們聽皮影戲,就想着聽正宗的皮影戲。

何爲正宗?

當地的正宗就是習慣性的掐着嗓子唱,讓聲音顯得穿透力更強。這點特別符合當地地廣人稀的特性。

也符合當地觀衆比較多的特性。

雖說這個時代,已經有了電,有了話筒,但是人們還是傳統的唱法,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工具。

那對唱皮影戲的功底就特別的考驗了。

唱戲的詞語聲音能傳的遠,且聲音正宗,這纔會讓老百姓滿意。

畢竟一場戲,沒準就空了半個村子,幾百號人一起聽。有的在現場,有的跑樹頂上,也有的在房頂上。

這時候,場地開闊,聲音足夠纔可以。所以就誕生了當地特色的掐着嗓子的戲腔皮影戲。

另外一個就是皮影戲的人物道具,當地的特色就是小驢皮。皮影皮影,就是用皮子做的皮影,唱的戲。

當地驢多,就用驢皮。

徐瑞祥走南闖北幾十年,不知道唱了多少場了。他的戲班子就叫徐家班。裡邊的人,都是他的家人,諸如老婆兒子兒媳,女兒女婿。

典型的家族企業……

一大家子都是唱戲的,就沒有什麼偷着掖着的了,各司其職,不存在半路不唱了的窘境。

其實,徐瑞祥也是祖輩傳的唱皮影戲的。無論是父親,叔父,還是爺爺那輩,都是唱皮影戲的。

可以說,徐瑞祥是附近百八十里地,最出名的皮影戲的戲班子了。

沒辦法,人家百八十年之前,就有徐家班了,其他人還真比不了。

劉長貴想了想說道:“那咱們還是早點開吧,七點半開。”

開戲的時間,其實很有講究。

一般都是天黑之後開。

選擇七點半,是因爲這個點正好是人們聽完了新聞聯播之後,出來的時候。

老農民不懂的什麼家國情懷,不過對於國家大事他們還是想了解的,所以新聞聯播必須聽。

而且,新聞聯播之後就是天氣預報。

對於天天求雨的人們來說,這個很重要。

雖說這個時代電視普及率很低,但是收音機還是普及的比較多了。

像柴米家那種收音機都沒有的,畢竟是少數了。

徐瑞祥點點頭:“行,那一會兒我們得拜拜祖師爺,我們就去忙了,到了點就開。”

“行,你忙你的。”

徐瑞祥便去忙了。

“唱戲還燒香呀?我還是頭一次聽說。”宋秋水有點不太懂。

劉長貴便告訴宋秋水:“幹啥不燒香呀……一個人一個習慣吧,我家你嬸還在的時候,出門買根冰棍,都燒香。”

柴米:“額……”

宋秋水:“嗯?那村長你和你媳婦離婚就對了,這老孃們你要她幹啥?過點日子,不夠她燒香燒紙的。”

劉長貴一臉尷尬,一時半會有點接不住宋秋水如此坦誠的話了。

宋青山趕緊懟了懟宋秋水:“別亂說,你這孩子,咋還盯着村長的疼處說呢?人村長都是大光棍子了,你還磕磣他……”

劉長貴臉色臉色更尷尬:你們爺倆,說話都一樣,隨根呀……

柴米心裡嘿嘿一笑,道:“哎,村長,我嬸咋樣了?頭兩天聽說大志領着她去市裡檢查了,啥情況了?”

“唉,檢查出來是宮頸瘤。不過發現的早,還是良性了,就做了手術。昨個大志領着他媽回孃家了,手術做完七八天,剛出院,恢復的還不錯。大志今天早晨還回家來着,我聽他的口風,意思沒事了。完事說意思,這個錢得我出……”劉長貴撓了撓腦袋:“還說是她媽說的,你說這個離婚了都,還讓我花錢……”

“你這歲數大了,腦袋不太好使了。”柴米愣了一會兒說道:“那我嬸的意思,不就是想回來嗎?才讓你掏錢的。這個離婚了,也能復婚呀……我覺得剛剛秋水說的也對,村長你也是老光棍子了,也找不到媳婦了,不如你就把我嬸給接回來。到時候一復婚,就挺好。”

第176章 抓魚第133章 內心第215章 窩裡橫第196章 東北大沙拉第138章 兩口子打仗第178章 玻璃幹稀碎第83章 親媽舉報親兒子第十四章 嚇破第164章 幸災樂禍第225章 吃席第230章 打亂套了第191章 阿訥烏娜射太陽第229章 碎了第219章 內訌第168章 下頭第十二章 柴老三第140章 火上澆油第40章 大度第188章 大場面第146章 退婚往事第136章 看熱鬧去第119章 推諉第157章 讓他嘴硬第二十二章 舊事第74章 打的好第70章 以毒攻毒第122章 雙標第137章 沒錢咋整第162章 恩情第58章 好兄弟第169章 迷路第71章 順水人情第176章 抓魚第203章 晚風暖暖又軟軟第二十六章 冷眼第38章 我信你個鬼第88章 栽苗第35章 分歧第73章 哥哥第196章 東北大沙拉第二十三章 地歸原主第45章 上門第221章 端盤子第二十二章 舊事第131章 淨說那沒用的第50章 抓鬮往事第十七章 緣由第36章 揍她第224章 你算個der兒呀第146章 退婚往事第159章 山高皇帝遠第91章 挑事第188章 大場面第二章 救母第116章 買化肥第146章 退婚往事第138章 兩口子打仗第66章 柴敏第194章 自告奮勇第139章 當個好人去第44章 共同的敵人第99章 手藝第三章 怒懟第212章 山雨欲來第186章 這頓飯,我做定了第九章 爆發第177章 面子第130章 讓他吹牛逼第二十四章 照看第三章 怒懟第十七章 緣由第32章 目瞪口呆第93章 來往第176章 抓魚第217章 窮途末路第156章 處理第111章 調解第136章 看熱鬧去第119章 推諉第199章 接母親第178章 玻璃幹稀碎第110章 威壓第96章 衣服第57章 晚風第二十三章 地歸原主第147章 後悔第109章 幹得漂亮第171章 慘狀第60章 打他第214章 悶氣第208章 天賦異稟第101章 漏雨第147章 後悔第75章 轉變第142章 折中第203章 晚風暖暖又軟軟第46章 柴有福第99章 手藝第179章 撒豆成兵第160章 借花獻佛
第176章 抓魚第133章 內心第215章 窩裡橫第196章 東北大沙拉第138章 兩口子打仗第178章 玻璃幹稀碎第83章 親媽舉報親兒子第十四章 嚇破第164章 幸災樂禍第225章 吃席第230章 打亂套了第191章 阿訥烏娜射太陽第229章 碎了第219章 內訌第168章 下頭第十二章 柴老三第140章 火上澆油第40章 大度第188章 大場面第146章 退婚往事第136章 看熱鬧去第119章 推諉第157章 讓他嘴硬第二十二章 舊事第74章 打的好第70章 以毒攻毒第122章 雙標第137章 沒錢咋整第162章 恩情第58章 好兄弟第169章 迷路第71章 順水人情第176章 抓魚第203章 晚風暖暖又軟軟第二十六章 冷眼第38章 我信你個鬼第88章 栽苗第35章 分歧第73章 哥哥第196章 東北大沙拉第二十三章 地歸原主第45章 上門第221章 端盤子第二十二章 舊事第131章 淨說那沒用的第50章 抓鬮往事第十七章 緣由第36章 揍她第224章 你算個der兒呀第146章 退婚往事第159章 山高皇帝遠第91章 挑事第188章 大場面第二章 救母第116章 買化肥第146章 退婚往事第138章 兩口子打仗第66章 柴敏第194章 自告奮勇第139章 當個好人去第44章 共同的敵人第99章 手藝第三章 怒懟第212章 山雨欲來第186章 這頓飯,我做定了第九章 爆發第177章 面子第130章 讓他吹牛逼第二十四章 照看第三章 怒懟第十七章 緣由第32章 目瞪口呆第93章 來往第176章 抓魚第217章 窮途末路第156章 處理第111章 調解第136章 看熱鬧去第119章 推諉第199章 接母親第178章 玻璃幹稀碎第110章 威壓第96章 衣服第57章 晚風第二十三章 地歸原主第147章 後悔第109章 幹得漂亮第171章 慘狀第60章 打他第214章 悶氣第208章 天賦異稟第101章 漏雨第147章 後悔第75章 轉變第142章 折中第203章 晚風暖暖又軟軟第46章 柴有福第99章 手藝第179章 撒豆成兵第160章 借花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