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定都打算

陽光照射大地,然而今天的天氣仍舊十分的寒冷。

在呼嘯的北風中,趙諶等人朝着前方馳騁着。

又過了一刻鐘的時間,他們終於來到了遼國皇宮的跟前!

趙諶朝着前方望去,只見一片片巍峨的宮殿出現在眼前,一眼望不到邊!

這是遼國人近二百年來在這裡所修建的龐大的宮殿羣,歷史上,金國完顏亮定都燕京的時候,也是將這裡當作皇宮!蒙古人入侵中原的時候,將燕京城當作大都,遼國的宮殿成了蒙古人的皇宮!

這裡的宮殿和後世的明清故宮沒有任何關係。蒙古滅亡的時候,大都已經被摧毀,後來的北京城是朱棣重新修建,故宮也是重新修建的宮殿羣。這是一片在後世完全看不到,甚至連“遺蹟”都沒有的古代建築羣!

趙諶來到這裡之後,第一眼感覺就是“大”。

遼國的建築和中原、江南的建築都大不相同,中原、江南的建築精妙華美,而遼國的建築則宏偉、壯觀,眼前的宮殿羣給人一種異常粗豪的感覺。

他朝着四周望去,猛地發現皇宮的四周竟然還有無數的類似於佛塔的建築,當下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來。

“那些是佛塔吧?”趙諶指着前方道。

“是,陛下,那些都是遼國的佛塔!遼人的佛塔和咱們中原的佛塔大不相同,他們是八角佛塔,建的都非常的高大!”胡荃道。

“這皇宮的周圍爲何會有這麼多的佛塔?”趙諶奇怪的道。

“陛下,遼人崇佛,所以在皇宮的周圍有許多佛塔!其實這燕京皇宮的周圍有十餘座寺廟,那些佛塔都是寺廟中的建築。”劉彥宗走了上來,道。

“哦?遼人崇佛?我這還是第一次知道。”趙諶道。

他來到這個時代之後,遼國已經被金國滅亡,他從來沒有將遼國當作敵人,因此也很少關心遼國的一些風土人情,不知道遼國人竟然如此崇尚佛教,在皇宮的周圍都有這麼多的寺廟、佛塔。

“陛下,當年遼太祖得到燕雲十六州之後,這裡全部都是我漢人百姓!遼太祖爲了籠絡咱們漢人,於是纔開始修建佛塔,崇尚佛教!到了後來,崇佛之風在遼國盛行!五十多年前,咱們大宋的大學士蘇頌前往遼國,恭賀當時的遼國皇帝生辰,回來的時候還寫了一首詩,說的就是遼國的崇佛之風,那首詩裡道‘塔廟奚山麓,乘軺偶共登。青松如拱楫,棟宇欲騫騰。夷禮多依佛,居人亦貴僧。縱觀無限意,記述恨無能’,寺廟太多,蘇頌大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前些年,遼國未滅的時候,咱們大宋還常常說南北兩面都是佛國!這南面的佛國是大理,北面的佛國便是遼國了。”虞允文看着前方的佛塔,也笑道。

“陛下,耶律延禧當年當遼國皇帝的時候,也是喜好佛教!這耶律延禧用國庫的金銀招待僧侶,最多的時候,一年要招待幾十萬僧侶!咱們大宋的國力越來越弱,那是因爲花石綱,遼國的國力越來越弱,則是因爲禮佛。”曾經擔任遼國丞相的李處溫道。

“佛門害人不淺。不過咱們中原經歷過多次‘滅佛’之後,現在禪宗興旺發達,佛門已經不足爲慮。”趙諶點了點頭,道。

禪宗講究苦修,不講究奢華,因此在諸多佛門宗派湮滅之後,禪宗反倒成了中原第一佛門宗派了。

“現在那些寺廟中還有和尚嗎?”趙諶又道。

“陛下,裡面早就沒有人了!當初女真人來的時候,將皇宮霸佔,那些僧侶都被女真人殺死了!”劉彥宗道。

女真人到了後世也崇佛,只是剛剛起家的女真人信仰的是薩滿教,對於佛教弟子沒有絲毫的尊敬之心,倒是想殺就殺。

“走,咱們進去吧。”趙諶笑道。

※※※

他們從皇宮的正門而入,這正門也是極大,估計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皇宮正門了。

從裡面進入之後,走了沒有多久,前方出現一片大湖。

現在已經是初冬,北方寒冷,這大湖上漂浮着不少的浮冰。

“陛下,這裡乃是迎聖湖!到了春夏時節,湖面上有不少的鴨鵝水鳥,倒是頗爲漂亮。”劉彥宗道。

趙諶點了點頭。

從這裡路過之後,前方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宮殿,也是契丹人的建築,和中原建築樣式差別極大。

“陛下,這裡乃是天佑殿!”劉彥宗道。

他們進入天佑殿之中,仔細觀賞了一遍,然後繼續往前。

“陛下,這裡是聖明殿!”

“陛下,這裡是獨尊殿!”

“陛下,這裡是華陽殿!”

劉彥宗在不斷地介紹着一個又一個宮殿!

“陛下,這裡乃是跑馬場!”一直路過十餘個宮殿之後,他們來到了一片巨大的院子之中,這裡似乎還有馬廄一樣的建築,只是現在變得異常的殘破,整個院子裡野草叢生。

契丹人乃是馬上種族,他們的皇宮裡也有跑馬場,皇帝可以在這裡練習馬術。

除了跑馬場之外,還有比武場、射箭場等等地方,許多建築都顯示出契丹人曾經擁有的武勇作風。當然,到了遼國後期,遼國的皇室已經和宋朝皇室沒有多少區別,除了寥寥幾人之外,其他人也是異常文弱。

一直到了夕陽西下,他們還沒有走完整個皇宮。

遼國皇宮的面積比起後世的故宮面積要大上幾倍!

後世的故宮乃是明成祖朱棣建造,朱棣乃是漢人,他雖然是暴君,但是也是明君,當時國家財力有限,朱棣不可能將大量的金銀投入在修建皇宮之上,而契丹人則是沒有顧忌!尤其是二百年前剛剛崛起的契丹人,他們尚未完全開化,他們奴役漢人,動輒動用幾十萬漢人來修建城池、宮殿,因此這遼國皇宮的規模異常的龐大。

“陛下,前方是御書房,天色已經黑了,咱們先在裡面歇一歇吧。”劉彥宗道。

“好!”趙諶點了點頭。

他們進入了那御書房之中,這裡已經被簡單的收拾過,屋子裡竟然還生着火爐,顯然都是胡荃提前準備的。

“這遼國的皇宮當真不錯,雖然沒有開封、臨安皇宮那般華麗精緻,不過卻要大氣的多!”趙諶笑道。

“不錯!”虞允文也點了點頭。

說實話,這麼走了一番之後,虞允文心中有些震撼,他沒有想到北方粗鄙的契丹人竟然可以建造出如此宏偉的宮殿羣來,真是奇蹟!

“虞愛卿,那日在中山府的時候,我曾經說過燕京將來也可以當作都城,你覺得如何?”趙諶猛地道。

趙諶話說出口,周圍的衆人都是一愣,虞允文也愣在了那裡。那日裡趙諶只是隨口一提,虞允文也沒有太放在心上,沒有想到趙諶現在再次說出這句話來。

“陛下,歷朝歷代,都城大都在長安、洛陽,本朝則是在開封,康王逆賊當初在江南,不得已才以杭州作爲都城!咱們當初剛剛進入關陝的時候,因爲女真威脅太大,所以咱們將漢中當作都城!自古以來,沒有將燕京當作都城的道理,這裡乃是中原最北方,距離蠻夷所居住的草原、遼東等地太近,在這裡太危險了!”虞允文道。

“陛下,我也覺得虞大人說的不錯!陛下要想定都,要麼是返回開封城,要麼是以長安或洛陽作爲都城!開封、長安、洛陽三地都經歷戰事,殘破無比,若是陛下不喜的話,可以前往大名府!那大名府本是我朝陪都,也可作爲陛下暫居之處。”李處溫道。

“若是僅僅治理中原,開封、長安、洛陽甚至大名府都是不錯的地方!漢唐時代,長安、洛陽之所以爲都城,那是因爲長安、洛陽處於中原腹地!不過,朕要治理的可不僅僅是中原!”趙諶道。

“陛下的意思是?”虞允文有些驚訝的道。

“我是說,開封、長安、洛陽等地距離草原實在是太遠了,距離遼東也實在是太遠了!我要征服整個草原,征服遼東,將來還要統治整個草原、統治遼東,到了那個時候,燕京將是天下之中,只有在燕京,才能更好的治理天下!”趙諶道。

虞允文、胡荃等人都呆在了那裡。

宋朝以前,之所以以長安、洛陽等地爲都城,正如趙諶所說,因爲這些地方是當時的“天下之中”,可以統攝中原!但是歷史上,到了金國的時候,燕京變成了都城,因爲燕京成了當時的金國“天下之中”!到了元朝的時候,這裡也是都城,也是因爲這裡既可以坐鎮中原,又可以控制草原!到了明朝的時候,明成祖之所以定都這裡,爲的是“天子守國門”,當時北方草原的蒙古尚未全滅,國都在這裡,天下的物力、財力、兵力自然也會朝着這裡傾斜,更有利於抵禦外族蠻夷!清朝的時候,這裡也是都城,一方面是因爲這裡乃是中原最邊緣的地方,另一方面是清人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退出中原,回到關內!

趙諶之所以有意將這裡當作都城,正如他剛纔所說,爲的是將來統治北方做打算!他要同志的不僅僅是中原,而是包括北方草原、遼東等地!而且,這裡距離渤海很近,將來也有利於海洋戰略!中國是一個陸地國家,但是陸地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將來必定要從東亞大陸走出去!還有一點,在這裡定都,隨着海運發展,也有利於南北連接!

“陛下雄圖大志,微臣等明白了!”虞允文沉思了許久,心中歎服,道。

他這才知道趙諶是真正的要統治草原、遼東,將漢人的領土擴大一倍!以前漢唐之時,漢人也曾經擊敗北方草原的蠻夷,也曾經征服遼東的高句麗,但是漢人的統治一直是在中原,從來未曾往北擴展過,而北方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天下,匈奴消滅了,突厥興起,突厥消滅了,契丹人又開始興起,之後女真人又開始興起,如果歷史不變,蒙古人將跟着興起!而趙諶是想要定都這裡,真真正正的管理北方,讓北方再也不容外族縱橫馳騁。

“此乃是千古未有之事,陛下,我等需要好好地思量思量!若是我們最終不能戰勝外族,在這裡還是太危險了。”李處溫道。

“現在我大宋軍力之強乃是立國以來第一,若是現在都無法做到,以後就更無法做到了!朕想要定都這裡,也是表達徹底消滅所有北方外族,一統天下的決心。”趙諶道。

“微臣等明白。”李處溫急忙道。

“這件事情你們好好地想一想!是否要在這裡定都?如果定都這裡的話,還需要遷移人口,另外,薊州一帶,我們需要建設新城,用來海運,連接江南!還有,若是定都這裡,倭寇來了怎麼辦?若是有一些外族蠻夷水軍強大,侵襲過來怎麼辦?這些都要好好地想一想!”趙諶道。

其實那天在中山府,徹底擊敗中原女真之後,趙諶就開始想定都的事情,他剛纔所說的這些問題,這些天來一直都在思考,現在才說出口而已。

“微臣等會好好地思考這件事情的。”虞允文點頭道。

“今天內城的契丹人被咱們清洗一空,燕京城中的其餘契丹人必然會有所察覺,不知道他們會是什麼反應呢?好了,讓將士們都好好地休息一晚上,讓他們就住在皇宮之中吧!從今天開始,朕就在這遼國皇宮之中辦理公事!不管這裡將來是不是都城,在征服遼東之前,朕都要呆在這個地方。”趙諶笑道。

第312章 誅殺第462章 伏擊第184章 趙諶出現第291章 會寧府第449章 交談不歡第516章 議和(二)第383章 直掛雲帆濟滄海第569章 一起訓練第613章 大理城第307章 關押第012章 小三兒第213章 伏兵遍地第081章 楊時往西第545章 反攻(一)第089章 說客第025章 兵分兩路第268章 再次徵召(二)第244章 攻破洪州(一)第277章 再見少林僧人第051章 大散關第585章 和談(二)第630章 環球航行(二)第281章 伏擊(一)第005章 武學奇才第291章 會寧府第249章 秦鳳路第219章 南下第544章 女真出戰第387章 撤離太原第132章 聖旨第261章 勸降(二)第528章 冰雪草原(五)第010章 滾滾黃河第452章 煽動第562章 誅殺逍遙子第016章 仍舊議和第599章 臣服第429章 女真之計第376章 離開君山島第002章 山外青山樓外樓第403章 中山府中第105章 彈劾李綱(一)第083章 激烈辯論第145章 練兵(一)第124章 告期第213章 伏兵遍地第397章 土河之戰(一)第480章 各地義軍第622章 年終第469章 重陽第179章 個人崇拜第178章 減租(二)第283章 梁紅玉第139章 亂後(二)第534章 長春州(一)第318章 江南大儒第364章 搶掠第425章 前往大同第583章 一路見聞第499章 榆州城破(一)第180章 南方消息第013章 李綱歸來第448章 趙諶到來第378章 再次見面(一)第065章 重傷第497章 怨軍(二)第617章 東瀛人第247章 鹽州第168章 空城第457章 豐收時節第590章 諮議局(一)第228章 渝州第128章 大散關之變第358章 制度(一)第336章 陷入重圍第008章 王稟第229章 起事第426章 分權第300章 江陵第112章 折家女兒(二)第385章 退去第574章 教育科舉(一)第368章 兵分兩路第244章 攻破洪州(一)第517章 圍殲第617章 東瀛人第572章 皇族安置第259章 第二套方案第393章 李彥仙到來第472章 造反第012章 小三兒第001章 滿江紅第350章 驚聞消息(五)第574章 教育科舉(一)第021章 傳國玉璽(一)第089章 說客第614章 欽定憲法大綱第313章 夜遊西湖第542章 嫠面第035章 潼關
第312章 誅殺第462章 伏擊第184章 趙諶出現第291章 會寧府第449章 交談不歡第516章 議和(二)第383章 直掛雲帆濟滄海第569章 一起訓練第613章 大理城第307章 關押第012章 小三兒第213章 伏兵遍地第081章 楊時往西第545章 反攻(一)第089章 說客第025章 兵分兩路第268章 再次徵召(二)第244章 攻破洪州(一)第277章 再見少林僧人第051章 大散關第585章 和談(二)第630章 環球航行(二)第281章 伏擊(一)第005章 武學奇才第291章 會寧府第249章 秦鳳路第219章 南下第544章 女真出戰第387章 撤離太原第132章 聖旨第261章 勸降(二)第528章 冰雪草原(五)第010章 滾滾黃河第452章 煽動第562章 誅殺逍遙子第016章 仍舊議和第599章 臣服第429章 女真之計第376章 離開君山島第002章 山外青山樓外樓第403章 中山府中第105章 彈劾李綱(一)第083章 激烈辯論第145章 練兵(一)第124章 告期第213章 伏兵遍地第397章 土河之戰(一)第480章 各地義軍第622章 年終第469章 重陽第179章 個人崇拜第178章 減租(二)第283章 梁紅玉第139章 亂後(二)第534章 長春州(一)第318章 江南大儒第364章 搶掠第425章 前往大同第583章 一路見聞第499章 榆州城破(一)第180章 南方消息第013章 李綱歸來第448章 趙諶到來第378章 再次見面(一)第065章 重傷第497章 怨軍(二)第617章 東瀛人第247章 鹽州第168章 空城第457章 豐收時節第590章 諮議局(一)第228章 渝州第128章 大散關之變第358章 制度(一)第336章 陷入重圍第008章 王稟第229章 起事第426章 分權第300章 江陵第112章 折家女兒(二)第385章 退去第574章 教育科舉(一)第368章 兵分兩路第244章 攻破洪州(一)第517章 圍殲第617章 東瀛人第572章 皇族安置第259章 第二套方案第393章 李彥仙到來第472章 造反第012章 小三兒第001章 滿江紅第350章 驚聞消息(五)第574章 教育科舉(一)第021章 傳國玉璽(一)第089章 說客第614章 欽定憲法大綱第313章 夜遊西湖第542章 嫠面第035章 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