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諮議局(一)

大年初一,中華大地從南到北所有的地方都充滿了喜慶,皇宮之中自然也是如此!

這一天皇宮之中的人少了很多,大臣們都已經放假,一大半的侍衛、宮女也已經放假回家。

皇宮被大雪覆蓋,白茫茫的一片,看起來倒是異常的美麗。

在太極殿中,趙諶、趙佶、趙桓等皇室子弟都在這裡,趙三、趙訓等人在旁邊陪着。折月如、宋輕瑤、秦玉真、薛素素也帶着孩子在這裡,現在她們都是趙諶的妻子。

全家人在一起,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

“又是一年過去了!”趙諶笑道。

“是啊,時間過得好快!還記得當年在開封城,我們也是這樣慶祝新年!說實話,我真想回開封看一看。”趙桓道。

“開封經歷戰亂,幾乎被徹底的毀了!開封的皇宮也早已經變成了廢墟!現在回去什麼都看不到!”趙諶搖了搖頭,道。

“當年的開封比現在的燕京城還要繁華!”趙佶猛地道。

“這是自然!當年天下財富都聚集於開封,開封自然繁華!爺爺現在對朝政還感興趣嗎?”趙諶突然道。

哼!

趙佶冷哼了一聲,沒有回答趙諶的話,他知道趙諶再也不會讓他掌控朝政了。這天下已經不是他當年的那個天下了,而是趙諶掌控的天下了。

“爺爺你以前也是大宋的帝王,還有父皇以前也是大宋的帝王,你們如果對朝廷有什麼意見,可以指出來,朝廷也會聽取你們的意見的。”趙諶道。

“哦?你是什麼意思?”趙佶道。

“我有意成立一個新的機構,這新的機構和軍機處、參謀本部並列,可以討論朝政,可以對朝廷提出種種建議。”趙諶道。

“啊!”趙佶一下子呆在了那裡,臉上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色。

“爺爺既然對朝政如此的感興趣,可以進入這新機構之中。”趙諶笑道。

“當真?”趙佶睜大眼看着趙諶,道。

“自然是真的了!”趙諶道。

“你沒有騙我?”趙佶道。

“當然沒有欺騙爺爺。”趙諶道。

“諶兒,到底是什麼新的機構?”趙桓則是道。

“我和王庶、胡銓等人商議過了,初步定爲諮議局。諮,諮詢,議,議論。諮議局便是對朝廷提出各種建議,議論朝政之地。”趙諶道。

清朝末年,洋人用洋槍洋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滿清政府即將滅亡,一直到了那個時候,滿清政府才意識到自己和洋人的差距。

於是在滿清的最後十餘年裡,滿清朝廷做了許多“大事”。

wωω ¤TTkan ¤¢O

他們首先廢除科舉,採取新式教育,然後立刻“預備立憲”。

預備立憲期間,從1907年開始,滿清朝廷開始商討成立諮議局之事。到了1908年夏天,滿清政府接連頒發《諮議局章程》、《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逐年籌備事宜清單》等數條聖旨,各省開始籌建諮議局。滿清末年的諮議局可以決議本省預算、決算,可以制定法律、法規,聽取民衆建議、陳情等等,另外擁有監督督府的權利。

到了那個時候,整個國家從上到下所有人都知道再不變革這個國家就徹底的完了,亡國滅種就在眼前!滿清政府已經開始實行從上到下的變革,可惜變革的速度雖然不慢,但是仍舊無法比上革命派的速度!

到了最後這諮議局雖然成立,但是不到兩年時間滿清朝廷就被革命派徹底的推翻,因此諮議局僅僅是在歷史上曇花一現!

趙諶現在要籌建的這諮議局和滿清末年的諮議局基本相同,也就是後世常見的國會,不過現在的情形和當年完全不同!

當年乃是封建社會的末期,整個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外矛盾達到了極點,而現在則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整個國家處於飛速上升的階段!

現在的大宋傲立東方,傲立世界,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出變革,趙諶需要考慮許多事情,只要不能讓國家上升勢頭受到打壓!好在,成立諮議局,趙諶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

無論是趙佶、趙桓都是曾經的帝王,讓他們參政議政,誰也不能出來指責。因此趙諶決定以趙佶、趙桓的名義來組建諮議局。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趙佶此刻卻是手舞足蹈,興奮不已。

看到他一個五十多歲的人如此興奮,趙諶、宋輕瑤、秦玉真等人都不由得笑了起來。

※※※

整個燕京都在歡慶新年,街上有不少的行人,不過到了晚上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返回了自己的家中。

天氣實在是太冷,只有一些小孩子在外面放着炮竹,而趙諶此刻則是帶着十幾個侍衛朝着外面走去。

他在大道上慢慢的走着,四處不斷可以傳來爆竹聲、戲曲聲、歡慶聲,趙諶的心中也感受到了一種盛世纔有的繁華感覺。比起當年開封城的繁華來,這裡纔是真正的繁華!因爲當年在開封城,只有有錢人家才能夠好好的過年,那些貧窮人家能夠在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頓肉餃子已經相當的不錯了,而現在的燕京卻是全面發展,這裡的窮人比起當年開封的窮人要富裕的多!減租令、分地、減稅、鼓勵工商等等政策實行下來,現在大宋的貧富差距比以前要小得多!如果國家的發展不能讓普通老百姓受益,那麼這樣的發展毫無意義,趙諶是絕不會要那樣的發展的。

他穿着便服,加上天黑,街上的那些小孩子也沒有人能夠認出他來。

走了大概有一刻鐘的時間,趙諶等人來到了一個大宅子的跟前。

宅子大門的兩邊貼着紅色的對聯,宅子裡面燈火通明,不過大門卻是關着的。

當下立刻有侍衛上去敲門,過了沒有多久,大門打開,一個三十餘歲的男子看着外面,道:“你們是什麼人?”

“速速去通報李老大人,陛下來了!”這侍衛道。

“什麼?陛下?”那三十餘歲的男子急忙朝着前方望去,當看到趙諶朝着他微笑點頭的時候,他立即跪了下來,道:“草民參見陛下!”

“李處溫在不在?”趙諶道。

“家父正在屋子裡。”這男子激動的道。

原來趙諶這是來到了李處溫的家中!

本來科舉變革的時候,李綱、李若水、李處溫等人紛紛從朝廷離開,李綱、李若水已經返回家鄉,而李處溫本是遼國大臣,後來投靠趙諶,他的家就在這燕京城中,因此李處溫始終留在京中。

當下李處溫之子急忙將大門打開,迎接趙諶進去。

又過了片刻,李家幾乎所有人都出來,跪倒在了院子中。

“微臣參見陛下!”李處溫也跪在那裡,激動的道。

“快快平身吧!李大人,今後見了朕不用再下跪,朕允許你永遠不跪!”趙諶道。

“多謝陛下!”李處溫道。

“外面這麼冷,咱們進去說話。”趙諶道。

“是是,陛下快快請進!”李處溫急忙道。

李處溫一家人將趙諶迎進了屋子裡,那些侍衛也被安置在旁邊的房子裡,李家人將各種各樣的吃食送到那些侍衛跟前。

趙諶、李處溫以及李處溫的幾個兒子則是坐在火爐旁,茶水、點心也已經送了過來。

“看你家這樣,還算是富裕。”趙諶笑道。

“慚愧,老臣家族世代居住在燕雲十六州,也算是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大族,數百年來也攢了一些銀錢。”李處溫急忙道。

“這段時間朕忙碌國事,也沒有來看望老大人,實在是不該,今日朕來給你們拜年。”趙諶道。

“陛下您是君,我們是臣,您竟然給我們拜年,這讓我們愧不敢當啊!”李處溫道。

“這段時間你都在做些什麼?”衆人閒聊了一陣,趙諶笑道。

“微臣在家中看看書、寫寫文章,偶爾去燕京周圍散散心,科舉之日,微臣也曾經去觀看了一番,也看了那些科舉考題。”李處溫道。

“關於科舉,你還是反對我?”趙諶道。

“微臣不敢!常言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微臣現在已經是一介草民,不敢擅議國事。”李處溫道。

“即使是議論國事也沒有什麼!”趙諶笑了笑,道:“朕準備成立諮議局,你有沒有興趣進入其中?”

當下趙諶開始仔細的解釋起這諮議局來!

現在這諮議局仍舊沒有任何權利,他們只能向朝廷提出建議,但是朝廷未必會採納!當然,將來這諮議局的權利會一步一步的增強!趙諶會將一些法治法規的制定交給諮議局,將國家的預算也交給諮議局!而且,以後這諮議局的構成也會越來越複雜,士農工商中都會有人進入其中!總之,他要一步一步將這諮議局打造成類似於後世國會一樣的機構。

“你願不願意?”趙諶道。

“老臣願意!”李處溫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當下便開口道。

李處溫現在也是五十多歲的年紀,從遼國到大宋,他一生都在政壇上折騰,現在一旦離開政壇,他每日裡寂寞難耐,他甚至後悔當初因爲科舉而離開政壇!現在趙諶成立諮議局,他自然不會拒絕。

“朝廷每年會撥出一部分銀子出來,用於諮議局建設。另外,年前的時候,朕已經和王庶、胡銓、王十朋等人商議過這件事,讓他們來制定相關的制度,你可以去找他們一起商議。還有,兩位太上皇也已經確定要加入諮議局中,你也可以找他們談一談。”趙諶道。

“好!”李處溫心中大喜,道。

“這諮議局主要是對朝廷提出一些建議,另外處理一些民間普通百姓的反應,你們要常常和百姓接觸,這是很重要的事情。”趙諶道。

“微臣知道。”李處溫急忙道。

趙諶在這裡足足待了一個時辰的時間,這才離開李處溫府邸。

而李處溫這一夜竟然沒有休息,他一晚上都在思考諮議局的事情,一方面是爲諮議局做規劃,另一方面則是猜測趙諶的意思。

“王庶等人還是太過年輕,陛下對於王庶他們不是很放心,因此陛下要找一些老人來監督朝廷,對朝廷提出建議!另外,兩位太上皇終日裡呆在宮中無所事事,還有一些從北方歸來的皇族、大臣支持這兩個太上皇,所以陛下也要安撫兩位太上皇,諮議局並沒有實際的權利,正好讓兩位太上皇在其中養老,應該便是這樣了!”李處溫暗暗道。

他在紙上奮筆疾書,他的兒子勸他休息,他竟然把兒子狠狠呵斥了一頓。

“陛下將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給我,我怎能不廢寢忘食?”李處溫冷聲道。

第二日清晨,大年初二,天色剛亮,李處溫已經離開自己家中去尋找王庶!

本來朝廷要到正月初十纔會正式辦公,王庶根本沒有預料到李處溫到來。

他們兩人商談了一上午的時間,下午的時候李處溫又來到了皇宮之中尋找趙佶、趙桓。

晚上的時候他又去請教趙諶。

“陛下,這諮議局議員需要德高望重之人來擔當,這要挑選出來極爲困難。微臣列出了一些名單,你看能不能擔任這議員之職?”李處溫道。

“是不是德高望重,朕也不清楚,朕就不看這名單了!朕教你一個法子,如果真的德高望重,必然受百姓擁護,你乾脆讓百姓自己選出議員來。”趙諶道。

“啊,不錯,陛下真是好主意!”李處溫點了點頭,道。

“朝中的官員不能擔任議員!除此之外,再無限制,無論是士農工商,只要是在民衆中有名望的都可以進入諮議局。”趙諶道。

“老臣知道了!”李處溫道。

一直到正月初十,李處溫都在忙碌這件事情,四處奔波,而到了正月十二的時候,安莆麟、李瑞再次來到了燕京城中。

第219章 南下第553章 攻破會寧府第317章 海上第486章 兵出大同第305章 苗劉兵變(三)第597章 全線突擊第612章 政務院第386章 逼迫第376章 離開君山島第152章 軍國第281章 伏擊(一)第174章 悲痛第402章 全部殲滅第604章 遼澤殲敵第105章 彈劾李綱(一)第006章 金兵南下第183章 首領聚會第030章 身份暴露第276章 絕境(二)第452章 煽動第394章 兵臨德州第438章 追敵第511章 三軍會師第216章 參謀本部第379章 再次見面(二)第296章 銀州第027章 歷史謎團第138章 亂後(一)第189章 義軍內訌第058章 逍遙子第554章 戰事結束第216章 參謀本部第114章 見面(二)第294章 出使長安第049章 楊從義第569章 一起訓練第452章 煽動第408章 圍三缺一第520章 中京景象第014章 溫水煮青蛙第243章 洪州城第299章 天子之劍第377章 末路第398章 土河之戰(二)第044章 潼關失陷第495章 榆州城第538章 出河店第453章 司法建設第611章 天下官員第326章 走訪(二)第363章 洞庭湖(三)第165章 大敗金兵第619章 安南第226章 再次會面第091章 登基(一)第039章 會面第309章 江州之戰第040章 解除軟禁第204章 八十萬大軍第123章 宰相第533章 耶律延禧第021章 傳國玉璽(一)第032章 劈空拳第410章 逃離第295章 契丹人第618章 宣武十年第575章 教育科舉(二)第228章 渝州第613章 大理城第402章 全部殲滅第595章 再次拜見第051章 大散關第033章 脫離險境第473章 石人一隻眼第160章 攻城第459章 雲內州第592章 諮議局(三)第259章 第二套方案第562章 誅殺逍遙子第252章 回援第493章 榆州以北第526章 冰雪草原(三)第583章 一路見聞第051章 大散關第448章 趙諶到來第598章 開京第426章 分權第017章 七星龍淵劍第101章 夢蝶劍法第250章 突襲興慶府第262章 退兵第036章 西北折家第579章 變革(一)第240章 西夏來使第402章 全部殲滅第016章 仍舊議和第018章 倚天劍第597章 全線突擊第105章 彈劾李綱(一)第333章 恩州以南
第219章 南下第553章 攻破會寧府第317章 海上第486章 兵出大同第305章 苗劉兵變(三)第597章 全線突擊第612章 政務院第386章 逼迫第376章 離開君山島第152章 軍國第281章 伏擊(一)第174章 悲痛第402章 全部殲滅第604章 遼澤殲敵第105章 彈劾李綱(一)第006章 金兵南下第183章 首領聚會第030章 身份暴露第276章 絕境(二)第452章 煽動第394章 兵臨德州第438章 追敵第511章 三軍會師第216章 參謀本部第379章 再次見面(二)第296章 銀州第027章 歷史謎團第138章 亂後(一)第189章 義軍內訌第058章 逍遙子第554章 戰事結束第216章 參謀本部第114章 見面(二)第294章 出使長安第049章 楊從義第569章 一起訓練第452章 煽動第408章 圍三缺一第520章 中京景象第014章 溫水煮青蛙第243章 洪州城第299章 天子之劍第377章 末路第398章 土河之戰(二)第044章 潼關失陷第495章 榆州城第538章 出河店第453章 司法建設第611章 天下官員第326章 走訪(二)第363章 洞庭湖(三)第165章 大敗金兵第619章 安南第226章 再次會面第091章 登基(一)第039章 會面第309章 江州之戰第040章 解除軟禁第204章 八十萬大軍第123章 宰相第533章 耶律延禧第021章 傳國玉璽(一)第032章 劈空拳第410章 逃離第295章 契丹人第618章 宣武十年第575章 教育科舉(二)第228章 渝州第613章 大理城第402章 全部殲滅第595章 再次拜見第051章 大散關第033章 脫離險境第473章 石人一隻眼第160章 攻城第459章 雲內州第592章 諮議局(三)第259章 第二套方案第562章 誅殺逍遙子第252章 回援第493章 榆州以北第526章 冰雪草原(三)第583章 一路見聞第051章 大散關第448章 趙諶到來第598章 開京第426章 分權第017章 七星龍淵劍第101章 夢蝶劍法第250章 突襲興慶府第262章 退兵第036章 西北折家第579章 變革(一)第240章 西夏來使第402章 全部殲滅第016章 仍舊議和第018章 倚天劍第597章 全線突擊第105章 彈劾李綱(一)第333章 恩州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