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

先說先死,因而專門胡扯

爲什麼會“先說先死”?首先,先說的人說出一番道理來,後說的人站在相反的立場,很容易說出另一番道理。雖然雙方都說得頭頭是道,但後說的人可以針對先說的人進行整理和修補,甚至大挖其漏洞,使得先說的人看起來好像相當沒有學問。

其次,先說的人站在明處,底細被人摸得一清二楚。後說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肯定能把先說的人整得體無完膚。先說的人,總會有遺漏,後說的人,就可以針對這些缺失大做文章,表現出很內行的樣子。

此外,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說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作爲中層幹部,你先說,說錯了就會受到老闆的批評,對於你來說,被老闆批評很正常。反之,如果老闆先說,被你指出毛病,那老闆就會很尷尬。如果發火的話,就顯得自己沒度量;如果不發火,面子實在不好看。

廠長帶領客人蔘觀工廠,經過儀表控制室,忽然看見儀表板上有若干顏色不同的指示燈,有的亮着,有的不亮,還有一個指示燈一閃一閃的。

有人問:“這個指示燈爲什麼會閃?”

廠長回答:“因爲**溫度快到臨界點了,達到臨界點,燈就不閃了。”聽起來好像是這個道理。

想不到廠長剛剛說完,儀表工程師就說:“不是那樣的,是那個燈壞了。”

弄得廠長極爲尷尬。

如果儀表工程師先說,廠長可以責罵他,叫他“先死”。現在自己先開口,不幸又說錯了,若是此時指責他,自己就有惱羞成怒的嫌疑,似乎很不得體。

深知先說先死,所以不說正經話

有些人說話模棱兩可,相當“曖昧”,而聽的人又相當敏感,於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好話變壞話,無意成惡意,招來洗不清、揮不掉的煩惱。很多人對閒聊很有興趣,見面不說正經話,專挑一些沒有用的說,就是怕先開口,被別人看穿,讓對方有機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惱。這樣做表面看起來是在浪費時間,其實,其目的是讓對方先開口,使自己獲得有利的信息。

作爲中層幹部,你要知道“形勢比人強”,應時時不忘“造勢”,而說廢話正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造成有利形勢。因爲廢話說多了,難免會有疏漏,透露一些有用信息。如此,你就可以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然後採取相應的對策。反之,自己在說廢話的時候,也要小心言多必失,以免被對方抓住“把柄”。

另外,說話要“不明言”,即“不說得清楚明白”,而是“點到爲止”。因爲一部分是我們說的,一部分是別人猜的,大家都有面子,同時也不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最大限度地避免先說先死。

站在先說先死的立場有話直說纔是真功夫

很多人“有意見也不一定說”,往往鼓勵別人先說,然後見機行事。他若不認可別人的話,就大肆抨擊,抓住別人說話的漏洞,添油加醋地陷害,使別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若認可,有可能讚揚備至,也可能把別人的話改頭換面,當作自己的真知灼見。這種讓別人站在明亮處,自己躲在黑暗處的作風,使得別人不敢開口說話,造成很多溝通的障礙。

如果你不知道“先說先死”的道理,常常會死得不明不白,但如果只知道“先說先死”,就會讓人覺得難以溝通,對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

“先說先死”固然是事實,“有話直說”也可能有很多好處。既然二者各有利弊,強調“先說先死”,站在“先說先死”的立場有話直說,纔是真功夫。“先說先死”是“根本”,“有話直說”不過是“作用”。有些人本末倒置,強調“有話直說”,等到自己吃虧上當了,再來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有話直說而不致害死自己的人,纔是有真本事。他們以“先說先死”的基本原則作爲直說而不死的最佳保障。

一味不說,同樣死得很慘

“先說先死”的觀念,使大家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造成了溝通的障礙。所以明白“先說先死”的道理之後,還要告誡自己“不說也死”。

小麗是老闆的秘書,一向勤勤懇懇、規規矩矩。星期四時,公司通知星期五有個舞會,小麗很想參加。雖然公司規定星期五可以不穿正裝,但是身爲老闆的秘書,小麗不敢穿得太隨便,每天都穿着職業套裝。可是總不能穿職業套裝參加舞會吧?因此,小麗穿上了連衣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老闆雖然看着很不舒服,但沒說什麼。下午,老闆通知她:“3點有個緊急會議,你準備一下,負責會議記錄。唉,你怎麼穿成這個樣子,趕快換掉。”小麗這才說:“公司有舞會,何況今天是星期五,公司規定……”老闆火了:“到底是舞會重要還是工作重要?”

小麗認爲自己並沒有違反公司規定,回答得理直氣壯。殊不知,小麗如果回答得沒有道理,老闆還可以批評她。她回答得有道理,老闆更下不了臺,於是惱羞成怒,逼小麗換掉連衣裙,否則“炒魷魚”。小麗只好趕快打車回家換衣服。

不要以爲多說多錯,不說不錯。有話不說往往會使你陷入被動的境地。

如果小麗一開始就向老闆暗示今天是星期五,可以穿便裝,也許老闆就不會那麼在意了。

如果領導交給你一項很複雜的任務,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說,最後任務完不成,那所有的錯都是你的。如果你早說了,領導就會想其他辦法。凡事剛開始的時候,都有轉圜的餘地,而你明明完不成任務,還一聲不響,硬着頭皮繼續做,往往貽誤了時機。

如果你很少說話,別人就很難了解你,包括你的領導,所以你也不可能獲得晉升的機會。孔子欣賞木訥的人,卻也主張言詞必須通達。少說話很好,但是少說話絕對不是不說話。

如果你和老闆一起去拜訪客戶,老闆不小心說錯了話,你卻不提醒,老闆很可能認爲你隔岸觀火,居心不良,把過錯都推到你身上。其實老闆讓你陪他一起去拜訪客戶,肯定是認爲你會對他有幫助。但是你卻袖手旁觀,老闆當然會火冒三丈。

不能由於害怕“先說先死”而不說,因爲一味不說,會導致“不說也死”的不良後果,應該慎重考慮怎麼說纔不至於一開口就闖禍。凡事在說與不說之間,看情勢、論關係、套交情,衡量此時、此地、此事對此人應該說到什麼程度,纔算合理。

由於很多人受到“先說先死”的影響,不敢溝通,所以特別提醒大家“不說也死”。“不說也死”是告誡我們,不溝通就難以協調與其他人的關係。大家都不說,根本無法溝通。不能溝通,當然無法協調。希望大家擺脫“先說先死”的陰影,多溝通、多交流。

說而不死,纔是真功夫

“先說先死”和“不說也死”,構成溝通的兩難。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設法加以突破,努力做到“說到不死”。“說到不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你在合適的時候、合適的地點,對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說出合適的話。如何判斷合不合適,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必須選對合適的人,才能“說而不死”

我們說“事無不可對人言”,又說“逢人只說三分話”,就是因爲說話對象不同。有的話對甲說沒問題,對乙說就要倒黴了。要想“說而不死”,必須選對合適的人。對知心朋友,當然“事無不可對人言”,而對一般人,則“逢人只說三分話”。比如一般人問你:“聽說你要買輛跑車?”你的反應可能是:“沒這麼回事,我哪有那麼多錢啊?”而熟悉的朋友若問你相同的話,如果你再否認,你的朋友就會認爲你信不過他,所以你可能說:“我最近炒股票賺了點錢,是打算換輛車,但還沒選好,你幫我參謀參謀。”說與不說,需要你衡量輕重,對一般人選擇保密策略,以免“先說先死”,而對朋友則採取私下透露,以“不說也死”的方式,以求“說而不死”。

只要合理,當然可以“說而不死”

在公司年會上,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聽總經理髮表年終總結。行政主管發現總經理遺漏了一項重要的行政決定,於是他在便條紙上寫下“關於……的決定……”,然後偷偷地遞給總經理,提醒他把此決定在會上公佈一下。

行政主管的做法很高明。如果等總經理講完話,行政主管再補充說明,總經理一定會很生氣,不但不感激他的補充,而且事後必定氣沖沖地指責行政主管:“你以爲我把那項決定忘了嗎?我記得比誰都清楚,只不過我認爲暫時不宜在會上宣佈,沒想到你自作聰明,招呼都不打一聲,就宣佈了。”而行政主管必定會因“先說”而“先死”。

如果總經理真的忘了,而行政主管不說,那行政主管就會“不說也死”:總經理會認爲他根本心不在焉,這麼重要的事都不提醒一下,此人不可信。

在說與不說之間,行政主管選擇了一種合適的方式——不明言。該提醒的也提醒了,至於總經理說不說,由總經理自己決定。無論此事產生什麼後果,總經理都不會怪他。

業務經理陪老闆到客戶那裡談判,客戶提出讓利3%,業務經理當場拿出計算器,熟練地計算一番,然後把結果顯示給老闆看,嘴上說:“不行,這樣我們就無利可圖了!”老闆看看結果,心裡明白,接着說:“雖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戶的分上,再想想辦法吧。”

明明可以接受,業務經理卻說不行,實則將決定權交給老闆。老闆若同意,等於給對方一個人情;老闆若不同意,則有充分的理由拒絕。所以,業務經理真正做到了“說而不死”。如果業務經理計算完,不和老闆商量,就馬上說“接受”或“不接受”,等於沒把老闆放在眼裡,勢必“先說先死”;如果業務經理計算完,一句話也不說,就等着老闆做決定,老闆就比較爲難,因爲他的做法擺明了告訴對方可以接受,老闆再拒絕,豈不是讓對方嘲笑?

“說而不死”其實就是說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夠接受,當然可以不死。

重真實性,更重妥當性

一個人十分誠實地把心中的話說出來,而且信誓旦旦,一再宣稱自己說的是實話,但其他人並不認爲如此,還是認爲他在騙人。奈何!

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在於這個人的表達原則——妥當性大於真實性。他認爲自己在說一些真實的話,實際上卻大多在說一些妥當的話。

“明天請支援我三個人。”當着老闆的面,甲部門主管對乙部門主管說。

“實在沒有辦法,我自己也忙不過來,人員調動不開,非常抱歉!”乙部門主管回答。

甲很不高興,因爲私下已經和乙協調好了,並且乙答應了,爲什麼忽然又變卦了,令人費解。但乙完全沒覺得自己不誠實,他只是把話說得妥當一些,並沒有欺騙的意思。乙認爲,私下協調,當然可以明說沒有問題。當着老闆的面爽快地答應,老闆可能會認爲他這個部門人多事少,接下來就是減少人員。若真如此,豈非自找麻煩,還要惹人笑話?乙的回答是一種妥當的表述,但是聽不懂的人,會真的以爲他拒絕幫忙、不誠實。

高明的老闆,自然明白甲不可能那麼冒失,事先沒有徵得乙的同意,便冒冒失失地當衆提出支援請求,乙也不是言而無信的人,只是爲了避免引起不利於己的誤會,才如此迴應。而老闆也不會立即介入,他會靜觀其變,看看甲的修己功夫好不好。

此時,如果甲不高興地說:“怎麼?你昨天不是答應得好好的嗎?”說明甲的修己功夫很差,對同仁連起碼的信任感都沒有,讓他吃吃苦頭是應該的。而且甲如此不留情面,以後怎麼和乙相處?老闆只好說:“人員調配的事,你們兩個再研究研究。”暫時擱置,看看事情的發展如何。

如果甲修己功夫良好,應該知道乙並非不可信任,他只是把話說得妥當一些,算不上騙人。甲反而會反省自己,話說得太真實了,不夠妥當,因此趕快接着說:“我知道你很忙,但是我確實有需要,請務必支援。”其實這一句話甲早就應該說,不應該等乙提醒才緊急補救。

老闆看出甲的涵養和乙的功夫,這才施展出自己的本事,說:“實在抱歉,把你們忙成這樣。你明天儘可能支援他兩三個人,如果你這邊忙不過來,我再想辦法解決!”

甲若是高明,一開始便應該這樣說:“我知道你很忙,但是我真是需要你幫忙,會後我們再來商量一下人員的調度,你看好不好?”

乙大概會這樣回答:“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你每次再忙也都想方設法幫我,我現在雖然忙碌,支援你當然義不容辭。”

然後老闆說:“讓你們老是支援來支援去的,實在不好意思,這樣吧!有什麼我能夠做的,叫我來幫忙好了,千萬不要客氣,反正我閒着也是閒着。”

大家都說妥當話,是不是就能在和諧中圓滿地解決問題呢?那也不一定。每次都這樣,便是“虛情假意”,只說一些好聽的話,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當然不可能圓滿解決問題。

說妥當話,必須具備實際解決問題的誠意。甲事先私下和乙商量,是顧慮乙的立場,讓他比較方便表達自己的意見。乙滿口答應,是因爲老闆不在場,也沒有其他人聽到,當然放心地表明樂於支援的態度。人情做到底,因此答應得十分爽快。

沒想到甲竟然糊塗到在老闆面前直截了當地說出“明天請支援我三個人”的話,等於告訴大家“我們兩人已經充分溝通,而且乙答應得很爽快”。這樣完全不顧乙的立場,乙當然接受不了。把“明天請支援我三個人”這一句真話稍加修飾,說得妥當些,變成:“對不起,我應該事先問問你可能性的,不過去看過你兩次,看見大家都很忙碌。現在冒昧地問你,明天能不能想辦法儘量支援我兩三個人?一天就好,後天一早就歸還。”

甲明明和乙事先商量過,現在甲這樣說,當然不是存心欺騙,而是在老闆面前,側面描述乙部門忙碌的情況,讓乙放下心來,答應“儘量想辦法”。

私底下說的一些真話,公開場合調整得妥當一些,這叫公私兩便。但有人腦筋轉不過來,就是不明白:“怎麼講得好好的,又變了?”其實一點兒也沒有變。

老闆聽見下屬的妥當話,一方面高興下屬互相尊重,同時也尊重老闆;另一方面則要真正瞭解妥當性與真實性之間究竟有多大差距?若是差距很小,有必要調整一下人事;如果差距很大,便要提高警覺,下屬善於演戲,必須合理地拆穿“西洋鏡”,才能夠糾正歪風。管理從某種角度來說,便是控制其差異性。任何差異都值得注意,採用合理的成本和方法來加以控制,使差異的變化合乎控制的標準。語言或文字溝通,同樣需要合理的控制,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妥當不妥當,便是合理不合理,所以仍然以合理的妥當、合理的真實爲拿捏的尺度。

溝通三要則

“我告訴你,你不要告訴別人。”

“你如果要告訴別人,就不要說是我說的。”

“你如果告訴別人是我說的,我一定說我沒有說。”

這三句話,代表中國人溝通的三個要則:

第一,我說的話,你相不相信?或者相信到什麼程度?要不要轉述?或者轉述到什麼程度?都必須由你自己決定,不要賴到我的頭上。我告訴你不要告訴別人,事實上並沒有什麼約束力,只是好意提醒你,你自己做主。

第二,你如果決定要告訴別人,表示你已經充分明瞭、相信我所說的話,並且經過考慮,這時候你所說的話,已經是你自己研判之後的信息;而你所要告訴的對象,也是你自己所審慎選擇、決定的。一切都與我無關,所以不必再把我扯進去,說是我說的。

第三,如果你一定要告訴某人,卻又指名是我說的。鑑於這個對象根本不是我選擇的,要說哪些話、說到什麼程度,也不是我能控制的,因此我只有表態:我並沒有說這些話,至少我不是這樣說的,語氣、用語都不相同。

不要明言,使大家有面子

西方社會,是非十分明確,對就是對,錯便是錯。西方人喜歡公開化、透明化,把一切攤開來,有話明講。而中國社會的道理,大多是相對的。對中有錯,而錯中也多少有一些對。“以後還要見面”,成爲最有效的半透明原則。不透明化還好商量,一旦抖出來,誰也不見得好過,何必呢?

西方人請客,帖子上印得十分清楚:6月6日敝人生日,歡迎各位光臨我家吃蛋糕,參加生日舞會。

中國人請客,帖子上簡單明瞭八個大字:敬備菲酌,恭請光臨。內容非常不透明,不知道爲何宴客?

接到帖子的人,如果打電話去問請客的原因,主人一定笑着說:“沒有什麼啦,大家聚一聚,真的沒有什麼。”這樣大家全都明白:一定有事,要不爲什麼一直說真的沒有什麼?主人笑的意思倒是相當明顯:你還問我,叫我怎麼說呢?難道你不可以自己去打聽,還來問我,豈不是叫我爲難?明說,實在很爲難,因爲聽的人非常不高興。

西化的中國人,帖子上也印得十分清楚:6月6日敝人生日,敬備水酒蛋糕,恭請光臨寒舍。看的人多半會摔在地上,請就請好了,爲什麼說生日。這不是擺明要我送禮?我最討厭藉故發請帖收禮圖財。何況6月6日根本就是斷腸時,有什麼好慶祝的?中國人一生氣,說的都是不好聽的話。

不明言的好處

第一,不明言纔不致使自己站在明處,讓別人一目瞭然,甚至抓住你的弱點,輕易掌控你。如果你是個“明言”的人,把什麼事情都說出來,就是“口無遮攔”,遲早被別人看得一清二楚,落得什麼籌碼都沒有,任人擺佈,後果相當可怕。

第二,不明言纔有迴旋的餘地,不至於逼死自己。話沒有說出口,怎麼改都可以。明言的人,把話說得一清二楚。一旦發現對自己不利,根本不可能改口,也不可能抵賴,豈不自找麻煩,又招人笑話。

第三,不明言才能引出對方的本意。對方摸不清你的底細,纔會原原本本說出自己的意見。明言的人,率先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別人就不願意明確表示不同的意見,只是口頭上順着明言的人,心裡依然有自己的想法。

不明言,使大家都有面子

西方人以法爲依歸,接受“惡法勝於無法”的觀念。只要合法,就無所謂不公平,大家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當然可以明言事實,力求公開、透明。

中國人重理,以合理爲評量標準,不接受“惡法勝於無法”,卻要求不合理的法必須立即修正。否則法本身已經不公平,依法也不能使人心服。

理的特性是變動性相當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種情況下,不明言才能兼顧各方立場,使大家都覺得有面子。一旦明言,就會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結局,對說話的人非常不利。

不明言的目的,在於“讓應該知道的人知道內容,讓不應該知道的人知道皮毛”。這種“以應該不應該爲標準,來施行公開不公開的劃分”,就是相當合理的做法。

而且,紙包不住火,事情真相遲早會水落石出。所以明言不明言,最後都一樣。不明言根本不足以欺騙任何人,它只是讓大家覺得有面子,純屬短暫的過程。

申訴有道:對象不同,方式不同

有些員工受到指責或批評後,應對的方式比較理性。通常先檢查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爲,看看有沒有錯。如果自己確實有錯,就坦白承認,而且設法道歉;如果沒有錯,便理直氣壯地申訴“我並沒有錯”,或者“錯不在我”。

而有些員工則不這樣,他們在受到指責和批評時,首先會去搞清楚“指責我的人究竟是誰”。因爲“事在人爲”、“有人才有事”,他們習慣於把事和人連在一起考慮。他們每聽到一句話,最先開口問的都是“誰說的”。

面對位高勢強的人,要不道歉,要不沉默

當指責你的人是你的老闆或者是形勢比你強、聲望比你隆的其他同事,最好的因應方式是:做錯了,趕快向他道歉,並且設法獲得諒解;沒有錯,則保持沉默。

位高勢強的人,不喜歡聽到申訴的聲音,卻習慣於接受道歉。並且有時候他們還會認爲“道歉就可以了事,好像太過簡單”。所以你還要想辦法,或者通過適當的第三者,取得相當的諒解,纔可能平安無事。

保持沉默,對上司而言,已經等於申訴。上司會覺得很奇怪:“這個人怎麼搞的?我說他做錯了,他居然不說話,既不來道歉,也不找人來尋求諒解,真是奇怪!”

如果你能用沉默來引發上司的好奇心,誘導他們自動前來了解事實,那就是高明的做法。而且由於沒有申訴的聲音,不易引起上司的不滿情緒。當上司以平靜、寬容的心來調查的時候,往往會接受“原來並沒有錯”的事實,笑着說:“你沒有錯,要講啊!爲什麼不講呢?”你有機會讓上司說出這種話,當然是最大的收穫。這時候就算答以“是啊,我並沒有錯誤”,至少也收到申訴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至於產生後遺症。如果高明些,回答“有啦,還是有一些缺失,需要改進”,保證你連升三級,一帆風順。

如果你並沒有錯而被上司指責,馬上理直氣壯地申訴,往往最爲吃虧。因爲上司發覺自己指責錯誤,必須接受自己判斷錯誤的事實,不能惱羞成怒,還要被逼向你道歉:“對不起,你沒有錯,是我自己看錯了。”如此,將來倒黴的,必然是你。

上司發現自己判斷錯誤,已經覺得沒有面子,不得不向下屬道歉,更加沒有面子。中國人沒有面子的時候,最想的便是把面子找回來。上司一心一意要找下屬的錯誤,相信不出兩三天,就被他找到。他會笑着說:“我前幾天說你有錯,你還不肯承認。現在你還有沒有話說?”這種結果,完全是下屬咎由自取。這個時候才知道申訴有後遺症,爲時已晚。

面對職位相當的人,要說得夠技巧

當指責你的人職位和你一般高、形勢和你差不多、聲望也隆不到哪裡去的時候,你的反應通常是:“好,我承認我有錯,你難道一點錯誤都沒有嗎?”於是毫無保留地指出對方的錯誤,弄得對方下不了臺。“我早就知道你犯了錯,給你留個面子,不說出來而已。想不到你不顧我的面子,公開指出我的錯誤。鑑於彼此彼此的交互法則,我當然也要指出你的錯誤。你不必怪我無情,因爲這是你找的。”

有錯誤不是不可以說,而是“應該說,但是不可以這樣說”。有錯誤不指出來,怎麼改進?但有錯誤就不管不顧地抖出來,大家都難堪。因此有錯誤一定要說,但要說得有技巧,使人有面子,纔算圓滿。你可以把責任推給制度,點醒他的錯誤,讓他自己去改善。例如:“這種結果,是制度不完善的證明,如果制度不改,恐怕會一直錯下去。”

面對職位低的人,要謀定而後動

當指責的人職位比你低、權勢比你差、聲望不如你,此時你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有人在後面給他撐腰,不然怎麼敢如此這般?如果是,你就要特別小心,不要理會指責的人,弄清楚他後面是誰在撐腰,以便適時化解。爲其撐腰的人自然會制止指責的人,甚至叫他道歉了事。

如果指責的人背後並無靠山,那麼本着“不教訓不行,否則別人可能學樣”的精神,讓他永不敢再犯。否則“不發威,別人就會把我當成病貓”,大家一起來找麻煩,豈非防不勝防?教訓的方式當然也因人而異,有明有暗,有立即有延遲,有陰柔也有剛烈,必須謀定而後動,以免傷及自己而後悔不已。

申訴是不得已而爲之

如果錯在自己,當然不能申訴,否則越描越黑,弄得自己更加沒有面子;如果錯在他人,也要先考慮一下,申訴的結果會不會影響上司或同事。如果真正應該負責的人,已經聽到指責的聲音,可能已經設法化解,如此,自己同樣可以獲得澄清,稍等一下,讓它自然消解,更爲省力省事!

如果申訴不影響他人,這時再想如何申訴最爲有效。對上、平行、對下,不過是三個大方向,還要仔細研究對方的背景、未來發展和指責的用意,以調整自己的申訴方式。有時候不申訴反而能夠獲得一位良師益友,或者得到一位能夠提攜自己的上司。如果因申訴而坐失如此良機,不如忍一時而造福自己。

能不申訴便不申訴,並不是怕事。用不同的方式來申訴,主要目的是保護自己。怕事不好,惹事生事更不好。先保住自己,再有效地申訴。可能冷靜下來之後,就不想申訴了,反正有一天會水落石出,何必急在一時。

下情上達:謹記“上下”觀念

作爲中層幹部,你經常要向老闆彙報、請示、建議,甚至犯錯誤以後要解釋,這都屬於下情上達,向上溝通。在向上溝通中,“下”是主體,作爲下屬,你應該謹記“上下”觀念,不可以下犯上,當然也不必奴顏婢膝。

你應該安守本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上司感受你對他的尊重,否則上司只好擺出上司的架子,這時你反而沒有面子。有些下屬,上司稍微對其客氣些,下屬便得意忘形,沒大沒小起來,弄得上司不得不擺出高姿態。

在向上溝通時,你最好不卑不亢。太“亢”,有損上司的面子。如果上司真要計較,吃虧的肯定是你。太“卑”,上司會覺得你無能,靠賠笑臉混日子。你不能讓上司感到功高震主,也不能讓上司覺得你無能。

當你與上司的意見發生分歧時,應該合理地堅持,才能樹立信用。否則,上司一說“不”,你就見風轉舵,只會給上司留下不可靠的印象。反之,如果過分堅持自己的意見,在上司眼裡就成了頂撞,上司以爲你在挑戰他的權威,難免會以勢壓人,傷了和氣。合理地堅持自己的意見時,要講究技巧——首先肯定上司的意見,再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問題,反過來請教上司。

當與上司發生嚴重分歧時,你最好不說話,表現出深思的狀態,上司自然能看出來,但是你不要說出來,等上司讓說時才說。

當與上司意見相同時,你要給予熱烈的迴應。迴應時如果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上司會認爲你只是隨聲附和,最好說:“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通,原來這樣最好。”

打開上下級言路的最好方法是讓上司感到下屬心中有他。如果你能讓上司覺得你心中有他,他會覺得你都是爲他着想,你說的話他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反之,你提出的任何建議,老闆都會懷疑你的動機,也就很難接受你的意見。

上情下達:不要高高在上

向下溝通時,“上”是主體。要想溝通順暢,你要降低姿態,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使下屬畏懼或反感。中國人重視身份地位,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就是地位高的人不要對地位低的人所犯的過錯斤斤計較。三國時,吳國大將呂蒙驍勇善戰,但自幼家貧,沒有讀過書,所以吳王孫權常勸呂蒙多讀書,但是呂蒙以軍務繁忙爲藉口推脫。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並沒有指責他不學無術且不聽勸告,而是說:“你說事多,難道還多過我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覺受益頗多……”經過孫權的勸導,呂蒙終於發憤讀書,這纔有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成語。

某公司副總第一次到香港出差,回來後在開會時滔滔不絕,大談特談香港的風土人情,反而把正事撇在一邊。與會的人聽得不耐煩,又不好打斷他,只好都看着總經理。總經理已經暗示過副總了,可是副總視而不見。於是,總經理只好用強制的方法,直截了當地對副總說:“這事以後再談,我們現在談正事。”此話一出,副總面子上有點掛不住,爲了不在下屬面前顏面掃地,他依然故我。這樣一來,輪到總經理面子上掛不住了。其實總經理可以這樣說:“李科長,你安排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專門請副總來說說他的香港見聞,今天我們先抓緊時間解決問題。副總,你看這樣安排好不好?”這樣,既給副總留了面子,又限制了他說題外話。

作爲管理者,被別人牽着鼻子走,下面的人誰會服你?可是一旦你太兇了,所有人都會轉而同情弱者,讓你進退兩難。所以,越是位高權重的人,越平易近人,同下屬說話的時候,多數是諄諄教導的口吻,如同仁慈的長者。凡是那些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咄咄逼人的上司,一般是火候沒到,還不懂得中國人的“爲官之道”。

平行溝通:避免“誰怕誰”的心態

無論是對上溝通,還是對下溝通,溝通的雙方都會保留三分的禮讓空間,因此,比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而平級之間,因爲大家都一樣“大”,所以,很容易產生“誰怕誰”的心態,對溝通十分不利。其實,中國人誰都不服誰,尤其是當大家地位相當時,這一點表現得尤爲突出。有時候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引起他人的不滿。例如,你說“聽我說”,別人可能會想“別自以爲是,憑什麼聽你的”。

中國人通常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尊重對方,對方也會尊重你。因此,要想順利地進行平行溝通,首先應從自己做起,尊重對方,對方自然也會尊重你,這樣纔有利於溝通。

平行溝通中除了要尊重對方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真誠的心。有的人疑心比較重,稍不留神,其懷疑的神經就會被觸動。而他一旦產生疑心,你說什麼,他都不會相信你。“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十分謹慎。

此外,有些人很怕吃虧,吃過一次虧,就不願再和你打交道。因此,千萬不要存心佔別人的便宜,也不要存心設陷阱,讓別人出醜。建立“和我打交道,一定不吃虧”的信用,增強大家對你的信任感,才能順暢溝通。

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
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