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

對上不能拍馬屁

與上司相處,首要的一條是不能拍馬屁。也許有人會有疑問:“我看到很多拍馬屁的人都過得很好啊?”其實,那是你看錯了。

我問過近百位老總:“你喜歡用拍馬屁的幹部嗎?”他們會馬上板起臉說:“你看我是那種人嗎?只要哪個幹部被我發現在拍馬屁,我馬上就幹掉他,因爲我遲早會被他害死!”顯然,中國的老總沒有一個喜歡用拍馬屁的幹部。

我再問幹部:“你喜歡拍老總的馬屁嗎?”他們的臉色馬上變得很難看,說:“我拍什麼馬屁?我把工作做好就行了,爲什麼要拍馬屁?”

可是,學術界的人士都說中國有“馬屁文化”,讓我覺得很奇怪。因爲如果學者們去做一下調查,結果應該就會很清楚!

當然,拍馬屁的人通常是不可能承認自己拍馬屁的。

甲、乙、丙三個年輕人跪在師面前要求剃度當和尚。

師出來問甲:“你爲什麼要來當和尚?”

甲說:“我爸爸要我來的。”

師當頭一棒打下去:“這麼重大的事情自己不決定,你爸爸叫你來,你就真的來了,將來你後悔怎麼辦?”

對於甲的回答,師講的話是對的。

師再問乙:“你爲什麼要來當和尚?”

乙一聽甲說“爸爸要我來”會捱打,就說:“我自己要來的。”

這下師打得更兇:“這麼重大的事情,不跟你爸爸商量就來了,你爸爸向我要兒子怎麼辦?”

對於乙的回答,師講的也是對。

師再問丙:“你爲什麼要來當和尚?”

丙嚇得一句話都不敢講。

師用了全身力氣打下去:“這麼重大的事情想都不想就來?”

如果你是第四個人,面對這樣的問題,你怎麼回答?

有人會這樣回答:“我受佛祖的感應。”言外之意是,你敢打我嗎?我把佛祖搬出來了。結果師兩隻手還是打下去了。爲什麼?因爲他完全沒有面子了——修行了幾十年,佛祖都沒有給我感應,你還沒修行,佛祖就給你感應了,看你頭破不破?

這其實是個笑話。不過你真的要動一動腦筋想一想,怎麼回答纔不會捱打。其實,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我受到師的感召”。因爲這句話說到對方的心坎上了。什麼叫中國式溝通?就是說到對方“打”不下去,說到對方沒轍。

有人會問,師會不會說:“讓你拍馬屁!”啪!又打一下?肯定不會。因爲這不叫拍馬屁,而是製造了“馬屁味道”。中國人擅長製造馬屁味道,很多人也都喜歡馬屁味道,而實際上我們真的很討厭馬屁精。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有些事情要做,但不要把它當成拍馬屁?我認爲不是這樣的,是不是拍馬屁,關鍵要看動機,看看你是否存心拍馬屁。

此外,我必須說明,中國人是無法討好的,因爲中國人太敏感,警覺性非常高。而警覺性高,疑心也必然重。例如,中國的兩個小女生,只要看到一個大男生從外面笑着過來,其中一個女生馬上會對另一個女生說:“大老遠的就在笑,你要小心啊,他不懷好意!”外國人碰到這種事,會認爲他只是對你笑笑而已,而中國人就會提高警惕。

如果上例中的師警覺性很高,年輕人回答說“是師感召我來的”,還是會挨棒子,怎麼辦?在我看來,如果真是這樣,那個人就沒有資格當師了。我認爲,對師的提問,完整的回答應是:“我受師的感召,我爸爸也同意了,我自己也考慮過,而且好像佛祖也有這個意思。”完完整整地回答,他的棒子怎麼都打不下去。

“上司永遠是對的”辯證法

幹部與上司打交道,一定要記住一條:上司永遠是對的。聽到這句話,肯定有人要問:如果上司說的確實行不通,怎麼辦?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如果我的老闆叫我去死,我就說“好”,因爲他永遠是對的!我也拿這個問題考我的學生:如果你的老闆叫你去死,你會怎麼辦?70%的人這樣回答:“我回頭叫他去死!”這樣的人誰敢用啊?所以,我一律給他們零分。他們很不服氣:“老師,你的答案是什麼?”我說:“太簡單了,我會說‘好,我去死’,然後不去死不就好了!”學生們又問:“老闆發現你沒有去死,會不會說你不聽他的話呢?”

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乾隆皇帝對劉羅鍋說:“你去死!”那個時候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可劉羅鍋照樣沒有死。

劉羅鍋領旨後就開始想,怎樣才能不死。於是他把自己泡在水裡,全身都溼透之後去見乾隆皇帝。

乾隆:“我叫你去死,你居然敢不去死!”

劉羅鍋:“我去死了。”

乾隆:“你騙我,你去死了,怎麼又回來了?”

劉羅鍋:“我去死,被一個人罵回來了。”

乾隆:“被誰罵回來了?”

劉羅鍋:“屈原。屈原說,他是遇到了昏庸的皇帝才自殺的,我遇到這麼好的皇帝還好意思自殺?回去!我就回來了!”

乾隆:“回來就好。”

爲什麼乾隆皇帝最後不生氣了?因爲劉羅鍋講的話馬屁味道很足,但絕對不是拍馬屁。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理解爲劉羅鍋比和珅拍馬屁的藝術更高呢?我不這麼理解,我並沒有說劉羅鍋拍馬屁。是不是拍馬屁,要看說話人的動機,要看他是否存心拍馬屁。所以,看過這個故事的人都說劉羅鍋好,而無論和珅再怎麼會做事、再怎樣頭腦靈光,大家都不喜歡他,說他是壞人。因爲看人的高低,西方人看專業,而中國人看人品。

上司交辦的事情要接受

上司永遠是對的,但如果上司交辦的事情真的有問題,該怎麼辦呢?那就過10分鐘、20分鐘,再去告訴他有多少困難,他自然就會改變。這當中的關鍵在於:千萬不要試圖去改變你的上司,而要想辦法讓他自己改變,這樣你就輕鬆了。因爲上司自己改變會很有面子,而你去改變他,他會很生氣。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你明知道辦不到,但還是要說“好”,過後再說有困難,老闆就會說“那我們改一改”,改了之後,跟你的想法一樣。雖然你一句話都沒有說,但是你推着老闆在改變。有些人只相信自己,只認爲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絕對不相信別人。遇到這樣的上司,你所要做的就是向上啓發。

做幹部的要做到好像聽話又好像不聽話,說不聽話又很聽話,說聽話又不聽話,老闆就喜歡你。要和老闆相處好,讓他照顧你,但是你不能討好他,這是最重要的。你討好他,他會把你當奴才。很多幹部到最後被老闆當成奴才,自己也要檢討。

難以領命的事情不能做,也不能說

如果上司叫下屬去做違法的事情,下屬應該怎麼辦?我的原則是:第一,不可以做;第二,不能說。原因在於,第一,按老闆的要求去做,你會坐牢;第二,要是說出來就沒有人敢用你,因爲你是個“定時炸彈”。一個人要善意地理解自己的上司:也許他不知道這是違法的,才叫我去做,他不是故意的。這纔是一個好下屬。

因此,上司叫你做違法的事情,你不要去做,也不要去說。如果你不說,他也不問,就什麼事情都沒了,這叫不了了之。這是最簡單、最聰明的做法。

現在很多搞管理的人都說:“你要勇敢地說出來!”我認爲這是在害人。

研究實際情況,有問題提出來試試看

如果上司有意叫下屬去做違法的事情,下屬不做,他自然就提高警覺:這個人不去做,就不要再去找他,叫別人做好了。事情也就化解了。這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解問題於無形之中。

如果老闆問你“那件事怎麼樣了”,你也不能直接告訴他那是非法的,因爲他接受不了。你要說:“正在找法律依據。”這句話一語雙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法律依據,看他怎麼回答,態度怎麼樣。

如果老闆說:“如果找不到法律依據,你不能做。”這就表示他沒有惡意,只是不太瞭解情況。但你也要委婉地向他說明:“找是找到了,不過可能都跟我們的想法相牴觸,如果真的去做,就違法了。但是,如果你叫我做,我還是會去做的。”你把話說得既委婉又明白,他就會說:“你可別開玩笑,違法的事千萬不能做。”這樣,事情雖然沒有做,老闆還是很愉快。說到底,違法的事你還是不會做的,只是做人情給他,讓個面子給他而已!幾次溝通下來,他到最後一定會賞識你的。

如果老闆說“不管有沒有法律依據,你都要去做”,這說明他是存心的。對此,你還要問個爲什麼——爲什麼每次違法的事情上司都叫你去做?當然是因爲你習慣做這些事情。上司爲什麼不去找別人?因爲上司叫別人做,別人不肯去做。

那麼,上司的話對不對?上司的話永遠是對的。所以,有些事你如果做不到的話,一定要跟上司溝通,慢慢地讓他自己去改變,切記不要去改變他。

有問題請上司拿主意

上司永遠是對的。但下屬要幫助上司,使其不要做錯誤的決定,不要去違法,不要得罪人。做下屬的人經常問我:“讓上司自己改變主意,是不是很難?”我說:“其實很容易,真的很容易。”

上司叫我去找甲和乙一起做事。我明知道甲、乙兩人是死對頭,但是我不會說破,我仍然會說“好”。一會兒,我就會回來向上司報告:“不好辦呢,他們兩個在吵架,我都不知道怎麼講,我等等再去。”老闆說:“你還去幹什麼?這種情況你還去?找別人啊!”你看,上司馬上就改變了。你千萬不要說:“他們兩個吵架,我就想他們兩個關係不好,我不找他們了。”老闆說:“他們關係挺好的,不是你想的那樣,他們吵是因爲別的事,你去找他們吧。”如此,你就完了。

向上司彙報,一是要讓上司瞭解情況,二是要看看上司的反應。這樣我們就能做到知己知彼,掌握主動權。這樣做,其實是你在操控,而不是上司在操控。也就是說,必要時,使上司改變一下主意,適當地控制他的反應。這一招不要輕易使用,更不能用得太狠。適可而止,別人會尊重你;用得太狠,算計太精,所有人都會怕你。

所以,你不能精明,而要聰明。聰明就是不外露,外露的叫作精明。越聰明的人越是要裝糊塗,不聰明的人才會顯示他很聰明,大智若愚、難得糊塗就是這個道理。

對上司禮讓三分

說到上下級,就離不開上下級關係,這是上下級之間的首要問題。但是,我首先要提醒各位,中國人其實並沒有“人際關係”這一概念。西方著作中所說的“人際關係”,在中國根本行不通。

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倫理關係。西方所說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只有彼此平等纔有人際關係。而在中國,誰跟誰都不平等。試想一下,你跟你的老闆平等嗎?因爲講倫理,老闆沒有坐下,誰敢坐下?誰先坐下,誰的前途就沒有了。老闆坐下後,其他人還要按級別依次坐下。如果在場的人中,你的級別最低,而你卻最先坐下,別人會取笑你,其實質就是指責你。

在宴會上,沒有人敢輕易吃魚頭。魚一端上來就夾走魚頭的人沒有前途,因爲他沒大沒小,沒上沒下。有些人不知道此事的輕重利害,魚頭怎麼沒有人吃?魚頭最補——“逢頭三分補”,可就是沒有人敢動它。

中國社會是個倫理社會,只有倫理關係,沒有人際關係。因此,我們不可以沒大沒小,我們首先要提升“自我修養”,對自己的老闆要絕對做到禮讓三分。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可能和自己的老闆、上級平起平坐。這是上下級之間相處首要確立的觀念。既讓上司不操心,又很尊重上司,這樣的下屬纔是好下屬,這兩者缺一不可。一個讓上司操心的下屬,在上司眼裡就是庸才。如果下屬不尊重上司,上司就會覺得下屬功高震主,就要把下屬“幹掉”。所以,當下屬也很難。

向上司報告有技巧

我們要確立的第二個觀念是:不能問上司問題。因爲你問上司問題,就等於把責任推給上司。“老闆,這件事情怎麼做?”一聽到這句話,做上司的都會心知肚明:“你厲害,你聰明,你用請示來推卸責任,要你這種人幹嗎?”所以,我們拿着問題去請示,上司心裡肯定很不高興,他一定會說:“什麼事情都來問我,我去問誰?我要你們來難道只是吃飯的!”

請示一定要帶着腹案去

那麼,是不是不管有什麼問題都不能問呢?現在做下屬的遇到問題都要問,因爲作爲下屬不能不問。你不問,老闆會認爲你擅做主張。中國人永遠是左右兼顧——下屬問,他不高興;下屬不問,他還是不高興。很多職場中人,深受其苦。我的經驗是,遇事需要請示時先要說明:現在有一件事情,情況是這樣的……然後再看上司是否想聽下去。

第一種情況:上司根本就不想聽,表示他知道,就不用再囉唆什麼,他不講話是給你面子。

第二種情況:上司完全沒有反應,表示他都知道了,你沒有必要再說下去。

第三種情況:他會看着你,很專心地聽,表示他不知道,或者他已經知道,但還想聽你怎麼說。這時,你就接着說你跟某某研討的結果,但是不敢決定,所以提出來請示。這樣做,你的上司會非常高興,因爲你有腹案。有答案不行,因爲答案不應該是你給,而是老闆給的。身在職場的你一定要記住:帶着腹案請示上級是向上報告的重要原則。

接下來,上司一定會問:“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

顯然,沒有一個人喜歡傷腦筋。你整天讓上司傷腦筋,要你幹什麼?設身處地想想,他好不容易熬到領導的位置,現在是坐轎子的人。人坐在轎子裡是要閉目養神的,如果坐在轎子裡一會兒一個事兒,坐一會兒就要下來,乾脆不坐好了。擡轎子的要擡得領導很安心,這纔是好乾部。如果擡轎子的不停地問向右拐還是向左拐,坐轎子的要不停地指揮,那領導就完全不像領導了。

如果我是領導,我不允許下屬空着腦袋來向我請示。空着腦袋錶示他沒有盡責。他的方案怎麼樣,把方案給我,讓我判斷,可以;空着腦袋來找我,叫我傷腦筋,免談。領導都是這麼想的。所以,作爲下屬,一定要設身處地替老闆着想。遇到問題要了解現狀,然後帶着腹案去讓老闆做決定。

簡明扼要,分三段講

一個人如果不能在3分鐘內把表述的要點說完,這個人就沒有溝通能力。經常開會的人都知道,只要一個人的報告超過10分鐘,所有人就都不想聽了。說話簡明扼要,這點非常重要。向上報告,一要尊重上司,二要簡明扼要。

說話要講究方法,不能一口氣說完。凡是一口氣說完的人,都是惹人討厭的人。這樣的人一出現,所有人都不再說話了,因爲大家怕跟他說話。

做報告時可以分三段。第一段說完,如果上司不想聽了,後面就不必講了,不必浪費時間;如果上司要繼續聽,就說第二段;聽完第二段,如果上司還要繼續聽,再說第三段;說完第三段,如果上司請你留下來繼續研究,表示他認爲此事重大。

做幹部做到讓老闆說“請你坐下”,這樣的幹部就是公司裡分量最重的人;還沒說完話,老闆就說“去、去、去”,這是最倒黴的幹部。

向上級做報告時想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要拿出自己的腹案來,就要在事前進行大量的調研和組織工作。這纔是好下屬,纔是能幹的下屬。

如有分歧要調整

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下屬準備的解決方案與老闆想要的方案有出入,這種情況下下屬該怎麼辦呢?

一個有水平的領導,他心裡想什麼,是不會讓其他人知道的。“我們想到的都很有限”這句話非常重要。有時候真正好的答案可能是我們沒有想到的那一個。我們所想到的方案通常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這是人類思維的侷限性所致。

我們常常安於現狀,常常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常常把所見所聞總結起來,以爲就是這樣了,其實不是。因爲內外環境在變,同樣的問題,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所以,如果你是下屬,只要你胸有成竹,就會受到侷限;如果你是上司,只要你贊成下屬的想法,你也會受到侷限。所以,要真正成爲一個最高決策者,不那麼簡單。而下屬的真實想法是:不是我喜歡拍馬屁,而是我不喜歡逆老闆的意——你同意就好了,反正是你又不是我負責,我幹嗎要操心?

如果我是上司,無論下屬說什麼,我的臉上都沒有什麼表情。我會對下屬說:“你再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想不出來也沒有關係,再找別人研究一下。”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讓所有人都去思考。換言之,人是寶藏,一個上司要有這樣的度量和能力:凡是自己的下屬,你都有責任把他們的寶藏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這纔是充分利用人的“資源”,才叫會用人。

從下屬的角度看,如果上司沒有表示贊成你的方案,你一定要再想想。如果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就實話實說,意思就是你的智慧都用上了,只能想到這些。如此,上司就會再問別人。各種想法互相碰撞就會產生火花,才能做出最好的決策。

所以,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只要有時間就不要早做決定。這是有智慧的。決定太快,後面的變數誰來負責?中國人常說“到時候再看”,就是說到時候所有變數都被自己掌握了,就能夠做決定了。所以,很多人認爲辦事要快、快、快,我卻不這樣看,有什麼好快的,絕對不可以提倡。也許有些人會說,有些事情到時候再決定可能來不及。這裡強調的是“到時”,這個“時”很重要,有時間能拖就拖,沒有時間就當機立斷。

注意時機

你的報告上司是否需要,是否能引起他的重視,取決於你報告的態度、敘述方式、報告的時機以及地點等因素。

上司打電話給你:“你來一下。”你過去後,卻發現老闆的辦公室裡有客人,此時你一句話也不能說,因爲你不清楚這個客人是在上司的計劃之內,還是在計劃之外的。所以,作爲下屬,此時應先跟客人打聲招呼,不要自我介紹(不要透漏自己的身份,因爲老闆還有可能叫你趕快走)。然後站在旁邊,如果上司想讓你說話,他自然會叫你,不必急於表現。如果上司說“你去倒杯茶來”,那你就要提高警惕:什麼意思?這裡有人倒茶啊!聽到這句話,你一定要說:“是,是,是。”然後去倒茶,倒完茶就先回去。因爲這是上司在暗示你趕快離開。

很多人因此誤解上司。如果下屬覺得上司是糟蹋人,大老遠地把自己叫來倒茶,這個下屬就不懂得識大體,這種人根本就不夠資格當幹部。如果一個下屬頭腦不靈活,用他的人會很痛苦——他不會體會上司的苦衷。而中國人寧可與聰明的人吵架,也不願意和愚蠢的人說話。

避免傷害同事,點到爲止

有些下屬向上司報告後坐立不安——如果上司什麼時候告訴了那位同事,自己就倒黴了。口出狂言或者禍從口出,都是自找的。但是,有些事情我們又不能不報告,不報告老闆會罵,報告了卻對自己最不利。怎麼辦?

有經驗的下屬會這樣向上司報告:“這件事情,我跟他談的結果是他有一點意見,不過我相信他只是現在這麼想,很快就會改變的。”你要替對方圓一圓場,不要出賣任何同事,這是報告的一個原則。如果你出賣他,他會報仇,不會放過你的。

如果你的同事確實不對,你又不能不報告,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爲,要輕描淡寫,點到爲止。你應對上司說:“他目前雖然這麼想,不過我相信他很快就會改變的,目前的想法也許有他的道理。”說到這裡,還要看上司的臉色如何,上司是否支持他的想法。但是,真正會當上司的,都不會表現出來,讓你摸不着頭腦。

報告到好像沒有報告一樣,提示到好像沒有提示到一樣,既盡到了做下屬的責任,也沒有傷害同事。即使將來你的同事知道了,你也可以坦然地面對他,因爲你又沒說他不好,他改是他的事,不改也是他的事,你不必擔心什麼。

先聽聽助理的意見

主動向上司彙報,最簡便易行且有效的方式是先向上司的助理打個招呼:“我現在要向他報告某件事情,方便嗎?”你要尊重上司的助理,聽聽他的意見。如果他說:“老闆正在生氣,現在最好不要進去。”你一定要感謝他,這樣他纔會給你“通風報信”。

走助理路線好處多多,他會提醒你:“你最好不要說了,這件事已經有人先說了。”那你就換一種方式報告。領導一般都會放好幾條線,然後把從各方面得來的信息綜合起來進行判斷。如果你更聰明一點兒,把事情委託給上司的助理,讓他有合適的機會就幫你報告一下,他一定會想辦法替你爭取。

如何確定上司的助理會盡心盡力地幫你呢?先用那種無關緊要的事情拜託他,試一下。試到很靈光的時候,表示你們關係不錯了,而平常你又沒有得罪過他,就可以再行託付。

你越相信他,他越盡心盡力;你越懷疑他,他越給你耍花樣。不過你不能馬上就相信對方。我們對人、對上、對下,其實都是一個道理:不能太快相信,也不能不相信。

下屬不主動去找上司是對的

很多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願意主動去找上司的,似乎大家都有些畏上情緒。

其實,作爲下屬,要做到讓上司找你,而不是你總去找他。做到讓上司主動找你,這是一門學問。如果一個人總去找別人,會讓別人厭煩,如果對方問“你來幹嗎”,你會很難堪。如果你說自己有重要的事情,對方心裡會想,重要事情還輪得到你嗎?一個人如果做到上司非找你不可,你就有前途。天天去巴結上司,天天跟着上司走,反而沒有前途。

上司越級指示後要求得雙贏

如果你的上司越級指示你的下屬,此時,作爲中層幹部,你會很難受。

中層幹部乙:“有事情怎麼不直接找我,找丙幹什麼呀?”

上司甲:“我怎麼沒找你?我找你了,你不在,不知道你跑到哪裡去了。我不罵你就好了,你還說什麼?”

這時候,乙肯定很被動,吃虧的也是他。

不僅如此,乙還要承受其他壓力。甲直接找了丙後,回頭卻問乙:“那件事情怎麼辦呢?”如果乙反問“哪件事情”,甲會很生氣:“你什麼都不知道啊?你當什麼主管啊?”最奇妙的就是甲直接指示丙,但回頭問乙事情的進展,考驗乙的領導能力——是否能掌控自己的下屬,下屬在做什麼是否都知道。

乙是不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去處理。

不抗議,不詢問

發生這種事情,乙一定要想清楚:第一,這種事情無法避免,所以,不必抱怨,抱怨解決不了問題;第二,不要懷疑甲,因爲甲不一定是惡意的。中層幹部既不可抱怨領導,也不可硬壓下級,和婉的態度會使雙方都受益。

甲這麼做,也有兩種可能:甲可能是惡意的,是故意兜圈子,看看乙怎麼辦;也有另一種可能,甲不是故意的,他真的是找了乙,乙不在,而他又很忙,沒有時間等,正好看見丙,就交代給了丙,他心裡想,丙應該會告訴乙的,但是,丙不一定會向乙報告。問題還是出在乙,乙如果能做到讓丙願意向自己報告,乙就成功了。

假設乙知道這件事情後,把所有的下屬叫來,說:“以後凡是老闆直接交辦的事情都要告訴我,否則我怎麼當主管?”聽到這句話,丙嘴上肯定會說“是,是,是”,但心裡還是不服氣,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他照樣不報告。因爲丙會想:“你直接去問老闆好了,你幹嗎問我?這是表示你吃定我了,你不敢去問老闆,吃柿子專揀軟的捏,我更不服氣,我就是不理你。”所以,用強制的手段常常沒有什麼作用,他們是吃軟不吃硬的。

夾在中間的乙,對上、對下都很無奈,那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乙可以把下屬找來說:“老闆是我的上司,他可以找我,當然也可以找你們,沒有錯(這些話先把老闆那邊穩住了,不要以爲我在發牢騷,假如老闆對我不利的時候,他一定會派人在旁邊看看我有沒有發牢騷,我要防他這一手)。以後凡是老闆要你們做的事情,你們去做就是了,不用告訴我,反正告不告訴我,都是要做的。”

聽到上司這麼說,下屬們每個人心裡都會張開一張網:他怎麼這麼說話呢?下屬會有一種期待,希望上司乙給他們一些指示。

自行承接越級指示須自行負責

聽了乙的話,下屬們就會希望乙給一些指示。此時,乙應該這樣說:“不過,我在這裡說清楚,需要我負責的,一定要告訴我,否則我怎麼負責?不需要我負責的,千萬不要告訴我。”這樣做的結果是:凡是甲直接找過的人都會告訴乙,因爲他們幹嗎要負責呢?他們不願意負責。

還是以丙爲例,乙要和丙達成這樣的共識:老闆交代丙的事,丙告訴乙的,乙都替他擔待。丙做得不好,乙擔待;有什麼不對,乙替丙彌補。如果丙沒有告訴乙,其實乙也會知道——中國人是無所不知的,但是,乙會假裝不知道,讓丙自己去承受。有了一次教訓,所有的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乖乖地告訴乙。

這項工作平時就要做好,以達到事先防範的效果。如果等到事情發生了再做這件事,就是亡羊補牢了。這項工作的關鍵在於,要讓下屬看清楚來找你的好處和不來找你的壞處。

此外,乙並不要求丙把甲找他辦的事情統統告訴自己,因爲有些是老闆的機密,我們不需要知道。而且機密知道得太多,對自己非常不利。有一個笑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大老闆走樓梯踩到香蕉皮滑下來,如果你看到了,你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人——將來所有人看他笑,他就會想,就是這小子講出去的。碰到這種情況,你要假裝看不到,假裝不知道。所以,我們不必要求下屬告訴自己,老闆找他幹什麼,需要時下屬會告訴你的。

教訓與寬容並舉

如果丙一開始沒有向乙報告,但是後來他自己無法處理,又來找乙。乙該怎麼辦?我的答案是:乙裝作不知道,不要理會丙,還要對他說“如果你早讓我知道,一定不會這樣的”。要讓丙難受,讓他受盡折磨。

有人會問,丙來找乙,表示他已經“投降”了,乙爲什麼還要這樣呢?一個人到了有難的時候纔去求救,沒有人會理他,我們應該平時多燒香,而不是臨時才抱佛腳。可是丙在受了很多折磨後來找乙,乙還是不幫他,大家會不會覺得乙記仇、小肚雞腸呢?我認爲,這是善門難開。有些人會經不住丙的請求,幫助丙,這種人叫作濫好人。濫好人是最吃虧的。

如果乙要真的不管,對其他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傳達了什麼信息呢?對丙來說表示一種教訓。如果大家都贊成乙的做法,那就表示丙平常做人太差;如果大家覺得乙這樣做對丙太殘酷,他們會私底下來勸乙。

我國古代的將軍打了敗仗回來,主帥會下令將其斬首。可是,誰能保證一定打勝仗呢?此時,能不能保住性命,就看其他部將怎麼做了。如果其他部將都認爲該斬,沒人爲其求情,他就被斬了;如果其他部將紛紛跪下爲其求情,主帥會再考慮:“好,這次看在大家的面子上,留你一條狗命。”他這樣做是要留有餘地。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不能馬虎,都要有意義。乙不理丙,是要看看大家的反應。如果大家都在旁邊看笑話,就說明丙平常對人不怎麼樣,今天自食其果,應該好好反省。如果所有的人都幫他說話,“哎呀,他本來是想向你報告的,因爲你那時候實在太忙,所以他才疏忽的,其實我們也有責任,因爲我們也知道,應該跟你報告的”,“是啊,我不知道他沒有跟你報告,要不我就跟你報告了”,聽到這些,乙就會說:“好,既然大家都幫你,這一次我就幫你,不過,下不爲例。”

該教訓的時候不能手軟,該寬容的時候不能吝嗇。這是一個很難掌握的度:心一軟,你以後就沒有辦法帶人;太硬了,也不行。我們需要先柔後剛。做到不要讓別人翻臉,就行了。

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
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