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

適才適用,還要跟蹤指導

一個領導要下屬做什麼?是讓他把工作做好。一個組織的各種活動實際上離不開工作,只要幹部工作做不好,老闆就會傷腦筋;只要員工工作做不好,幹部就會着急上火。

下屬事情做不好是誰的責任?是領導的責任,是因爲領導指派工作不恰當。

指派工作是考驗領導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如果老師指定的作業全班同學都做不出來,這個老師是有問題的。老師一定要會衡量學生的能力和時間,然後給他指定作業,這纔是好老師。

幹部也是一樣,你用6個下屬,就要對6個下屬的能力、水平一清二楚。給甲挑50擔,因爲他能夠挑50擔;只給乙挑20擔,因爲他只能夠挑20擔。你不可能給他們同樣的工作,否則就表示你不識人。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任務,這叫作知人善任。如果一個上級有這樣的認知,對下就比較慎重。

派活這件事是考驗你有沒有領導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要慎重。你分派的工作七派八錯,結果搞得一團糟,最後你要扛這個責任,麻煩還是你的。這個人不喜歡說話,你偏要派他去溝通,這是自找死路;那個人很喜歡說話,你派他去談判,還是死路一條——他一直說卻不肯聽。談判的工作是先要溝通,然後再談判,光說不聽,能行嗎?

指派工作要根據每個人的個性、習慣和能力,要綜合考慮,這叫作適才適用。大材小用不行,小材大用也不行,一定要適才適用,才能體現出來你做領導的本領。

走動式管理

另外,指派工作後,你一定要跟蹤。現在許多管理過程都缺乏這個環節。

例如,你分派某人去蒸饅頭,某人說“沒問題呀”。然後他沒有蒸,你也沒有再過問,等到吃的時候,他會說:“哈哈,我忘記了。”你能把他怎麼樣?

有些人從來不找其他理由,只說:“啊,抱歉,忘記了。”一言以蔽之,那誰倒黴呢?當然是當幹部的倒黴,大家餓肚子,你得擔責任。你爲什麼不跟蹤呢?“跟蹤”是做好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你派人去看看某人到底有沒有在蒸饅頭,有,就放心了;沒有,就再找一個人去問他爲什麼不蒸。這是跟蹤。

所謂“跟蹤”,實際上是分派完工作之後要去檢查:這個下屬有沒有在蒸饅頭,或者他蒸得對不對,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另外,如果你的下屬拖到最後才告訴你:“沒辦法如期完成任務,我已經盡力了。”你應該反省自己:平時自己在幹什麼?爲什麼沒有及早察覺?

企業內部應該是一種動態的而且是互動的狀態。當你將工作指派下去後,一定要求下屬不定期地向自己彙報;你也不能坐在那裡坐享其成,要“跑來跑去”:跑到這兒,就是要這個下屬彙報;跑到那兒,就是要那個下屬彙報,不彙報你就問他。這樣就掌握了任務的進度,最後一分鐘才報告無法完成的事情纔不會發生。

這種管理方式叫作“走動式管理”。你的責任就是要跟蹤、催辦。而下屬一般也不願意你跟着催,因爲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態,最怕上司一天到晚催啊、逼啊,如果下屬自己主動向上司報告,上司自然就不會再去跟催。

另外,這其中有一個當領導的心態問題,老闆需要了解情況,希望下屬能直接向他彙報,但是很多下屬不懂得領導的這個心態。所以,見到老闆,你要抓住機會向他報告。抓住機會,就是要讓老闆放心。當然,這也是下屬應該做的事情。

這樣一來一往互動,實行“走動式管理”,就會保證如期完成任務。所以,正確的解決方式應該是這樣的:下屬發現不能按計劃如期完成任務,一定要及早報告給主管;主管也要實施“走動式管理”,及時督導。

分清下屬是“不能”還是“不爲”

下屬做不好工作,老闆不想開除他,而是希望他做好。在這種情況下,身爲中層幹部的你該怎麼做?

孟子講得好:一個人做不好,有兩種狀況,一種叫作“不能也”,一種叫作“不爲也”。

如果一個人真的不能幹,很容易,去訓練他、培訓他就可以了。但是,他能幹卻不做,“不是不能也,而是不爲也”,原因有三:第一,不肯做;第二,不敢做;第三,不願做。

作爲領導,如何判斷到底是哪種情況呢?

很簡單,如果他平時工作做得很好,而此時不做,就是不願做。

我們一定要分析一下他爲什麼不情願做。第一,他可能覺得委屈;第二,可能是做了半天,卻連一個口頭的獎勵都沒有。

一般情況下,除了激勵機制不夠以外,中國人最在乎的就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有什麼分量。這是外國人始終沒有辦法瞭解的。最典型的事例是男女情侶吵架。吵到最後,女孩子哭起來的時候一定會講一句話:“我到現在才知道,原來你的心裡根本沒有我。”言下之意是,沒有送鑽戒沒有關係,看不起也沒有關係,穿得不夠體面也沒有關係,但你心中沒有她就不行。

安撫好能幹、耍大牌的下屬

一個很能幹的人,很在乎上司心中有沒有他,只要發現上司心中沒有自己,他就不幹了。敢這樣做的人都是有兩下子的,俗話說:“沒有三兩三,誰敢上梁山”!結果就是三個字——“拖死狗”:不辭職、不做事情、你講什麼就是不聽。而你要開除他,所有人都覺得,開除這麼能幹的人會影響員工的情緒,令你爲難。

事實上,越能幹的人越喜歡耍大牌。手下有這麼一個人,你該怎麼收服他?該如何讓他心甘情願來給你幹活?這也是考驗你管理水平的時候。

如果我是幹部,我會到所謂“大牌”的人家裡去看他。我一到他家,他全家人都緊張:“你看,搞到領導都來,可見你平常不守本分。”家裡人會給他壓力。但我一定說“沒有什麼事”,而我越講沒有事,他就會越緊張。這樣做就等於把人事部門放到他家裡面——有人替你天天看着他了,比什麼都管用。

我還會對我手下的員工說:“我告訴你,我不會看錯的,我知道我們這個團隊所有的人裡面你最可靠,你最有能力。我不會看走眼,你不要以爲我不會看人。但是,我如果捧你的話,所有的人都要打擊你,你會划不來。所以,我會在衆人面前壓你,但是私底下我會捧你。我現在讓你選擇,你是讓我在公開場合捧你,還是讓我在公開場合貶你?”下屬說:“最好貶我,我比較安全。”我會說:“那不好意思。”第二天怎麼樣呢?他一定好好幹,幹得比誰都好。這就叫作“請將不如激將”。

這樣做不僅需要一種技巧、一種方法,更需要一種胸懷。而作爲幹部,胸懷要很寬廣,一定要捨得讓手下員工表現。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制度外運作,也就是我們之前講的有好制度,還需要“軟件”配合。

不過,這種“拍肩膀”的方法雖然“惠而不費”,常用卻不行。適當的情況下,還是要給下屬加薪的,10次“拍肩膀”,要有1次加薪纔有用;10次“拍肩膀”都沒有加薪,到第11次再去拍的時候,他會痛的——少來這套。這時,你的辦法就沒有用了。

一個好的管理者,是這樣用人的:精神一定要配合物質,不能嘴巴講講就算了;但是物質是無底洞,也不能常常給物質。所以,有時候我們“拍肩膀”是很管用的。

但是,我也提醒各位:作爲中層幹部,你千萬不要去拍老闆的肩膀。

把自己的意見變成下屬的意見

人不是天生就會當主管的,我在39歲以前根本就是稀裡糊塗的,卻偏偏讓我當主管,把我累得半死,幾乎沒命了。39歲那一年我才領悟到,我這樣做是既糟蹋自己,也不尊重下屬。所以,我就開始不給下屬任何答案,不做任何指示。我也才逐漸注意到:人對上級的指示最多盡力而爲,應付、敷衍。因爲你越要證明老闆的指示是對的,自己越累;而你的證明讓老闆越有信心,什麼事情都要加強了,下屬就累慘了。

有的員工對老闆的指示很可能會應付,可是對自己的承諾卻會全力以赴。我們要的就是下屬全力以赴,而不是盡力而爲。

於是,我就領悟到了:自己講沒有用,下屬只是聽聽而已,不會百分之百地相信。很少有人會百分之百地按照老闆的指示去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做到六七十分就夠了,幹嗎勉強自己啊?這就是大部分人的心態。

因此,要把自己的意見變成下屬的意見,讓他自己說,他一說,就是在承諾。老闆還要進一步問下屬:“你說這樣,但你做得到嗎?你未免理想太高了。”

下屬一定會說:“我可以。”

老闆會繼續說:“你說得這麼容易,我們的資源又不夠,人員又有限……”

下屬會說:“沒問題,沒問題!”

而他既然承諾了就必須全力以赴。

讓下屬思來想去,集衆人之志

作爲幹部,你一定要養成一個思維習慣:一件事情最好有幾個解決方案。以前我們都認爲辦法是唯一的,而現在我們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好幾個,而且最後的方案永遠是我們沒有想出來的那一個。

下屬把方案說出來了,不要批判他——你一批判,下屬就知道你不贊成這個方案,然後就不朝着這個方向去做了,不要放棄任何可能。

你和下屬講話,要面無表情——沒有表情,大家就猜不透,就會繼續講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方案。統統不要點評,只講一句話:“還有嗎?”身爲管理者,不要否定前面的發言,也不要贊成哪一個;要請沒有講話的人說看法,要動員大家,直到實在沒有人再想出辦法來。

如果大家討論來討論去還有不同意見,就要讓大家再想想,第二天再拿到會上來討論。

管理者:“昨天我們有這麼幾個方案,今天還有新的嗎?”

下屬:“沒有。”

管理者:“爲什麼沒有啊,你們昨天沒有想嗎?”

下屬:“想了想,就這麼幾個。”

管理者:“好,就這幾個,你們再想一想,哪個比較好。”

你一定要讓下屬思來想去,把所有智慧都發揮出來,然後再說:“我們暫時就這樣定了。”因爲還有時間,你就可以拿這個去問問別人,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好的想法。

老實講,一個人總想一個問題,越想頭腦越熱,就越想不到。就好像你在家要找剪刀,偏偏什麼都找到了,就是找不到剪刀。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同樣的道理,我會對我的下屬說:“當你想不出新方法的時候,你就不要想了,轉眼你就會有靈感。”而靈感往往是最妙的點子。

讓下屬多動腦筋找出最佳方案

我們反覆講,一個問題會有很多方案,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可能你提出的這個方案是最好的,但未必就是正確的。

提出一個意見之後,你要讓大家分析這個方案的利弊在哪裡,要虛懷若谷。把每一個方案的利弊統統分析出來以後,你大概就有基本方案了。這個方法非常科學。

所以,我們在沒有決定之前,要廣開言路,讓所有人把意見都說出來;在決定以後,就必須很,誰都不許改。

事情沒有到最後關頭,最好不要做決定,要多放開,讓大家想出更多不同的意見。這沒有壞處,因爲會養成大家多動腦筋的習慣,對自己也是非常有好處的。當你把指示變成大家共同的意願時,大家執行起來就會責無旁貸。就好像一個家庭一樣,如果都是媽媽一個人操心,媽媽就老得非常快,而小孩子又不長進。如果家裡面每個人都動腦筋,大家就比較愉快。

承上啓下,不出賣老闆

在很多情況下,大老闆的指示要通過中間階層往下傳。那麼,中層幹部應該如何給他們的下級做指示呢?

一般人只是把大老闆的話直接傳下去,那不叫承上啓下,那叫作出賣老闆。

一個生產部門過一段時間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勞動成果,原本1小時做6個,現在1小時要做7個或者8個纔會產生效益。所以,大老闆決定放假過後,改成1小時做8個。他下了這個指示,你是生產科長,如果這樣傳達下去:“各位,有件事情宣佈。這次放長假大家好好休息休息,回來以後要抓緊時間了,因爲,現在老闆已經決定1小時做8個了。”這必然會引來一片責罵聲。

你這樣做是在害老闆、出賣老闆,因爲你說“這是老闆的決定”,所以人人怨聲載道,老闆的臉色也會很難看。大家抱怨老闆,你這個幹部也會倒黴。如果我是老闆,我不會用這種幹部——連傳達命令都不會。

如果我是生產科長的話,我會找一個比較資深的領班去處理這件事——所有的事情都要通過你的下一級幹部去做,這才叫領導。

生產科長會跟領班講:“我們現在1小時做幾個?我都忘記了。”

領班:“6個。”

生產科長:“已經做到6個了,很不錯了。那看有沒有可能多做幾個?”

領班不會說絕對不可以,因爲他說絕對不可以的話,生產科長會問他“爲什麼不可以”。

領班:“可以是可以,不能加太多了。”這樣回答,十拿九穩。

生產科長:“當然不能加太多了,加太多了,誰也不會幹的,神仙都沒有辦法。”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他不能抗拒。

領班:“我看這樣吧,最多做7個。”

生產科長眉毛皺一下,說:“只能做7個嗎?”

領班:“我告訴你,最多做到8個,超過8個,誰也沒有辦法做了。”

生產科長:“那當然了,多於8個誰做呢,那你說的7個有沒有把握?”

領班:“應該有。”

生產科長:“再盤算盤算看,有沒有問題?”

領班:“沒有問題。”

生產科長:“那如果做8個呢?”

領班:“稍微激勵一下,用什麼配套改變一下。”

生產科長:“你再想一想,做8個會不會完全做不到?”

領班:“還是可以做到的。”

生產科長:“我去跟老闆建議一下,說做8個是你的意見。”

領班很高興,因爲他有功勞,然後他會給所有的人加壓。有人抱怨說他沒有良心,他會說:“你有沒有良心?8個,我做給你看。”

老闆就很愉快,因爲幹部會用人啊!這個原則跟當老闆的原則是一樣的:把老闆的指示變成下面主動的要求。但我們要用好好商量的辦法,不可以用直接下命令的辦法。

那領班肯定就會這樣說嗎?如果做8個行得通,主管就會有把握,除非真的做不到。領班不能接受,主管會跟老闆反映,最多做7個,老闆也會接受,因爲主管已經經過實證了。

老闆最痛恨的就是:你沒有去做就反對我,是不是對我有成見?你做做看,做不通再說嘛!能夠設身處地,能夠將心比心,你對所有的人和事就會一目瞭然,因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多人就是太自我了。在中國社會,只要你自我感太強,你的挫折感就會很大,所以要把自我減少。我們的高級領導很少說“我”,到某個地方,絕口不說“我”字,就叫自己的名字,是有道理的。

增事不增人,不要硬碰硬

增事不增人,這是部門經理經常遇到的難題。經理接到了新的工作,他必須指派下去,而且不能讓基層不情不願地接受。要增加下屬的工作量,怎麼做才能讓下屬心甘情願接受呢?一個有能力的管理者要對下屬有所瞭解和掌握,量才適用,讓下屬理解你的用意和難處,主動承接新的任務。

我當經理時,老闆叫我開會,我沒有辦法抗拒。我只要多說幾句,老闆就會翻臉:“又不是讓你做,囉唆什麼?只是把工作領回去,你就囉唆半天,讓我很難堪。”的確,根本不是我做,但是多說一句,老闆就會繼續說:“我只是讓你把任務領回去讓他們做,連領任務都在抱怨,你太不識相了!”

所以,一個人做到中層,要記住:你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的。可是,基層人員就會硬碰硬地跟你頂撞,因爲他雖然會怕大老闆,但是他不會怕你。大老闆如果下去問“你們不願意接受新的業務嗎”,大家都會說:“哪有這回事,沒有這回事。”但是,你讓他做他就是不做!

我當經理,會把科長找來(記住:原則上永遠讓次你一級的人去忙,絕對有效),對他說:“你看又增加了一個工作,我推辭也沒有用,可我接受就是害死你們。”

科長:“你不要這樣講,不要這樣講。”

經理:“這是事實嘛。”

科長:“不是這樣的,公司總要有新業務纔會增長嘛。”

經理:“你不要急,你動動腦筋,想想看到底誰做比較合適,你再去讓他做。”

科長:“我知道了。”

同時,我還要提醒他注意哪些問題。

你會發現,你跟他講道理,他抗拒;你不講道理,他反而跟你講道理,這就叫作“由情入理”,這是可以實踐的。中國哲學是活學活用的,中國人有很深層次的智慧——當主管遇到困難時,下屬反過來會開導、勸慰他。

再往下設想一步,如果我當科長,我會看一看、想一想要派誰去做。

如果有意要給朱先生做,科長不會說:“朱先生,你來做,我請你做。”這會造成他的抗拒心理。科長會把朱先生請來,但是不會說要交代工作給他,而是跟他發牢騷:“你看看,沒有增加人,新工作倒是越來越多,這怎麼幹呀!”

朱先生會說:“科長,你不要這樣想,哪一次不是這樣?每一次都是這樣!”

科長:“老這樣,我真的受不了。”

朱先生:“那沒有辦法,那你只有接受了。”(中國人是同情弱者的,你能夠讓他同情,他就很願意幫你)

然後,科長把工作拿出來說:“現在有個新的業務,你幫我想想看,給誰做比較好,我現在腦袋亂得很。”

朱先生看了半天,說:“那乾脆我做算了。”

於是科長說:“你忙得過來嗎?你還要做新的業務?”

朱先生:“還可以。”

科長會叮囑他:“你千萬不要太累啊!”

朱先生:“不會的。”於是,就拿去做了。

中國人是這樣的,你充分尊重他,他會非常講理。

有人會問,如果對方說要給別人做,怎麼辦呢?

沒有什麼不可以。我希望各位做事不要強制,如果想強制別人做,你還請他來商量,那你就是虛僞,你就是在耍權術。在中國,玩弄權術的人最後都倒黴。我希望各位記住一句話:“精於刀者,死於刀;精於槍者,死於槍;精於權謀者,死於權謀。”

我會誠心敬意讓對方幫我想想給誰做。他如果說給鞏小姐做,我要問他爲什麼,他總要講出個道理來——

朱先生:“你不知道,你沒有來以前,她就做過類似的工作,她做得非常好,很有經驗,你找她做沒有錯。”

科長會仔細詢問:“你再好好想想,是不是這樣?”

朱先生:“保證沒錯。”

科長馬上回答他:“好,好,你不要去跟她講,我自己找她,免得爲難你。”因爲朱先生的建議很有道理,態度很誠懇,科長就聽取了。

於是,科長就鎖定鞏小姐了。不必再拖沓,把鞏小姐請來,把所有關於新業務的東西都藏起來,不讓她看到(中國人是很精明的,一看到桌上有什麼東西,馬上就知道爲什麼要找她,她心裡就會很快地去盤算)。

科長把鞏小姐找來說:“你真是了不起。”

她不明白:“我沒什麼了不起。”

科長進一步說道:“你看,我沒有來以前,你做了一件事情,一直到現在人家都還在讚美你……”

她很高興,科長接着會說:“哎,拜託……”她會很愉快地拿去做了。

現在很多人做事不動腦筋,一切公事公辦,這是行不通的。中國人見河搭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有效就好。但是切記,不可以存心害人。我想這幾句話大家都很清楚:沒有一點花樣,什麼都行不通;存心搞花樣,所有人都不喜歡你。

指出下屬的錯誤,還要讓他有面子

所有的人犯了錯誤之後,旁人都要給他留面子。用孔子的話說叫作“不二過”:一個人第一次犯錯誤,你沒有放過他,太殘忍了;但再犯一次,就不可饒恕。

指出下屬錯誤要有策略

如果公司的打字員打錯字,你敢不敢告訴她?你告訴她沒有用啊!你說:“你怎麼老打錯字呢?”她嘴上講“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但是心裡會想:你來打打看,看誰錯的多。對我而言,我老眼昏花去跟她一起打,當然我的錯多,於是她會更加不服氣。所以,我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我會很有策略地講:“你有沒有聽到大家都在讚美你很會穿衣服啊?但是,人家也在批評你老打錯字,我看只錯五六個字而已,可是人家講得很難聽啊!”我講是別人說的,她就很容易接受;我講是我說的,她壓力很大,就會抗拒。而且我先讚美她,然後再批評她,最後再讚美她,這叫作“三明治法”。於是她就接受了——我讓她有面子,她就會接受。

有人問,如果她不接受怎麼辦?因爲現在的年輕人完全不懂得措辭、策略這些道理。那我也還是有辦法的。

我說:“人家說你打錯字,講得很難聽啊!”

她馬上問我:“誰說的?誰說的?”

我說:“你不要問誰說的,你不要打錯就好了嘛。”

她說:“不行,你一定要告訴我誰說的。”

我說:“好,我現在就告訴你是我說的。”

她說:“是你說的,你就說是你說的,幹嗎說別人說的呢?”

我說:“好,你想知道原因,我告訴你:因爲你還年輕,完全不懂道理,我說別人說是給你面子,我不是撒謊,跟你撒謊沒用,我幹嗎跟你撒謊?我只是不忍心讓你受不了,所以我才措辭說是別人說的。現在你連面子都不要,那太方便了,我們不要在這裡說了,我們出去說給所有人聽。”

她馬上跟我求情:“不要,不要。”

我告訴她:“以後我說是別人說的,就是我說的,你聽清楚沒有?”

她說:“我懂了。”

我要教給她這些道理。這種講策略的方法纔是我們中國人應該有的方法。如果一件事情做得沒有效,你就不要做,因爲那是徒勞無功的——就好比你直接指出她的錯誤一樣。

初犯不罰,再犯不赦

如果你不允許一個人犯錯,他就不敢做事情了,很多人就是怕有過失纔不敢做事。因爲不做,他就不會錯。所以,很多人一直批評中國人的一種觀點:不做不錯,少做少錯,多做多錯。我認爲,那是正確的統計數字:你做的次數多了,錯誤就多嘛!你做的次數少了,錯誤就少嘛!你不做,當然不會有錯了。

我們要讓他敢做。第一次錯了,只要他是無心的錯,不要罵他;但如果他是有意識地犯法,就抓去關了。要將錯誤性質分得清楚、明白纔好。

我當主管時對我的下屬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維護不了你,你要自己負責。只要你不違法,有什麼錯誤,你儘量去避免,實在避免不了,你跟我坦白,我就保護你,這是我的責任。”事先要把原則定出來,處理問題就簡單明瞭了。

重在教育過程

我們說初犯不罰,目的是讓初犯者接受教訓,給他再次做事的機會。怎樣才能讓他接受足夠的教訓,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呢?這取決於你的教育過程,就管理而言,過程很重要。

如果你是主管,上班時你的兩位下屬跑出去打遊戲,你怎麼辦?

明明是上班時間,他們兩個出去打遊戲,你不管,你的老闆就不能放過你:你當什麼主管?連你的下屬出去打遊戲都不管,不是要天下大亂嗎?所以,絕對不能不管。

我就是那兩位的主管,我告訴大家我怎麼管。其實,我根本管不了他們,在公司裡我是主管,出了公司我就不是主管,他們兩個人合起來欺負我,我能有什麼辦法?所以,我不能去找他們,但也不能不管他們。我想找一個人去把他們叫回來,沒有人願意去,大家心裡想,你當主管都不敢去,我們去找打啊?在外面他真的揍我們怎麼辦?所以,我只好自己去了。我的想法是最好不去,去冒險幹什麼?可是,作爲主管有這個責任,非去不可。

但是,去了那邊我就假裝沒有看到他們,而讓他們兩個看到我,然後我就走了。他們兩個一定說:“奇怪啊,主管怎麼會來這裡?一定有人打小報告。”就開始罵那個打小報告的人,然後他們兩個就回來告訴我:“我們兩個沒有去打遊戲。”我說:“沒有就好啊,告訴我幹什麼,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他們說:“我們兩個是剛纔來上班的時候,覺得精神萎靡不振,所以出去動兩下先精神精神,回來就工作。”我說:“太好了,那就好好工作吧。”

我不會處理他們,但是我也不會放過他們,不然還怎麼管理其他人?

他們兩個去工作,我就慢慢走到老闆的房間去,之所以如此,就是讓他們兩個看到我到老闆房間去。我們先談其他事,談完,我就告訴老闆:“我有兩個下屬上班跑出去打遊戲,現在已經回來了。”老闆不吭氣也不表態,他就要看我怎麼辦。我說:“這個風氣不可長,我要給他們記個大過,但要老闆你做人情放過他們。”老闆一聽就懂了。

我回去找他們兩個說:“剛纔我去找老闆,是去打聽打聽,老闆知不知道你們兩個跑出去的事情,如果只有我知道的話,就算了。大家老同事,我幹嗎找你們麻煩,沒有想到老闆知道。”我就反問他們怎麼辦,把這個難題拋給他們,他們說:“既然老闆知道了,你就處罰吧。”我說:“那不行,我們這麼多年老同事,你們平常幫我這麼多忙,我翻臉就處罰那怎麼行。”他們說:“不行啊,你有你的立場嘛!”我說:“那這樣好了,我把你們供出來,然後看看老闆怎麼處理?”他們說:“沒有問題,你供吧。”

於是老闆就把他們兩位叫去:“你們早上去幹什麼了?”他們就開始罵主管:“平常他虐待我們,其實我們只是出去透個新鮮空氣。”老闆就告訴他們:“你們兩個真是看錯你們的主管了,要知道你們的主管爲這件事情,到我這裡跑了兩三趟,都是在求情的,你們這樣沒有良心,太糟糕了。”

這是教育的過程啊,非常重要!不是欺騙來欺騙去。

他們兩個也很機警,說:“我們畢竟是違反規定了,既然我們被主管供出來了,我們服從。”可教,這個人可教啊!老闆說:“沒有關係,人非聖賢,你們又不是故意跑出去的,你們的主管也替你們求情,他的報告只是要給你們記過,但是我看現在也不必了。你們兩個在這裡籤個名,從此不犯,我們就不管了;如果犯第二次,兩罪一起罰,怎麼樣?”處理完了,三方都很圓滿。他們以後再去打遊戲,兩罪並罰。

整個過程我是給他們以充分的教育,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所以,教育要有一套方法,如果沒有方法,就不是教育。

如果只是等他們回來後給他們記過,這樣做纔沒有效果。有些人爲什麼會屢勸不改?就是教育沒有方法。學生始終不聽老師的話,就是因爲老師用這套——硬來,這種方法行不通。

管理幹部重在做人,教育員工要誠心誠意

有人會說,像你那樣做會佔用很多時間,把自己糾纏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方式當中。像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處理起來都要反覆好幾次,的確很麻煩。但是我們要問,主管平時在做什麼?主管平時根本沒有事,他的事情就是管理。越是高層越沒有事,高層越是忙,就越表示他管理不當。

高層要花70%~80%的時間來做人,只需維持20%~30%的時間來做事;基層70%~80%的時間在做事,不能花很多的精力去做人;中層幹部50%~60%的時間做事,40%~50%的時間做人。所以,幹部不做這些做什麼?你還有什麼事可做?這就是你的職責啊!

很多人都有教育孩子的經驗,小孩子犯錯誤不是一打就不犯了。所以說,孩子不能打,要用愛的教育。你越打,他越皮,他在你面前很乖,出去就不一樣了——這是你打出來的,是你教育不成功。

上述事例中的員工雖然沒有被記過,但這個教訓他們會牢牢記住。這個教訓折磨了他們兩個小時,他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我們教育的整個過程就是要讓他們銘刻在心。

最後,要讓他們知道你是好意,是誠心誠意想幫助他們改正這個過錯,出發點是真誠的。

下屬越級報告後與其認真溝通

自己的下屬越級向上級報告,作爲中層幹部,你應該怎麼辦?

越級報告是溝通不暢的結果,哪裡堵塞了,哪裡就要疏通。渠道暢通,大家共事就會愉快。

首先,先檢討自己——一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纔會使別人這樣——要是好好的,他爲什麼會這樣?員工丙報告給自己就好了,爲什麼非要冒着得罪自己的風險去越級彙報呢?

其次,一定要去找丙。對他說:“你去找老闆這是很好的事情,因爲老闆是我的,也是你的,我可以找他,你也可以找他。”於是丙會告訴你,他是不得已的。你要誠懇地對他講:“沒有關係,你以前講了幾次我都沒有聽清楚,但現在再講給我聽聽,大家好好想想。”

下屬越級報告,作爲中層幹部、主管,千萬不要刁難他。

當一個人碰到瓶頸時,唯一的辦法就是面對這個事實,認真想辦法去突破,而不是在那兒發混賬氣、耍權威、擺臉色給人家看。當你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時,一定要冷靜地面對,去改變,去克服。你有誠意改正錯誤,你的下屬就會慢慢地回心轉意與你和好。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錯了不要後悔,也不要罵人。錯了,要冷靜地想一想,自己一定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也不必給他人道歉,好好地跟對方談,我們自然會找到一個共同點,大家一起來努力解決問題。老闆自然就很賞識自己,下屬也自然會佩服自己,將來大家共事就很愉快。

事情得到妥善解決後,是否會給基層的員工造成錯覺,認爲以後的事情不必找中層幹部,直接找老闆就好了呢?很多中層幹部都會有這樣的擔心。

其實,這不是實際的情況。中國人不喜歡惹事,只有迫不得已纔會冒險。大家都喜歡走正常渠道,正常渠道不暢通的時候,才走非常渠道。既然正常渠道現在已經通了,就照常走好了,幹嗎去走非正常渠道呢?

作爲中層幹部,你要讓下屬感覺到,你這兒的渠道是通的。做到你的下屬肯和你溝通,你就成功了。下屬如果不肯跟你溝通,你還要多多用心,另外想辦法。

怎麼用心呢?很簡單,就是去照顧他,你照顧他,他就跟你溝通;你不照顧他,他就不理你,他也根本不需要理你。

有人會問,如果下屬有很多人的話,是不是要照顧到每一個人呢?

我認爲是一樣的道理。會當幹部的人應該有這樣的本事:所有下屬不見面不打招呼就不會下班。爲什麼?有突發事件時,他怕你找不到人。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成功了。

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
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6章 好乾部與平級相處之道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2章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第5章 好乾部與上司相處之道第1章 管理無方,做好乾部只是空談第7章 好乾部與下屬相處之道第4章 做人做事要通曉“情、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