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本分——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一個人很熱心好不好?好!可是有人會說:“多管閒事!這麼熱心幹嗎?”但一個人不熱心又會捱罵:“只顧自己,本位主義。”所以做人真的很難:你去幫人家忙就是多管閒事,不幫人家忙就是不樂於助人。
但是,你千萬要記住:把本職工作做完,還要熱心幫助別人,這才叫作本分。把事情做完,其他事不管了,那不可以;本分沒有做好,就拼命去幫助別人,也不對。一個人只要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就沒有權力去幫助別人。如果那樣做,就是想討好別人、想邀功,就是有不良企圖。
所以,我們慢慢可以感覺到,人只要一動,就有人整他了。有人會想,這個人不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專門去幫助別人,他肯定有什麼不良企圖,要不然怎麼會這樣?另外一種情況是,這個人只顧自己,對別人的事情漠不關心,也會有人盯住他:爲什麼會這樣,他是不是想把東西偷走、移走?要不然怎麼會這樣?
所以,守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你可以大膽地守,而幫助別人要很謹慎。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得很好。
比如,沒有人敢幫採購員買東西。“哎呀,今天採購不在,我來代辦吧。”你真的這樣做了,大家就會懷疑你想拿回扣了。
另外,如果有人提議“我們公司去青島旅遊好不好”,馬上就有人贊成:“很好,很好,我表姐在旅行社。”
如果我表姐是在旅行社工作的,我不會主動講,大家找到我,我要說:“這種事情找別人,不要找我表姐。”如果大家一定要找她,我才勉爲其難叫她來做。這樣,就不會有人懷疑我。
所以,“瓜田李下”很重要。太熱心的人總是容易被人家懷疑是有企圖的,如果你採取推、拖、拉的辦法,推到最後,大家都會認爲這樣做沒有問題。
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人家沒話講,你纔算成功了。
守規矩——守員工心甘情願接受的制度
中國人做人實實在在,做事規規矩矩,我不相信中國人不守法。
守規矩是什麼?就是你一定要搞清楚所有的規章制度。我們現在很少這樣講,是因爲我們公司的規章制度根本就不適用——都是東抄西抄來的。制度不可以抄襲,因爲每家公司的狀況不一樣。
而且,很多老闆、幹部不明白,規章制度是要用來執行的,要由員工自己定纔有用,老闆和幹部定都沒有用。
我輔導的公司要制定規章制度,都是把員工找來。生產部門要什麼制度自己定,只要能生產出來,什麼時間上班都可以。員工們自己開始議論,就不用我出面了。
所以,守規矩的第一條就是,企業定的制度應是員工們心甘情願接受的,是他們願意遵守的。
很多公司要求員工打卡,由此產生了很多弊端。員工去客戶那裡修理機器,修理一半就停下來,說要回去打卡。客戶就不高興,員工說:“我打卡要緊啊,機器可以明天再來修。”
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是不打卡的,因爲打卡有太多的問題沒辦法解決,關鍵在人。公司叫員工打卡,8點上班,員工8點20來了,把打卡表調回去,打完再調回來。公司能把員工怎麼樣?管理者沒有什麼辦法。其實,不要太相信那些死的東西,因爲人是活的。
換句話說,人們願意遵守的時候,這就是規矩;不願意遵守的時候,這就不是規矩。
守時限——提前完成才能做到
很多人跟我講:“我的幹部不守時,每次開會都遲到。”我如果跟他講真話,他會受不了的:“就是因爲你聲望不夠,人家不怕你!”因爲你威嚴不夠,別人根本就不拿你定的時間當一回事。誰不守時呢?中國人該守時的時候一分一秒不差,不該守時的時候,又有那麼多的“規矩”,由此才造成現在不守時的情況。這就是中國人的變動性。
還有,幹部自己是不是守時也很重要。一般情況是,員工會看幹部。所以,做幹部的自己要去接受挑戰,要學會帶人——把大家帶到都很守時。
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限,否則大家都浪費時間。什麼叫作守時?我認爲,守時就是提前完成。如果不提前完成,幾乎做不到守時。
我在英國叫計程車,司機會一分不差地來按我的門鈴,有人會說,那他不是神嗎?不是,是他提前到了,他在外面守候着。這才叫作守時。
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去機場要多久啊?”“半個小時肯定到了。”然後他遲到10分鐘,一上車就跟你講:“時間有點緊張。”你看,自己遲到還要“要挾”別人。
對付這種人我有自己的辦法。明明是10點的飛機,我會跟他講9點半。他會在9點出發,哎呀!急得要死,我一點不急,我自己留了半小時在那裡,我急什麼?你要跟司機講實在話,沒給自己留有餘地就會逼死自己!
守承諾——除了理,還要講人情
“凡輕諾者必寡信。”我當領導,一個任務交代出去,如果下屬馬上講“沒有問題,很快可以做成”,我不能相信他,我會派人去跟蹤他;我會比較相信那些跟我說“給我兩個小時,我琢磨琢磨再給你彙報”的下屬。
有人會問,在接受工作時,即使很有把握也不要輕率地答應嗎?回答是肯定的,即使很有把握也不可以。
守承諾,要一諾千金。外國人對於重視的事一定要寫出來纔算數,講的話絕對不算數——我們觀念裡的外國人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他們的特點,不要上當。而有些中國人簽字也不算數,承諾也不算數,宣誓還是不算數,但是隻要他心裡認定了,就算數了。也就是說,凡是有形的東西,對這些人幾乎都沒有什麼約束力。這就是區別。
面對持不同文化的人,如何讓他們守承諾,確實說到做到呢?
要讓一個外國員工簽署一份文件,不是那麼容易的。他會從頭看到尾,有不同意的條文會跟你講,你同意他纔會簽字。而他只要一簽字,就是算數的。所以,假定你要罰這個外國員工1000美元,他會問:“你憑什麼罰我?”你指着文件告訴他:“這是你自己籤的。”他就乖乖認罰。
而你罰某個中國人1000元人民幣,他會問:“你憑什麼罰我?”同樣,你指着文件說:“你來看看,這是你自己籤的。”他會拿起文件再看一下(這時候他會很仔細地看),然後他會講一句話:“奇怪,怎麼會有這條?如果知道有這條,我根本不會籤,我當時沒有看到這條才籤的。”他不認賬。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是不是沒有辦法了呢?怎麼辦?只有走合理這條路。只要你的條約合理,他籤不簽字都會守承諾;不合理,他簽了也不算數。你的合同是很合理的,閉着眼睛籤,他也一定會遵從。合理的東西沒有人不遵從,這是簡單的道理。
那麼,我們如何要求大家按承諾去做呢?
舉例而言。甲、乙二人做買賣簽了約以後,物價一直漲,甲就天天在家裡罵乙撿便宜了。那麼乙就主動還甲一點,補貼甲一點——因爲甲吃虧了。這樣甲還會罵乙嗎?絕對不會。甲跟乙簽約以後價格一直跌,那就換成乙罵了,甲就退還乙一點貨款,乙就沒事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這麼一種思路——除了理,還要講人情。要不然,你沒法跟別人打交道。
重改善——避免突變,而要永遠在變
所謂“改善”,也就是持經達變。我在歐美讀書時,我的教授們跟我講:“你們中國人不會變,你們很保守。”我聽了心裡很高興,我真的很高興:一個這麼會變的民族,幾乎已經到了亂變的時候了,還會弄到被人家看不出來。其實是中國人習慣漸變,不喜歡突變,所以,中國人總像沒有變一樣。
儒家最了不起的就是“不停滯”理論,永遠在變,可是沒有突變。因爲只要突變就有人抗拒,我們會變到讓人無從抗拒。
公司總經理宣佈要修改人事規章。員工會想:是不是薪酬體系要改變?如果薪酬體系一改變,所有人都反對,沒有人贊成,因爲大家的既得利益要受損,於是絕對跟總經理事事作對到底。
如果說你是一個部門的新主管,準備調整一下部門人員結構,按照持續而又漸變的策略,應該怎麼變呢?
你要把員工找來詢問:“你覺得我們現在的人員結構合不合理?”一句話就夠了。如果員工講“合理”,你就知道他不是合作者,將來準備抗拒自己,如果把工作給他做了,自己的計劃就實行不了;說“不合理”,經理要進一步詢問:“不合理嗎?我都沒有感覺到不合理,你感覺哪裡不合理呢?”員工會講出子醜寅卯,結果,總經理是順着對方的話,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工作。
經過這麼一個推、拖、拉的過程,最後水落石出,答案就出來了——不是你的答案,而是大家的答案。既然是大家的意見,政策實行起來就沒有阻礙。誰再抗拒,誰就是罪人。
善調整——分清角色,避免混淆
幹部的立場,對上而言,自己是下屬;對下而言,自己則是上司。面對這種忽上忽下、不上不下、既上又下的變動性,你應該清清楚楚地隨時做合理的調整,以免角色混淆,變成不清不楚,讓自己受到巨大的傷害。
要清清楚楚地掌握事實,必須重視資料的蒐集。但是,蒐集一大堆沒有用的資料簡直就是浪費,所以要確立目標,蒐集有用的資料,按主題分類整理,並且分析判斷資料的內容,才能夠充分活用。
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必然發現若干問題,趕快進一步去加深瞭解,並且聽聽現場人員的意見,彙集起來,再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來擬定對策。有了腹案,帶着它去向上級反映。獲得上級的許可與支持,再回頭和有關人員溝通,把問題解決。
下屬看見你這種清清楚楚的實事求是精神,便不致懷疑你“只看上不看下”,一切唯公司高層領導命令是從,不顧基層的實際困苦,因此比較願意接受你的意見,也比較願意把實際情況告訴你,使你更容易獲得有用的資料,也更方便得到圓滿的溝通。
上司看見你作爲幹部能夠主動發掘問題,並且深入探討,擬定有效的對策,又能夠及時請示,尊重他們的最後裁決權,當然既欣賞又放心,大可以讓你放手去做。
同樣的清清楚楚,對上對下總歸有其區別。一般說來,對上採取“幹部先說”的方式,比較有效;對下則反過來,依“先聽基層”的原則來進行,才能夠集思廣益。
作爲幹部,你向基層員工採集資料的時候,如果自己先清清楚楚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說對的時候,他們會認爲這是應該的,甚至還要補充一番,或者故意做一些辯解。萬一說錯了,就會傳爲笑話,對你的信心頓然消減。
最瞭解真相的,應該是基層員工,因爲他們最接近現場,或者根本就是親身體驗。先聽聽他們的意見,發現可疑的再深入探究,纔是掌握事實的辦法。讓基層先說,使其倍覺可親,因而更加信任你,也就知無不言了。何況基層對自己所說的話,不好意思不承認那是事實,根據這些事實來共商對策,也多半願意就事論事,並且勇於負責。要加強基層的參與感和責任感,讓他們先說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尊重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他們就會先說。
基層先說,再依據他們所說的,研商對策。然後拿着對策向上司請示,上司看見你對一切工作都清清楚楚,就放心得多,因此變得很好商量,也會相當尊重你的意見。
和上司商議時,你先提出報告。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得清清楚楚,然後請示:“打算如何如何處理,不知可不可以?”上司若有疑問,你必須清清楚楚地加以說明。對於自己的方案,顯現堅定的信心,而且能夠合理地堅持。相信幾次下來,經由事實的證明,必能獲得上司的信賴。有了良好的信譽,持續地維護,你便是優秀的幹部。
“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必須注意立場的配合。有些可以公開的,有些應該私下的,千萬不能混爲一談。對上司的建議,最好是個別的,私底下清清楚楚地報告或提出問題請求解決。若是公開的場合,必須想一想是否會讓上司沒有面子或下不了臺。更嚴重的,自己固然抱着死諫的決心,不料產生的後果對整體的傷害遠比預期的利益大,請問是禍是福?不是怕上司,而是顧全大局。
對下屬的剖析,如果是技術性的,只要應該讓他知道的,公開教導他,既不必顧慮,更不可含糊。假若是人際性的,就要視一般性或個別性而定。一般性的修養,可以公開,個別性的規勸,最好私下進行。你的下屬同樣也有面子的需求,雖然和你的上司性質不同,卻應予以同等重視。不給對方面子,自己永遠最沒有面子。
善溝通——溝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轉達上下意見
某公司企劃部新近聘請了一位企管人才。他到職不久,便向總裁提出建議,希望公司實施辦公自動化。總裁心裡明白:人手不足,很難馬上實施。但是滿口答應,問他需要多少經費。他花一星期時間便提出了預算。總裁一看金額,又表示合理,並且答應經費沒有問題,問他要用多大空間。他到處觀察,選好地點。總裁表示同意,接着問他:由哪些人負責推動?他斟酌了好幾天,終於報告總裁,人手不夠,必須招考或培養,才能夠着手辦公自動化。
這位企劃部門的新員工,如果希望公司實施辦公自動化,根本用不着直接向總裁提出建議。他還有頂頭上司,爲什麼不向自己的直接主管報告,卻要越級找總裁呢?
一方面,是因爲部門主管遇事常向上推,不是“茲事體大,必須向上級請示”,便是“我非常同意,但是上級不知道會不會支持”,一心希望自己做好人,讓上級充當壞人。結果自己得不到下屬的信賴,下屬只好凡事越級報告。
另一方面,就是部門主管經常掠奪下屬的功勞。有優點往自己臉上貼金,有缺失則往下屬身上推。下屬也不是傻瓜,很快了解這種情形,於是有好的建議,自然越級,以免被頂頭上司半途截奪,成爲他的功勞。
所以,作爲主管,你平日的表現,如果真的是“清清楚楚”,那麼下屬有什麼意見就會直接向你建議,用不着越級找總經理。而且,對下屬的功勞或過失你也應該清清楚楚,使下屬知道有功有過,固然瞞不過,也不會被扭曲。這樣下屬就不會擔心好意見、好表現被你半途截去。一則能安心和你溝通,再則不必處心積慮,設法在領導面前極力表現。
一箇中層幹部的職責本來就是上通下達,否則就是失職。但是上傳下達,要有轉折,不可以裸。幹部應該有這種警惕性,應該明白事理。不負責任的幹部,會把上級的話直接傳給下級,這是最壞的幹部;把下級的話直接傳給上級,這也是最壞的幹部。老闆跟幹部講的話,如果幹部裸地傳給員工,員工來找老闆,老闆一定否認:“是他聽錯了。”
作爲中層幹部,你必須認清自己的主要任務在溝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轉達上下之間的意見。否則,通信器材這樣發達,通信工具如此便捷的今天,實在用不着幹部在那裡傳來傳去。通上下之情的重要關鍵在於使得高層和基層都聽得進去,樂於接受,並且產生預期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