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來自安全部的報告

對於人員編制總共才兩三百人的安全部來說,一個七人小組已經算是中等規模的外勤小隊了。不過出於安全考慮,這個外勤小隊中並沒有安排穿越者擔任指揮,因此他們在巴達維亞所能收集到的情報並沒有很好的辦法能及時地送回三亞大本營,大概每一兩個月才能由去往當地的商船帶回一份書面的報告,時效性其實並不好。當然正如陶東來所說的那樣,情報收集工作也不急於一時,這些潛伏在巴達維亞的情報人員遲早都會有發揮作用的時候。

巴達維亞情報站的工作並不是陶東來和顏楚傑一起來到安全部的唯一原因,除了向外派出情報人員收集信息之外,安全部的另外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反諜報工作。距離上次抓捕錦衣衛探子李清揚等人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不過由於案情不明,加之爲了避免對手派出多批次人員這種狀況,安全部還持續了一段時間的嚴格盤查,直到最近纔算把案子給結了。陶顏二人今天來安全部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爲了聽取郝萬清的結案報告。

“經過我們的反覆提審,以及事後在廣東和三亞同步展開的清查行動,基本可以確認這夥錦衣衛探子已經沒有其他同夥,就只有被我們抓捕的五個人。南京方面直接委派了錦衣衛百戶李清揚作爲行動指揮,目的是打入三亞地區,摸清我們的底細,並且給予了他在必要時調動地方錦衣衛人員配合行動的權力。“郝萬清說到這裡話鋒一轉道:“我個人認爲我們的存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明情報機關的注意,但很顯然他們的重視程度不夠,否則至少應該從一開始就派出兩到三三個批次的人員纔對。“

“這個不好說,或許錦衣衛衙門也有自己的考慮。“陶東來對此倒是持有不同的意見:“看看我們自己的情況,執委會對巴達維亞足夠重視了吧?但人員和經費有限,也就只能派幾個人過去潛伏。錦衣衛只是想來摸摸底,並沒有把我們當作謀逆大案來查,投入的資源有限也算正常。“

“李清揚的供詞是怎麼說的?“顏楚傑無意參與他們的討論,這種主觀的意見肯定不如當事人自己的說法準確。

郝萬清低頭翻看了一下資料:“李清揚聲稱他所得到的命令就是到本地潛伏下來,收集關於我們海漢的信息。至於其他行動,需要等待南京方面進一步的指示。“

顏楚傑搖搖頭道:“這說了跟沒說差不多。那有沒有查清南京方面爲什麼會突然對我們感興趣?“

“主要還是因爲我們所出口的武器。“郝萬清對此十分確定:“我們在過去兩年中買到兩廣和福建地區的各種武器可不是小數目,這一點兩位應該比我更清楚具體的狀況。光是福建水師近兩年裝備的上千支火繩槍,幾十門大大小小的火炮,這就足以引起有心人的關注了。“

實際上海漢向大明出售的軍用裝備遠遠不止火槍和大炮,還有各種被冠以“戰術“前綴的隨身裝備,如匕首、多功能武裝帶、行軍揹包、傷藥、護甲、作戰靴等等。當然這些東西的銷售對象並非明軍中的普通士兵,而是那些有消費能力,願意爲了自己在戰場上取得更好的表現而花錢的軍官們。這些東西大多都是按照另一個時空中比較成熟的產品來仿製,不管是依託於人體工程學的設計理念所帶來的舒適感還是功能設計上的便利和實用,都是同時代大明兵部的制式產品所難以企及的,而且只要是願意花錢的主,甚至還可以提供個人定製的差異化服務。

這些商業味道濃厚的銷售手段在實際的操作當中的確大大地促進了軍火貿易的發展,特別是那些在海漢號召之下組織地方民團的富商們,往往都會不計價錢地爲自己或家人量身打造一套專屬裝備。例如李奈這個海漢文化狂熱分子,就有一套完全按照穿越者軍官標準制作的作戰服,並且個人裝備齊整,除了步話機和槍械之外幾乎全都配齊了,腰間的武裝帶還有槍套用來放置專門爲他定製的兩把燧發手槍。當然,這一身到處都帶有“李“字logo的定製裝備也並不便宜,價格高達四位數,足夠買兩門海漢出產的6磅小炮了。而李奈帶着這套裝備回到廣州之後,駐廣辦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當中就陸陸續續接到了二十多套的私人定製訂單,總金額足以武裝一個連的民團了。

李奈因爲名下有“金盾護運“這個合法的武裝組織,平時跟廣東地面上的權貴打交道的時候也多,於是便在駐廣辦的指點之下順勢組建了一個名叫“海漢同好會“的私人組織。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像是文人詩社的組織實際上卻是一個類似軍宅俱樂部的地方,網羅了廣州府附近一大批閒得沒事又無心念書考功名的土豪二代加入。這個“同好會“每月都會組織會員們到野外圍獵、出海巡遊等活動,而且都是由海漢軍方的人負責安排行程和節目,圍獵用的槍是目前民團的制式裝備,市面上根本買不到,而出海乘坐的也是海漢軍方的“探索級“戰船,普通人可沒法享受到這樣的待遇。

這種行程的花費可並不便宜,一般參加三天兩夜的活動就得花兩三百兩銀子,然而會員們卻樂此不疲,因爲這種活動每次內容都會有所不同,錯過一次,很可能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就無法融入到這個圈子的討論話題中去。“同好會“運行了幾個月之後,已經在廣州當地發展了一批忠實的擁躉,並且開始有外地州府的年輕人慕名而來報名參加這個私人組織。

這種組織雖然只是單純的民間性質,但由於其成員的身份幾乎都是社會中上層人士,其影響力可遠非普通的商會、同鄉會、文人詩社之類的組織可比,再加上有駐廣辦和軍方有意識地參與和引導,這個組織已經從純粹的地下社團開始朝着半公開化的形式轉變。最近這幾個月的活動內容,便是組織會員們到廣東各地由海漢資助培訓的民團巡迴考察,並且在這些民團的駐地舉行小規模的軍事演習,讓這些富家子弟在遊山玩水之餘,也能有機會參與一下模擬的軍事行動。

以海漢的組織能力加上豐富的活動形式,毫無疑問很容易就能俘獲住這些年輕人的心。相關部門並不需要這些人直接加入海漢民團爲執委會效忠,只要讓他們心向海漢,不會跳出來與海漢爲敵就夠了——當然了,把這件事當成生意來運作,順便能賺上一筆那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種另類的組織自然也不是人人都會喜歡,在某些人眼中看來,“海漢同好會“簡直就是異端邪教,有辱斯文,應當誅之而後快。然而書生們的反對意見在這些武裝到牙齒的小霸王面前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反倒是被聽到風聲的會員們找上門去,這些年輕人有錢有勢,根本就不怕惹事。接連有幾家詩社被拆了攤子之後,廣州城內就沒人再公開議論“同好會“的不是了。在後來的歷史記載當中,發跡於廣州城的這批“海漢同好會“會員,也被稱作了海漢史上的第一批“******“。

福建方面因爲距離的原因,並沒有受到廣州這種程度的文化入侵,然而福建最主要的幾個外貿港口所駐紮的水師,幾乎都清一色裝備了海漢出產的武器,完全就已經取代了大明兵部的制式裝備。而且福建水師打給兵部的報告,已經明確提出要求,將來年的所有武器裝備配額折現,由水師自行籌備。引起南京方面關注的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因爲這個事了。只要情報部門安心查,不難順藤摸瓜找到這些武器的來源就在廣東,而海漢在廣東的名聲早就路人皆知,不需要特地打聽就能收集到很多信息了。

無需太強的情報分析能力,只要將福廣兩省的情況結合起來稍加整理,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海漢這支勢力在背後所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如果海漢僅僅只是從事商貿活動,或許錦衣衛還不會有太大的興趣跟進,然而海漢人販賣到大明境內最主要的商品之一卻是軍火,這要是還不查那就得算錦衣衛的嚴重失職了。

“錦衣衛要查我們,天經地義,這也沒什麼可說的。不過經過這次的事情以後,也難保南京不會派出第二批,第三批人出來,而且怕就怕他們來這裡的任務不僅僅只是潛伏。那安全部現在有什麼對策?“陶東來接着問道。

郝萬清應道:“我們現在主要是採取兩個方面的應對措施,第一,由駐廣辦利用廣東官場上的關係,來獲取相關的信息,前次能夠抓到李清揚這幫人,消息來源也就是來自官場中人。第二,得依靠進入三亞的各個關卡嚴防死守,杜絕可疑人員,但這種手段能獲得多大的成效不好說,相比錦衣衛,我們的出入境管理人員還只是業餘水平,如果沒有像上次那樣提前確認對手的行蹤,那估計很難從入境的移民中直接把人揪出來。“

“這兩種辦法聽起來都很有點碰運氣的成分,這麼弄真的能管用嗎?“顏楚傑提出了質疑。

郝萬清苦笑道:“我們也知道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每次從大陸輸送到三亞的移民成百上千,我們又沒有能力一個一個地核實身份,這差事真的不好做!“

陶東來從郝萬清話裡聽出了一些味道,沉吟道:“如果安全部有什麼顧慮,可以直接說出來,安全部的工作目的是保證海漢這個羣體的利益,必要時可以適當地放寬一些行事的標準。“

郝萬清道:“那我可就直說了啊?“

“你說!“陶東來點點頭示意他往下說。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他們自己人鬥自己人了。“郝萬清這個想法顯然也不是剛剛纔冒出來,侃侃而談道:“最熟悉錦衣衛做事方法的人,也就只有錦衣衛自己。如果能讓錦衣衛到移民管理處去爲我們做事,那事情可就好辦多了。“

“聽你這口氣,是已經有人選了?崖城的錦衣衛?“顏楚傑試探着問道。

郝萬清搖搖頭道:“崖城那幫人的性質跟臨時工差不多,專業素質不夠,對錦衣衛體系知道的東西還沒我多。據李清揚交代,他們如果能夠順利抵達三亞,也不會主動跟崖城那邊的錦衣衛聯繫,原因就是害怕他們不夠專業,會暴露了這隊潛伏者的行蹤。“

“這倒也是,一年五百兩銀子就能買通,專業素質能強到哪裡去?“陶東來對於郝萬清的看法也持有相同的意見。崖城的錦衣衛編制就那麼幾個人,當初駐崖辦銀子一掏,崖城錦衣衛立刻就心甘情願從此當起了小透明,根本不再過問海漢的事情。多掏點銀子讓這些人替海漢做事倒也不難,可郝萬清並不打算把有限的經費用來僱一幫閒人。

“我看也是,僱崖城那幫人還不如試試策反這次抓到的幾個人。“顏楚傑也贊同道:“這幾個人都是南京衙門的人,做事也算有點章法,最重要的是如果南京繼續派人過來,搞不好他們也能認得。老郝,你有沒有去嘗試一下做做他們的工作?“

策反對手在這裡並不算什麼新鮮事,羅升東可以算是第一個被策反的人,其後被海漢成功策反的還有魏平、餘震、阮氏兄弟、武森等人,而且這些人在進入海漢體系後都還發展得挺不錯,至少比他們之前的狀況更好。不過這些人幾乎都集中在商貿和軍警部門,情報機關倒是一直都沒有出現過類似的狀況。

第4章 新人的加入第2275章3194.第3194章第2213章第2278章2409.第2409章第1956章2469.第2469章第七百七十章 發展與變化第283章 破襲戰第1587章 社會關係第1066章 屈服第2353章第1985章第2198章第九百一十三章 絆腳石3300.第3300章第2343章第1873章 實話實說第四百七十七章 處境相似第八百二十七章 眼光向北2766.第2766章第2027章2844.第2844章2428.第2428章2485.第2485章第1283章 昌石鐵路第1332章 令人絕望第1102章 達成協議3067.第3067章3317.第3317章第六百四十四章 接管防務第1433章 地雷的威力第165章 隔空算計第1615章 奢望第2334章3329.第3329章2516.第2516章2511.第2511章第1816章 消化難民第四百一十二章 勸說武森第238章 勝利港造船廠(三)3263.第3263章第1205章 巡警隊第1524章 提前踩盤2869.第2869章第58章 考察彙報第1090章 利益衝突2519.第2519章第1485章 海漢模式第四百九十四章 新港落成2547.第2547章2758.第2758章2707.第2707章第1178章 捂蓋子第1458章 大遷徙第1412章 深入敵佔區2963.第2963章2982.第2982章第110章 何夕的工作彙報2933.第2933章2666.第2666章第七百九十八章 聖多明哥城2679.第2679章第1158章 馬小姐第1607章 充分的理由第1844章 工作交接第1958章3106.第3106章第2248章第九百四十六章 強勢第1748章 就算看破也無奈2398.第2398章2760.第2760章2940.第2940章第152章 內河航運系統2800.第2800章第1736章 國際貿易第2250章第3515章第2277章第九百九十五章 軍事援助第3479章第209章 關於軍工的若干討論第1431章 改變歷史第1983章第1635章 征途漫漫第1878章 利益輸送第五百八十四章 南下作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官方喉舌第七百六十七章 談判與妥協第1348章 動手第260章 介入還是不介入第1799章 九連城第1391章 真相如此簡單第1238章 破釜沉舟第五百八十二章 海上實力差距第335章 第二批援軍抵達第2137章第202章 產能與市場
第4章 新人的加入第2275章3194.第3194章第2213章第2278章2409.第2409章第1956章2469.第2469章第七百七十章 發展與變化第283章 破襲戰第1587章 社會關係第1066章 屈服第2353章第1985章第2198章第九百一十三章 絆腳石3300.第3300章第2343章第1873章 實話實說第四百七十七章 處境相似第八百二十七章 眼光向北2766.第2766章第2027章2844.第2844章2428.第2428章2485.第2485章第1283章 昌石鐵路第1332章 令人絕望第1102章 達成協議3067.第3067章3317.第3317章第六百四十四章 接管防務第1433章 地雷的威力第165章 隔空算計第1615章 奢望第2334章3329.第3329章2516.第2516章2511.第2511章第1816章 消化難民第四百一十二章 勸說武森第238章 勝利港造船廠(三)3263.第3263章第1205章 巡警隊第1524章 提前踩盤2869.第2869章第58章 考察彙報第1090章 利益衝突2519.第2519章第1485章 海漢模式第四百九十四章 新港落成2547.第2547章2758.第2758章2707.第2707章第1178章 捂蓋子第1458章 大遷徙第1412章 深入敵佔區2963.第2963章2982.第2982章第110章 何夕的工作彙報2933.第2933章2666.第2666章第七百九十八章 聖多明哥城2679.第2679章第1158章 馬小姐第1607章 充分的理由第1844章 工作交接第1958章3106.第3106章第2248章第九百四十六章 強勢第1748章 就算看破也無奈2398.第2398章2760.第2760章2940.第2940章第152章 內河航運系統2800.第2800章第1736章 國際貿易第2250章第3515章第2277章第九百九十五章 軍事援助第3479章第209章 關於軍工的若干討論第1431章 改變歷史第1983章第1635章 征途漫漫第1878章 利益輸送第五百八十四章 南下作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官方喉舌第七百六十七章 談判與妥協第1348章 動手第260章 介入還是不介入第1799章 九連城第1391章 真相如此簡單第1238章 破釜沉舟第五百八十二章 海上實力差距第335章 第二批援軍抵達第2137章第202章 產能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