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0年代後,各種先鋒前衛電影層出不窮。
它們的思想內涵未必多深刻,多注重表現手法,用一種突破性的、酷炫的、或者怪誕的技巧來講故事,比如《羅拉快跑》《兩杆大煙槍》《一個字頭的誕生》《黑店狂想曲》等等。
它們與傳統敘事電影的代差,就像張藝某與郭帆一樣。
這些電影往往不具備意識形態性,又能引領風格潮流,獲得讚譽。陳奇要擺上這桌飯,《落水狗》就是第一碗,在威尼斯的亮相非常成功,展映之後便引來各路片商問價。
陪昆汀來的發行人員通通拒絕,《落水狗》還要參加好幾個影展,還沒到火候。即便如此,昆汀也成了威尼斯不大不小的紅人,樂的屁顛屁顛,當晚就舔了一位意大利小模特的腳指頭。
而第二碗就是《小島驚魂》了。
當然《小島驚魂》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前衛電影,算是有突破性的商業電影。
“感謝參加我們的首映!”
“謝謝你的到來!”
“你這條裙子可真漂亮!”
陳奇不在,龔雪即是領隊,她帶着許鞍華迎接前來捧場的評審團成員和重要媒體。
黎姿初登舞臺緊張的不得了,看着大方優雅的龔雪極爲憧憬,瞅了瞅自己身上的禮服都覺得好土氣。她在《小島驚魂》裡飾演一個啞女僕,戲份不少。
這會還是黑黑瘦瘦的,不像《古惑仔》時期那麼潤。
本屆評審團沒有熟人,略微寒暄待觀衆入場,即刻放映。
《小島驚魂》的英文名叫《The Others》,直譯就是“其他人”。女主一直以爲屋子裡有“其他人”,殊不知,她纔是“其他人”。
二戰已經結束了,女主在香港的一座小島上獨自撫養兒女,丈夫去參加抗日了,現在日本投降,卻遲遲不見丈夫歸來。孩子們還有怪病,怕光,家裡的窗簾拉得嚴嚴實實。
這讓女主每天都陷入一種焦慮。
而家裡來了三個僕人之後,女主愈發的躁鬱神經質:門無故打開、鋼琴自動發聲、桌子忽然移動……三個僕人也古古怪怪,女兒還說看到了陌生人影……
前面大部分的鋪墊,都是一個陷阱,讓觀衆以爲家中鬧鬼。
《小島驚魂》的成本是1500萬港幣,龔雪不拿片酬,每天補貼100港幣,拍了一個多月掙了三千多塊。黎姿的片酬都比她高。
80%的預算用於拍攝,需要場景搭建和復古道具。而全片要呈現出一種灰濛濛的、壓抑的、被迷霧包裹的氛圍感。許鞍華把握的非常精準,娓娓道來,層層鋪墊,真的把觀衆套了進去。
“女主太可憐了,一步步被逼瘋。”
“三個僕人肯定要謀奪家產,看他們的樣子就壞透了。”
“他們應該是巫師,可以召喚鬼魂!”
“天啊!他們自己就是鬼,不要傷害小孩子!”
“這個老太太又是誰?”
片長100分鐘,第90分鐘的時候,謎底才揭開。
“我們沒死!”
“你們爲什麼留在這間屋子裡?”
“我們沒死!”
兩個孩子哭着大喊,與老太太淡定的質問混合在一起,這讓女主瞬間崩潰,她衝過去拼命的要把桌子掀翻,撕碎那些紙。
而在活人的視角,這張桌子突然開始顫動,紙張憑空飄起……嚇得他們連忙壓住桌子。這場面驚悚,又有點搞笑。
“……”
觀衆們一個個目瞪口呆,隨後紛紛Oh my God!
“女主纔是鬼?”
“兩個孩子也是鬼!三個僕人也是鬼!丈夫也是鬼!”
“ Fuck That's crazy”
旋即,靈媒退出了通靈狀態,問:“剛纔發生什麼
事了?”
“有通靈反應!”
“三個都有麼?”
“是的!一個母親、兩個孩子。”靈媒的助手道。
“他媽的嚇得我半死!”
此時,由蕭芳芳客串的女業主開始一連串的痛罵,訴說着自己住進鬼宅的委屈,最後對秦沛客串的丈夫道:“我們一直按照你的方法處理,現在輪到我做主了!我們必須!馬上!立即搬家!不然就離婚!”
“來吧,孩子們,與我們說話……告訴我孩子,你爲什麼哭泣?”
“孩子,你已經死了,爲什麼留在這間屋子裡?”
只見幾個穿着現代服裝的人,圍坐在一起,一個老太太仰着頭,眼仁全白,拿着筆彷彿下意識的在紙上寫着什麼,嘴裡不停問話。
顯而易見,她是個靈媒。
此刻正在通靈,她在與鬼魂對話。那鬼魂是誰呢?
“我們沒死!”
“親愛的,我們剛買了這棟房子……”
“離婚!”
“好吧好吧,明天就搬。”
男人無奈。
觀衆們響起一陣輕笑,隨後又笑不出來,通過幾人的言談揭開了幕後真相:參加抗日的丈夫早就死了,留在島上等待的妻子和孩子遭到了日本人的虐殺,女主爲了保護孩子死的很慘,她也沒能保護住,倆孩子也死了。
而女主出於執念,一直以爲自己還活着。三個僕人之所以莫名其妙,是想提醒女主:你已經死了,我們都死了。我們都是鬼。
原版《小島驚魂》,女主在等待中絕望,親手悶死了倆孩子,隨後自殺。陳奇不喜歡這種文青因果,既然把背景放在淪陷中的香港,自然要表現當時的歷史環境。
他對日本無好感,全世界都知道。但也不要刻意多提,那就本末倒置了,在結尾處捎帶一筆,足以支撐全片。
這種視角反轉類型的電影,開山作是《第六感》,現在《小島驚魂》成了開山作,那它就是前衛的。
“嘩嘩譁!”
燈光亮起,放映結束,進入交流環節。
龔雪也是大吹特吹東方公司的發展規劃,道:“創作者不進則退,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適區不肯突破,甚至不敢突破。陳先生與我交流過心得,他寫了那麼多劇本,想嘗試嘗試不一樣的。
《小島驚魂》的靈感很簡單,將人和鬼的視角反轉……我也很喜歡這個故事,是我從業以來一次特殊的表演經歷,許鞍華導演給了我很大幫助,演員們都非常非常出色。
我們會開發越來越多的新銳電影,無論美國、歐洲、亞洲,只要有好劇本,都可以來找我們。畢竟進入90年代了,年輕的創作者涌現出來,電影也該有點與衆不同的氣質。”
“這方面我覺得歐洲做的更好,更包容,更能接受創作者的不同尋常,《落水狗》的受歡迎已經證明了這點。美國還是習慣商業需求,商業就容易套路化,也缺乏膽量。”
龔雪此番言語讓現場的歐洲電影人和媒體好感大增。
事實也如此。歐洲出了好多別具一格的年輕導演,相當一部分被好萊塢招安了,迷失在商業怪圈裡,變得特色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