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土豆宴

但真相呢?

就是爲了銀行司,趙頊也不可能真的容許王巨這麼做。

其實當天王巨承諾了趙頊兩件事,謝景溫或者可能還有其他的兩三個用來立威的大臣,明年冬天就會全部調回來,未必調到京城,但會調到其他地區。

再說,後年就要開戰了,讓謝景溫呆在保安軍能幹什麼?

至於安燾、樑燾與王巖叟三人,後年春天也從彼岸用船帶回來,但明年不行,明年銀行司還沒有完全安定,而且時間短了,這三個傢伙說不定還會變本加利。

如果樑王二人因爲受不了當地的天氣生了病,則立即用船轉移到豐市或者更東邊的林市、花市。但有一條,只能越轉越遠,不能往回轉移,否則這三個傢伙還改不了性子。

並且到此爲止了,過了,就不及了。王巨還從一些渠道得知,爲此,高滔滔大怒,找到趙頊,母子倆爭執了好一會兒。

不過也足夠了,整個朝野內外,鴉雀無聲,噤若寒蟬。

而且另一件事也要做了……

皇苑裡種着一分地的土豆。

實際在船上時,王巨就看到土豆嚴重腐爛了,船上潮溼氣太大了,即便擱了生石灰吸納水汽都不行,畢竟它們不是從彼岸帶過來的,而是從彼岸的彼岸帶過來的,滯留的時間太長了,而且許多時間是裝在船上的。其實不僅是土豆,彼岸帶過來的一些醃肉製品也是如此,因此爲了防止**,有時將肉往鹽滷裡熱漬,然後曬成或者烤成皮條一般的堅硬,這才往內陸運輸。

但這些土豆腐爛了,卻不能在船上種植。因此快到密州港時,王巨索性讓水手往上面澆水,催其發芽,這樣。就等於縮短了移載後的生長時間。否則等它快要成熟時,冬天就來了,那還收穫什麼?難不成要替它蓋大棚麼?

正是這個措施,雖然錯過了時季。不過也避過了冬天降臨。

皇苑這一分田只是一個樣板,代表着皇帝重視農業與糧食了。

其他的大頭是在開封府與附近的相關州縣的官田裡,派專人管理、施肥、鋤草,十分慎重,現在不能將它們當成食物。而是要當成寶貴的種籽。

到了收穫時季,王巨說它們高產,倒底會不會高產,馬上就揭曉了。

趙頊傳幾十名重臣去了皇苑,然後讓幾名太監與近衛將土豆一一挖上來,甚至怕漏挖了,挖得很深。

但大家都能理解。

古代糧食確實是一個問題,比如唐朝,連清廉的宰相主食還是黃豆。

宋朝引進佔城稻,糧食問題得以進一步緩解。但就是這樣,茭白還是作爲六糧之一的存在,所以一些惡霸爲了多種茭,故意將河堤堀開,讓良田變成池澤,以此來種茭謀利。然而想一想,如果不吃飯,天天吃茭白,那會是什麼樣的日子。

太監繼續,土豆挖上來了。得將泥土弄乾淨,這樣才能稱出它真正的重量。

好一會兒,太監才取來大秤,稱其重量。

一百零七斤重。

王巨蹙了蹙眉頭。不說是土豆畝產能達萬斤的嗎?

他還真誤會了,實際在天朝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土豆的畝產只有一兩千斤,後來的什麼就不說了,連水稻都能達到畝產千斤以上了,就不要說土豆。

因此王巨產生了誤會。難道是因爲時季錯過了,或者不適應,或者自己記憶中的種植方法不對?

他在胡思亂想呢,然而幾十名重臣一起訝然。

這個面積是沒有問題的,趙頊沒有必要靠做假來褒揚王巨,只能說皇苑裡的土地更加肥沃,然而如果不錯過季節呢,是否產量更高,最少畝產七八百斤有的吧。

想一想北方畝產有多少,兩季下來,不過兩石多點。

這錯過種植時季的土豆,僅是一季產量就能保持在十石,最少七八石以上,得能養活多少百姓哪?

聽着大家的訝然聲,王巨苦笑了一下,這是土豆,如果是紅薯,產量出來,這些人準得嚇得都不相信了。

他揮了揮手。

趙頊身邊的太監會意,產量出來了,但它得怎麼吃。

王巨提供了幾套食譜,做糧食的,做菜餚的。

這幾名太監將土豆擡下去開始做膳食了。

對於這玩意怎麼吃,大家也感到好奇,於是一起來到宴殿,等的時間並不長,它非是難以煮熟的事物。有主食,有菜餚。不過在這裡王巨也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食物的關係,無論土豆或紅薯放在中國,是無法做主食的,原因很簡單,它們含質白質太低了。這與西方國家不同,西方人是以葷腥爲主食的,那麼搭配土豆,就很好地解決了糧食問題。

但它們是可以做爲副食的,也可以做爲牲畜的飼料,雖然不是中國人理想的主食,可在餓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比吃觀音土強吧。想一想李自成起義時,如果陝西普及了這些雜糧,李自成有沒有起義的土壤?

放在御膳房裡烹飪,那自然美味了。

老王吃完後嘆息道:“不當吃啊,來年它們可以變出多少土豆。咦,王子安,爲何叫土豆,不叫土瓜。”

敢情在他印象中,豆類就是黃豆綠豆碗豆,兩者外形上區別太大了。

王巨含糊地說:“是彼岸海商取的名字,但只是一個名字,沒那麼重要。”

那就土豆吧。

大家吃完了,這是大功勞,王巨也正好說另一件事了,他站起來道:“陛下,諸公,我前段時間去了三司,讓三司查看了所有與石炭相關的稅收與直接收入,發現其淨收入都不足兩百萬貫。”

蔡確問:“有什麼不對嗎?”

這是兩百萬貫,新貫,不少了。

“蔡公,你知道如今大宋一年得消耗多少石炭。”

蔡確搖了搖頭。

王巨說道:“我估計最少在六千萬石,多可能達到一億石。”

“有這麼多?”

“蔡公,你再仔細地想一想。”

宋朝戶數直逼一千八百萬戶了,這只是戶冊上的戶數,實際戶數可能還得增加一兩百萬戶。這些雖是隱戶匿戶與生蠻,然而他們同樣是大宋的百姓,同樣在生產或消耗。

隨着石炭開採量的增加,各方面都在使用石炭了。特別是王巨在慶州的舉措。如今正式蔓延到全國,包括蜂窩煤與壁爐。壁爐只有北方百姓在用,沒錢的人家,則就着石炭,搭一個暖坑。這是取暖作用的。

還有做飯的功能。農村人無所謂了,燒各種莊稼的秸杆,城市百姓原來也燒秸杆,同時搭配着木炭,或者木柴,所以宋朝兩稅中有一項單位,束,也就是草,不僅是餵馬的,還有用來做飯之功用。

然而現在漸漸被蜂窩煤取代。並且這項產業養活了不少人。

它使用的範圍就太廣大了,不但北方城坊戶,南方城坊戶也普遍地使用石炭做飯。

這是無煙煤的,至於煙煤使用同樣廣泛,各種冶煉,就連一些陶瓷器作坊,也開始使用了石炭。不提這個工業用煤吧,就是這個民用用煤,宋朝那麼多人口,一年得消耗多少石炭?

而且從另一個方面也能看出來。現在的石炭產地主要還是在北方,特別使用了火藥後,隨着開採技術提高,一石出坑價格已經下降到不足二百五十文。如果運輸條件落後,則一石只有兩百文,當然,到了百姓手中還維持在三百五十文左右。然而南方卻不止了,象是泉州與廣州入港價就接近了三百五十文。

實際這個價格真有些坑人,但沒辦法。這時代只要沾到笨重二字,一個運輸成本就是驚人的數字。

正是因爲它的價格比較高,彼岸每年也運許多石炭過來,主要就是廣州,次之泉州,原先一年只有幾十萬石,現在每年專門運輸石炭的船隻達到了六十艘以上,重量達到了近一百五十萬石。

因此王巨這個估計,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然而有了這個數據,就有了下面的問題。王巨繼續說道:“陛下,臣以最少的數量計算,如果這些石炭全部由私人經營,朝廷只負責二分抽解,朝廷會得到多少收益?再加上商稅呢?”

有可能後人對宋朝的礦稅不清楚,宋朝坊礦分爲國營與私營兩種,國營的就不計算了,私營的則要交納課解,原來因爲課解混亂,往往能課五分以上。

王巨提議了坊場河渡制,王安石進一步地改良。最後將私人的課解確定爲二八分制,也就是出產十石石炭,朝廷課解二石,餘下八分歸私營礦主所得。彼岸的坑礦制度也是如此,課解後,才根據課解後數量徵收商稅。但坊場河渡制時,在王巨提議下,朝廷將一些經營不善導致虧損或利潤不高的坑礦同樣承包出去,並且坑礦的承包年數時間最長。

這個虧損不一定是人爲的,人爲的是經營不善,或者官吏貪墨,非人爲的則是礦脈已經枯竭,挖不到礦了,那來的盈利?

然而石炭不同,它不是混亂在岩石裡的金屬礦藏,以現在的技術甄別十分困難。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只要不出現重大事故,經營石炭不會存在技術性虧損。

所以現在有許多官辦的炭坑,當然,直接插手經營了,它的利潤肯定比這個二分抽解要多得多。

因此王巨用了這個比喻,就按少的算,沒有官辦的炭坊,全部是私人辦的,只有二分抽解,六千萬石石炭價值一千五百萬貫,二分課解所得就會是三百萬貫。

再就是商稅,一州之內是百分之五商稅,一路之內是百分之七商稅,全國之內是百分之九商稅,打算百分之七,一百萬貫。

也就是朝廷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也不需要苛薄任何匠戶,只要認真的執行商稅,再派幾名官吏查看各坑礦的產量,就能純得四百萬貫錢。這是按六千萬石計算的,如果按一億石計算,則達到六百多萬貫。

不對比不知道,一對比嚇一跳。

大家一起沉默。

趙頊問:“是指商稅。”

“不僅是商稅,各坑礦管理與經營也出現嚴重問題了。但商稅確實到了必須相齊的時候!”

“來了,”大家心中想到。

王巨又說道:“陛下,臣再說這個石炭,雖然看上去。朝廷每年直接或間接獲利兩百萬貫了。但實際呢,陛下,容臣帶一個人進來。”

說着,他在邊上侍衛耳邊說了幾句。

侍衛出去,好一會兒帶進來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乞丐。

大家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可出自王巨手中,也不奇怪。

老乞丐嚇壞了,直哆嗦,王巨道:“孫翁翁,官家愛民如子,諸公同樣愛民如子,你不用害怕。對官家說一說,你原來是做什麼的?”

“官家,陛下,草民原來是一個賣炭翁。”

“爲什麼現在乞討?”王巨問。

“陛下。現在木炭賣不動了,草民只有一個老伴,沒有子女,無以爲生,只好乞討度日。”

也不是木炭賣不動了,而是石炭的衝擊,木炭遠不及原來暢銷了,而且價格也比原來便宜。想一想,將木材烤成木炭多麻煩啦,還要用車子拉到城中。慢慢地叫賣。因此原來許多靠木炭謀生的百姓,不得不改做他行。這是有門路的,沒有門路的,生活立即變得困難。

但不能說石炭取代木炭不好。雖然木炭產業萎縮,可是石炭產業同樣養活了很多人。

“這是大勢所趨,但不代表着朝廷就坐視着這些百姓不管,可我們不知道從哪裡管,甚至都不能弄清楚,究竟是那些人真正受到了損失。那麼怎麼辦?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開始說正事了,王巨從懷裡掏出十幾張大交放在老乞丐手中,對侍衛說道:“將他送出宮吧。”

趙頊於心不忍,在後面補了一句:“林都知,去拿一百貫交子,賜於這個李翁翁。”

然而這終不是事兒。

救得了今天,救不了明天。因此趙頊擰着眉頭問:“王卿,象這樣的百姓多不多?”

“不少,但陛下也勿用擔心,不怕出問題,就怕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或者知道問題出在哪兒,卻沒有魄力去解決。所以臣刻意將李翁翁請來,只是想說一件事,想要用之於民,國家必須有一個良好健康的稅賦與財政體制,而不是隻顧着這點收入,卻看不到各個胥吏的貪婪,將各個坊場坑礦的大部分利潤裝在自己腰包裡,或者對窮人徵稅,富人徵少許稅馬上就象天塌了一般。如果國家不及時矯正這一點,相信不用多久,國家自下往上一起**,窮者越窮,富者越富,最後就象杜子美所寫的那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發展到一定地步,不是凍死骨了,而是一大羣連人肉都吃的黃巢!”

“只有公平合理的徵稅,國家財政情況才能良好,纔能有錢帛資助窮困,設立各個養老慈善院,解決這些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問題,才能輕徭薄斂,減輕木炭產業對部分百姓的傷害……”

“那麼如何還之於民,我再舉一個例子,比如全國的差役,衙前差役數量幾乎達到了近五十萬之巨,即便這樣,有許多州縣因爲貧困,不敢僱募太多的差役,不得不強迫百姓應差。這麼龐大的差役數量,國家一年只支付六百幾十萬舊貫,或者再做一個比喻,差役的數量相當於官員的二十倍,總支出卻只有官員的近五分之一,整整懸差到八十倍到一百倍。這個正常嗎?”

儘管這些差役裡有許多是短役,但人均只攤到十來貫,是何其之少!

蔡確問了一句:“彼岸差役薪酬多少?”

“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應差,每一個丁壯每年不低於二十天的差役,但不得超過一個月差役。並且這些差役只對本村鎮負責,比如興修當地的學堂道路水利,若是周邊有許多土著者,必須加修村牆,派人輪流值戍。餘下的勞作則不能動用這個差役額,那就得僱募差役了,一般胥吏薪酬在五十到一百貫之間。長差在三十到五十貫之間,短差分成輕重是五十文到一百文每天,然而彼岸物價相對於大宋,比較低廉。”

就是低廉了,也比宋朝的差役薪酬高得多。

但那邊有一個應差,等於無形中減少了募差的數量。可是這個應差只對本村鎮負責,由村長鎮長率領,村長鎮長爲了連任,不得不取悅於民,所以對這些應差會十分慎重。

因此它雖好,放在宋朝就沒有辦法實現了。

王巨又說了一句:“並且兩邊最大的差距就是官員胥吏差役的薪酬懸殊不大。”

就象王巨所說的,宋朝每年爲了官員得支付近三千萬貫的薪酬,但不是每一個官員薪酬都很高的,普通的知縣與主薄,一年薪酬與種種福利加在一起也不過三百到五百貫,做爲官員,多少得養一兩個家奴門客的什麼,再加上應酬,這點收入就比較吃緊了。然而做爲高級官員,象文彥博與富弼等人薪酬高得嚇人。一個文彥博就能養活兩千個差役。

“當然,我不是指降低官員的薪酬,而是指朝廷合理的徵稅後,能稍稍提高差役的待遇,這樣他們纔有動力替國家做事。否則就是僱募了,因爲養不活一家老小,只好利用手中的職權,違法亂紀了。別以爲他們只是胥吏與差役,實際普通百姓與官府打交道,不是與官員打交道,而就是與這些人在打交道。”

“一個國家,想要變得越來越好,有三類人一定要注意,第一是各個教授先生,他們不僅傳授學子知識,學子在童年少年時一半人生觀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如果各個先生都是道德人士,這些學子長大成人後,大多數德操不會太差。如果各個先生只顧收禮貪財,這些學子長大後,就會對金錢十分重視,甚至不惜貪贓枉法。第二類則是各類大夫醫生,先生是半個父母,醫者同樣要抱有父母心,如果醫者不顧病人死活,只顧斂財,百姓則會將這個失望轉換爲對國家的失望上。第三類就是各州縣的衙役與胥吏,他們的做法,直接影響到百姓對朝廷的態度。”

“王卿說得有理,不過王卿意欲何?”趙頊問。

“改良免役法!”(未完待續。)

第四二一章 新世紀第632章 右孫吳第一一一章 挑戰第二一七章 王巨的審判 上第一七九章 兄弟第531章 斬第四四八章 十將;春行第578章 和平第三七九章 不可行第二三一章 迷惑第504章 放棄第二〇六章 重諾第495章 會戰開始 下第589章 兩個蠢貨 下第三八七章 天下第一武藝第二四八章 九屍迎客 二第673章 惡婚 上第569章 戲耍 上第七十八章 不合格第四一二章 掣天大樹第505章 飛天 上第724章 孤臣?第三四六章 潑污第七十九章 人選第一五九章 錢哪 上第一八六章 子午山剿匪記 下第一三五章 蠱母第三二六章 背後的賬第二〇八章 權威第二一七章 王巨的審判 上第八十五章 鬧大吧 四第620章 威名 下第一六〇章 錢哪 下第665章 半郡之國第一〇三章 公主怎麼辦 上第701章 場務第二八三章 應戰 上第四三六章 小人物第十九章 天翻地覆第一八二章 子午山第661章 自曝第834章 浴火重生第678章 溫水之戰 下第707章 會不會殺人第三五九章 聰明人第728章 黃河第660章 漁翁第四五二章 爭標第646章 長城 下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四十六章 奇蹟之戰 三第三十章 以直報怨第二九〇章 驚豔第五十章 滿意第六十一章 六拜 上第五十六章 苦逼的丁家 上第691章 不滿第一三九章 投名狀第四五三章 膽大包天 上第三二一章 松溪第三第793章 大捷 下第四〇六章 來巧了第751章 月光燦爛的日子第837章 三明第二七九章 從龍功第五十五章 後悔的趙禎第三七一章 爲難第三七八章 新語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三一〇章 愛民如子第三〇六章 愛護第四〇四章 私軍 下第三四八章 又坑了第二七九章 從龍功第三六三章 霸道第三第四二〇章 美好時代第693章 完了第二二三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 下第四一五章 潑 上第656章 龍臀第二八九章 水中壩第一三一章 簡單的妙策第一七五 新私商 上第672章 南帝第十章 檢查第666章 入彀第532章 南來風第二四五章 王巨心很野第二一二章 行歌第539章 會戰 4第796章 露底第三三三章 決戰時候第一一六章 四告 下第480 勸說第十五章 夏國劍第580章 遙思第二十九章 畫皮第863章 遺臭萬年第二一七章 王巨的審判 上第二〇二章 不明白
第四二一章 新世紀第632章 右孫吳第一一一章 挑戰第二一七章 王巨的審判 上第一七九章 兄弟第531章 斬第四四八章 十將;春行第578章 和平第三七九章 不可行第二三一章 迷惑第504章 放棄第二〇六章 重諾第495章 會戰開始 下第589章 兩個蠢貨 下第三八七章 天下第一武藝第二四八章 九屍迎客 二第673章 惡婚 上第569章 戲耍 上第七十八章 不合格第四一二章 掣天大樹第505章 飛天 上第724章 孤臣?第三四六章 潑污第七十九章 人選第一五九章 錢哪 上第一八六章 子午山剿匪記 下第一三五章 蠱母第三二六章 背後的賬第二〇八章 權威第二一七章 王巨的審判 上第八十五章 鬧大吧 四第620章 威名 下第一六〇章 錢哪 下第665章 半郡之國第一〇三章 公主怎麼辦 上第701章 場務第二八三章 應戰 上第四三六章 小人物第十九章 天翻地覆第一八二章 子午山第661章 自曝第834章 浴火重生第678章 溫水之戰 下第707章 會不會殺人第三五九章 聰明人第728章 黃河第660章 漁翁第四五二章 爭標第646章 長城 下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四十六章 奇蹟之戰 三第三十章 以直報怨第二九〇章 驚豔第五十章 滿意第六十一章 六拜 上第五十六章 苦逼的丁家 上第691章 不滿第一三九章 投名狀第四五三章 膽大包天 上第三二一章 松溪第三第793章 大捷 下第四〇六章 來巧了第751章 月光燦爛的日子第837章 三明第二七九章 從龍功第五十五章 後悔的趙禎第三七一章 爲難第三七八章 新語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三一〇章 愛民如子第三〇六章 愛護第四〇四章 私軍 下第三四八章 又坑了第二七九章 從龍功第三六三章 霸道第三第四二〇章 美好時代第693章 完了第二二三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 下第四一五章 潑 上第656章 龍臀第二八九章 水中壩第一三一章 簡單的妙策第一七五 新私商 上第672章 南帝第十章 檢查第666章 入彀第532章 南來風第二四五章 王巨心很野第二一二章 行歌第539章 會戰 4第796章 露底第三三三章 決戰時候第一一六章 四告 下第480 勸說第十五章 夏國劍第580章 遙思第二十九章 畫皮第863章 遺臭萬年第二一七章 王巨的審判 上第二〇二章 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