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治國六綱言

徐皓月和竇儼一邊走一邊說,很快熟稔起來,兩人一續年紀,自然是三十九歲的竇儼年長,兩人便兄長、賢弟的互相稱呼起來。

不一刻到了白甲軍的營地,各營兵馬仍舊忙碌着安營紮寨、殺牛宰羊準備晚上的犒賞宴,好不熱鬧。徐皓月引着範質和竇儼二人來到大帳中奉茶安坐,命張從顏將那竹簡古本的《武王兵法》取來,一邊命劉逸軒將李慶和孫庭運一道喚來。

過了片刻竹簡取來,徐皓月親手交給竇儼,讓竇儼打開監視之後,便用木箱裝了讓竇儼帶走。

李慶和孫庭運到來之後,徐皓月向範質和竇儼介紹了兩人,孫庭運也還罷了,他一副道士打扮,說是他想出那威力巨大的火藥配方,範質和竇儼也還相信,得道的方士總會煉丹製藥,創出火藥來也不奇怪。但李慶一看便是其貌不揚,面色黝黑好像鄉下的農漢一般,這樣的人居然能造出神臂弩這等利器,真是讓範質和竇儼大感意外。

範質上前將柴榮的旨意宣讀了,李慶倒是拜謝之後自去安排將工匠名冊整理後交給範質,準備聽候調用。臨來前徐皓月和李慶已經商議過了,按照匠人們自己的意願決定去留,有一半多的匠人們選擇了留在白甲軍中效力,剩下的願意加入大周的武備司。李慶自己倒是不願意去,但徐皓月勸說他,因爲大周的武備司中也有不少能工巧匠的,和他們在一起能學到更多的技法。李慶醉心於器械製作,聽了徐皓月的勸說才同意加入武備司。

可孫庭運就不那麼好說話了,聽完範質宣讀的旨意之後,孫庭運躬身稽首道:“這位大人,老道我閒雲野鶴慣了,不願爲官,不過我坐下親傳弟子有百餘人倒是願意入朝爲官,老道所創的方子悉數教了給這些弟子,大人自可帶他們離去。”

範質聽了之後,甚是失望,皺眉說道:“道長,陛下求賢若渴,只要道長肯入朝,老夫願意上奏陛下,求封道長爲護國真人。”

孫庭運笑了笑說道:“這個不必了,我門下弟子中也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假以時日成就並不在老道之下的,護國真人這等榮銜還是留給年輕人吧,哈哈。”範質相勸了幾次,見孫庭運還是不允,只得作罷。

當下範質先將李慶帶着的匠人和孫庭運手下入宮弟子的名冊收好帶回,將個人名字登記造冊錄入武備司,自去準備匠人和孫庭運弟子的住所去了。

竇儼和徐皓月約好了,竇儼先行回宮覆命之後,等辦完公事再回來找徐皓月繼續商議上疏之事。

當晚白甲軍營地之內歡聲笑語,熱鬧非凡。柴榮犒賞的牛羊或煮或烤,弄得整個營地肉香四溢,一罈罈的美酒送了上來,將士們猜枚鬥飲,大塊朵頤好不快活。

徐皓月請了趙匡胤、趙匡義等人一同到營內飲宴,還託趙匡胤將白延遇、韓令坤、司超等殿前大將也約了來。諸將都是武人,也都知道當日拼殺乃是各爲其主,而且當日白延遇、司超被擒之後,在英山城徐皓月和英若蘭都是禮敬有加,並無虧待之處,後來還交還了大周,白延遇和司超也很承徐皓月的情。只是韓令坤被徐皓月伏兵射了三箭,差點喪命卻是還有些耿耿於懷,但之後白甲軍諸將連連敬酒,幾杯酒下肚之後,白甲軍諸將又紛紛誇讚韓令坤的戰功,韓令坤心中大樂,在衆人的追捧下飄飄然起來,不一會兒就把那仇怨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徐皓月很是好笑韓令坤,只覺得此人是典型的武人脾氣,喜好吹捧戰功,爲人倒也豁達,上前敬了酒之後,兩人相談幾句算是將前面的樑子揭過了。

趙匡胤和趙匡義也和白甲軍諸將猜枚鬥飲起來,米信、崔翰、李懷義、田重進四將和徐皓月、童虎頭等人也是許久不見,喝酒暢談,好不快活。

正喝得酒酣耳熱之際,王子襄和田重進下場比賽角力,博得衆將連連喝彩之聲,最後還是田重進力道稍大一籌。跟着又是米信和李逸賭賽射箭,輸了的要喝一罈子酒,米信先射,他一箭將旗鬥上的號燈射落,想不到李逸的箭法更是精準,接着又是一箭射出,竟然將那號燈釘在旗杆中央。這神乎其技的箭術引得諸將喝彩連連,米信也佩服李逸的箭術,當下一聲不吭的將一罈子酒喝了。

正在熱鬧之間,親衛來報說竇儼來了,徐皓月當下親自出去迎接。見到竇儼之後,他連連告罪,說是公事繁多,一直忙到現在纔到來,徐皓月便引着竇儼到了大帳中後,安排張從顏、劉逸軒等文官同竇儼一起飲宴。

趙匡胤見竇儼到來,他倒也認識此人,當下將徐皓月拉到一邊,低聲問道:“賢弟和竇儼相熟?”

徐皓月將今日之事說了,趙匡胤沉吟道:“陳書陛下,獻治國良策這個主意不錯,只可惜爲兄於此道尚不精通,不過我手下有個人或許可以幫上忙。”

當下趙匡胤將一旁靜靜坐着喝酒的趙普拉了過來說道:“這位乃是爲兄帳下掌書記趙普,字則平,極有智謀。”

徐皓月大吃一驚,想不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真的就在趙匡胤身邊,只聽趙匡胤接着說道:“則平是爲兄在征戰淮南之時最大的收穫,攻陷滁州之後,則平調爲爲兄帳下軍事判官,記得當時拿獲了百餘名盜賊,手下將官都說應該全都殺了,唯獨則平說這些人中定有無辜之人,審訊之下果然有不少無辜之人,爲兄纔沒有濫殺無辜。”

徐皓月起身向趙普一揖道:“趙先生當時賢才,皓月久聞大名,今日得見榮幸之至。”

趙普此時還只是趙匡胤手下的掌書記,想不到能得到徐皓月如此讚譽,當下謙遜了幾句。徐皓月將獻治國良策之事說了,邀趙普一同謀事,趙普欣然應允。

當下徐皓月便命人另行準備一間軍帳,讓衆將繼續飲宴,他自帶着竇儼、趙普、張從顏、劉逸軒等文官到軍帳中,商議上書之事去了。

正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更何況這軍帳中的人沒一個是庸才,竇儼熟悉大週近況,趙普諳熟坊間民生,張從顏善於佈局籌謀,劉逸軒精於農事行商,徐皓月更是有着千餘年的歷史經驗。衆人便在軍帳中暢所欲言,分析當前形勢,縱論國家利弊。

在徐皓月的主持下,他採用後世著名的分析方法,讓衆人分析了大周的優勢、劣勢、威脅和機會。大周如今的優勢很明顯,佔據中原淮南是各國之中幅員最廣的,而且大周軍隊兵多將廣,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個英明的君主——柴榮。但劣勢也很明顯,各地初定,隱患很多,土地荒蕪、耕地減少,各處都是百廢待興。

當說到威脅,徐皓月認爲大周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北方的契丹,此刻是契丹內亂的時候,耶律察割發動政變,殺遼世宗並自行稱帝,遼太宗之長子耶律璟帶領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耶律察割後,被立爲帝,即遼穆宗。遼穆宗雖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爲“睡王”。由於政局動盪不安,迫使遼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雖然此刻契丹看似軟弱,但徐皓月知道契丹一旦恢復了元氣,將是中原政權的夢魘,所以一定要趁契丹虛弱的時候收復燕雲十六州,佔據戰略上的主動。

所以放在大周面前的機會是非常好的,此刻南邊各國已經征討臣服,不敢興兵北犯,大周只需要面對北邊的契丹和北漢的聯軍即可,壓力並不算大。

但此刻出兵伐契丹,大周還需要儘快穩定國內的局勢,消化幾年來攻佔的領土,增強國力,征討契丹需要更加強大的國力支撐。

面對大周如今國內的劣勢,徐皓月提出了要儘快將大周刑統定下,穩定國內的局勢,均定田賦,丈量土地,將無主之地收歸國有,分配給無地的百姓耕種,同時鼓勵開墾農桑,經略武備,精修甲器,針對北伐挑選士卒,操演兵卒,預先構想北伐的各種困難,以求一一找到解決之道。

竇儼又提出統一大周禮樂,教民衆遵化禮樂,重拾人心,以安民心。劉逸軒則提出罷黜諸項雜稅,只以田稅爲正稅,與民休息,倡導和各國貿易,以商稅彌補不足。

弄了一夜,衆人討論之後,由竇儼執筆,寫下了治國六綱之言,即刑、田、禮、樂、勸農經商、經武備戰。上疏力陳此刻應該儘快統一大周刑統,頒佈均田圖,丈量土地,均定田稅,編撰大周通禮、大周正樂,各地頒佈政令勸農開墾,鼓勵商人經商,開放南邊通商行道,同時加緊修制甲器,操練兵卒,一切爲北伐做準備。衆人都是文士,引經據典,分析六綱的時弊,並一一提出瞭解決之法,到後面書撰成文的時候,徐皓月倒幫不上忙了,便笑吟吟的看着衆文官,將奏疏寫好,只等着天明便送到柴榮手中去。

第一百三十五章 永寧李芳儀第二百一十五章 佈陣得勝口第二百一十三章 南河岸血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攻城與攻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榷稅五十萬第二百零八章 稚女蕭綽兒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林樹頂伏第二十四章 忠義無屍骸第一百三十一章 金陵唐主詔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夜賺岳丈第二百一十二章 遼主至沙河第二百一十一章 初戰風雨折第四十七章 英武正氣堂第一百七十九章 白巖會三皇第一百四十四章 同袍豈無義第一百四十六章 淮上烈水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主謂己錯第一百七十四章 舊識領兵來第一百零五章 噩耗惡英主第三百零五章 歸降之明證第二百八十六章 佳人釋兵權第二百四十五章 急下新武州第三百三十四章 龍亭賞諸將第五十二章 同心可斷金第六十七章 六營初草創第一百八十一章 卸甲歸農樂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周軍典制第三百一十四章 車懸對車懸第二百一十八章 黃土山解圍第七十二章 糧草換獻策第三十五章 比武潛規則第二百八十一章 玉清說永德第二十六章 英氏二兄弟第五十七章 言行當如一第五十五章 高雅雲霧茶第三百二十三章 烈火焚孤城第五十章 青竹翠紙甲第六十章 鐵騎臨殘風第二百五十八章 花園巨劍折第一百九十三章 只爭朝夕故第一百一十八章 盡忠必死節第一百七十九章 白巖會三皇第二十一章 巍峨武王莊第二十八章 殘夢遺馨香第一百一十章 借船欲何往第六十章 鐵騎臨殘風第八十四章 暗夜奮廝殺第三百四十一章 君體也相同第一百三十九章 戰急忙歸返第二百章 據營滹沱河第四章 莫欺少年貧第六章 二君之來意第二百零一章 林中初戰勝第三百零七章 以退欲爲進第九十二章 勁弩巧破敵第一百零四章 英山城會盟第一百五十四章 生死作相知第二百零八章 稚女蕭綽兒第二章 驛路靜如來第六十五章 以戰謀出路第一百五十九章 重進顯智計第一百七十四章 舊識領兵來第四十三章 洞房花燭夜第二十五章 出招無跡尋第一百九十三章 只爭朝夕故第六十八章 英氏秘往聞第一百二十六章 正陽浮橋散第一百七十六章 敵在草山坡第二百五十三章 鼓動方悔遲第三百一十六章 師出方有名第二百二十七章 十萬精銳騎第九十九章 畫中玉佳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初戰風雨折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闈諸事定第七十一章 北風入淮來第一百零二章 磺硝應有道第三百三十七章 詐死尋退隱第二百六十章 軍中流言急第十九章 打虎徐皓月第二百一十四章 御帳親騎兵第二百零六章 旦夕下蔚州第二百一十五章 佈陣得勝口第二百一十章 閆溝破曉伏第一百六十一章 廬州解重圍第三十六章 威猛鬼頭刀第三百零八章 宣政殿許婚第二十六章 英氏二兄弟第三百零六章 漢宮留遺孤第六十六章 無常必有妖第二百二十五章 樹洞話心語第二百零六章 旦夕下蔚州第一百三十六章 知退方有進第一百八十章 不敗之名號第八十三章 殺人意若何第二百七十二章 決水灌汴梁第三百二十七章 唯有死戰耳第四十一章 以命換搏命第二百五十五章 昔日信諾言第二百五十八章 花園巨劍折
第一百三十五章 永寧李芳儀第二百一十五章 佈陣得勝口第二百一十三章 南河岸血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攻城與攻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榷稅五十萬第二百零八章 稚女蕭綽兒第一百一十二章 密林樹頂伏第二十四章 忠義無屍骸第一百三十一章 金陵唐主詔第二百九十三章 黑夜賺岳丈第二百一十二章 遼主至沙河第二百一十一章 初戰風雨折第四十七章 英武正氣堂第一百七十九章 白巖會三皇第一百四十四章 同袍豈無義第一百四十六章 淮上烈水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主謂己錯第一百七十四章 舊識領兵來第一百零五章 噩耗惡英主第三百零五章 歸降之明證第二百八十六章 佳人釋兵權第二百四十五章 急下新武州第三百三十四章 龍亭賞諸將第五十二章 同心可斷金第六十七章 六營初草創第一百八十一章 卸甲歸農樂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周軍典制第三百一十四章 車懸對車懸第二百一十八章 黃土山解圍第七十二章 糧草換獻策第三十五章 比武潛規則第二百八十一章 玉清說永德第二十六章 英氏二兄弟第五十七章 言行當如一第五十五章 高雅雲霧茶第三百二十三章 烈火焚孤城第五十章 青竹翠紙甲第六十章 鐵騎臨殘風第二百五十八章 花園巨劍折第一百九十三章 只爭朝夕故第一百一十八章 盡忠必死節第一百七十九章 白巖會三皇第二十一章 巍峨武王莊第二十八章 殘夢遺馨香第一百一十章 借船欲何往第六十章 鐵騎臨殘風第八十四章 暗夜奮廝殺第三百四十一章 君體也相同第一百三十九章 戰急忙歸返第二百章 據營滹沱河第四章 莫欺少年貧第六章 二君之來意第二百零一章 林中初戰勝第三百零七章 以退欲爲進第九十二章 勁弩巧破敵第一百零四章 英山城會盟第一百五十四章 生死作相知第二百零八章 稚女蕭綽兒第二章 驛路靜如來第六十五章 以戰謀出路第一百五十九章 重進顯智計第一百七十四章 舊識領兵來第四十三章 洞房花燭夜第二十五章 出招無跡尋第一百九十三章 只爭朝夕故第六十八章 英氏秘往聞第一百二十六章 正陽浮橋散第一百七十六章 敵在草山坡第二百五十三章 鼓動方悔遲第三百一十六章 師出方有名第二百二十七章 十萬精銳騎第九十九章 畫中玉佳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初戰風雨折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闈諸事定第七十一章 北風入淮來第一百零二章 磺硝應有道第三百三十七章 詐死尋退隱第二百六十章 軍中流言急第十九章 打虎徐皓月第二百一十四章 御帳親騎兵第二百零六章 旦夕下蔚州第二百一十五章 佈陣得勝口第二百一十章 閆溝破曉伏第一百六十一章 廬州解重圍第三十六章 威猛鬼頭刀第三百零八章 宣政殿許婚第二十六章 英氏二兄弟第三百零六章 漢宮留遺孤第六十六章 無常必有妖第二百二十五章 樹洞話心語第二百零六章 旦夕下蔚州第一百三十六章 知退方有進第一百八十章 不敗之名號第八十三章 殺人意若何第二百七十二章 決水灌汴梁第三百二十七章 唯有死戰耳第四十一章 以命換搏命第二百五十五章 昔日信諾言第二百五十八章 花園巨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