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無限的破綻

米花書庫又有蘿蔔又有青菜

我等了很久。前面的那個人,本來寫好了一組數字,卻又臨時變卦,挑來挑去,嘴脣無聲地翻動着,不知在念叨什麼。像這種人,一看就是生活的弱者,就算真中了大獎,也未見得是什麼幸運。

老闆看上去有六十多歲,戴了副老花眼鏡,樂呵呵地很有耐心,前面那人花的時間有點長,他還衝我抱歉地笑笑。

這是個彩票鋪子,兼買些書報雜誌。反過來說也無不可。我隨手翻了幾頁擺在最外面的雜誌,等那個糾結的彩民終於決定下來,揣着彩票離開,對老闆說:“您就是陳髮根吧。”

他愣了一下,點點頭說:“你是?”

“我是上海《晨星報》的記者,我叫那多。”

“《晨星報》?”他的表情看起來,像是沒聽說過這張報紙。

“您寫過一封信給楊展吧?”

“哦……那個……是啊。”面對這個問題他很意外,支支唔唔有些不知所措,但還是承認了。

我長出了一口氣:“可算是找到你了。”

“我……我只是,我那個時候……”陳髮根十分緊張,這讓我更好奇,他給楊展的那封信裡寫了些什麼。

“你知道楊展已經死了嗎?”

他張嘴倒抽一口氣,就愣在了那裡。這樣的驚訝,不,驚恐的表情,沒有一點做作的痕跡。

“他已經死了,就在收到你的信幾天後。”

“怎麼死的?難道是……自殺?”最後這兩個字,是他從牙縫裡擠出來的。

“是自殺死的,他從七層樓上跳下來。他死時我就在場,他的妻子拜託我調查他自殺的原因。”我也沒吹牛,只是把前妻的前字去掉了。

“他收到你信的時候,表現得非常異常,許多同事都看見了。信是你寫給他的,我想和你好好聊一下信裡的內容。”

“死了,死了,死了,死了。”從聽見楊展的死訊開始,陳髮根的臉色就變得慘白。這時更是嘴裡低聲喃喃自語。本來我初見他時,一點都看不出他曾經患有精神病,但現在,在楊展死訊的衝擊下,他一副馬上又要犯病的模樣。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叫了聲:“陳老伯!”

他身子一震,總算不再說死了死了,額角滲着細汗,渾不像先前神完氣足的模樣,顯得十分虛弱。他點着頭,開始收拾攤子。他的手都是抖着的,拿上小包,把小亭子鎖好,又從包裡摸出粒藥片,哆嗦着吞嚥下去。我猜是鎮定類的精神藥物吧。

走過兩條街,到就了他家。在一幢六樓公房的頂層,走進去是一間十平方的小廳,擺了張小方桌,兩張普普通通的摺疊椅,靠窗戶的地方放了張躺椅,旁邊的書報雜誌從地上堆到了茶几高,對着的電視機櫃上是個十八寸的舊電視,還不是純平的。沒看見空調,躺椅上方裝了吊扇,現在還沒到夏天,吊扇的三個翅膀被拆了下來,只剩下個圓軲轆。

我打量着屋裡的陳設,看起來他是一個人住的。陳髮根還是默默地不說話,先前一路上他就沒再講過一句話,現在還是不發一言,自顧自開門進來,往小方桌前一坐,直愣愣地不知看着什麼東西發呆。

通常兩個人在一起,長時間的沉默會令彼此都不舒服,哪怕是沒話找話,也想要發點聲音好填了“缺”。可是陳髮根好像一點都不覺得尷尬,反是等着他開口的我,越來越不自在起來。我忽地有些心寒,省起面前這人,可是有精神病史的,別看他剛吞了粒藥,要是突然間精神病發作……

就在我熬不住想要挑起話頭的時候,陳髮根忽然擡頭看我。

“我過去是個精神病人。”他說:“你來找我,肯定也知道我得過病。別擔心,現在基本上是好了,就是情緒波動大的時候,記得吃粒藥,沒大事。我是沒想到,楊展也自殺了。真是沒想到,怎麼會呢,完全沒有道理呀。難道是我的一封信,你應該也看過了,只是我自己的懺悔,怎麼能讓他自殺了呢。”

我瞧陳髮根的樣子,不像是會瞞事情的人,就坦率告訴他,我並沒有看過信,不知他信裡寫的是什麼。

“原來你不知道啊,這事情,說起來就話長了。”

陳髮根便從他還在武夷山市精神病院講起,這其中的大部分,我已經知道,但我並沒有打斷他,聽他把自己的故事慢慢道來。

這陳髮根自打1988年起,就進了武夷山市精神病院,對於自己因何發病,發病時的狀態,他自然不願意多提,只說自己發病的時候,分不清楚現實和夢境的區別,常常覺得自己身在夢中。所以到了1992年,特殊病區成立的時候,他就是特殊病區中的一員。

等到武夷山市精神病院裡的醫護人員齊齊自殺,醫院併入南平市精神衛生中心,他也和其它病人一樣,轉到了南平。又過了些年,醫院給他換了一種新藥,居然頗見療效,慢慢地好起來,到2000年,他出院了。出院時還不算是完全康復,但已可在家裡治療,又用了幾年藥,且藥量逐年遞減,非但別人看不出他曾是個精神病人,而且可以出去和人打交道,掙錢謀生了。

當年他得病的時候,覺得自己所作所爲,都是天經地義,都是真理。等到毛病一點點好了,病時的記憶都還在,回想起來,就明白了自己那時的荒誕可笑。而他在武夷山市精神病院最後呆的那段時間,尤其是身在參觀病區的那一個月,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

病好之後,他一邊做着賣書刊雜誌彩票的小買賣,一邊打聽武夷山市精神病院的事情,連已經荒棄的醫院,都重新回去過幾回。他一個親歷者,這麼去打聽,很容易就知道了大概,當聽說金院長等醫護人員,都自殺死了,又聽說許多參觀者也自殺了,心中震憾之巨,難以言表。

於是,陳髮根開始擔心自己在這一系列自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越發努力地打聽當年的事件。最後,就打聽到了已經退休的副院長頭上。他找上門去,這位副院長倒也沒有推託,因爲當年的這當子事情,始終在心上難以忘卻。姜明泉覺得最終的解釋難以讓人信服,這位副院長也不是傻子,心裡一樣有疑惑。

這一番懇談,並沒有得出什麼足以解開當年謎團的解論,卻讓陳髮根知道了,當年他接待過的十七位參觀者中,有十六位都自殺了,僅餘一個名叫楊展的人。當時楊展在武夷山市的這段時間,住在親戚家裡。姜明泉查到這家親戚,電話聯繫到已回到上海的楊展,得知他曾有過自殺傾向,但安然渡過了那段危險時期,於是在詳細記錄了楊展在參觀時的所見所聞之後,就沒有再和他有過聯繫。

陳髮根覺得,這麼多人自殺,肯定和金院長搞的這個參觀有關係,而他呢,相當於幫兇。雖然當時自己精神不正常,但死了那麼多人,歉疚感甚至罪惡感,山一樣壓在心裡。於是他就生出了這麼個想法,要把當年唯一的倖存者找到,向他道歉。

他沒有求助姜明泉,一來姜明泉也只是知道楊展十八年前的電話,現如今早就不對了;二來,也是最重要的,他心裡有個秘密,讓他面對警察的時候,心中惴惴不安。他可以把這個秘密告訴楊展以求心安,但不想先對副院長說,更不願直接告訴警察。

陳髮根花了半年的時間,先是自己想各種法子查,後來索性花了幾千塊錢,找了個私家偵探,終於基本確定了楊展這位上海某大學物理博導,應該就是當年的那個小夥子。於是,就給他寫了封信。

信的內容陳髮根也告訴了我,其中有兩個關鍵之處,是我原本不知道的。

其一,任何人在參觀精神病院時,都會經歷四個環節,其中讓我覺得多餘的第一環節的主角,就是陳髮根。

其二,就是陳髮根一直深埋心底裡的秘密。同時也讓我明白了,這第一環節爲什麼會存在,那麼多人,爲什麼會自殺!

第一個環節中,陳髮根會請參觀者喝茶。雖然當時他精神病未康復,還覺得自己在夢裡,但他本就很愛喝茶,所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倒沒出過什麼亂子。而在進入這個環節之前,領參觀者進來的醫生或者護士,都會叮囑參觀者說,雖然將要見到的病人病情都很輕,但保險起見,對病人的一些要求,儘量滿足,比如他會請你喝茶,你就算不愛喝,也最好喝幾口,讓病人覺得有面子受重視,有利於他的情緒穩定。

於是每一個參觀者,都喝了茶。

茶是上好的武夷巖茶,可這茶裡,是下了藥的。因爲陳髮根是精神病人,所以金院長在往水裡放藥的時候,並沒有特別提防他,被他瞧見了兩次。濃茶本就苦,這點藥味,很難發覺,頂多覺得這茶不怎麼道地。

這藥陳髮根自己也和參觀者一起,和着茶吃下去了。然後和參觀者聊天,聊着聊着,他就覺得有點恍惚,有點迷幻,覺得自己又做起了夢。常常對面的參觀者被護士請走,他還渾然不覺。

至今陳髮根也不知道,這是什麼藥。但是他猜想,這藥物肯定對人的精神有麻痹迷幻的作用,精神病院要搞到這種藥太簡單了,事實上許多的治療藥物,就有這樣的副作用。

吃了這樣的藥,然後在幾小時裡,不斷地被人灌輸說這個世界是場夢,形成了強烈的催眠效果。難怪每一個參觀者在參觀後,都如此堅定地相信自己身在夢中。讓陽明泉困惑不解的參觀者自殺之謎,居然就這樣破解了。

到此,當年的羣體自殺事件,儘管離奇,但總也有了個能讓人信服的解釋。一羣醫護人員在長期和精神病人的深度接觸後,發生了羣體性精神問題,相信自己生活在夢中。爲了讓更多的人“幡然醒悟”,他們設立了參觀病區,並且生怕力度不夠,使用了某種精神類藥物,促使參觀者放下心防,從而在接下來的環節中被催眠,對病人和醫護所言的“生活是場夢”深信不移。於是他們爲了從夢裡醒來,紛紛自殺。

告別陳髮根,我返回上海,一路上我都在發呆。

當年的羣體自殺有了解釋,可是楊展和陽傳良的死呢,怎麼解釋?

我現在明白了,那一天,楊展接到這封信後,爲什麼會長時間的發呆。因爲他想不通,陽傳良爲什麼會自殺。

原本,他以爲自己當年之所以會有如此強烈的自殺慾望,都是受了那一次參觀的影響。於是他把參觀的所有程序,都原原本本地再次在陽傳良的面前演了一遍,果然,陽傳良自殺了。在他的心目中,也許這套程序裡隱藏了某種深度暗示,足以讓經歷的人自殺。

但收到了陳髮根的信之後,他愕然發覺,原來自己漏了最關鍵的一道程序——下藥。

這纔是一切的核心。當年自己之所以會打心眼裡認同一切是場夢,會想自殺,不是因爲紫色的環境,不是因爲看的投影片,不是因爲醫生護士有意無意的明示暗示,不是因爲那些神精病翻來覆去地說一切是場夢……或者說,這些都只是輔助的,如果他沒有在和陳髮根談話的時候喝了下過藥的茶,根本就不會相信什麼關於夢的鬼話!

但是他沒有給陽傳良下藥。他也讓人演了第一個環節,甚至也喝了茶,喝的也是武夷巖茶,但是茶是乾淨的,茶裡沒有藥。

照理說,陽傳良應該完全不被影響纔對。

楊展瞭解陽傳良,他知道陽傳良不是個容易被別人左右自己想法的人,就和他自己一樣。而且陽傳良的性格,又比他要開朗得多。

這樣一個人,爲什麼會在經歷了這樣一個缺失關鍵核心的“惡作劇”之後,自殺呢?

楊展想不通,我更想不通。

而且楊展還緊接着自殺了。

難道說,楊展是想通了陽傳良自殺的理由,所以也跟着自殺了?

有什麼能比看似一步一步走到了最後,卻依然找不出答案更憋屈呢。我已經把所有的線索都釐清,破解了十八年前的秘密,找到了寫信的人,卻還是猜不到陽傳良和楊展爲什麼要自殺。

也許他們突然之間一起發了神經。有一次我在心裡這樣恨恨地罵。

總有些秘密你永遠無法知道,日子還是照樣一天天過去。轉眼間近了年末,再有一個月就是2011年,離傳說中的2012世界末日就剩一年了。哈哈。

午後有陽光,冬日裡的陽光,最暖和不過。

我和樑應物在陝西北路上的一家星巴克喝咖啡,他是我多年老友,有一陣沒見了。

大號的馬克杯裡裝滿了榛果拿鐵,很多糖漿,很厚的奶油。喝一小口,嘴脣周圍就沾滿了白色的奶油,要用舌頭舔一下。奶油在舌面上化開,甜香沁入腹中,一下子吸進的空氣都變得舒緩恬淡了,配着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陽光,再妥貼不過。

“最近有什麼有趣的故事?”樑應物斜靠在小沙發上問我。

這個問題讓我一瞬間有些恍惚。曾經我們經常這樣互問,那時我們對這個世界還充滿了好奇,任何新的發現,新的事件,無論是有解還是無解,都能讓我們津津有味地分析半天。

然而他供職的那個機密部門,雖然可以接觸到全國範圍的特殊事件,但限於內部紀律,無法向外透露,往往他把關鍵部份說得含糊不清,讓我極不過癮,但又沒有辦法,因爲我知道,他說到這樣的程度,已經越界了。

由於我總是不停地遇見這樣那樣的怪事,所以逐漸地變成我說得多,他說得少。隨着他在機構中的地位一點點提高,更多的時候,我是碰到問題去向他求助。

再後來,我也不總把遇見的事情告訴他了。因爲我覺得,他調研這樣那樣的特殊事件,興許早已經焦頭爛額,當興趣變成了工作,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無聊。所以也許他並不是那麼耐煩來聽我的故事呢。

十年前有一天,我說,看看,兩個古怪的少年,在討論古怪的事情。他笑,說你就裝嫩吧,有二十出頭的少年嗎。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兩個常常被誤認作高中生。現在嘛,下巴都被刮青了。

我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在這樣的氣息下,放鬆地聊天了。轉瞬間,舊日的時光浮現在眼前,許許多多的記憶飛舞起來,像是陽光下的灰塵。也像是夢,一夢,十年就過去了。

所以聽見他這麼問,我很高興。原來我們的好奇心都還在啊。於是我就喝着咖啡,對樑應物說起這一年間,我遇見過的古怪事情。

一個多小時後,我停下來,咖啡已經見底了。

“都說完了,就這些?”他說。

“對啊,我嗓子都說幹了。”

“可是,三四月份的時候,你發了個微博,我還記得那句話‘歷史和未來一樣,有着無限的可能性’。我覺得有意思,特地打電話問你。當時你說,是一個自殺的考古學家隨手記在本子上的想法。你還說那本本子上的東西很有意思,等有空了,拿給我看看。這個事情,你怎麼沒提?”

我拍了拍額頭:“啊,我居然把這樁事情忘記講給你聽了。嘿,這件事情的古怪程度,可是更超越了我剛纔說的那兩件事呢。”

於是,我就從陽傳良缺席新聞發佈會說起,說到在下一個新聞發佈會上得知他的死訊,趕去參加追悼會看見的波折,三月二十九日那晚MONTHEBOND餐廳裡的故事和露臺上的縱身一跳,未亡人舒星妤的請託,信的出現和楊展的失常,及至圍繞着武夷山市精神病院的四十七宗自殺事件,和陳髮根的懺悔。

“你說這事奇不奇怪,楊展分明沒有下藥,但是陽傳良卻也自殺了。而楊展知道了自己沒有下藥之後,自己又自殺了。”最後我感嘆道。

樑應物卻沒有答話,而是用一種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

“怎麼了?”我問。

“我腦子有點亂,讓我緩一緩。”他收回目光,望向窗外來來往往的路人。那兒太陽把過往的行人都曬得懶洋洋的,走路的時候,都是慢騰騰地踱步。

我心裡一動。亂?有什麼可亂的,我把事情的經過都說得清楚明白,這種時候說腦子亂,需要一點時間來整理,難道他竟然想到了楊展和陽傳良是爲什麼自殺的嗎?

怎麼可能,我就這麼說一遍他就能猜出來的話,那我算什麼,我一向覺得自己的智力想像力還蠻讚的呢。雖然我也常常覺得,樑應物思路清楚頭腦敏捷,但也沒誇張到這種程度呀。

我心癢難熬,既不願意相信樑應物真有所得,又很想要知道,他到底琢磨出點什麼。就這麼過了幾分鐘,終於忍不住問:“看完風景了沒,你到底想到什麼了?”

他轉回臉,似是還有幾分感慨未散去,卻反問我說:“你先前,爲什麼會把這樁事情忘記說呢?”

“忘了就是忘了,有什麼道理好講的。”

“可是,這件事情離奇詭異的程度,的確勝過了你說的其它事情。而且,這件事情還沒有答案,一般來說,花了很大的力氣卻依然沒有結果,會記得更牢纔對,爲什麼你偏偏忘記了呢。”

被他這麼一說,我也覺得奇怪起來,剛纔竟沒有第一時間記起這件事。但嘴裡卻還硬着,說:“總之就是忘記了,這有什麼好多說的。”

樑應物輕輕搖頭,說:“其實,你在潛意識裡,已經知道答案了。或者說,你至少已經意識到正確的方向。但是那條路通向的是個你不喜歡的地方,所以,你下意識地自我屏蔽了。”

“胡說八道,我怎麼可能已經知道答案呢?”

“因爲你剛纔所說的事情,按照你得到的線索,是可以邏輯推斷出進一步的結果的。我不相信你想不到。只是這個結果……”

“邏輯推出進一步的結果?你是說,楊展和陽傳良爲什麼自殺,能推出來?”

樑應物點頭:“陽傳良死前曾經咬自己的手,很顯然他這時搞不清自己在不在夢裡。”

“但是他咬痛了,還不醒悟?”

“此夢非彼夢,我們只是在夜晚真的做夢時纔沒有痛覺,如果他認爲這人世就是一場夢,會痛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以他的咬手除了證明他仍被‘夢’困擾外,什麼都說明不了。而楊展死前也是一樣,他最後反覆說一切都是虛妄。你想他費盡心思布了這樣一個局,卻對是否要等到最後的結果毫不在意。說明他在行將拋棄生命之時,也只要出口氣就行,並不求完美。這幾乎難以理解,除非他覺得現實的一切是虛妄,沒有意義,所以只要自己心裡舒服了就行。他也是覺得自己在夢裡啊。”

“但是……但是……”我想要反駁,卻說不下去,因爲我已經知道,樑應物的意思是什麼。這的確是邏輯推斷就能簡單推到的東西。

樑應物接着說:“陽傳良沒有吃藥,卻還是認爲這個世界是場夢,自殺了。他不是一個容易被影響的人,那麼他會自殺的原因就只有一個——有其它的證據讓他相信,他真的在夢中。也就是說,一個錯誤的引導,讓他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正如宣傳單上說的,瘋子的想法,有時是天才的想法。楊展在看到信就,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然後楊展也找到了這個世界的確是一場夢的證據,所以他也自殺了?”我喃喃道。

“只有這個答案,這是唯一符合邏輯的答案。但是這個答案太難以讓人接受了,接受這個答案,等於接受有兩個智力超羣的學者,在正常的思維狀態下,判斷出他們所處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其實是一場夢境,然後爲了脫離夢境,毅然自殺;也等於接受我們的這個世界,這間星巴克咖啡館、外面的行人、天上的陽光、你我渡過的幾十年光陰,都是一場夢。你潛意識裡已經意識到了這個答案,但是你把它拋棄了,並且很快不再想這件事,試着將它忘記。這就是爲什麼你剛纔在說到今年碰到的事情時,會把它自動過慮。說到底,這就是人心理系統的一種自我保護。”

“自我保護?爲了不識破一切是場夢嗎?這算什麼,真實版的《駭客帝國》嗎。”

“但也許他們是錯的呢,他們想錯了呢?”樑應物笑笑,只是笑容裡,少了幾分平日裡的鎮定。

“但既然已經談開了,不妨讓我們猜一下,讓他們確認一切是場夢的證據是什麼吧。”他說。

被樑應物點破了迷津,我的頭腦立刻清楚了很多。也許正如他所說的,這一切在我不知不覺中,在我的潛意識裡,早已經想過一遍了。

“陽傳良顯然是在參觀的時候,就想到了什麼。那就必然是平時念茲在茲的事情,只有這種始終在腦海裡盤旋的問題,纔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和‘一切是場夢’的假設起反應。而陽傳良一直惦記的事情,就是那本小本子上的事。”

“是什麼,我可沒看過那本小本子。”樑應物問。

“就是過去的無限可能,不確定的過去。他在典籍記載中和考古發現中,發覺歷史中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這種矛盾,非常難解釋。”

我舉了幾個例子給他聽,聽得樑應物的眉頭立刻就皺了起來。

“所以,陽傳良纔會突發奇想,說如果歷史本身就有許多分支,有多種可能性,和未來一樣是變化的不可確定的,那才能解釋這一切。但是他也就是那麼隨手一寫,因爲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怎麼可能有變化呢。”

說到這裡,我深深吸了口氣。

“但是,如果一切是場夢,就不一樣了啊。”

“是啊,是夢,那就不一樣了。”樑應物嘆息着說。

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夢,常常在夢中,我們也有着夢的記憶。如果說把我們晚上做的夢,看作一個世界,那我們在夢裡的記憶,就是夢中世界的歷史。但是夢是多變的,夢裡的記憶,也是會變化的,常常這一刻覺得自己經歷過這些事情,轉到下一個夢中的場景,又覺得曾經歷過的事情變成了另一副模樣。也就是說,夢中世界的歷史,是變化莫測的。

所以,如果現實世界是一個夢,那麼歷史中的諸多矛盾之處,就可以解釋了。因爲歷史的確是在不停變化的,它可能是這樣的,也可能是那樣的。

可以說,這是陽傳良所能找到的唯一解釋。非此,不足以解開困擾他多年的那些謎團。

“只是,這也僅僅是一個假設,還是一個極違反常理的假設。他怎麼能這樣堅信不移,竟致自殺呢。”我說。

“那是因爲,我們的立場和陽傳良不同吧。對我們來說,這的確只是個假設,完全不能和生命的重量相提並論。但對陽傳良來說,那麼多年來,他每天都在思考這些問題,肯定設想過許許多多的可能性,但是沒有一種能夠完美解答。他對這個謎團下的功夫,瞭解的程度,和我們是不能比的。所以當一個完美解答突然出現的時候,受到的震撼,也是我們比不了的。儘管這個解答太離奇,但對一個十幾二十年來試過幾十幾百種解答未果的人來說,就是唯一的解答,甚至是正確的解答。要知道,學者鑽起牛角尖來,可比普通人要犟多了。”

“屁正確的解答。”我說。

“而且,陽傳良是苦思兩天後才自殺的。如果僅僅是對歷史多種可能性的解答,根本不用想這麼久,這種他平日無時或忘的問題,只要點個醒,立刻就能想明白。或許,他是又找到了其它的證明,進一步確認過,才自殺的。”

“其它的證明?”

“嗯,至少我想,楊展找到的證明,肯定不是什麼歷史有多種可能。”

我想了想,立刻點頭。楊展和陽傳良曾經關係很好,陽傳良又是個很願意把他的難題拿出來和大家討論的人,所以楊展應該知道關於那些歷史謎團。但知道歸知道,他不是研究歷史的,就算猜出來,也不可能對他造成多大的震撼,最可能的態度是和我們一樣,覺得一個假設而已,至於那麼確信,然後自殺嗎?所以對楊展能有觸動的發現,一定是在他本領域的。

也就是物理,負責解釋這個世界的物理學。

或者更精確一點,量子物理。

“楊展收到信之後的當天下午,在上一堂量子物理的基礎課時,中途突然停下,大笑離開,自此就再沒有上過一堂課。如果他找到了什麼證明,必然和他當時講到的東西有關。”我說。

“他當時在講什麼?”樑應物着急地問。

我當即從電話裡找出那個被我採訪過的楊展同事,打過去。他說他也不知道,幫我問一下當時上課的同學。我說請快一點,我急等。

然後我又要了杯咖啡,就這麼和樑應物兩兩相對而坐,一言不發。

半小時後,電話來了。

放下電話,愣了會兒,在樑應物的催促下,纔開口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他在講測不準。”

任何上過大學物理的人,都知道什麼是測不準原理。簡單地說,在微觀粒子層面,你想要知道某個粒子的動量,就不可能知道它的位置,反之亦然。對於確定粒子狀態的這兩個關鍵參數中,你對其中一個測量的精確度越高,對另一個測量的精確度就越低。也就是說,你無法看清楚粒子,在這一級上,世界對我們來說是混沌的。

“測不準?這能讓他想到什麼?”樑應物喃喃自語。

“你……在夢裡,有沒有曾經想要看清楚一件東西過?”

樑應物頓時就變了臉色,愣在那裡。

在夢裡,如果起意想要看清楚某樣東西,那就只一個結果,越想看清,就越看不清楚!

比如在夢裡你和別人打牌,但自己手裡抓着什麼牌,是看不清楚的,即便睜大眼睛拼命地看,這一刻是紅桃五,一恍神,就會變成了黑桃八。夢裡的世界,是經不得細琢磨的。因爲夢畢竟是夢,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而是隨時會變化的,所以你不可能看清楚夢。

但現實世界,竟然也是如此。

你想要觀察這個世界的基本構造時,在最微小的層面,居然也是看不清的。整個世界,是建立在一片模糊之上。

之前從沒有人從這個角度去想,楊展是第一個。他自殺了。

我們對於量子物理,要比對歷史問題了解得多,所以這個“測不準”對我們的震撼,也比“歷史變化”要強烈得多。

而且,我們竟然已經找到了兩個證據。

而楊展和陽傳良,在經歷的最初的震撼和頓悟之後,又找到了多少個其它的證據?

難道說,真如惡作劇裡那個演員的臺詞所說,“你如果真心相信,這是一個夢,那麼這個世界在你的眼裡,就會破綻百出。”

“幸好我們不是學者。”許久之後,樑應物說。

“幸好不是,你就和我一樣,把這事忘了吧。”我說。然後我站起來,出門,走進外面的冬日陽光裡。

是啊,我們不是學者,不像學者那樣容易鑽牛角尖,也沒有什麼困擾多年的謎團。這兩個證明,也只能讓我們疑惑,我們還有能力壓下疑惑,像之前一樣生活,直至正常死去。

但如果我們像陽傳良和楊展一樣,努力地尋找這個世界的其它破綻,找到了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我們會不會自殺?

且住,且住,不如忘卻。

獨自走在長街上,不知哪裡傳來的電臺歌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卻是許多年前,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歌詞正是羅貫中寫在《三國演義》開篇的那首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恍惚間,歲月流淌,由古至今,漫漫長河,萬般故事過心頭。

如在夢中。

第6章 紫色夢境第6章 紫色夢境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3章 變化的歷史第6章 紫色夢境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5章 精神病院連續自殺事件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番外篇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3章 變化的歷史番外篇第2章 赤裸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6章 紫色夢境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6章 紫色夢境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6章 紫色夢境第5章 精神病院連續自殺事件第5章 精神病院連續自殺事件第6章 紫色夢境和本書密切相關的新聞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2章 赤裸番外篇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2章 赤裸和本書密切相關的新聞番外篇第6章 紫色夢境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6章 紫色夢境番外篇第2章 赤裸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3章 變化的歷史第1章 歷史的迷霧番外篇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2章 赤裸第2章 赤裸和本書密切相關的新聞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1章 歷史的迷霧番外篇和本書密切相關的新聞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3章 變化的歷史第2章 赤裸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6章 紫色夢境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2章 赤裸第2章 赤裸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5章 精神病院連續自殺事件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2章 赤裸
第6章 紫色夢境第6章 紫色夢境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3章 變化的歷史第6章 紫色夢境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5章 精神病院連續自殺事件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番外篇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3章 變化的歷史番外篇第2章 赤裸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6章 紫色夢境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6章 紫色夢境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6章 紫色夢境第5章 精神病院連續自殺事件第5章 精神病院連續自殺事件第6章 紫色夢境和本書密切相關的新聞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2章 赤裸番外篇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2章 赤裸和本書密切相關的新聞番外篇第6章 紫色夢境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6章 紫色夢境番外篇第2章 赤裸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3章 變化的歷史第1章 歷史的迷霧番外篇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2章 赤裸第2章 赤裸和本書密切相關的新聞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1章 歷史的迷霧番外篇和本書密切相關的新聞第1章 歷史的迷霧第3章 變化的歷史第2章 赤裸第2章 赤裸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6章 紫色夢境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2章 赤裸第2章 赤裸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4章 一個人的精神病院第5章 精神病院連續自殺事件第8章 無限的破綻第7章 死亡惡作劇第2章 赤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