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宮變

深夜,六王爺府中。他看完信後,長嘆一口氣,隨後將信燃於燭臺,自語道,宮內無兵符,接下來你打算如何做。

勤政殿中,太子正在批閱奏章,天氣漸寒,皇帝與皇后今日一早便出發去了行宮的溫泉療養。

太子妃來到勤政殿中,身邊的侍女提着糕點盒子。太子太過專注,加上太子妃步履輕盈,他並未注意到,她來到身邊。待他回頭,太子妃已站立片刻,他一時失神,隨後欣喜,伸手拉過她的衣衫,她便落座下來。宮外天色大霾,雖是日間,但彷彿昏暗如夜。

六王爺率兵攻入殿內時,並無刀劍之聲,勤政殿被重重包圍,六王爺單身提刀入內。

太子端坐着,身前案几如故,小爐子上還汩汩的冒着蒸汽,杯子裡茶香尚未散盡,他看清了來人,似有些意外,但又似乎情理之中。他看似冷靜的眼神裡,閃過了一絲難以察覺的失落和晦暗。

六王爺看着太子,餘光掃過他身邊的太子妃,開口道,太子,別來無恙。

太子收起了情緒,他開口,六王叔,是你。

六王爺瞥見了他身後的太子妃,太子妃垂着眼睛姿態如常。接着說道,太子勤勉,休沐之日,都不忘在這清冷的勤政殿,幫你父皇分憂。說着,他一邊放下刀,來到了太子跟前,落座下來。

六王爺雖說是太子叔輩,與太子年齡差距不過十四五歲,如今未至不惑,且他生的也清俊,不似其他皇族的肥頭大耳,大腹便便之態。宮中都知道,六王爺與太子其實有些神似,尤其那清風朗月般的個性,如今竟是他擁兵而來,確實令人好生詫異。

太子嘆一口氣,伸手拿布去提了燒開的茶壺,給他斟了一杯茶。六王爺有些意外,他握住茶盞。

太子說道,王叔可是爲我而來?明知父皇今日離宮。

六王爺大笑,太子舉杯飲茶。六王爺說道,我爲這龍椅而來。他指着大殿中間空空如也的帝王寶座,如是說道。

太子望着他,眼神裡有不解不信之色。六王爺說道,此乃戲言,我如今來這,是要你們父子給我下一道旨,給予我的封地更高的自治之權,蓋上這璽印便可。是由你或由你父皇來做,並不重要。

六王爺拿出錦布的卷軸,放到案几上,展開。太子見到了,上面寫着,大意是賜予六王爺在邊陲隴西的封地,能擁有徵稅,土地分配,徵兵,軍隊等的自治權,高度獨立於中央王都。

太子收回目光,他看着六王爺,問道,爲何?

六王爺先大笑,然後正色道,本王的封地,原本就物產貧瘠,人丁不旺,且地處邊陲,流民不斷,王都如今戰事頻繁苛捐雜稅,徵兵如流,本王不似太子,高居廟堂,無甚機會體察萬民疾苦,只願封地內百姓,能多些許亂世中的安寧,且本王子嗣福薄,孤寡一人,無需爲後人積攢,便權當一世逍遙王爺,家財散盡,未嘗不可。

太子仔細聽着,他看着王爺,眼眶漸漸泛紅,等他言罷,太子開口道,王叔,你可知,即便你是爲了黎民,可你擁兵而來可想過,勝算幾何?

六王爺聽他說完,眼神有些顫抖,這孩子,似乎還與過去一般,總有着悲天憫人的一面。

六王爺苦笑一番,伸手握住了劍,說道,劍在我手,太子你亦在我手。

太子垂下眼睛,捏住了衣襟,他的身體變得僵硬起來,太子妃見狀,擡眼看了六王爺。

六王爺開口道,太子,請落印吧。

太子垂着頭不語,此時,六王爺發現,錦布上的字跡,有一點被微微暈染開來,他低頭,發現太子落淚,預感到了什麼,他伸手去握劍。此時,低沉而洪亮的人聲從背後的隔牆傳來,咚咚的腳步聲也隨之而來。

六弟,你好大的膽子!皇帝恢弘的氣勢排山倒海而來,皇后跟在一邊,像是狩獵護崽的母狼一般,機警盯着六王爺,隨時準備撲身而來。

太子似乎無法面對這一切,他垂頭埋在陰影裡,身姿僵硬,太子妃在身後也無甚神情。

六王爺握住劍,起身笑道,皇兄,何出此言,當年皇兄能登上這寶座,手裡的髒污,六弟可是望塵莫及。

皇帝不屑,皇后一旁譏諷道,六弟你到底還是閒散王爺做慣了,你可覺得,叛亂之事,當真如此輕率?這諾大皇城,你那區區兵力,何以長驅直入?今日,你倒真是給了本宮一個甕中捉鱉的機會!

六王爺冷笑道,封皇后手段高明,天下還有誰人不知嗎?不然,這最不善爭競的太子鄒晚,何以能穩坐王儲之位?

皇后氣道,你這逆臣賊子,太子如何,何須你多評判!

皇帝攔下皇后,對着六王爺開口道,六弟,朕好奇,你覺得,你如何能走得出這皇城?

六王爺沉靜下來,思忖片刻後,他開口道,我自是有備而來。不知皇兄可還記得,那一枚十六年前的兵符,一邊說着,他一邊示意自己腰間的錦囊。

皇后臉色駭然,轉身看着皇帝,緊緊拉住了他的袖口。皇帝倒是一臉沉穩,太子妃擡眼看了帝后一眼。

皇帝假意疑惑道,哦 是嗎?莫非六弟知曉其下落?

六王爺笑道,若非兵符重現人間,我也不敢如此冒險,不遠千里來到這闊別已久的王都。

皇后神色緊張,皇帝握住她有些發抖的手,藏到自己袖袍中,開口道,那六弟不妨讓我看看。

六王爺護住錦囊,說道,兵符如今並不在我身上,若皇兄真有意,不如爲六弟落印,待六弟迴歸封地,必將兵符獻上。

皇帝哈哈大笑,笑聲響徹着勤政殿,衆人屏息。皇帝坐到了龍椅上,他拿起玉璽,看了看,對着六王爺道,六弟的意思是,沒有這道聖旨,便見不到兵符?

六王爺走到皇帝座下,身姿挺拔,持劍開口道,當然,如若皇兄覺得,可以直接讓六弟殞命龍椅前,六弟倒也無妨。只不過,擁有兵符之人的要求,恐怕不會比六弟求旨容易。

皇帝冷靜下來,他盯着六王爺,六王爺依舊有些玩世不恭之姿態,把玩着手中的劍。

皇后走上前去,環視六王爺,開口道,六弟,僅憑一張嘴,就憑空生出個兵符,本宮倒是佩服你的急智。

然後走到太子身邊,伸手觸碰太子發冷的臉,擔憂的看着他,輕聲喚道,晚兒?晚兒?

六王爺解下錦囊,扔向太子,開口道,那便看看。

太子回過神來,皇后撿起錦囊,拆開,裡面是一段玉髓。她皺起眉,似是回憶着什麼。皇帝看過來,皇后回頭,給了一個肯定的眼神。

皇帝拍案,看着六王爺,像是蒼鷹俯視着獵物,帝王對於人性敏銳的嗅覺,讓整個勤政殿籠罩在一種山雨欲來之感中。

此時太子妃忽然起身,因爲跪坐太久,她踉蹌一下,撞倒了未熄火的爐子上的茶壺,噝啦一聲,爐子燙紅了她的手臂,她不禁低聲叫喊了一下。太子立時起身,走上前去拉過她查看傷勢,一邊喊宮人過來。

皇后拿着錦囊走到皇帝身邊,將玉髓放到他面前。

太子妃瞥見六王爺,他也朝這邊看過來。太子妃示意他,自己和太子在這。宮人們慌亂的開始走動,取膏藥的,端水盆的,拿紗布的,請太醫的。

六王爺思忖一會兒,便快速悄步走到太子身邊,未等他反應,反手扣住他,拔掉劍鞘,舉劍抵在他頸間。

宮人們退後尖叫,水盆哐當落地。皇后見狀要衝上去,被皇帝攔下,侍衛拔刀團團圍住六王爺。

太子妃被撞倒在地,也被圍在了六王爺身邊。

太子倒沒有驚慌之色,他只是有些擔憂的看着太子妃,皇后上前來,指着他說道,老六,你怎能能對太子動手,他可是你最喜歡的侄兒啊。

皇帝走上前來,攔開侍衛,扶住皇后,說道,老六,你快放了太子,這印,朕蓋了便是。

六王爺看着身前的太子,冷笑道,皇兄,其實你知不知道,太子就像籠中鳥,他並不適合這王宮,也不適合這龍椅。

皇后尖聲道,你胡說!太子帝王之相,你有何資格論斷!

皇帝有些不快,他開口,太子人中龍鳳,過去你也與太子甚好,到底受誰蠱惑,不僅叛亂,還挾持太子。

六王爺開口道,也罷,我都走到這一步了,晚兒無錯,錯在他是太子。

皇后返身回去,拿起玉璽便往錦布上蓋,然後拿到他跟前,急切的說道,老六,你拿着,你快放了太子!

六王爺看着她切切的慌亂的模樣,人人都知,封氏唯一軟肋便是太子,沒想到,她因太子被擄,會如此失態失去心神。六王爺一瞬間有些晃神,這時,侍衛成均趁機繞道身後,奪過他的劍,擒住他的雙臂,推開太子,侍衛們一起上來,將他死死扣住。

太子妃隨後也被扶起,她看着被抓住的六王爺,漠然中有些憂慮之色,六王爺看了她一眼,目光未做停留。

皇后抱住太子,太子低聲安慰她自己無事,皇帝看着六王爺,開口道,下入死牢。

夜間,皇后細細思忖,似乎在封妃大典之後,皇宮便遇到了諸多不利,且太子妃都在場,莫非這些事,與太子妃有關?

她回憶起當初說起太子立妃之事,原本自己主張立封靈爲妃,但大臣力薦與明國聯姻,皇帝也更傾心於明國,故而妥協於前朝。如今想來這太子妃的背後是否藏着更大的秘密,那麼放任她在太子妃殿,豈不是日後更有危機重重?

次日,封靈一早便入宮跑去見皇后。她鬧着要見太子,因爲聽聞昨天勤政殿之事,她擔憂的一夜未睡,神色憔悴。太子到了皇后宮殿,封靈便哭着抱住太子不肯撒手。

太子妃也過來請安,封靈不喜,賭氣坐在一旁。

太子妃手臂因昨日燙傷而纏着紗布,太子憂心。皇后開口道,本宮身體不適,你們都先退下。太子妃你先留下,本宮有話要問你。

皇后殿中,太子妃跪於皇后面前。皇后問道,本宮問你,你對太子可有半分情意?

太子妃垂頭未語。皇后摔了花瓶,低聲喝道,明國可是這樣教誨公主?爲何不答?

太子妃沉默着,依舊沒有回答。殿中安靜的能聽到針掉落的聲音,皇后盯着她那淡漠如常的臉,接着說道,無妨那本宮便分析一下。因你的緣故,太子在祈福時遇襲,昨日叛亂之時你也恰好在場,聽聞中秋之夜,有人夜入太子妃殿,最後你向太子要人平息此事。這一樁樁一件件,我想要問問太子妃,如何向本宮解釋?

太子妃擡眼,望着皇后開口道,不知道。

皇后氣惱,接着說道,昨日你被燙傷是否也是刻意爲之?倘若太子昨日有半分差池,你便早已身首異處了!太子妃!皇后俯下身盯着她,一半威脅一半告誡。

你與六王爺是否相識?她抓住她的手腕捏的發青問道。太子妃搖搖頭。

想來昨日你是想讓自己成爲人質,幫助六王爺逃走吧?皇后往下加大了力度,她的紗布開始滲血,她咬牙忍着搖頭。

阿蓮在一旁,看着這些臉色泛白。

太子情重,爲你捨身,你如何能害他!皇后又氣又惱,她漲紅着眼睛死死的盯着太子妃。

阿蓮撲通一下跪下,磕頭道,皇后娘娘息怒!太子妃性情內斂,身嬌體弱,想必昨日也是嚇壞了,望娘娘饒恕!阿蓮咚咚地接連磕頭。

皇后見後慢慢的放下手,太子妃的袖口早已染紅一片。

見她沒有反抗,一如往常的寡言與溫馴,皇后的氣也消了一些。

這時皇帝來到了這裡,他看到跪在地上的太子妃,走近她,俯身下來,看着她問道,明國公主,倒未曾聽公主說起過明國之事。一邊他從腰間取下了錦囊,拿出玉髓到她面前問道,這是何物,太子妃可曾見過?

太子妃擡眼看了玉髓,神色一變,但很快恢復了淡漠,搖搖頭。皇帝捕捉到了她的異樣,收起玉髓,起身冷笑道,昨日太子妃應當見過吧?

太子妃答道,昨日見過。

皇帝回身,你究竟是何人?他如鷹隼般的目光讓太子妃心裡一驚,她未回答,阿蓮開口道,陛下 太子妃乃明國公主,此事千真萬確呀!

皇帝回頭看了一眼阿蓮,然後接着問道,明國曆來與我朝虛與委蛇,老六在邊境與外邦相交甚密,這宮變發生在封妃大典三月後,如此巧合,太子妃如若你不開口,那麼就算你是明國公主,也要和那逆臣賊子六王爺一起關入死牢 !

太子妃沒有說話,她的袖口開始滴血,臉色變得蒼白,阿蓮見狀深感大事不妙,俯身跪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

第三章 宮變第一章 封妃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潛逃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潛逃第一章 封妃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潛逃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潛逃第四章 回憶第一章 封妃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潛逃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潛逃第一章 封妃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一章 封妃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一章 封妃第一章 封妃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二章 遇襲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三章 宮變第三章 宮變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三章 宮變第三章 宮變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回憶第三章 宮變
第三章 宮變第一章 封妃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潛逃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潛逃第一章 封妃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潛逃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潛逃第四章 回憶第一章 封妃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潛逃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潛逃第一章 封妃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一章 封妃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一章 封妃第一章 封妃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潛逃第三章 宮變第二章 遇襲第二章 遇襲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三章 宮變第三章 宮變第二章 遇襲第四章 回憶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二章 遇襲第三章 宮變第三章 宮變第一章 封妃第四章 回憶第四章 回憶第三章 宮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