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斯維爾德洛夫

在蘇俄中央委員會內,沉默寡言的捷爾任斯基難得主動開口,不過在眼前這個排排坐吃果果的關鍵時刻,這廝一張嘴差點沒把烏里揚諾夫給氣暈過去,蘇俄中央委員會主席鼻子裡哼了一聲,臉色鐵青沒有說話。?

這邊托洛茨基忍不住道,“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你反映的這個情況我倒是不太清楚,斯維爾德洛夫同志,你是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又分管組織工作,你瞭解捷爾任斯基說的這個情況麼?”?

在座的蘇俄中央委員們的視線都轉到了斯維爾德洛夫身上,緊緊注視着這位在蘇俄中央委員會內以組織能力強,對幹部和人事安排最熟悉的中央委員,捷爾任斯基在烏里揚諾夫同志面前,在蘇俄中央委員會的前途,都維繫在斯維爾德洛夫的回答上了。?

烏里揚諾夫轉過身,一臉嚴肅的望着自己最信任的親密戰友,只要斯維爾德洛夫嘴裡蹦出半個對捷爾任斯基不利的回答,烏里揚諾夫就打算給契卡換一個領導人了。?

再好的鷹犬,如果掌握在自己的反對派和競爭者的手裡,那麼就會成爲埋藏在自己身邊的定時炸彈,絕對不能容忍,一想到自己對契卡和捷爾任斯基的信任以及縱容,烏里揚諾夫心裡就隱隱作痛,如果捷爾任斯基真的約瑟夫私下有勾結,那麼這兩個人都不能再用,這對布爾什維克黨的損失將非常大。?

代價大到可能現在羸弱的蘇俄中央都未必承受得起,烏里揚諾夫的視線在斯維爾德洛夫和捷爾任斯基臉上來回轉,心裡卻希望斯維爾德洛夫說的話不會把捷爾任斯基打入深淵。?

雅可夫·米哈依諾維奇·斯維爾德洛夫,於1885年俄歷5月23日(公曆6月4日)誕生在下諾夫哥羅德(現在的高爾基市)一戶破產的手工業家庭裡。[]在蘇俄中央委員會裡,33歲的斯維爾德洛夫是年輕而位高權重的一位中央委員。?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工人運動正在興起,因此,斯維爾德洛夫很小的時候,就受到革命的影響,憧憬着投身於革命鬥爭,以剷除周圍那些專橫的、不公平的現象,1900年當雅·米·斯維爾德洛夫15歲時,由於他母親病逝,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爲分擔家庭的重擔而外出謀生,先後在堪那文諾和奇斯托波利作過藥店的學徒。?

1901年在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髮展的形勢下,斯維爾德洛夫回到了家鄉投入了運動,併成了社會民主工黨的地下黨員。列寧創辦《火星報》後,他就把《火星報》的宗旨當作自己的箴言,用以指導自己的實踐。因此,他的活動曾受到《火星報》的關注和讚許。?

1901年12月20日《火星報》曾報道說:“這位尚不滿16歲的少年革命家首次在布爾什維克隊伍中知名”。斯維爾德洛夫受下諾夫哥羅德和梭爾莫沃黨組織的委託設立了一個秘密印刷所。1902年春爲受監視的大學生柳里科夫的犧牲,組織了幾百名工人蔘加的政治示威。?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以後,他爲維護烏里揚諾夫的綱領和布爾什維克的組織原則而鬥爭,在短短的幾年裡他曾被沙皇當局多次監禁,經受了戰鬥的洗禮,在鬥爭中他逐漸成長起來。?

1905年俄國爆發了革命,這年年底,21歲的斯維爾德洛夫被派往烏拉爾地區,加強那裡的工作,以便促使黨的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由於他的出色的活動,不僅使葉卡特林堡委員會的組織和宣傳工作迅速改觀,而且他自己也成了那裡工人所熟悉的組織者和演說家。?

烏里揚諾夫對斯維爾德洛夫的初期革命活動和他的獻身精神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說當他還是一個青年時,“就全心全意地從事革命了”。?

斯維爾德洛夫這廝也是個堅韌不饒的傢伙,在沙皇時代長期的地下秘密工作中,先後十四次被捕,有十二年是在監獄和流放地渡過的。?

雅科夫。米哈依諾維奇。斯維爾德洛夫的組織能力極強,這廝在十月革命期間八方聯絡,是他保證烏里揚諾夫的路線貫徹到全俄,讓各地蘇維埃統一行動。?

革命成功後這廝擔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是蘇俄第一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在蘇俄中央委員會內,斯維爾德洛夫幾乎能排到前三的位置,至少不會低於前五,無論是遠在察裡津的約瑟夫還是近在跟前的捷爾任斯基,在黨內的地位都遠不如這廝。?

在王庚前世,1918年8月列寧遇刺後由斯維爾德洛夫親自實踐“紅色恐怖”的方針,1919年斯維爾德洛夫突然去世後,蘇聯全體領導人大爲悲痛,列寧在蘇維埃大會說:“斯維爾德洛夫不在了,對蘇維埃來說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我們以後要另外組織一個幾十人的機構才能完成他一個人的工作”。?

當然,在這個時空的1918年,烏里揚諾夫還沒有遇刺,甚至未必還會遇刺,而我們年輕的斯維爾德洛夫同志,更不會在青黴素的庇護下淪陷在西班牙流感的魔爪裡。?

事實上,1918年3月斯維爾德洛夫已經得過一次西班牙流感並在青黴素的幫助下康復,而痊癒後這廝體內西班牙流感抗體的存在,多數情況下西班牙流感將不會再對烏里揚諾夫這位親密戰友形成新的威脅。?

見衆人的目光注視着自己,捷爾任斯基緊抿着嘴不吭氣,望着眼神中卻透着一絲希冀,斯維爾德洛夫撓了撓腦袋,有點爲難的道,?

“捷爾任斯基同志掌握的情況,我也有所瞭解,安德烈。謝爾蓋耶維奇。布勃諾夫同志是一位優秀的黨的幹部,早年布勃諾夫同志在莫斯科、下諾夫哥羅德、彼得堡、薩馬拉等城市做黨的工作時,我和他有過多次接觸,這是一位工作能力很強的領導人。”?

“斯維爾德洛夫同志,大家現在關心的是,布勃諾夫是否能勝任一個地區的軍事領導人的崗位,他和烏克蘭出身的那些優秀的紅軍將領,比如伏羅希洛夫和切爾納溫這樣的同志,是否能合得來,有沒有心存芥蒂或者結有宿怨,以至於得不到這些烏克蘭紅軍將領的支持?”?

托洛茨基顯然把話題扯回了要害,都什麼時候了可沒工夫聽斯維爾德洛夫談他自己和布勃諾夫的交往以及早期經歷,午夜12點前要決定的事情太多,烏法聯軍要是喂不飽,明天蘇俄紅軍和工人糾察隊就該豁出命準備保衛莫斯科了。?

其實斯維爾德洛夫和布勃諾夫這倆人都是領導十月武裝起義的革命軍事總部成員,在十月革命期間可謂配合的相得益彰加深了彼此的瞭解,當然,斯維爾德洛夫的黨內地位和中央委員會內的排名比布勃諾夫要高的多。?

十月革命勝利後,布勃諾夫雖然被選爲中央委員,擔任的不過是彼得堡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市火車站政委這樣的職務,而斯維爾德洛夫早在1917年4月的黨的全會上,就和烏里揚諾夫一起成爲代表大會五人主席團成員,並連選爲中央委員,負責中央書記處和組織工作。?

十月革命後,在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斯維爾德洛夫被選爲蘇維埃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成員。1917年11月8日(公曆11月21日)當選爲蘇維埃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至於斯維爾德洛夫和約瑟夫同志的交集,則是因爲斯維爾德洛夫參加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在會上作了組織工作報告,之後,在1917年8月,他與約瑟夫一起被選入中央核心組。接着呢,又和捷爾任斯基等組成組織局。?

所以約瑟夫同志也好,捷爾任斯基也好,其實和斯維爾德洛夫的關係比跟黨的領袖烏里揚諾夫要更緊密一些,因此,當今天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趁着烏里揚諾夫被察裡津的挑戰氣暈了頭的功夫,提出用布勃諾夫替換約瑟夫的建議時。?

捷爾任斯基雖然最後一個發言,卻硬着頭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些都有之前的淵源在裡頭攪合,當然,未必能算是捷爾任斯基和察裡津以及約瑟夫同志私下有了溝通或者默契,只能算是就事論事提出的中肯看法。?

實際卻卻提醒着斯維爾德洛夫,這布勃洛夫在蘇俄中央委員會內,那可是托洛茨基的支持者,怎麼能輕易讓他在察裡津上位,更何況,本來布勃諾夫在主持烏克蘭的工作時,就和伏羅希洛夫他們鬧的不可開交。?

斯維爾德洛夫當然看得出來,約瑟夫同志在察裡津取得的一些成績,加上他個人的自我膨脹的催化,導致約瑟夫趁着蘇俄紅軍在烏法戰役的慘敗,妄圖挑起一場對蘇俄中央的質疑,並給烏里揚諾夫和蘇俄中央的權威帶來了巨大挑戰。?

不過斯維爾德洛夫長期搞組織工作,知道在這個危急困難的關頭,蘇俄中央委員會能維持團結是第一選擇,不能維持團結,要分裂,也要講究策略,不能隨便就把競爭者的人給扶上了位,比如,用布勃諾夫取代約瑟夫,這辦法顯然對烏里揚諾夫和斯維爾德洛夫一派來說,不是個好辦法。?

“那我就直說了,布勃諾夫同志的能力很強,但和烏克蘭地方部隊將領的配合協調上,的確有些問題,我覺得就算要調整察裡津和南方面軍的領導層,布勃諾夫同志不是個最佳的人選!”?

斯維爾德洛夫言簡意賅的一句話,封死了蘇俄中央委員安德烈。謝爾蓋耶維奇。布勃諾夫在察裡津和南方面軍上位的可能。?

第627章 到時候上哪哭去?(中)第809章 悍馬無敵第747章 包抄後路(三)第642章 小算盤都會打(中)第78章 欠餉的問題怎麼辦?第583章 可不是省油的燈(上)第687章 潛力還是很大的(三)第155章 保定三期四大天王第885章 全身而退的機會第113章 姍姍來遲的陸眉第962章 坦誠的對話2第448章 塵歸塵土歸途第753章 光榮的騎兵軍(一)第718章 傷亡絕輕不了(二)第242章 展望和當下第765章 兔子急了(一)第776章 把空城計唱好(四)第632章 察言觀色(中)第六百七十章 二局勢頗爲慘烈第605章 擺開了陣勢(上)第六百零七章 上滴水不漏第891章 炸橋怎麼行!第623章 任務艱鉅(下)第789章 小-磯國昭(五)第966章 騰籠換鳥的設想2第972章 一切爲了和平?第13章 第一桶金第151章 兵強馬壯第578章 鐵三角開打(上)第169章 眼花繚亂的任命第677章 主力在此!(五)第六百六十九章 二決戰的地點選擇第349章 不謀而合的葉戈羅夫第781章 更好的選擇(二)第268章 東線聯軍司令部第787章 短兵相接大戰起(一)第323章 紮下口袋殺個回馬槍第448章 塵歸塵土歸途第527章 斯維爾德洛夫的計劃第224章 日本內閣的煩惱第636章 又有什麼幺蛾子(下)第213章 喜憂參半的協約國第456章 進退兩難的選擇第741章 心放下了一半(三)第782章 奠定了成功的基礎(二)第9章 我們全家爲您祈禱第712章 再不跑就遲了(四)第483章 約瑟夫的野望第464章 進退兩難的葉戈羅夫第646章 軍事過硬(中)第143章 供不應求的軍火生產第740章 到處都是夜襲(一)第661章 幾乎全軍覆沒(下)第920章 混成旅團的組建第303章 樹倒猢猻散第738章 功夫在城外(一)第175章 目標外蒙古第1章 號外!號外!第902章 都知道兵貴神速第七百四十三章 三來回踢皮球第798章 凱特爾來了(一)第698章 勇者勝(四)第589章 一個籬笆三個樁(下)第770章 一分汗水一分收穫(六)第710章 集中火力!(二)第329章 嚴陣以待等君入甕第35章 廢紙也會變美鈔第715章 又驚又喜(一)第754章 韃靼枷鎖(一)第111章 伸手拉兄弟一把第292章 夜空中的眼睛第36章 一錘定音第793章 山下主動請纓(二)第196章 張作霖也投了中央第708章 令人咋舌的戰果(四)第437章 大家都在迂迴第43章 瞧着真挺般配第658章 戈林的性格(上)第293章 心急吃不着熱豆腐第40章 做好人可不容易第377章 孤獨的騎士第356章 日本騎兵的野望第294章 增援刻不容緩第361章 蘇俄第五集團軍覆滅第41章 薇薇安.諾頓.格魯第675章 殺雞儆猴(一)第778章 不佔優勢的炮兵(一)第680章 誰贏還不好說(二)第654章 誇張的數據(上)第701章 還有這份閒心?(三)第778章 側翼迂迴戰術(三)第358章 金蟬脫殼之計第479章 察裡津何去何從第594章 撂挑子不幹?(上)第107章 兵不厭詐第200章 一觸即發的東線第794章 進退有點兩難(一)第291章 大仗還在後頭第628章 怎麼面對父老鄉親(上)第205章 箭在弦上
第627章 到時候上哪哭去?(中)第809章 悍馬無敵第747章 包抄後路(三)第642章 小算盤都會打(中)第78章 欠餉的問題怎麼辦?第583章 可不是省油的燈(上)第687章 潛力還是很大的(三)第155章 保定三期四大天王第885章 全身而退的機會第113章 姍姍來遲的陸眉第962章 坦誠的對話2第448章 塵歸塵土歸途第753章 光榮的騎兵軍(一)第718章 傷亡絕輕不了(二)第242章 展望和當下第765章 兔子急了(一)第776章 把空城計唱好(四)第632章 察言觀色(中)第六百七十章 二局勢頗爲慘烈第605章 擺開了陣勢(上)第六百零七章 上滴水不漏第891章 炸橋怎麼行!第623章 任務艱鉅(下)第789章 小-磯國昭(五)第966章 騰籠換鳥的設想2第972章 一切爲了和平?第13章 第一桶金第151章 兵強馬壯第578章 鐵三角開打(上)第169章 眼花繚亂的任命第677章 主力在此!(五)第六百六十九章 二決戰的地點選擇第349章 不謀而合的葉戈羅夫第781章 更好的選擇(二)第268章 東線聯軍司令部第787章 短兵相接大戰起(一)第323章 紮下口袋殺個回馬槍第448章 塵歸塵土歸途第527章 斯維爾德洛夫的計劃第224章 日本內閣的煩惱第636章 又有什麼幺蛾子(下)第213章 喜憂參半的協約國第456章 進退兩難的選擇第741章 心放下了一半(三)第782章 奠定了成功的基礎(二)第9章 我們全家爲您祈禱第712章 再不跑就遲了(四)第483章 約瑟夫的野望第464章 進退兩難的葉戈羅夫第646章 軍事過硬(中)第143章 供不應求的軍火生產第740章 到處都是夜襲(一)第661章 幾乎全軍覆沒(下)第920章 混成旅團的組建第303章 樹倒猢猻散第738章 功夫在城外(一)第175章 目標外蒙古第1章 號外!號外!第902章 都知道兵貴神速第七百四十三章 三來回踢皮球第798章 凱特爾來了(一)第698章 勇者勝(四)第589章 一個籬笆三個樁(下)第770章 一分汗水一分收穫(六)第710章 集中火力!(二)第329章 嚴陣以待等君入甕第35章 廢紙也會變美鈔第715章 又驚又喜(一)第754章 韃靼枷鎖(一)第111章 伸手拉兄弟一把第292章 夜空中的眼睛第36章 一錘定音第793章 山下主動請纓(二)第196章 張作霖也投了中央第708章 令人咋舌的戰果(四)第437章 大家都在迂迴第43章 瞧着真挺般配第658章 戈林的性格(上)第293章 心急吃不着熱豆腐第40章 做好人可不容易第377章 孤獨的騎士第356章 日本騎兵的野望第294章 增援刻不容緩第361章 蘇俄第五集團軍覆滅第41章 薇薇安.諾頓.格魯第675章 殺雞儆猴(一)第778章 不佔優勢的炮兵(一)第680章 誰贏還不好說(二)第654章 誇張的數據(上)第701章 還有這份閒心?(三)第778章 側翼迂迴戰術(三)第358章 金蟬脫殼之計第479章 察裡津何去何從第594章 撂挑子不幹?(上)第107章 兵不厭詐第200章 一觸即發的東線第794章 進退有點兩難(一)第291章 大仗還在後頭第628章 怎麼面對父老鄉親(上)第205章 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