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番外之翊淵&晞光(一)

晞光的名字, 是祖父爲她取的。

父親告訴她,她出生的時候,正是黎明, 朝陽的第一道光線照進了張家的庭院。因爲上頭已經有了三個兄長, 族房至她這一輩, 生的也都是兒子, 祖父得知生了個孫女, 認爲補全“好”字,於門庭是爲福氣,很是欣喜, 便以朝陽爲她起名晞光。

張家是北方著名的高姓大族,從前朝起, 先祖便累世爲官。書香門第, 源遠流長。至晞光祖父張時雍, 生前官至禮尚,加封上柱國, 受先帝遺囑,協裴相輔佐當年還不過七歲的幼帝,可謂榮顯至極,卻不想朝榮暮落,到了十幾年後的今日, 張家竟會面臨如今此等進退維谷的尷尬處境。

兩年之前, 祖父因受都察院都左御史結黨風波的牽累, 無奈被迫稱病, 上書致仕。歸家後, 祖父心結始終難解,加上本就年老體衰, 身體漸漸壞了下去,就在數月之前,溘然辭世。

祖父致仕之時,爲感念他多年輔政之功,一道聖旨,當年十四歲的晞光,被定爲了大魏未來的皇后。原定兩年之後,待皇帝年滿十八,二人再行大婚之禮,婚期原本迫近在即了,不想這個時候,祖父辭世,十六歲的晞光要爲祖父守孝一年,婚事也就耽擱了下來。

祖父喪禮,皇帝雖未親自弔唁,卻派了使者前來,爲祖父追封榮銜,賜下諡號,身後之事,自然還是榮哀至極。

但晞光的父親張銘,卻誠惶誠恐,日夜不寧。

晞光知道,父親感到恐懼。

從兩年前起,祖父致仕歸家,自己成爲大魏未來的皇后之後,這種恐懼,便如影隨形,一直伴隨着丁憂在家的父親。

和祖父相比,父親的仕途,顯得平淡了許多。他生性淡薄,不求榮達,丁憂之前,官也就只做到了太常寺少卿,日常負責朝廷的各種祭祀、禮樂之事而已。

那個皇帝,如今也才十八歲,卻已親政四年,從兩年前起,攝政的裴相出京就藩關外之後,他不但完全把控了朝事,且日益積威,令朝臣不敢有半分輕視。

父親的這種恐懼,便是來源於自己這個未曾謀面的未婚夫,當今的皇帝。

父親知道,祖父已經見惡於皇帝。自己的這個“皇后”之位,於張家和自己,或許也是一個隱患,而非外頭那些不知情之人所羨的那樣,是件光耀門楣的榮光之事。

晞光的祖父,身居高位,一生爲官謹慎,不想到了最後,還是栽在了自己的一個得意學生手裡。

那個學生,便是當時的都察院都左御史楊松,因與一政敵不和,爲了扳倒對手,暗中奔走,聯合多人,一道在皇帝面前彈劾對手。

那個被彈劾的,後來罪狀確證,被革職問罪,但楊松還沒來得及慶賀,接着就也以私下結黨之罪,被人告到了皇帝面前,遭到發難,證據確鑿,甚至列出詳單,上有某年某月某日某刻,於何地,何人蔘與,竟無一遺漏。

這些彈劾,隱隱也牽涉到了晞光的祖父,稱楊松暗中奔走之時,曾不止一次向人暗示,此亦爲恩師之意。

裴相雖攝政多年,是爲首輔,但那時候,因他三疏,朝臣都已看出了裴相的去意。

一旦裴相離朝,無論從資歷還是威望來說,祖父便是延升而上的當朝不二重臣。

楊松和晞光祖父淵源不淺,極得後者賞識,朝臣人人都知。便是因此緣故,那些人才會被楊松說動,願意追隨。

皇帝當時沒有親自發落,而是將彈劾楊松一黨,包括質疑他本人在內的所有奏摺,全部轉給了晞光祖父,命他全權處置。

祖父爲政保守,固執己見,而這幾年間,皇帝就軍國之事,卻開始慢慢顯露出了銳意變革的一些想法。

這兩年,在皇帝親政之後,隨着裴相漸漸放權,少年皇帝和祖父這個老輔臣之間的裂痕,其實也在日益見深。

謹慎了一輩子的祖父,最終還是一朝不察,栽在自己得意門生的身上。

或者說,是栽在了那個十六歲的少年皇帝的手裡。

後來,晞光也聽到了一種說法,說皇帝其實早就得了密報,知楊松爲扳倒政敵,擅以晞光祖父之名暗中奔走結黨,但皇帝卻隱忍不發,等到最後一刻,纔將事情轉到自己祖父的手上,還美其名曰由他全權處置。

心機之深沉,可見一斑。

祖父也是到了那時,才徹底明白了過來。

當年那個不過七歲登基的幼帝,如今真的長大了。連裴相也要退出,以避免掣肘之嫌,何況是自己?

皇帝不再需要裴相,更不再需要自己了。

那個舊的時代,徹底過去了。

晞光至今記得清楚,那一夜,祖父書房裡的燈火,徹夜不息。

次日,祖父上折,建議將此事交由大理寺查辦,該當如何,便如何定罪。隨後,祖父便以病上書致仕。

皇帝准奏。不久,一道聖旨,晞光成了未來的皇后。

她需爲祖父守喪一年,故原本定好的大婚之期,也將延遲推後。

……

晞光幾位已出仕的兄長,因了祖父去世,和父親張銘一樣,皆丁憂。

她那兩個年長的兄長,皆走科舉而出仕,丁憂之前,都在遠離京城的偏遠之地做着小官。

這是祖父從前的意思。祖父自己雖地位顯達,但宗族之中,卻沒有身居顯位之人。

他惜名了一輩子,不願被人詬病自己借權勢提拔張家子弟,卻不想臨了,栽在了一個他曾極爲看重的得意門生手裡,不可謂不是諷刺。

祖父的喪禮,已經過去了三個月,幾個兄長都已先回了老家。晞光因未來皇后的特殊身份,如今還留在京中的宅邸裡,父親伴她在京。

晞光美貌出衆,從小受家風薰陶,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又得家人寵愛,唯一遺憾,便是母親早年去世,但二孃性情溫柔,視她如同己出,她與妾母感情極好,故也無身世之嘆,原本性子極其開朗活潑,整日愛笑,只這兩年,感家中變故,這才笑容不復,慢慢沉靜了下來。

父親身體本就不是很好,最近因爲操辦喪事,加上憂思過重,前些時日,染了風寒,一直沒有痊癒。

這晚上,她和二孃一道,將煎好的藥送至書房,服侍父親吃了,望着父親愁眉不展的模樣,極是心疼,忍不住道:“爹爹,女兒知爹爹心歸田園,何不離京歸鄉?從今往後,便是種豆南山,也勝過如此被困京城,終日不得開懷。”

張銘搖了搖頭:“你爲大魏日後的皇后,如此身份,爹怎能帶你出京?”

晞光垂眸半晌,終於鼓起勇氣道:“爹爹,女兒也知道,皇帝表面上客客氣氣,實則不喜咱們家,都是做給別人看而已。別人都羨我,我卻不稀罕那個皇后之位,有什麼好的!他便是真娶了我,日後只要存心,隨便一個什麼理由便能廢了我。祖父爲朝廷效耘了大半輩子,對皇帝忠心耿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皇帝卻是如何待他?最後落得個如此下場,我想起便覺心寒。我料皇帝也並無真心要立我爲後,當初想必也是另有所想,趁如今這機會,爹爹何不上折,就說國不可一日無後,不能叫他因我而耽擱了國事?說不定他正盼爹你如此開口呢。等應了,那時我便陪爹回老家,種瓜種豆,再無煩心之事,豈不比如今這樣日日擔心要來的好?”

二孃沒想到她如此大膽,睜大眼睛,吃驚地看着她。

張銘微微一怔,看向女兒。

晞光剛滿十六,正是女孩兒一生最爲美好的碧玉之年。前幾日除去熱孝,但依舊着白,素衣襯的她愈發明眸皓齒,玉腕賽雪,宛如一朵初綻的嬌蕾。

她睜大一雙眼睛,直直地看了過來。

“爹爹如此看我作甚?女兒說的不對?”

晞光並不懼,反問了一句。

家中這個唯一的女兒,從小如珠如玉地養着,以致於被寵的如此大膽,連這種話也敢說。

宮中那個年輕的皇帝,宏博而賢明,但鐵腕卻絲毫不遜當年先帝,甚至,比起先帝的威刑肅物,他更爲隱忍深沉。

有時想着,倘若當初自己父親沒有識時務地主動上書致仕,如今會是什麼下場,猶未可知,想多了,甚至叫人不寒而慄。

張銘皺眉叱道:“這話也是你能說的?不許胡說八道!”

他對這個女兒極其疼愛,如此嚴厲教訓,生平還是頭回。

晞光雙眸漸漸泛出淚光,貝齒緊緊咬了片刻脣瓣,道:“爹爹,我真的不想做什麼皇后!我雖沒見過皇帝的面,卻也知他不是個好相與的人,倘我真入了宮,那麼多雙眼睛看着,爹和哥哥們往後必愈發艱難。我往後如何,無關緊要,我是不忍爹和哥哥們往後如履薄冰,戰戰慄慄……”

想到父親和兄長對自己的疼愛,晶瑩淚珠從她面龐滾落而下。

二孃急忙過來,一邊低聲安慰,一邊取帕爲她拭淚。

晞光自己接過,低頭胡亂抹了抹眼睛,擡頭繼續看着父親,眸光中帶着一絲倔強。

對着如此嬌嬌女兒,做父親的,心一下便軟了下來。

張銘長長嘆了口氣,搖頭道:“傻女兒,你當爹便忍心舍你?只是皇命難違而已。你方纔的建議,爹不是沒有想過。看似順應帝心,實則萬萬不可。爹若真以你祖父去世耽誤國政爲由,請陛下另立皇后,你以爲陛下會應?他若應了,必定被人詬病。故絕不會答應。非但如此,不定還反會疑我張家行欲擒故縱之法,以博世人同情。此法不通。好在不過一年而已,不如等你孝期滿了,爹想想辦法,看能否在晉王那裡求個通融。晉王和你祖父同朝多年,你祖父爲官如何,他再清楚不過了。若能得他相助,遠勝爹自己開口,你懂嗎?”

晉王離京就藩甘州雖已兩年,但皇帝對晉王的厚待,非但沒有消減,反更勝從前。

去年年初,王妃誕下一女,皇帝聞訊,不但派太監崔銀水遠赴關外,帶去諸多賀禮,還破格封那剛出世不久的小女娃爲公主,號長寧,食邑萬戶,當時有朝臣以爲僭越,上言勸阻。皇帝回覆說,朕七歲起得太傅輔佐,便稱一句相父也不爲過。朕親政後,太傅不願居功,自甘遠赴苦寒邊地,爲我大魏戍守疆土,你們誰能做到?如今他中年得女,朕不過封她一個公主封號而已,也值得你們如此說道?一衆大臣,當時啞口無言。

“往後你就安心在家,再不要胡思亂想。一切有爹。”

張銘最後安慰女兒。

晞光自然也聽說過晉王夫婦的一些事情,知他夫婦是表兄妹出身,夫婦二人,如同神仙眷侶,神往不已。出神了片刻,嘆了口氣:“女兒明白了。方纔是女兒說錯了話,往後再不敢了。”

……

次年春,皇宮。

這日,崔銀水奔到御書房中,喜笑顏開地奏報,說晉王夫婦帶着長寧小公主,一行人已經行至京畿之地,再三兩日便能抵京了。

時間過得如此之快,那夜,那個十六歲的少年皇帝微服去往裴家,盤桓一夜,天明離去。

一切彷彿都還就在昨日,一轉眼,三年竟已過去了。

很快,他就能再見到父母,還有如今已經兩歲的妹妹。

不知父親風采是否依舊?母親是否還是那麼嬌氣,在父親面前,動不動愛紅了眼睛哭鼻子掉眼淚?

還有妹妹,那個他早經由畫師之手,已經想象過無數次可愛模樣的妹妹。

十九歲的年輕皇帝,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之情,那張平日於人前輕易不露喜怒的英俊面龐之上,溢滿笑意,猛地投筆,從御案後起了身:“快派人去迎!”

他踱了兩步:“派禮部尚書,叫他親自帶人去迎!”

“是!”崔銀水笑道,“禮尚大人正有此意,只是不敢擅自出京,方纔正要問萬歲的旨意,奴婢這就叫人傳令下去。”

崔銀水匆匆出去。

皇帝再無心思再批閱奏摺,走到窗邊,推開窗戶,朝着庭院,長長地吐出一口氣,忽然想到一事。

張家父女並不知道,他們去年家中書房裡的那一番對話,當夜便被記在簿冊之上,一字不漏地秘密送到了他的面前。

誠如張時雍孫女所言的那樣,他當初立他孫女爲後,乃是出於制衡考慮。

三年過去了,朝局早在他掌控之中。如今娶不娶,已是無關緊要。

娶了,以張家如今的情況,日後那女子便是生出太子,也絕無外戚擅權之憂。算是他合意的一個皇后人選。

若不想娶,改詔便是。也不愁尋不到合適的理由。

那個女子,如今也快出孝了。

就在數日之前,其父張銘果然呈上了一封奏報,羅列其女種種不足,稱無才無德,不堪皇后之位,爲天下之計,不敢虛佔中宮,甘願讓賢。

張銘在呈上這封奏報之前,想必先已在父母那裡打過招呼了。

他心知,父母這次回京,必是爲了此事。

那個瞧不上皇后之位,不願嫁他的張家孫女,他到底是娶,還是不娶?

方纔早朝之時,下了一場春日急雨,方纔雨過天晴,御花園裡,陽光明媚,草木凝露。

年輕的皇帝,目光落到窗外一朵被急雨給打折了的嬌豔美人蕉上,凝神了半晌,兩道英挺劍眉,不知不覺,微微地皺了起來。

11.第 11 章118.番外之夫婦日常(一)24.第 24 章66.第 66 章46.第 46 章71.第 71 章102.第 102 章103.第 103 章120.番外之翊淵&晞光(一)92.第 92 章105.第 105 章77.第 77 章89.第 89 章73.第 73 章113.第 113 章119.番外之夫婦日常(二)26.第 26 章49.第 49 章77.第 77 章39.第 39 章86.第 86 章119.番外之夫婦日常(二)68.第 68 章68.第 68 章72.第 72 章13.第 13 章41.第 41 章36.第 36 章5.第 5 章100.第 100 章62.第 62 章30.第 30 章122.番外之如果前世能夠重來(一)43.第 43 章90.第 90 章94.第 94 章78.第 78 章53.第 53 章84.第 84 章72.第 72 章38.第 38 章43.第 43 章46.第 46 章82.第 82 章11.第 11 章118.番外之夫婦日常(一)42.第 42 章78.第 78 章8.第 8 章94.第 94 章62.第 62 章104.第 104 章110.第 110 章72.第 72 章84.第 84 章41.第 41 章110.第 110 章59.第 59 章122.番外之如果前世能夠重來(一)31.第 31 章43.第 43 章58.第 58 章122.番外之如果前世能夠重來(一)44.第 44 章74.第 74 章39.第 39 章70.第 70 章71.第 71 章107.第 107 章25.第 25 章44.第 44 章64.第 64 章97.第 97 章107.第 107 章55.第 55 章56.第 56 章57.第 57 章42.第 42 章109.第 109 章23.第 23 章105.第 105 章14.第 14 章105.第 105 章63.第 63 章33.第 33 章59.第 59 章68.第 68 章65.第 65 章111.第 111 章1.第 1 章107.第 107 章116.第 116 章25.第 25 章69.第 69 章28.第 28 章92.第 92 章95.第 95 章39.第 39 章39.第 39 章
11.第 11 章118.番外之夫婦日常(一)24.第 24 章66.第 66 章46.第 46 章71.第 71 章102.第 102 章103.第 103 章120.番外之翊淵&晞光(一)92.第 92 章105.第 105 章77.第 77 章89.第 89 章73.第 73 章113.第 113 章119.番外之夫婦日常(二)26.第 26 章49.第 49 章77.第 77 章39.第 39 章86.第 86 章119.番外之夫婦日常(二)68.第 68 章68.第 68 章72.第 72 章13.第 13 章41.第 41 章36.第 36 章5.第 5 章100.第 100 章62.第 62 章30.第 30 章122.番外之如果前世能夠重來(一)43.第 43 章90.第 90 章94.第 94 章78.第 78 章53.第 53 章84.第 84 章72.第 72 章38.第 38 章43.第 43 章46.第 46 章82.第 82 章11.第 11 章118.番外之夫婦日常(一)42.第 42 章78.第 78 章8.第 8 章94.第 94 章62.第 62 章104.第 104 章110.第 110 章72.第 72 章84.第 84 章41.第 41 章110.第 110 章59.第 59 章122.番外之如果前世能夠重來(一)31.第 31 章43.第 43 章58.第 58 章122.番外之如果前世能夠重來(一)44.第 44 章74.第 74 章39.第 39 章70.第 70 章71.第 71 章107.第 107 章25.第 25 章44.第 44 章64.第 64 章97.第 97 章107.第 107 章55.第 55 章56.第 56 章57.第 57 章42.第 42 章109.第 109 章23.第 23 章105.第 105 章14.第 14 章105.第 105 章63.第 63 章33.第 33 章59.第 59 章68.第 68 章65.第 65 章111.第 111 章1.第 1 章107.第 107 章116.第 116 章25.第 25 章69.第 69 章28.第 28 章92.第 92 章95.第 95 章39.第 39 章39.第 39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