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城裡的土地

北京三環是不是遠郊,蘇城覺得自己很有發言權,他怕張超說的太離譜,連聲道:“就三環吧,不要搞拆遷一類的事情,也不要和工廠直接打交道。╔?╗你們學習一下人家外資企業買賣地產的方式,要合理合法,手續齊全的從政府手上拿地,否則寧可不要。”

外資企業在中國買賣商業的方式,就是讓政府拆遷了,再從政府手上購買,因爲商業地產多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拆遷的工作不管國內國外,都非常的複雜。爲了一個釘子戶而僵持10年損失千萬的事,跨國公司經歷的不少,國內的公司也會經歷的越來越多。

交給政府或者別的公司做拆遷,雖然會多花一點錢,但風險和麻煩少的不是一星半點。以1993年的土地出讓金來看,所謂的貴一些也着實是貴的有限。

張超理解的道:“就是像浦東那樣?請政府組織專門的公司進行拆遷和土地平整?嗯,這樣確實不錯,就怕當地政府不同意,假如只是解決一兩個工廠的生存問題,地方政府怕是不會下大力氣。”

李琳也跟着道:“如果買來土地空置着,不做工廠也不開發房地產,政府怕是不願意。╔?╗再讓他們出面做了壞人,說不定把關係弄壞了。”

“這也是個問題。”蘇城早就想要成立一個投資公司了,但購買地皮是靈機一動,考慮的並不周全。躊躇片刻,他纔開口道:“那就用來做商業吧,超市怎麼樣?”

“在三環做超市?太偏衙了吧。”張超一副老北京人的模樣道:“二環裡是兆京的內城,街市都在裡面,人也都住裡面。三環的話,我覺得5年內都沒什麼太好的商業前景,超市容易壓貨。”

說着,張超很有回憶範的道:“我大姑當年嫁到廣安門大街臨街的房子後面還有農民的菜園子,還有祖墳,最近幾年遷了些,聽說還有留下的。我覺得,三環做工廠不算遠,做商業的話再過十年八年的比較好。

城市擴張的步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5年以後也不過是1998年,北.京的房價仍屬於正常人能買到的範疇,中關村還是三環外的郊區……用來做超市的話,購買力確實是個問題與其現在做,不如五年後或者十年後再做。╔?╗

用1992年的觀點來看,張超的話是沒問題的。蘇城點頭認可,然後想到了後世的紅星美凱龍,它們就是用建傢俱城買地的方式發展,主業的利潤差不多全部給了銀行當利息,地產增值卻變成了公司增值的手段這麼着,他就再道:“那就做個別的,你們可以考慮一下傢俱城,裝修城什麼的,有沒有前途?”

張超和李琳互相看看還是李拆小聲道:“蘇董,裝修我沒做過傢俱就在市中心買好了,那麼大件的東西,從城外運進來,不是太麻煩了。”

蘇城默默的看向窗外,太陽很大,雲很白,果然是二環裡纔是北涼城的好日子啊。

再過弍年,有幾個人在二環三環買了東西是往裡面運的,那都是往外拉的。

三人各想各的,都在思考。╔?╗

須臾,張超突的一拍大腿,道:“做酒店怎麼樣?”

“怎麼說?”

“我經常開會要是突然決定到一個城市,經常會找不到酒店會議室要是不提前兩天訂,肯定是沒有的。造一個遠一點的酒店,只要有特色,修的好,大家也不會在意遠近的,兆京、上悔、廣.州這樣的城市,商務活動多的要死,咱們公司是有總部的招待所,要不是這樣,非得常年預定酒店了,否則外地的供應商來了,經常找不到住的地方。”張超樂呵呵的道:“兆京香山飯店那麼遠,提前10天都訂不到房間,咱們選址在二環到三環,只要設計的夠好,地方政府定然願意配合的,這是對地方發展很有利的事,我敢說,一多半的政府官員,對酒店比對工廠有興趣。”

酒店也是要繳稅的,90年代的高級酒店,繳稅比大型國企都要多。而且,高級酒店對於提升地方的城市價值很有意義。一個城市,有沒有五星級酒店,有沒有四星級酒店,有沒有希爾頓和凱賓斯基,那都是有極大的區別的。╔?╗迪拜和阿布扎比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謂的七星帆船酒店和八星酋長皇宮酒店,無形中就提升了兩個城市的美譽度,使得沒有去過那裡的人也知道,這兩個城市肯定是繁華的大都市。

另一方面,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中國酒店業的第一個黃金期,遍地的政府會議和商業談判,將各大城市的酒店和旅店塞的滿滿的。也是在這個時候,幾乎每一個政府行局都籌建起了招待所。

正如張超所言,沒有自己的招待所,外地臨時來了客人,根本找不到住的地方。

這種酒店房間緊張的情況,在80年代末的時候,還主要集中在高檔酒店,到了九十年代初,就擴展到了普通的旅店,剛剛開始出現的國內旅遊,進一步催生了行業的發展。

蘇城以前去外地,還能感受到這種狀況。隨着大華的發展,他現在出發去外地,當地公司和政府往往會搶着招待,自然不如常出差和開會的張超感觸深。╔?╗

儘管如此,蘇城還是讚許道:“做酒店可以,但我冉不能自己獨立做。”

“找人合夥嗎?”

蘇城邊想邊道:“我們先期做兩個品牌,一個品牌是高級豪華酒店,以四星級爲基礎,要佔地面積500畝以上,最好是1000畝。第二個品牌是經濟型酒店,以二星級爲基礎,佔地面積50畝以上,最好是100畝。高級豪華酒店的話,試試看能不能從國外收購一個品牌,或者合資也行。但土地要由大華實業購買,全資享有,這一點沒有商量的餘地。”

張超連連點頭道:“擺在第一位的是投資土地,然後纔是酒店。您看這樣如何,我們每在一個地區做豪華酒店,就配套建設第二個品牌的經濟型酒店。不過,我覺得韝畝有點小了,市區內找塊1000畝的土地挺難,找個100畝的還是簡單的很。”

“能買多大就多大。”蘇城的話裡滿是豪氣。

張超此時方纔意識到了不同,忙問:“您準備給大華投資注資多少?”

“先期3億人民幣吧。我再準備1億美元,準備收購國外的酒店公司。如果談下來的城市多,我想再追加3億人民幣不成問題。”這就超過10億人民幣了。放在華爾街的投行中間自然是不值一提,放在中國,則是毫無疑問的大鱷了。

張超張嘴結舌,他沒想到是這麼大的項目。10億元人民幣,也許買不下一家央企,但現在的中國央企,能拿出10億元的絕對不多。

他不禁道:“要不先做一個評估……我們戰略部也做一個計劃。

“評估和計劃…都可以做,以土地購買爲目標吧,能有額外盈利當然好,沒有了也沒關係。另外,土地也不侷限手北上廣,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都可以考慮進去……”蘇城是有油田的人,加上海滄石化基地,現金流簡直如黃河長江一般充沛。尤其是年產80萬噸的大乙烯,現在雖然沒有達到最大產量,但每年60萬噸的大乙烯,每天都能創造近千萬元的利潤,以及數千萬元的產值。還有未建成的煉油廠,以及漸入佳境的大甲醇,全都是現金奶牛。

按照1993年的土地價值,蘇城就是每天買一塊地都沒有問題。若非有LNG船和大華實驗室兩隻吞金怪獸等在後面,蘇城有信心把北.京或上悔的近郊土地一掃而空。按照10年或者20年後的經驗來看,地產賺到的錢怕是比做LNG船還要多。

這時候,他分外的能夠理解其他的中國商人,爲什麼更願意做商業,而不是工業了。

商業賺錢,太容易了。

尤其是有了第一桶金以後,真正是在滾雪球。

不過,蘇城豎立了目標,是不會輕易動搖的。工業的穩定性勿庸置疑,重工業的穩定性更是無與倫比。

造出了LNG船的大華船業,將是中國工業界的明珠。把北.京或上.海的近郊土地一掃而空的大華,怕是會變成衆矢之的。

工業是能產生影響力的產業,房地產也可以,囤積土地和房子卻不行。

蘇城做出了決定,張超自不贅言,轉而道:“做投資公司的話,集團的人才儲備頗有不足,我想挖幾個人。”

之所以是挖人而不是招人,是因爲大華並無投資公司的基礎,只有找到了核心成員,才能在此基礎上擴招。

蘇城同意,又讓李琳專門成立一個部門負責此事。不管在哪個地方做酒店和買地,與城市管理者們打交道,永遠是不能掉以輕心的課程。

v

第133章 炫耀第189章 發佈會第369章 你不懂第499章 宴會場第401章 軍方的技術?第551章 讓我幫忙第289章 外銷轉內銷第196章 三方控股第239章 攻略成功第448章 二選一第438章 如沐春風第409章 大優勢第610章 金融城第172章 山窮水盡疑無路第461章 懸而未決第497章 一日千里第312章 你們買了服務吧第554章 綠色曲線第204章 噴涌的石油第432章 靜待佳音第337章 臺企來了第228章 爆發第178章 學習氣氛第299章 爭取第620章 封閉第136章 燃氣熱水器第276章 看大戲第578章 結束第434章 打腫臉第648章 富可敵國第38章 談笑採油機械第549章 制定政策第294章 環保標準第5章 辦公自動化第378章 泉涌第249章 用工制度第19章 吉普第118章 技術推廣第73章 巨單第470章 我看可以第168章 修路第488章 踢出局第200章 論石油價格第448章 二選一第638章 隱秘的利潤第268章 真是可氣啊第430章 還有什麼條件第152章 大臺北第491章 暫不介入第623章 貢獻第339章 登記第225章 調研第638章 隱秘的利潤第241章 不平等合約第377章 提撈作業第141章 出國指標第10章 軸套聯接第421章 分紅第539章 又能怎麼樣第129章 海洋採油廠第231章 拜會第102章 暗標第576章 中標第493章 碳纖維第314章 臺塑意向第404章 後勤保障第171章 甲醇第579章 初探井第580章 測量船第517章 停止支持第221章 從《人民日報》開始拜訪第474章 真正的“美食”第370章 勘探地第590章 開門紅第419章 合作生產第658章 水到渠成第618章 平臺一日第136章 燃氣熱水器第184章 出國第199章 宣傳事蹟第491章 暫不介入第157章 知難而退第604章 第三口油井第292章 掀桌子第426章 高樓大廈第24章 自由人第603章 內線交易第279章 戰前第39章 最強抽油機第278章 榮辱不驚六百四十五章 艱難的決定第584章 生存空間第539章 又能怎麼樣第43章 去機械廠第208章 質問第174章 流動的國土第57章 華僑優惠第434章 打腫臉第516章 雄厚資本第249章 用工制度
第133章 炫耀第189章 發佈會第369章 你不懂第499章 宴會場第401章 軍方的技術?第551章 讓我幫忙第289章 外銷轉內銷第196章 三方控股第239章 攻略成功第448章 二選一第438章 如沐春風第409章 大優勢第610章 金融城第172章 山窮水盡疑無路第461章 懸而未決第497章 一日千里第312章 你們買了服務吧第554章 綠色曲線第204章 噴涌的石油第432章 靜待佳音第337章 臺企來了第228章 爆發第178章 學習氣氛第299章 爭取第620章 封閉第136章 燃氣熱水器第276章 看大戲第578章 結束第434章 打腫臉第648章 富可敵國第38章 談笑採油機械第549章 制定政策第294章 環保標準第5章 辦公自動化第378章 泉涌第249章 用工制度第19章 吉普第118章 技術推廣第73章 巨單第470章 我看可以第168章 修路第488章 踢出局第200章 論石油價格第448章 二選一第638章 隱秘的利潤第268章 真是可氣啊第430章 還有什麼條件第152章 大臺北第491章 暫不介入第623章 貢獻第339章 登記第225章 調研第638章 隱秘的利潤第241章 不平等合約第377章 提撈作業第141章 出國指標第10章 軸套聯接第421章 分紅第539章 又能怎麼樣第129章 海洋採油廠第231章 拜會第102章 暗標第576章 中標第493章 碳纖維第314章 臺塑意向第404章 後勤保障第171章 甲醇第579章 初探井第580章 測量船第517章 停止支持第221章 從《人民日報》開始拜訪第474章 真正的“美食”第370章 勘探地第590章 開門紅第419章 合作生產第658章 水到渠成第618章 平臺一日第136章 燃氣熱水器第184章 出國第199章 宣傳事蹟第491章 暫不介入第157章 知難而退第604章 第三口油井第292章 掀桌子第426章 高樓大廈第24章 自由人第603章 內線交易第279章 戰前第39章 最強抽油機第278章 榮辱不驚六百四十五章 艱難的決定第584章 生存空間第539章 又能怎麼樣第43章 去機械廠第208章 質問第174章 流動的國土第57章 華僑優惠第434章 打腫臉第516章 雄厚資本第249章 用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