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大優勢

“蘇董,平地造船法的意思,是不用船塢,就能造出船來吧?”大家都是船業人士,並非真的不懂平地造船的意思。只是此事太過於重大,又如此突兀的出現在衆人面前,令人難以置信。

這麼重大的發明創造,不是應該在人民大會堂開一個慶功會什麼的嗎?

大家明明是來參觀大華船業的新廠區的,忽然看到平地造船這種事情,心情之怪異難以盡述。出言再次確定,是很自然的事。

蘇城給予肯定回答道:“平地造船法,就是在平地上製造船舶,不使用船塢。用這種方法,我們能夠不受船塢的限制,隨時擴大生產,假使遇到經濟危機一類的事情,也不用擔心船塢空置產生浪費……”

車廂裡,一片嗡嗡說話的聲音。誰都沒心思聽蘇城說平地造船法的好處,這裡的人,誰不知道船塢的麻煩?誰不知道不用船塢的好處。

300米長的船塢,就不能造310米長的船。一座8000噸的船塢造價就在3000萬元往上,5萬噸的船塢就要1億元朝上,8萬噸,10萬噸乃至30萬噸的船塢,就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這樣的船塢從造出來那天開始,就要歸還貸款,維護運營,隨時享受設備折舊和新裝備替換的壓力。要是訂單不夠充裕,船廠的壓力可想而知。

有鑑於此,船廠新建船塢都是非常謹慎的。寧可持有訂單,明年或者明後年完成,也不願貿然建設船塢,以至於空置耗費。光是靈活的製造策略,就能爲製造廠商節省下大量的資金,更別說由此帶來的成本優勢了。

平地造船法這種東西,船業人士也不是沒有想過,但是,船隻下水的問題始終困擾着大家。幾萬噸幾十萬噸的大傢伙,噗通一聲跌到水裡。自己就能把自己砸碎了。

另外,新科技的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分段造船法或者總段造船法的出現,焊接工藝的提高,激光測距和計算機模擬軟件等等。隨着90年代的到來。紛紛出現在船舶設計師的圖紙上。

應該說,自90年代初期以來,平地造船法所需要的所有技術,都相繼成熟了。

也是在這種情況。蘇城才能提前一步,捅開船隻下水的窗戶紙,並註冊了一系列的專利。

上溯10年或者20年,“房子”都沒有建好,又何談“窗戶紙”的概念。

本來最有希望發明平地造船法的是日本人。但他們傾向於把所有的要素掌握在自己手上。大到起重機、鋼板,小到塗裝,鉚釘,都由自己來生產,加上他們歷史積累的船塢夠多,也就沒有了迫切開發平地造船法的意願。

蘇城則學習了歷史上韓國人的經驗,採用大量採購外包和技術轉讓使用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將平地造船法給整合開發了出來。激光測距是外包的,計算機軟件是外包的。總段造船法雖然是自己發明的,但裡面所需的各種技術,仍然是能外包就外包。

結果就是,初期雖然花了一大筆錢,卻能很快的賺回來。日後有閒。完全可以將上游廠商一個個給收購過來,90年代,這種收購上游廠商的做法還不多見,再過20年。就會平常的多了。

不用蘇城解說,船業人士都能明白平地造船法的巨大利益。一個個都是臉上放光。

“蘇董,平地造船法,造出來的船舶,怎麼下水?”江南造船廠的副總腮幫上的肉嘟着,因爲說話說的太快,還微微顫了三顫。

蘇城回以輕輕的笑容,道:“我們開發了一套專利技術,下水已經不是問題了。”

什麼技術,他自然不會說出來。

衆人激動的心情平復下來,都不好說什麼,只是望着不遠處正在建造的船舶,想要用眼睛覓得一絲經驗出來。

蘇城呵呵笑着,也不多話。

技術就是這樣。它有統一的標準,它有本身的價值。技術好的工廠和技術好的工人,用不着吹捧,平凡之處見鋒芒。

大華船業有了平地造船法的技術,用不着再說幾億美元的投資,也用不着說什麼優異的管理,就是這一項技術,即可秒殺大多數的船廠。

在沒有獲得專利授權,或者大華的專利過期以前,中船這樣的企業,以前積累的些許優勢,全都不復存在了。

這從詹志芳的表情上,就能看出端倪來。

通勤車停穩以後,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去參觀平地造船。只有詹志芳,遠遠的看了幾眼,就不願挪步了。

放眼看去,大華同時開工了至少五條船,全用的是平地造船的技術。不會有哪個公司用五條船來施展騙術的。

確定大華擁有了平地造船的技術,詹志芳首要思考的是自己和中船,而不是看熱鬧。

今天的下水儀式出乎意料的長。

期間,不停的有人BP機響起,或者有秘書匆匆趕來耳語。

但主動離開的人,是一個都沒有。

大家都明白,這樣的機會不是說有就有的。而且,許多人還懷着心思,想要與大華船業合作。

不過,船業公司都要看中船和遠洋的臉色。重型機械和鋼廠等企業則要分辨由此帶來的改變,現場處於一種奇怪的安靜狀態。

只有工人們的吆喝聲,以及四濺的火花,干擾着大家的視覺和聽覺。

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江南造船廠的副總搓着手走過來,套着近乎,道:“蘇董,你們這個造船法很先進,怎麼不多開工幾艘船?”

“現在只是實驗性的,磨練技術是首要任務。”蘇城早就看到詹志芳和他錯位說話了。兩人同在中船旗下,有關係也不奇怪。

這副總呵呵的笑了兩聲,道:“蘇董也許知道,我們江南造船廠是全國手持訂單最多的船業公司,現在就有400萬噸的訂單。大華船業若是願意合作的話,我們可以均一些訂單出來。”

持有訂單的數量,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說明實力。通常情況下,船業公司最少要持有能夠開工兩年以上的訂單,大的公司,往往會持有三年乃至五年才能做完的訂單。

而以中國國企的風格,交貨日期延長到8年都不稀奇,反正是公對公的合同,先簽下來先得人情。

船廠有了未來數年的訂單,就能自如的安排生產和交貨,讓船塢等設備始終保持滿負荷運轉。而對船東來說,等兩三年的時間才見到船,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事。

大華船業用低價策略,連一兩千噸的小漁船都不放過,短時間內也就積累了50萬噸的訂單。這在國內造船廠中已是翹楚,但和江南造船廠歷年的積累比起來,還是頗有不如的。

當然,要論最近半年獲得的訂單,大華船業比中船集團獲得的都要多,而且泰半來自東南亞等地區,這是因爲造船廠的世界性。

一家船廠要是能把價格壓低在平均值的70%以下,獲得訂單根本不是問題。船東也不在乎你有沒有名氣,只要能按照合同完成就行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極大不同,就在於生產資料重視經濟性,船東首先算的就是經濟賬,船好船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用來賺錢。

對大華船業來說,有了巨型總段造船法,有了平地造船法,再加上一系列的新購買設備……如果不是人員的熟練度不夠,人數不夠多的話,壓低在平均值的60%都沒問題,哪裡在乎江南造船廠勻出來的一點點噸位。

對這位不明真相的副總,蘇城也不願惡言相加,笑笑就道:“大華船業目前的訂單足夠了,多謝盧總關心。”

盧總摸了摸自己肉乎乎的下巴,眼神閃爍了一下,問:“怎麼,平地造船法有什麼問題嗎?比如速度比在船塢中慢?”

這次輪到蘇城奇怪了:“爲什麼這麼說?”

“要是我們江南造船廠,有這個平地造船法,最少一次開工8艘5萬噸級的船,按照80天的週期,3個月就是40萬噸,一年是160萬噸。嘿嘿,2年半就把所有的訂單做完了。大華現在纔開工了5艘小船……我就想,您知道的。”

蘇城無奈搖頭,道:“這批船舶完成以後,我們就會開工萬噸級的船舶了。另外,說到造船週期,80天其實長了點,我的要求是65天。”

“65天一艘萬噸輪船?”

“5萬噸以下吧。5萬噸以上的船舶,我們要過段時間纔開工。”蘇城沒有絲毫要掩飾的意思。這些信息也是不好掩飾過去的。船舶開工和交工,都是大動作,有心人一查就知道。

相反,現在的大華船業還是需要國內船業公司幫襯的。詹志芳代表的只是中船內的一個派系而已。以央企的龐大,兩三個派系是最少的。如小胖的父親黃恆豐與詹志芳就不對路。

以前的時候,詹志芳出面代表中船打擊大華船業,其他人並不關心。但是,當大華船業擁有一定實力,至少能夠自保的時候,詹志芳就不能代表中船重工了,他將重新成爲中船內某個派系的代言人,而蘇城,只要等着中船其他派系的人出面合作就可以了。

這種實力帶來的環境變化,蘇城已經用的捻熟。所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正是弱小的新生力量的必然選擇。

……

第516章 雄厚資本第649章 品嚐成功第203章 併購案第65章 採油尖端領域第397章 ……應對第575章 高開高走第189章 發佈會第173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627章 正式交鋒第55章 合資廠第449章 裹足不前第438章 如沐春風第200章 論石油價格第210章 白菜論價第33章 紅酒牛肉第201章 退休第551章 讓我幫忙第130章 善良的總公司第633章 延產第237章 紅頭文件第433章 多少機會第255章 國產催化劑第660章 船業擴張第351章 中國的援助第95章 顧問第394章 ……領導的“微博”第246章 直接開建第17章 《青年參考》報第20章 話國企第365章 ……增加到多少第511章 不行!第363章 秋明市第466章 大小會第513章 活棋第444章 崩盤第350章 遊行第118章 技術推廣第623章 貢獻第44章 蘇廠長第167章 祠堂第57章 華僑優惠第386章 吃過豬肉第206章 暖流第458章 總統府第258章 國產化準備第47章 配件廠第129章 海洋採油廠第663章 舊事重提第401章 軍方的技術?第291章 輸油管道第500章 血壓升高第152章 大臺北第132章 技術方向第528章 擊潰第465章 計劃C第53章 全額撥付第235章 論戰第510章 專利壁壘第191章 接待第586章 副產品第160章 中標第415章 參與競標第59章 賭油第194章 彌補紕漏第40章 擋路第120章 無損換股第31章 丟骨頭第557章 預備第154章 覲見第4章 父親第349章 中國列車第248章 大華整合第543章 國家石油公司第560章 公關第477章 勾肩搭背第94章 技術手段第26章 最平靜的年份第181章 長寧基建第50章 專利費第76章 濟南動力機廠第206章 暖流第254章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第329章 計委報告會第126章 壓力第413章 橄欖枝第213章 延長時間第45章 撒餌第553章 作弊日第249章 用工制度第1章 一夢到北大第434章 打腫臉第471章 扶貧工程第341章 產值規模第150章 包銷第605章 歡慶第332章 私掠證第512章 金母雞第294章 環保標準第185章 輪椅上的小胖第106章 漁政船
第516章 雄厚資本第649章 品嚐成功第203章 併購案第65章 採油尖端領域第397章 ……應對第575章 高開高走第189章 發佈會第173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627章 正式交鋒第55章 合資廠第449章 裹足不前第438章 如沐春風第200章 論石油價格第210章 白菜論價第33章 紅酒牛肉第201章 退休第551章 讓我幫忙第130章 善良的總公司第633章 延產第237章 紅頭文件第433章 多少機會第255章 國產催化劑第660章 船業擴張第351章 中國的援助第95章 顧問第394章 ……領導的“微博”第246章 直接開建第17章 《青年參考》報第20章 話國企第365章 ……增加到多少第511章 不行!第363章 秋明市第466章 大小會第513章 活棋第444章 崩盤第350章 遊行第118章 技術推廣第623章 貢獻第44章 蘇廠長第167章 祠堂第57章 華僑優惠第386章 吃過豬肉第206章 暖流第458章 總統府第258章 國產化準備第47章 配件廠第129章 海洋採油廠第663章 舊事重提第401章 軍方的技術?第291章 輸油管道第500章 血壓升高第152章 大臺北第132章 技術方向第528章 擊潰第465章 計劃C第53章 全額撥付第235章 論戰第510章 專利壁壘第191章 接待第586章 副產品第160章 中標第415章 參與競標第59章 賭油第194章 彌補紕漏第40章 擋路第120章 無損換股第31章 丟骨頭第557章 預備第154章 覲見第4章 父親第349章 中國列車第248章 大華整合第543章 國家石油公司第560章 公關第477章 勾肩搭背第94章 技術手段第26章 最平靜的年份第181章 長寧基建第50章 專利費第76章 濟南動力機廠第206章 暖流第254章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第329章 計委報告會第126章 壓力第413章 橄欖枝第213章 延長時間第45章 撒餌第553章 作弊日第249章 用工制度第1章 一夢到北大第434章 打腫臉第471章 扶貧工程第341章 產值規模第150章 包銷第605章 歡慶第332章 私掠證第512章 金母雞第294章 環保標準第185章 輪椅上的小胖第106章 漁政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