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冊命

天色雖未大亮,但隨着一通鼓響,丹墀東西兩側,整齊劃一的甲士已經擺開了儀仗,嚴陣以待,恰是旌旗飄揚,仗馬雄壯,虎豹俯首,鼓樂喧天。

隨着第二通鼓響,文武百官已經齊齊等候在了午門,而尚寶卿以及諸多侍從侍衛,已經來到了謹身殿外,迎奉在此服袞冕的皇帝。而等到第三通鼓響,一應參加今日冊封大典的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僧道耆老,乃至於之前因經筵而匯聚於京城的名士大儒,亦是各就各位。

至於今天最大的主角三皇子,則是在這個時候於奉天門內耳房,開始穿戴自己的那一身繁複禮服。乍一看去,他這一身和昨天三皇子的那一套袞冕並沒有太大不同,甚至連冕冠也是類似,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玄衣纁裳,手中的玉圭更長那麼一點點了。

然而,就是這一點點的差別,卻是無數龍子鳳孫前赴後繼拼命爭奪的目標。而他更知道,在大皇子二皇子仍舊在世的情況下,以自己如今這年紀這出身入主東宮,着實會成爲無數人挑刺的目標,更不要說兩位兄長肯定憤恨已極,可既然答應了父皇,他當然下定了決心。

一層層的衣裳套上去,革帶和綬環一一系好,當最後戴上那沉甸甸的冕冠時,他只覺得自己甚至連脖子都僵硬到有些動彈不得。他竟是忍不住想到了張壽無意中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因而,他昨日在看到這一套太子袞冕時,心中恰是如同明鏡似的。

太子的衣色和皇子不同,而這種染色的衣料,並不是尋常織坊能夠趕出來的,必得是江南織染局提前製作,而這樣細密厚重的質地,又要按照他的身量定做,所有圖案必須在規定的位置,絕不是一時一日之功。

如果按照父皇宣佈要冊立他爲太子的日子來算,這袞冕根本是趕製不出來的。也就是說,父皇在更久之前就已經下了決心。

這怎能不叫他誠惶誠恐?怎能不叫他銘感五內?怎能不叫他發誓傾盡全力?

隨着冕旒的珠子被侍者理順之後懸垂在前額上方,他就聽到了外間禮樂大作,卻是表明皇帝已經乘輿離開了謹身殿,前往奉天殿,他當下就立刻隨着引導官來到了門口。

鼓樂戛然而止,皇帝奉天殿升座的聲音傳來,繼而又是三聲靜鞭鳴響。三皇子只覺得天地間彷彿瞬間肅靜了下來,跟着前導四人進了奉天東門時,他甚至有些渾渾噩噩,直到禮樂再次響起,他踏上了丹墀上早就預備好的拜位時,一顆心恰是怦怦直跳,幾乎跳出了嗓子眼。

拜,興,平身,儘管跪拜行禮的動作一絲不苟,再嚴苛的禮官也挑不出錯處,但三皇子此時卻覺得自己如同提線木偶,腦袋一片空白,外間樂興樂止,他彷彿都完全沒覺察到,全憑本能支撐他的所有動作。

就在這時候,他陡然聽到了一個極大的嗓門:“有制!”

三皇子幾乎是下意識地再次長跪於地,可雙膝着地的一瞬間,他就分辨出了這個聲音是誰,再一擡頭,那竟然不是禮部尚書,而是趙國公朱涇這個兵部尚書!

“詔曰:立太子以尊宗廟,重社稷,非一家一私,爲天下之公。夏商周漢唐宋之盛,用此道也。三皇子鄭鎔,聰明仁厚,孝友溫恭,足以嗣承宗廟,乃於永辰二十七年十月十五,立爲皇太子。”

聽到那簡簡單單的八個字評語,三皇子只覺得心中一顫,直到贊禮官長呼俯伏,他這才如夢初醒,慌忙依禮拜謝,隨即亦步亦趨地跟着前導官入奉天殿御座前,行禮再拜。

他有些渾渾噩噩地俯伏拜謝,直到讀冊寶的官員朗聲念出金冊上的冊文內容,這才陡然驚覺。哪怕不擡頭,他也能聽出,這赫然是張壽的聲音!等到禮畢起身時,剛剛由外入內,經歷了冷暖兩重天的他竭盡全力穩住身體站直,隨即就對上了張壽那張一如既往的笑臉。

而讀完冊文,張壽便將手中金冊雙手呈給了一旁的孔大學士。雖然孔大學士至今仍未正位首輔,但在這種場合,代替天子授金冊給太子,這事實上的相權卻已經很明顯了。

對於這樣的殊榮,孔大學士原本應該覺得自己志得意滿,可看到宣讀金冊上冊文的人竟然是張壽,又看到在這種場合,三皇子和張壽對視而笑,彷彿一切盡在不言中,他卻又覺得心中極其膈應。

尤其是想到自己這些大佬舉薦的東宮講讀中,不但最初就被皇帝猶如摻沙子似的加了一個張壽,甚至還被張壽舉薦,塞進了一個劉志沅,他就覺得心情大壞。

因而,當授金冊金寶給三皇子的時候,他甚至不用裝就繃着一張臉。眼看這位業已成爲太子,昔日卻無人在意的小皇子雙手接過金冊和金寶,隨即鄭重交給一旁專司捧金冊和金寶的內使,繼而再次隨着鼓樂行禮俯伏拜謝,他忍不住在心裡哂然一笑。

大皇子二皇子縱有千般萬般不好,但至少業已成年,可如今這位三皇子,卻實在是太小了——小到如若天子臨時出巡又或者其他,要留太子監國,這位太子也只能把諸般事務全都託付給大臣。而且,人看上去溫厚恭儉,理應比皇帝這樣的天子好對付。

在同樣全副袞冕,重到不得不死繃着一張臉的四皇子看來,今天自家三哥那就是磕頭蟲,從一開始在丹墀上吹着冷風,聽冊封太子制文開始,就一直在跪拜行禮。他甚至在閒極無聊之下掰着手指頭數了數,駭然發現人起身跪下至少五次,磕頭更是有十幾二十個。

要當好這個太子,三哥真是不容易!一會兒他陪三哥去清寧宮和兩宮,還得繼續磕頭!

小小的熊孩子在心中替自家三哥覺着累的時候,三皇子已經在導引官的護送下出了奉天殿,於拜位再次行禮,隨即到了奉天門東耳房,準備先去謁見太后,然後再去謁見兩宮。

如今中宮無主,裕妃與和妃作爲貴妃,一塊打理宮務,雖則對他來說一個是庶母,一個是生母,並非中宮,原本按照儀制去不去謁見均可,但皇帝仍然在禮部的儀制上改了一筆。

皇帝特意加了讓他去兩宮拜見這兩位貴妃,只是禮儀減省一二。對此,他心中自然極其感激,畢竟生恩如山,更何況和妃一貫對他這個兒子極其愛護,裕妃雖然冷情,卻也從來都不曾自恃聖寵傲視他母子,昔日甚至在廢后面前傾力維護,他當然願意藉此機會去拜謝。

他身邊全都是皇帝精挑細選的人,因此沒人鼓吹他這個太子應該趁着自己入主東宮,想辦法讓生母和妃正位中宮,以斷絕日後寵妃幼子動搖儲位的可能。可這樣的說法,卻也不是沒別人說過。而說這番言語的不是別人,正是之前害得四皇子捱了那一頓責打的柳楓。

三皇子當初正在思前想後,是否要到父皇面前去戳穿這傢伙,可隔日四皇子那樁公案就驟然事發了,他聽說柳楓被杖斃,這才後悔不迭,可如果那時候到父皇面前去說,不免有把責任都推卸給死人的意味,因此他最終還是沉默了,可此時此刻不由得又勾起了這樁事情。

新鮮出爐的皇太子固然要先前往太后以及裕妃和妃兩位貴妃處行禮,然而,文武百官卻也不可能就此散去,因爲在朝賀東宮之前,衆人還要護送冊東宮的詔書到午門外開讀,畢竟,這裡還雲集着順天府之前精挑細選出來的順天府官民士紳的代表。

雖然相比正月十五在東安門上觀燈市衚衕那元宵彩燈,此時此刻這午門雲集的成百上千人根本不算什麼,可但凡聰明人都知道,相比上元節天子與民同樂,旨在宣揚天下太平的那種戲碼,今日午門當衆頒佈冊封太子詔,意義自然是截然不同。

而這一次,在此宣讀冊封東宮詔書的,當然不再是張壽,而是俗稱天子應聲蟲的吳閣老。

這位雖說往日被無數人背後罵作陰鶩無德,但這會兒真正朗聲開讀詔書時,那卻是一點都不亞於那些從前經過專門挑選,嗓門洪亮的鴻臚寺官員。

更難得的是,簡簡單單的冊封詔書,竟是被他讀出了抑揚頓挫的韻律感。

而等到讀完之後,吳閣老面不紅氣不喘,卻是顯得更加意氣風發,尤其是得到了張大學士幾句恭維之後,他就笑得更暢快了。

“我年輕時膽小,說話吞吞吐吐,待人接物更是不堪,後來痛定思痛,就到後山無人處對着石壁背誦詩詞文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下來,終於能聲音清亮,吐字明晰,便是院試和鄉試,也曾因此引得考官垂青。今日皇上點我宣讀冊封東宮的詔書,着實是神目如電。”

聽到吳閣老竟然在這種時候還不忘頌聖,孔大學士首先皺眉頭。可縱使他身邊有的是人和他一樣膈應吳閣老那應聲蟲的本性,可耳聽得那些被選出來的京畿僧道耆老都在那歡呼拜舞,誰還會在這種時候說些煞風景的話?

不過是隨大流頌聖而已。頌聖是最不會出錯的,別看無數人在背後大罵吳閣老是應聲蟲,可誰又不想取代這個應聲蟲?

而站在不起眼位置的張壽卻忍不住想道,今天文武百官縱使齊聚,但倒是不像經筵那般皇族宗女和各家千金雲集,因而他沒看到朱瑩的影子。但他還記得,當初朱瑩可是神氣活現地告訴他,今天一定會來旁觀這場冊封大典。

既然如此,人哪去了?莫非真的只是在奉天殿角門偷窺一下就完事了?

張壽正這麼想時,帶着四皇子一同去清寧宮謁見太后的新太子,在經過一系列樂起樂停的儀制,最終踏入太后所在的清寧宮時,卻見到了非同一般的大場面。

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樣,生母和妃以及裕妃都在這兒,除此之外,妃嬪齊聚,諸位公主一個不少,而在這些人當中,最顯眼的不是別人,正是朱瑩。

因爲三皇子這位新太子清清楚楚地記着,父皇昨日黃昏的時候還對他和四皇子調侃過,朱瑩那一身行頭一定不會遜色於他那太子袞冕的沉重。四皇子那時候好奇得問了問,父皇卻舉出了九翟四鳳冠作爲例子,而他當即醒悟到,父皇是賜了朱瑩公主冠服。

可眼下,朱瑩那一身真紅大袖衫固然是鮮亮奪目,發間頭飾亦是金玉輝耀,但卻只是一品的形制,甚至因爲尚未成婚,髮髻比一品夫人簡單多了。

完全不知道昨夜趙國公府就派人緊急送了太夫人親筆的表箋入乾清宮,陳奏朱瑩收了冠服,卻不願今日服用,此時此刻,三皇子忍不住盯着朱瑩看了又看,直到人衝着自己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他這才如夢初醒,慌忙在女官導引下行了八拜禮。

“小子鄭鎔,茲受冊命,謹詣太后殿下恭謝。”

這是東宮朝見太后時的老規矩了,對於曾經當過藩王妃和皇后的太后來說,見過自己的親兒子成爲太子,如今再見親孫子正位東宮,她可以說是百感交集。尤其是面前的小兒郎並非衆望所歸,如今卻一板一眼猶如小大人,她就越發想起了曾經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兄弟倆。

朝見儀制上本來並沒有什麼多餘的話,可太后明白,裕妃與和妃今日不約而同來自己這兒的意思,無非是不想讓太子再親去自家宮室拜謝,因而她受禮之後就笑道:“你兩位母妃既然在此,你也一併行禮吧。”

跟在三皇子身後侍從的四皇子眨巴眼睛,看見自己的母親蔣妃對他使眼色,很明顯是讓他別亂開口,他心裡不禁很不理解,裕妃也就算了,和妃卻特意跑到這裡來,難不成就不想在三哥受封太子的時候,在自己的宮室中,親自和成爲太子的三哥說幾句心裡話?

然而,他不明白,三皇子卻隱隱知道,母親那是不願意給他添麻煩。他恭恭敬敬對裕妃以及和妃行禮,卻是裕妃居前,和妃居次,一如兩人昔日爲妃時在宮中的位次。但緊跟着,他卻又不忘對包括蔣妃在內的其餘皇妃一一行禮,那恭謙竟和剛剛對裕妃和妃一模一樣。

面對這樣一個溫良恭儉讓的新太子,諸多妃嬪誰人不喜?相比大皇子二皇子那種性格的人入主東宮,三皇子成爲太子,若是將來萬一她們走在皇帝身後,就不怕沒有好下場了!

一一謝過諸妃,三皇子的目光最終落在了諸位公主身上。如今大皇子二皇子獲譴出京,他兄長全無,就只有這些姐姐們了。因此,他深深吸了一口氣,最終肅然朝着包括朱瑩在內的諸公主深深作揖道:“小子鄭鎔,茲受冊命,今日於此,恭謝諸位皇姐多年照拂。”

第八百五十八章 善後第五百四十章 禮未行而行第六百四十五章 不信第三百四十三章 揍成想要的模樣第八百零九章 簡單粗暴效果好第三百八十五章 君子坦蕩蕩?第八十五章 太祖皇帝祖訓多第四十三章 下次天上掉什麼?第二百八十一章 郎舅(上)第八百章 證明第八百六十一章 不敢違第九十二章 曹衝稱象和阿基米德定律第五百九十四章 何德何能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波度盡生辰到第四百七十三章 教訓熊孩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聲聲驚堂木第六百七十八章 有情無情第七百七十八章 曲高和寡第六百零七章 沒錢沒勢,思路清奇第二百八十一章 郎舅(上)第五百八十章 爲老不尊第八十四章 巨坑的“好學生”第六百零五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六百六十章 慘不忍睹第一百八十四章 通風報信的大小姐第五百二十六章 祖制和講學第十五章 棺材板和姑爺第五百八十六章 請君入甕第四百九十七章 肅然起敬第三百一十四章 公子落難記第八百二十六章 吃人嘴短,村人趨利第五百四十一章 九章第五百三十六章 依依第八百六十八章 分家第七百五十二章 上樑不正下樑歪第一百七十二章 戲到一半亂紛紛第六百三十七章 十萬個爲什麼第七百一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一百零一章 知道你聽不懂第六百四十五章 不信第六百七十五章 故事裡的事第八百二十九章 天壤,使團第一百三十八章 不和叛賊探討學術問題第一百六十五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八百五十八章 善後第四百章 臨行且諄諄第六百一十一章 童言無忌第五百九十一章 賢王和閒王第一百三十六章 趙園本是大觀園第四百七十四章 烏鴉嘴和宋混子第五百六十九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八百一十七章 廢物利用第六百二十七章 熊孩子同盟第四百五十七章 道不同第五百九十三章 枷鎖第八百八十一章 事後第六百三十八章 思路清奇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師常背鍋第三百九十四章 姑爺和育種第五百一十五章 魔音,兄弟第八百零九章 簡單粗暴效果好第五百七十三章 經筵開場第三十二章 打擊一大片第七百九十一章 誰善解人意?第二百四十八章 過年第一百七十五章 原來如此第四百八十二章 蹭住、聲勢和敲竹槓第十二章 道是無晴卻有晴第四百六十八章 真不是內定的?第二百七十六章 對調第一百三十章 你射他一箭,我打你一頓第一百五十四章 念頭通達第一百六十六章 人在堂中坐,官從天上來第三百二十八章 夫唱婦隨第七百二十章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第十三章 暫住變長居?第一百七十八章 都是護短的第四百零三章 小……師孃?第八百二十三章 西北發展基金第四十章 師徒鬧翻?第八百六十九章 將心比心,繼續忽悠第四百五十八章 任是無情也動人第二十七章 何方高人?第八百七十三章 紛紛亂亂第七百八十四章 信之不疑第七百二十章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第十九章 要想富……第六十八章 授課和鬧事第三十八章 最美麗的誤會第兩百二十九章 理直氣壯第一百六十二章 改話劇吧第兩百二十二章 恤孤貧第三百三十一章 孝子頂罪?第八百四十四章 不情之請第四百五十五章 敲人頭殼問配方第一百二十七章 情難自禁第六百五十三章 病急亂投醫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都亂了第五百九十二章 借題發揮和算經館第八十五章 太祖皇帝祖訓多
第八百五十八章 善後第五百四十章 禮未行而行第六百四十五章 不信第三百四十三章 揍成想要的模樣第八百零九章 簡單粗暴效果好第三百八十五章 君子坦蕩蕩?第八十五章 太祖皇帝祖訓多第四十三章 下次天上掉什麼?第二百八十一章 郎舅(上)第八百章 證明第八百六十一章 不敢違第九十二章 曹衝稱象和阿基米德定律第五百九十四章 何德何能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波度盡生辰到第四百七十三章 教訓熊孩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聲聲驚堂木第六百七十八章 有情無情第七百七十八章 曲高和寡第六百零七章 沒錢沒勢,思路清奇第二百八十一章 郎舅(上)第五百八十章 爲老不尊第八十四章 巨坑的“好學生”第六百零五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六百六十章 慘不忍睹第一百八十四章 通風報信的大小姐第五百二十六章 祖制和講學第十五章 棺材板和姑爺第五百八十六章 請君入甕第四百九十七章 肅然起敬第三百一十四章 公子落難記第八百二十六章 吃人嘴短,村人趨利第五百四十一章 九章第五百三十六章 依依第八百六十八章 分家第七百五十二章 上樑不正下樑歪第一百七十二章 戲到一半亂紛紛第六百三十七章 十萬個爲什麼第七百一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一百零一章 知道你聽不懂第六百四十五章 不信第六百七十五章 故事裡的事第八百二十九章 天壤,使團第一百三十八章 不和叛賊探討學術問題第一百六十五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八百五十八章 善後第四百章 臨行且諄諄第六百一十一章 童言無忌第五百九十一章 賢王和閒王第一百三十六章 趙園本是大觀園第四百七十四章 烏鴉嘴和宋混子第五百六十九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八百一十七章 廢物利用第六百二十七章 熊孩子同盟第四百五十七章 道不同第五百九十三章 枷鎖第八百八十一章 事後第六百三十八章 思路清奇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師常背鍋第三百九十四章 姑爺和育種第五百一十五章 魔音,兄弟第八百零九章 簡單粗暴效果好第五百七十三章 經筵開場第三十二章 打擊一大片第七百九十一章 誰善解人意?第二百四十八章 過年第一百七十五章 原來如此第四百八十二章 蹭住、聲勢和敲竹槓第十二章 道是無晴卻有晴第四百六十八章 真不是內定的?第二百七十六章 對調第一百三十章 你射他一箭,我打你一頓第一百五十四章 念頭通達第一百六十六章 人在堂中坐,官從天上來第三百二十八章 夫唱婦隨第七百二十章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第十三章 暫住變長居?第一百七十八章 都是護短的第四百零三章 小……師孃?第八百二十三章 西北發展基金第四十章 師徒鬧翻?第八百六十九章 將心比心,繼續忽悠第四百五十八章 任是無情也動人第二十七章 何方高人?第八百七十三章 紛紛亂亂第七百八十四章 信之不疑第七百二十章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第十九章 要想富……第六十八章 授課和鬧事第三十八章 最美麗的誤會第兩百二十九章 理直氣壯第一百六十二章 改話劇吧第兩百二十二章 恤孤貧第三百三十一章 孝子頂罪?第八百四十四章 不情之請第四百五十五章 敲人頭殼問配方第一百二十七章 情難自禁第六百五十三章 病急亂投醫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都亂了第五百九十二章 借題發揮和算經館第八十五章 太祖皇帝祖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