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開舊有學識體系的口

對於人才的需求,崇禎皇帝其實早就料到了。在廠衛消息證實後,他立刻召見禮部侍郎,暫代禮部尚書職務的孫元化。

崇禎皇帝看着這位徐光啓的徒弟,笑着問道:“孫卿可知京師茶樓飯館在聊什麼?”

“微臣不知。”孫元化也是一個五十歲的老頭了,不過他因爲老師的緣故,驟得高位,心中有點惶恐,對於皇帝的問話,一時無從回答起,神色都有點慌亂。

崇禎皇帝在上面看到,便開門見山地說道:“生意方面的掌櫃、夥計等等人才,應該很緊缺。有關這點,卿可以去街上走走就能知道了。”

“陛下聖明!”孫元化不知道皇帝說這是什麼意思,但他想皇帝這麼說,肯定是不會錯的,便小小地拍了個馬屁。

崇禎皇帝並沒有計較這些,他看着孫元化道:“徐卿走之前應該和卿提及過,他的志向之一是向大明百姓傳授新的知識。如今,機會來了!”

“……”孫元化有點不解,這事他知道,可他想不明白,那些掌櫃夥計緊缺,和這有什麼關係。再說了,要是朝廷有錢,一樣可以向大明百姓傳授新的知識。所謂的機會來了,是什麼意思?

不明白的情況下,他頗有點尷尬,只好一躬身,看向地面,假裝在垂聽,等待皇帝把話說完。

崇禎皇帝知道自己的思路不是一般臣子能跟得上的,便繼續緩緩地說道:“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和大明建設銀行需要大量人手,這些人手的招募,必須要合格,要擇優錄取,這點應該毋庸置疑的!”

這個好理解,孫元化點點頭。不過他還是不明白,這和那能有啥關係?

“但招募人手過多,想要合格的怕是比較少。就算能招到,可這些人原本的東家那不就缺人了,怎麼辦?”崇禎皇帝說到這裡,終於說出了他的目的道,“最佳的方法就是短期訓練出一些合格的人才出來。”

說到這裡,他從御案上拿起一個本子,轉手遞給身邊的內侍,轉遞給孫元化,同時說道:“這裡是一套拼音註解法的規則,卿可以先看看,如果能再簡化一些,或者說能再優化點就再優化點,而後把所有漢字按此進行標註,再發行天下。嗯,可以在戶部名下成立一個印製詞典的公司,專門賣這個。其他如要仿盜印刷的,一律緝拿官辦!”

在原本的歷史上,明末也已出現了拼音註解識字,也就是《切韻聲原》,不過要到崇禎末期。此時《切韻聲原》的作者,以後號稱復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才十八歲,還是個毛頭小夥子,正在幹些憤青的事情。

崇禎皇帝怕孫元化還不明白,就再解釋道:“夥計、掌櫃之類肯定是識字的優先,有了這套拼音註解法之後,只要學會了規則,外加一本詞典在手,有志氣的人,應該能自學。朕相信,有些人爲了改變自己的生活,會去學的。”

此時,孫元化已看了下手中的東西,可是,他看得不是很明白,幸好再看下去,又有漢字反過來註解拼音,能知道怎麼念。不過就算這樣,他還是一頭霧水。

崇禎皇帝看得清楚,心中又是一笑道:“朕已在內書堂講解過,回頭撥一名內侍給你講解講解。至少在內書堂中,這套拼音註解是有用的,卿當用心之。”

“微臣遵旨!”孫元化一聽,心中鬆了口氣。他記得剛纔皇上還允許他爲此成立一個禮部下屬的公司,頓時感覺動力很足了。這種事情,只要回去一說,必定有人搶着幹了。

崇禎皇帝又從御案上拿起一本本子,又讓內侍給孫元化看,同時說道:“這個是朕看了徐卿和你呈上來的那些西學後,另外整理出來的一份算術和金融常識。卿且拿去,一樣可散佈出去,在招募的夥計和掌櫃中,誰先明白這些,誰就優先錄取。”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想了下又道:“可讓人向京師的夥計和掌櫃授課,講解這些知識,而後組織考試。不過要記住一點,此種授業解惑,爲得是短時間內能多一些能用的人手。可分層次進行,比如不識字,但能明白這些常識;又識字,也能明白這些常識最佳。可收取一定的費用,能讓這活動辦起來即可。”

這個,就是類似後世的培訓班了。純屬自願,希望能在經濟動力的刺激下,用這些基本的知識先行開一箇舊有讀書體系的口子,慢慢地開始傳播起來。

崇禎皇帝的目的,自然是等到這麼下去,以後經濟條件允許,大明百姓的思想觀念轉變後,就開始推廣所謂的雜學,推廣義務教育,從小系統地學習。否則要是沒有這些鋪墊,就算朝廷有錢,直接推廣,也必然會有很大的阻力。畢竟這時候的思想觀念,讀書人還是以經史子集爲主,要考八股文。

呵呵,有錢能使鬼推磨!咱就用經濟大棒和你們慢慢磨。崇禎皇帝心中想着。看到孫元化這個西學的支持者,拿着手中的東西雖然不反對,卻還是半懂不懂的樣子,便知道這事也不會那麼容易,但只要去做,終歸是能推動大明科技的步伐,慢慢地往前進的。

當然了,崇禎皇帝也沒寄希望於禮部把這些事情能多快搞好。因此,他在內書堂已經在做了,相當於兩條路一起走。

畢竟內書堂這邊,皇帝有絕對的權威,讓那些宦官幹啥就幹啥,沒有任何人會爲此嘮嘮叨叨。內書堂,是一塊絕佳的試驗田!

看着孫元化出殿而去,崇禎皇帝伸了個懶腰,習慣性地在接見臣子的間隙,進入了聊天羣去看看。

他看到羣中有私聊,便點了聊天模式篩選,選擇只顯示私聊。頓時,聊天區域就只顯示了私聊的內容。再花了點成就值查看,發現是魏木蘭向劉興祚稟告盧象升的戰報。

這一看之下,崇禎皇帝不由得很是欣喜。不錯,盧象升的第一戰打得很好,全殲了一千建虜,而己方只死傷二十一人,朝鮮義兵死傷五百多人。更爲關鍵的是,繳獲了不少糧食,至少可以緩解下東江的糧食問題。

呵呵,朝鮮那邊,如今有點像後世的抗日戰爭。這麼一想,崇禎皇帝忽然啊呀一聲,想起一事。

1208 只想靜靜1071 皇帝的打算694 不戰而屈人之兵811 讓那孫狗官看看老子的厲害(第三更)738 泡湯了776 我的人(第五更)991 瘋了麼809 交鋒693 此事必有蹊蹺467 居中調度1061 陰差陽錯988 聊天羣的又一功能733 沒法再要臉685 反常182 晉商會議78 南居益1324 風雨欲來998 江湖追殺令1269 和這些矮矬子拼了907 攻心之戰1163 劉香爲說客656 過家家310 吼哈354 開洋海議710 原來是這樣679 范文程的出謀劃策469 一招鮮(第四更)467 居中調度381 朝鮮鉅變886 不就是輿論戰麼!223 主子心裡苦啊1296 查理一世的震驚(爲風昂駒萬賞加更)111 我曹文詔就賭這一回277 求援(第三更)958 我就是范文程(第三更)981 斷子絕戶計808 老子天下第一255 個個倨傲不訓(第三更)455 反正禮多人不怪286 人才緊缺801 絕世重寶出世(第三更)324 狗糧來了1240 出去裝逼嘛458 大決戰還太早了點1049 滿清壯大之跡象1171 他隆王的因果12 內閣的反撲394 被撞破了52 溫體仁的能耐197 入城475 鮮花插牛糞526 當尿壺493 回(第三更)292 親自巡查安排新軍事項1265 短板1018 盛典146 露了本性?915 反水(第三更)239 白杆軍到64 明末黨爭,果然名不虛傳118 少有的大捷1301 聞風喪膽74 攻城825 皇帝背書138 民議267 殺虜祭旗送忠烈380 龜甲船770 懷念晉商了249 熱烈歡迎972 好意外的消息968 大有可爲242 宣府巡撫的表態127 輿論的重要性773 溫暖如春412 冷血181 佈局581 兩個皇帝都忙1265 短板265 蛋糕做大再說214 算術683 應對之策153 京觀1242175 滿桂和曹化淳的反應161 胡扯的下限450 沒防備1212 一派宗師396 朕要微服私訪1214 事實勝於雄辯265 蛋糕做大再說1292 新的封爵途徑567 舉賢不避親(第三更)993 神兵天降1003 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1265 短板276 都很熱鬧753 決戰191 特種部隊44 誓死衛護京師1085 朕之子民朕護之!
1208 只想靜靜1071 皇帝的打算694 不戰而屈人之兵811 讓那孫狗官看看老子的厲害(第三更)738 泡湯了776 我的人(第五更)991 瘋了麼809 交鋒693 此事必有蹊蹺467 居中調度1061 陰差陽錯988 聊天羣的又一功能733 沒法再要臉685 反常182 晉商會議78 南居益1324 風雨欲來998 江湖追殺令1269 和這些矮矬子拼了907 攻心之戰1163 劉香爲說客656 過家家310 吼哈354 開洋海議710 原來是這樣679 范文程的出謀劃策469 一招鮮(第四更)467 居中調度381 朝鮮鉅變886 不就是輿論戰麼!223 主子心裡苦啊1296 查理一世的震驚(爲風昂駒萬賞加更)111 我曹文詔就賭這一回277 求援(第三更)958 我就是范文程(第三更)981 斷子絕戶計808 老子天下第一255 個個倨傲不訓(第三更)455 反正禮多人不怪286 人才緊缺801 絕世重寶出世(第三更)324 狗糧來了1240 出去裝逼嘛458 大決戰還太早了點1049 滿清壯大之跡象1171 他隆王的因果12 內閣的反撲394 被撞破了52 溫體仁的能耐197 入城475 鮮花插牛糞526 當尿壺493 回(第三更)292 親自巡查安排新軍事項1265 短板1018 盛典146 露了本性?915 反水(第三更)239 白杆軍到64 明末黨爭,果然名不虛傳118 少有的大捷1301 聞風喪膽74 攻城825 皇帝背書138 民議267 殺虜祭旗送忠烈380 龜甲船770 懷念晉商了249 熱烈歡迎972 好意外的消息968 大有可爲242 宣府巡撫的表態127 輿論的重要性773 溫暖如春412 冷血181 佈局581 兩個皇帝都忙1265 短板265 蛋糕做大再說214 算術683 應對之策153 京觀1242175 滿桂和曹化淳的反應161 胡扯的下限450 沒防備1212 一派宗師396 朕要微服私訪1214 事實勝於雄辯265 蛋糕做大再說1292 新的封爵途徑567 舉賢不避親(第三更)993 神兵天降1003 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1265 短板276 都很熱鬧753 決戰191 特種部隊44 誓死衛護京師1085 朕之子民朕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