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條件談妥,剩下無關緊要的細節,等以後慢慢補充確定就行。
陳凡甚至沒有和江影廠談收益如何分配。
主要是現在就沒有製片單位和個人合作拍電影的先例。
武廠長的想法是,如果這部電影能多賺錢,那就用規定以內最高的價格付攝影機的租金,另外再支付一筆導演獎金給陳凡。
至於改編費用自然按最高標準支付。
這些加起來的話,應該有個大幾千上萬塊吧?
本來武廠長是想直接把這個跟陳凡說一說,可是想到陳作家隨便從小本子那裡收一筆稿費,就是幾萬美元……。
再想到他還砸“巨資”購買攝影機、沖洗和剪輯設備,武廠長就有點心裡發虛,到最後離開時也沒敢開口。
而陳凡盛情邀請武廠長三人留下來吃頓便飯、卻被堅定拒絕之後,也沒有多做挽留。
在門口目送着三人離開,按下遙控器,將大門關上,便開始思索這部電影要怎麼拍。
我國的電影拍攝製度大差不差的經過了三個階段。
後世的電影攝製,有許多已經偏向於美國的製片人制度,也叫做“製片人中心制”。
當一部電影確定被立項時,首先要確定的,便是“製片人”。
製片人的核心作用就是“組局”。
首先就是落實拍攝電影所需要的資金,最少也是啓動資金,並隨時與意向投資人保持聯繫,以便可以保證當需要追加投資時,能有足夠的資本進場,確保電影拍攝不受影響。
其次便是選擇合適的導演,以及演員、攝影等其他劇組人員。
一般情況下,只有導演和演員需要根據劇本角色來選擇。……原則上是如此,但後來也發生了變化,誰給錢多、誰政治正確,就可以得到相應的角色。
至於合不合適,那個已經不重要。
總的來書,在製片人中心制裡面,製片人的核心作用幾乎無可替代。除非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那樣的國際頂級大導演,纔有叫板製片人、甚至更換製片人的實力和地位。
否則包括導演在內,都要服從於製片人的指揮。
在我國電影界進入流量片時代以後,國內的投資人也借鑑了這種模式。
尤其是在某非典型著名導演……,對,說的就是郭小四。
當他連續造了幾團大糞,卻賺得盆滿鉢滿以後,全國娛樂圈資本都彷彿看見了另一個世界。
隨便投點資金,找幾個差不多的導演,搗鼓一個狗屁不通的劇本,其實劇本通不通順都沒關係,反正等流量明星進場後會要求改劇本。
然後就是找幾個流量明星,拍一部爛片,號召韭菜主動送錢,票房隨隨便便就能破億。
若是順便洗洗米,票房高個十幾倍都很正常。
爛片時代就是這麼玩的。
而在此之前,國內電影界基本上都是“導演中心制”。
也就是說,一部電影的核心人物是導演,不僅影片帶有導演個人濃厚的風格,包括整個劇組,也都完全服從於導演的調度。
在這種模式下,導演的任務自然格外重。
首先是導演發現一個好劇本,決定開拍。
他的第一步就是通知經常合作的小夥伴們,要開始準備了,把檔期留出來,然後去找資金。
當然,這是知名導演的路數,因爲他們不怕拉不到投資。
若是默默無聞的新導演、小導演,第一步就變成了找錢。
找得來錢,什麼都好說,找不到錢,一切休提。
從80年代後期到新世紀初期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幾乎都是這種模式。
其實這種導演中心制,還要得益於在1993年電影體制改革中催生的“獨立製片人”制度,讓電影製作有了更大的靈活性。
否則的話,導演可沒有權利去決定要不要製作一部電影。
那麼在80年代以前,也就是現在,是什麼中心制呢?
嘿嘿,計劃經濟,自然是計劃中心制!
比如說,上影廠接到上級部門的任務,讓他們先自己定個計劃出來,明年打算拍幾部電影,分別是什麼類型,需要什麼樣的資源、多少資金、多少職工才能保證完成。
拍攝計劃上交,領導看過之後,認爲生活故事片太多,鬥爭片太少,就給他們調整了一下,然後將任務單下達。
行,明年的拍攝計劃就這麼定下來了。
然後負責生產的廠長組織開會,啊,編劇部的同志們,你們都可以開工了啊,幾個人一組,每個電影分別由一組或兩組人負責,集思廣益,先把劇本搞出來。
然後咱們廠總共有幾個導演,哪些是今年拍了戲的,哪些還沒拍,拍過的先等一等,沒拍的優先上。
這時候就是分果果,來,張三你負責這部戲,李四你負責那部戲,王五……
啥?
王五導演不會拍鬥爭片,只拍過故事片?
那王五你下去,下次有故事片優先選你,這部鬥爭片就交給剛纔沒選上的趙六吧。
果果分完了,導演們便開始組建劇組。
這時候就要開始搶資源。
別看是同一個單位,但也得開搶啊!
比如說,廠裡有十個正式攝影師,可今年就有7部電影要拍,那是不是有的劇組只能分到一個攝影師?
而且廠裡資源有限,不可能支持同時拍7部戲,那就肯定有先有後,分到的人員也有好有賴。
你想先拍,還要分到能力強的職工,那就得靠搶。
怎麼搶?
當然不是直接硬搶,那是犯法的,人家還不一定配合。
只能是靠導演一個個的去談,這時候人際關係好、聲望高的大導演就佔便宜了,全廠職工幾乎是隨便挑,人人都樂意進他的劇組。
若是剛開始獨立執導的新人,只能苦哈哈地去找人拉關係,說不得還得塞兩包煙、請頓好飯。
其實到了這裡,已經跟後世的導演中心制有些類似。
只不過後來的導演中心制除了拍攝電影,還要主導後期的發行、回款等等工作。
在大體制下工作的導演,只要按時、保質拍完電影,剪輯、配樂、配樂等後期製作都完成之後,剩下的事就跟他再沒關係。……沒關係到連幾張自己作品的電影票都不好要,真是可憐。
現在陳凡要拍電影,還是他做導演,在大體制下面,只能以江南電影廠的名義進行。而他則以借調的方式,臨時加入江南電影製片廠,然後拿着一天最高兩塊錢的補助,利用江影廠的資源拍電影。
拍完之後,後續事項他也插不上手。……比買不到電影票的導演還可憐。
畢竟他還投入了幾臺攝影機和後期設備呢。
就在他坐在沙發上,陷入沉思的時候,在樓上聽到動靜的姜甜甜和姜麗麗已經走了下來。
看到客廳裡只有陳凡在,姜甜甜問道,“他們都走了嗎?”
姜麗麗眨眨眼睛,“不留下來吃頓便飯?”
陳凡回過神來,笑道,“哦,他們打算今天就趕回省城,着急買票,就先回去了。”
也就是他這個有錢的敗家子纔出行就坐飛機,好多單位經費不足的,就算是高級幹部,也是以汽車、火車、輪船爲主。
只有不差錢的好單位纔有條件給領導訂機票。
恰好江影廠就是個沒錢的,所以武廠長他們來回都是輪船,還是個十六人的三等艙,跟住宿舍都差不多了。
這時姜麗麗也不急着做飯,趕緊小跑着過去,坐在陳凡身邊,抱着他的胳膊,問道,“那談妥了嗎?”
姜甜甜也跟着過來,坐在另一邊,目不轉睛看着陳凡,試探着說道,“他們這麼着急回去,應該是談妥了吧?”
陳凡笑着點點頭,“都談妥了,這部電影就由江影廠來負責拍攝,我是導演,他們廠的製片主任做我的副導演,其實就是協調劇組人員的工作,要不然我人都不熟悉,也不好調配。”
姜甜甜眼裡滿是驚喜,“挺好的呀,那、那以後你也是電影導演了?”
陳凡哈哈一笑,抓着她的小手,說道,“主要是江影廠實在沒有比較好的導演,我實在是不放心把電影交給他們,這才自己硬着頭皮上。
要是他們能請到謝晉、謝鐵驪、凌子風這樣的大導,我瘋了纔去做什麼導演,陪着你們不更舒服嗎。”
隨即在心裡輕嘆,只可惜,《道士下山》這部戲的藝術含量不高,基本上不可能請到這幾位,否則的話,也不會被上影廠拒收。
聽到他的話,兩姐妹臉色都微微發紅。
陳凡看着感覺有些稀奇,說起來他們都算是“老夫老妻”了吧,過了這麼久,還是容易害羞,那就只能是天性使然了。
不過別說,這種性格的女生,玩遊戲的時候就很可愛,羞羞的樣子特別有意思。
姜麗麗抿了抿嘴,笑着說道,“我覺得只要你拍電影,以後的成就肯定不比那些大導演們差。”
姜甜甜也連連點頭,“嗯,麗麗說的對。你學什麼都快,而且成長也比別人更快,你不是說《道士下山》可能會拍四部或五部嗎,等你拍完這個系列,你肯定能追上謝導演他們。”
陳凡咂咂嘴,轉着腦袋左右看了看兩人,感嘆地說道,“還好你們說的是以後,要是說現在就趕上,那我可就上天咯。”
兩姐妹頓時一陣嬌嗔,輕輕捶了某人幾下。
笑鬧了一陣子,姜甜甜又問道,“那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陳凡想了想,說道,“第一件事肯定是寫劇本,不過這個簡單,所有畫面都在我腦子裡,改編文學劇本用不了幾天,分鏡頭劇本也好說,一週內能全部做完。”
隨後看向姜甜甜,“待會兒你給亞麗打個電話,讓她買四、五臺攝影機寄過來,說清楚是拍電影用的,寄個加急航空件,等我的劇本寫完,攝影機也差不多能到貨了。”
說着將剛纔況明義寫的清單遞給她,“還有幾臺後期製作設備,這個倒是不用着急,走海運就行,怎麼着都能在電影拍完之前到貨。”
姜甜甜接過清單看了看,認真地點了點頭,“明白了,待會兒我就去打。”
陳凡“嗯”了一聲,隨即笑道,“拍電影無非就是那麼幾個東西,劇組的人和設備,人就用江影廠的,設備我在買,之後就是演員和拍攝場地。”
他一手一個抓住兩人的手,笑着說道,“有機會公費旅遊,暑假剩下的時間,咱們出去玩吧!”
兩姐妹頓時眼睛發亮。
姜甜甜笑着說道,“既是旅遊,也是找場地,我覺得可以。”
姜麗麗便只顧着點頭,笑得都說不出話來。
頓了兩秒,姜麗麗蹭地一下站起身來,說道,“那我現在去做飯,然後就出發?”
這一下子,別說陳凡,連姜甜甜都一頭黑線,“今天出發?你票買了嗎?目的地定了嗎?出發你去哪裡?”
姜麗麗原地轉身看向陳凡,“小凡,我們去哪裡?”
陳凡握住她的手,將她拉着坐下,笑道,“不用着急,我們還要先去一趟省城,把拍攝工作安排一下,到時候才能讓江影廠給咱們出具介紹信,沒有介紹信,可不能到處亂跑。”
姜麗麗紅了紅臉,輕輕點頭,“那待會兒我們去買票,明天飛省城。”
陳凡點點頭,正要說話。
這時姜甜甜在一旁問道,“場地你親自去找,那演員呢?江影廠可沒有太多合適的演員吧?”
說沒有太多合適的演員,那還是姜甜甜給江影廠留了面子。
事實上,江影廠除了幾個常年演舞臺劇的老演員,連一個拍過電影的演員都沒有。
哦,話劇電影肯定是不算的,那種表演形式跟話劇就沒有任何區別,人在舞臺上演,攝影機就在下面拍,演完一齣戲,也就拍完了一部電影。
這也叫電影演員?
再一個,衆所周知,這時候的電影表演形式,還有很濃厚的舞臺劇痕跡,這個一方面是跟演員們大多出自各個文工團有關,另一方面,也跟膠片不多有很大的關係。
之前也介紹過,這年頭的廢片比一般都控制在1.1:1,損耗率不超過百分之十,這種情況下,哪有那麼多的膠片去給演員找感覺、調整微表情?
同時又要保證整個畫面的完整性,不能說一個演員在正兒八經的演,而另一個又是野路子的生活化表演,這樣硬湊到一個畫面裡,就會很生硬。
所以導演拍攝的之前,會要求演員反覆練習。
練動作、練表情、背臺詞……,如果有不協調的地方,就會立刻糾正。
這樣久而久之,電影裡的演員們全都是一個表演風格,而且儘管比舞臺風要自然一些,卻依然沒有完全脫離舞臺風的那種。
在這方面,又正好跟陳凡的要求有所不同。
他要的是後世那種生活化的自然演技,強凹造型在他看來就很彆扭,這也是他不愛看這個時代大部分電影的原因之一。
所以從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演員都不太合適。
不過,他也有了應對方案。
看了看眼神有些緊張的姜甜甜,陳凡笑道,“沒事,這個我已經有合適的人選,回頭去說服他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