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中撞向火星烏托邦平原的馭星一號隕石,猶如古代神話中的共工怒撞不周山。
無盡的塵埃與爆炸雲直接衝上了百公里高空,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而撞擊的能量並未止步於地表。
毀滅性的衝擊波如無形的巨錘,深深貫入火星地殼深處。
火星,這顆古老的星球,其岩石骨架在一種難以想象的錘擊下痛苦呻吟、扭曲、崩裂。
透過中繼衛星,從火星軌道傳遞回來的視角漸漸拉長,鏡頭切換到了盤旋在近地軌道上空的一架保持跟蹤觀察的航天飛機上。
在總控制室中所有人的注視之下,那枚內蘊熔岩的熾熱炮彈,猶如攜帶着熊熊烈焰的鼓槌,重重的錘擊在火星這面赤紅色的戰鼓上。
它簡單粗暴地撕裂了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堪比九級地震一般的猛烈衝擊波在地下深處肆虐,尋找着宣泄的出口。
而在環形山底部,靠近中心的位置,大地突然向上拱起,接着猛烈炸開!
緊接着,在那被漫天塵埃籠罩看不見的平原,一個巨大的環形山正在形成,邊緣翻卷着灼熱發亮的熔岩。
一股混合着蒸汽、滾燙泥漿和破碎岩屑的濁流,裹挾着積蓄了數十億年的壓力,如同一條被驚醒的熔岩巨龍,狂暴地衝破地殼的束縛,直衝雲霄。
當這一幕透過中繼衛星傳遞回來的時候,在場的無論是天文物理、地質、航天等領域的學者,還是各國的高管政要與領事代表,全都一臉震撼的看着落地顯示大屏上的畫面。
那由熾熱塵埃與漫天雲煙捲起的熱浪,彷彿塗抹在每一張驚愕的臉上一樣。
監測屏幕上,代表着能級反應與地震波的監測線條在這瞬間衝破極限,變成一片刺目的猩紅與狂亂的尖峰。
數據流如瀑布般瘋狂刷屏,數值之高几乎令所有在場的科研人員與相關領域的學者,乃至一小部分能看懂這些數據的政要感到窒息。
“上帝!傳播峰值加速度超過20G…這已超出我們的計算了!”
“不可思議!馭星一號的撞擊速度竟然高達接近一萬四千米每秒!這已經遠超了常規隕石飛行的速度了!”
“火星表面的大氣層太過於稀薄,對隕石的阻力很小,這意味着馭星一號自身的動能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按照這個數據來算,這次撞擊產生的能級超過了1.5萬萬噸TNT也就是說,這次撞擊的能級,相當於至少三顆沙皇氫彈!”
“嘶!”
總控制室中,交頭接耳嘈雜的討論聲不斷響起。
現場的人員分成了兩邊,與衆多學者和科研人員激動、興奮、狂喜不同的是,各國的高官政要的臉上除了震撼外,還交織着恐懼的戰慄與錯愕的陰沉。
儘管今天的撞擊實驗是用於‘科學工程’進行探勘數據的;但所有人都知道,這也可以是科學實驗,也可以是戰略武器!
兩者之間的差距僅僅只有一線之隔。
而這條線,就掌握在華國的手中。
對於各國的高層政要來說,這已然是一種全新的攻擊手段。
一顆,就足夠毀滅一座國際大城市的隕石!威力甚至遠超人類製造過的的威力最大的核武。
如何預警、應對與反制這種‘天基武器’的攻擊,是所有國家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當馭星一號隕石成功的撞上火星的那一刻,馭星工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然而,無論是地面指揮中心內的人,還是遙遠在火星近地軌道上的工作人員,都不敢有任何的掉以輕心。
很顯然,成功的撞擊僅僅是第一步。
後續更重要的,是對撞擊實驗數據進行全面的採集與分析。
深邃的外太空,火星近地軌道上,數架航天飛機與幾十顆觀測衛星此刻正懸停在撞擊點位的正上空,採集着相關的實驗數據。
充當現場指揮中心的瀚海號·二代航天飛機的機艙中,透過觀察窗,華科院的張榮橋院士正俯視着腳下的火星。
馭星一號隕石撞擊而產生的瀰漫塵埃如同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一般不斷的向四周擴散。
而猛烈衝擊產生碎石在烏托邦平原上空宛如流星雨一般劃過,進而不斷的衝擊着赤紅色的地面。
儘管撞擊產生的塵埃與爆炸雲短時間內難以沉降,恢復到撞擊前的清澈;但撞擊點產生的狂暴能量這會已經逐漸平息。
“報告!檢測到深層水體徵波信號!”
機艙內,一道彙報聲響起,正觀察着撞擊現場的張榮橋院士猛然回過神來,雙手在艙壁上熟練的撐了一下,整個人像一枚炮彈一樣‘衝’了過來,臉上帶着激動的神色。
“水體徵波信號?你確定?!”
機艙內,守在電腦前,穿着深藍色艙內宇航服青年博士快速站了起來,讓開了面前的身位,指着電腦屏幕滿臉激動的回答道。
“確定!應龍號與青鸞號同時在不同的方位探測到水體徵波信號!這是他們傳遞過來的探測數據!”
聽到這話,張榮橋院士一把拉住了電腦屏幕前的扶手,快速的滑了過去。
映入眼簾的,是一份的深層水體徵波信號圖,以及兩份由應龍號與青鸞號航天飛機拍攝的撞擊點圖片與視頻。
由於拍攝位置和角度並不在撞擊點的正上空,他們的視野反而並沒有被撞擊產生的蘑菇雲全部遮擋住,拍攝到了一部分撞擊點位地面的情況。
從兩架航天飛機拍攝到的中心視頻來看,撞擊點中心區域那如同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塵埃連接大地與蒼穹,如同神話故事中撐起天空與大地的建木。
而更讓張榮橋院士在意的是,他原本預料的震動並未停歇,反而以一種低沉而穩定的脈動持續着
咚…咚…咚…的聲音如同星球沉重而緩慢的心跳,又像深埋地下的洪流仍在持續衝擊着脆弱的岩層結構。
“深層水庫.它活了!”
盯着面前電腦上的視頻,張榮橋院士的聲音沙啞,眼眸中帶着濃濃的震撼。
腳下傳來的震動並未平息,撞擊點位的中心瀰漫着依舊在瘋狂的噴涌着塵埃與幾乎肉眼可見的白色水冰
站在他的身旁,另一位來自華科院地質學專家死死盯着屏幕上的畫面,深吸了口氣,忍不住心中的激動與震撼開口道。
“是的!我們喚醒了一個被封印了億萬年的地下海洋!”
那持續不斷向外噴涌着塵埃與白色水冰印證遠在地球的那個人猜想。
這是一場奇蹟,在馭星一號隕石的猛烈撞擊下,自遠古時期就封印在烏托邦平原下的水冰海洋,在劇烈的地質活動中,醒過來了!
地殼的壓力在撞擊中釋放,馭星一號宛如一根銀針一般,刺破了火星這個裝滿水的氣球。
而那持續不斷的震波,清晰地勾勒出一個前所未見的、位於地殼深處、規模龐大的液態水體輪廓,其範圍之廣,遠超所有人的最大膽想象。
這已經不再僅僅是物理的波動,它象徵着人類第一次以行星爲砧板,以隕星爲巨錘,主動叩響了火星深藏億萬年的大門。
在這顆冰冷的鐵鏽色星球上,從此留下了一道由人類意志刻下的、蒸騰着熱氣的巨大傷疤,以及一個被強行喚醒的、深埋地下的液態海洋!
當馭星一號撞擊坑逐漸的平息下來,當第一次的實驗數據採集完成時,地球總指揮中心內,終於迎來了一道來自遙遠星空的彙報。
“呼叫總指揮中心,呼叫總指揮中心,這裡是瀚海號火星指揮分部!”
“馭星一號撞擊實驗,任務完成!”
“重複!馭星一號撞擊實驗,任務完成!”
“相關的實驗數據將分批次傳遞迴總部,第一批次將於十分鐘後傳輸完畢!”
“另外特別進行報告,在本輪撞擊中,應龍號青鸞號航天飛機同時在不同的方位探測到撞擊中心出現水體徵波信號!”
總控制室中,當張榮橋院士那疲憊卻興奮的聲音響起的時候,現場頓時就歡呼了起來。
成功了!
他們成功了,成功的踏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尤其是撞擊中心水體徵波信號出現,更是讓現場無數的學者與科研人員欣喜若狂。
這不僅僅是印證隕石撞擊實驗有能力震動整個火星的證據,更是未來可能直接解決火星水資源稀缺的手段!
當歡呼聲響起的時候,控制室中,即便是原本還在擔憂隕石撞擊會成爲新型戰略武器的各國高官政要臉上也露出了一抹笑容。
站在徐川的身邊,那位身份特殊的老人眼眸中露出了一個燦爛的笑容,朝着徐川豎起了一個大拇指。
聽着耳旁的歡呼,對上老人的視線,徐川咧開嘴角笑了起來。
深吸了口氣,壓下狂亂的心跳和滿腦的激動後,他咳了咳,儘量讓自己的聲音平穩一些,通過聯絡頻道回覆道。
“這裡是總指揮中心,已收到報告!”
“請務必完整採集本次撞擊實驗的詳細數據!”
話落,徐川轉身看向了正在歡呼的現場學者與科研人員。
火星那邊的工作順利完成,更創造了在撞擊中心探測到水體徵波信號的奇蹟。
那麼現在,輪到他們上了!
第一次撞擊火星的實驗數據很快就通過中繼衛星分批次傳送回了地球總指揮中心,進而通過超算中心進行分析,處理。
火星地球化工程組委會會長的辦公室中,徐川翻閱着最新整理出來的第一批撞擊數據。
雖然說馭星一號已經成功按照計劃準確的撞擊在了目標地位上,但它是否真的能夠如理論中一般產生足夠的震動牽引到火星的內核依舊是一個未知的數據。
而這,需要從撞擊釋放的能量大小、火星全球地震響應探測數據、磁場變化數據、熱效應與熱流數據、地殼變形與地質響應測量數據等等多方面來進行審覈。
最關鍵的,莫過於對撞擊引起的地震波探測以及熱效應與熱流測量這兩項關鍵數據了。
前者需要部署遍佈整個火星的、極其靈敏的地震儀設備。
通過對這些設備的探測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瞭解在馭星一號撞擊過程中形成的震動波的傳播時間與路徑。
比如測量P波(縱波)S波(橫波)從撞擊點到全球各站點的傳播時間,可以揭示火星地殼內部的物質狀態、密度或彈性模量的改變。
畢竟氣態、熔融狀態、半固態、固態等不同狀態下的地質結構對於地震波的傳遞和影響都是不同的。
而後者監測撞擊點及周邊區域,甚至全球尺度的地表溫度異常,尋找地熱活動增強的關鍵證據。
儘管理論上來說,深層熱量傳到地表需要極長時間。但通過在火星多個地點鑽探鑽井安裝熱流探針,測量來自火星內部的熱流速率是否顯著增加是核心熱量釋放和地幔/核心熱狀態改變的直接證據。
而熱流測量則關係到火星地殼與地幔中到的火山/岩漿活動。
那些曾經沉寂了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是數億,乃至十數億年的火星,在隕石撞擊的過程中可能重新活躍,乃至噴發。
這同樣是深部熱擾動和物質上涌的強烈信號。
當然,最終的數據依舊要看火星磁場的變化。
但那是馭星工程整體完成後才能判斷的數值。
而對於前期的撞擊測試來說,撞擊引起的‘地震波探測’以及‘熱效應與熱流測量’這兩項關鍵數據就尤爲重要了。
它能幫助火星地球化工程組委會進行分析和判斷後續的大規模撞擊行動是否有必要繼續進行下去,以及在隕石撞擊下火星的內核能活躍到一個怎樣的程度!
當然,最重要的是,依託這些撞擊數據,還能夠建立起來一個對應的‘火星撞擊模型’,以供後續的撞擊實驗進行實時調整。
如果是放到一年前,恐怕將全人類的超算加起來,都難以運行這樣一個龐大至極的數學模型。
畢竟對火星撞擊的實驗模擬涉及到的變量以及參數每一個都龐大至極。
隨便任何一項計算數據單獨提出來,都足夠讓世界上的任何一臺超算卡半天了。
不過現在嘛,這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了!
他們已經有了更先進,計算能力更強悍的量子計算機。
辦公室中,在認真的將馭星一號撞擊烏托邦平原的實驗數據認真的審覈了一遍後,徐川站起身,走到助理間吩咐道。
“通知各國代表、組委會高層以及相關的學者,科研人員。”
“半小時後,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