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風雲無常

至六月底,南征的六衛三萬四千京營將士調集完成。文官薛巖、侯海、裴友貞等人已先行奉旨離京。

新城侯張輔,在奉天殿正式被任命爲徵夷將軍,奉旨統率京營南征軍、安南都督府、廣西廣東征調的衛所軍等軍隊的全部兵權,並有權宜行事之權。陳瑄爲水師主將,節制參戰的所有船隊,但要遵從張輔的軍令。安遠侯柳升爲徵夷左副將軍,河陽侯尹得勝爲徵夷右副將軍。

大軍啓程時,天晴有風。人們在京師北邊,好像也能聽到滔滔江水拍打到岸邊的浪聲。

朱高煦率衆,送張輔等將士,直至金川門外。朱高煦賜酒道別,還反覆叮囑諸將,要顧及大義、注重輿情宣傳,以降低當地人的反抗意願。

王后陳氏與安南國王陳正元的馬車,也在中軍隊伍中。當大夥兒道別出發時,那馬車簾子被挑開了一角,只見陳氏已是滿臉淚痕,表情極其傷心,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

但是她一面傷心欲絕,一面卻曾想盡辦法勸說朱高煦放她回去,人便是如此矛盾。朱高煦只能坐在馬背上,向那邊揮了幾下手,一時間讓這躊躇滿志的場面、似乎也蒙上了一絲糾纏不清的愁緒。

後面通過金川門甬道的人羣,是一股護送“團龍日月旗”的中軍步兵。當他們列隊走出甬道時,朱高煦忽然有了一種恍惚之感、好像不知身在哪個時代。

此次出征的京營將士,大多得到了朝廷新發的戎服,不過作戰穿的戎服,主要顧及披甲、實用;所以將士們幾乎都戴着明軍的寬檐鐵盔,攜帶着各種作戰工具。只有這股護旗的隊列,穿的是禮服,他們頭上戴的是大檐布帽,身上穿的嶄新灰色衣褲,扛着“春寒”輕銃,卻沒有攜帶彈藥,看起來非常整肅。

不管那火繩槍的威力幾何,但細長的新鍛銃管十分光滑,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因爲大檐帽的原因,整齊的軍容與近現代的軍隊十分相似。這樣的場面,讓遠處圍觀的百姓也紛紛側目,完全被這稀奇的隊伍吸引了注意。

古樸的金川門城樓,獅子山上的佛塔,以及遠近的亭臺樓閣、水榭拱橋,一切都是明朝風格的典雅景象。而這股軍隊,卻讓朱高煦感受到變革的因素。

在節奏均勻的鼓聲中,衆軍保持着隊列行進,腳步聲十分整齊。騎馬的武將們在馬背上向左側抱拳行禮,朱高煦見狀,也抱拳向他們回禮;“喀喀……”遠近錯落響徹的腳步聲,已經讓武將們的話聲不易聽清。

甬道里不斷有成隊列的步騎過來了,大多人馬以百戶隊爲單位,各隊前後保持着適當的間隙。這條大路上人馬雖多,卻毫不擁堵,道路一側還留有空隙、讓騎馬奔走的傳令兵來往,京營正軍的軍紀秩序良好。

朱高煦執政後軍費的傾斜,看起來對軍力確有成效。不過他希望、這些京營精銳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帶來實質的國家利-益。

朱高煦觀望了一陣,也不乘坐他的鑾駕,徑直騎着馬回城去了。

一衆錦衣衛的大漢將軍跟着朱高煦,騎馬從京師城中的大路行進,直到進了西安門;到西華門時,錦衣衛將士便止步了。

朱高煦卻不下馬,騎馬進皇宮去柔儀殿。宮中不準騎馬,但皇帝想幹嘛沒有人阻擋;最多有文官上書苦口婆心強調禮儀與上天對應,這種事朱高煦都是當耳邊風。

古樸而敞亮的柔儀殿正殿裡一切如常,前陣子他經常與文武官員在一塊兒、商議安南國的事,桌案上擺着的地圖也還在那裡。

可是朱高煦走進來時,忽然覺得這裡好像空蕩蕩的。他這才意識到,住在後殿的人已經走了。

陳氏只是暫住在這裡,但時間比較長了;平素只要派宦官傳喚一聲,便能馬上見到她。而今朱高煦一下子還有點不太習慣,總覺得少了點甚麼。

他在那張大桌案後面坐下來,看着上面的奏章和地圖,甚麼也沒幹。過了一會兒,他便無意識地伸手放在額頭上,使勁揉-搓了一陣。

就在這時,太監王貴彎着腰走了進來,抱着拂塵行禮道:“稟皇爺,先前守禦司北署送了一份奏章進宮,沒走通政司的,說是寫了有些重要的東西。奴婢爲皇爺把奏章放在了上邊哩。”

朱高煦應了一聲,伸手拿起最上面的奏章翻開了看。

守禦司北署派人到北方收買了一些蒙-古人,得到消息:蒙古國大汗、本雅裡失汗死了!

朱高煦意識到,蒙古的形勢、又將發生很大的演變。他的注意力,立刻從剛纔那種微妙的情緒中脫離,仔細觀閱奏章內容。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明軍進行了一次報-復性的北征,戰役目標是韃靼人。朱高煦覺得那場仗打得十分不痛快,全軍二十幾萬人吃盡了苦頭。但是韃靼人好像也十分難受、損失慘重,那本雅裡失汗的王帳被鄂國公平安毀滅之後,率部不斷向西撤退。

結果本雅裡失汗部因爲糧食牧草不足,只得向西邊的瓦刺借糧。不料瓦刺人反而趁火打-劫,突襲圍攻了本雅裡失汗,將本雅力士本人及大部人馬徑直屠-戮。這個大汗是名義上的“全蒙古國大汗”,他一死,瓦刺人很快扶植了一個新的大汗:答巴里汗。

答巴里汗號稱是黃金家族的後人,但究竟是誰、至少明朝現在無從知曉。

而遭受重大損失的韃靼諸部,實際當權者是號稱蒙古太師的阿魯臺。阿魯臺因爲實力遭受明軍打擊,對於瓦刺坐大扶持蒙古可汗、趁機東擴的形勢驚慌萬分,又怒不可遏。

這個曾經不惜與明軍二三十萬大軍大戰的阿魯臺、打死也不願意求和的人,竟然在蒙古國內部的爭鬥中,決定要改變策略了。

被收買的蒙古人、嚮明朝官員稟報,阿魯臺正在向各部落收集良馬,準備遣使、向大明朝廷進貢良駒以示交好。他們似乎想主動改變與明朝的關係,好借明軍的軍力、打擊西邊的瓦刺諸部。

朱高煦看完奏章,便擡頭對侍立在前面的王貴道:“拿到武英殿去,讓內閣與典寶處的大臣都看看。”

“是。”王貴躬身上前,雙手拿起了奏章。

朱高煦決定先聽聽大臣們的意見,但他不用多想,立刻就對繼續北征失去了興趣。

去年北征,朱高煦並不是很情願,只不過因爲韃靼人主動襲擾邊境無惡不作,他不想在剛登基時就顯得太軟弱;接着深入草原打了一仗,更讓他認識到,北征簡直是靡費巨大且費力不討好的事。

但蒙古人似乎對明朝有些誤解。當年元末蒙古人坐江山,天下的起義軍此起彼伏,元朝廷的策略便是誰稱王稱帝、便攻打誰,因爲實在沒法同時進攻多路;這纔有了明太祖集團的緩稱王策略。

現在蒙古人,好像認爲明朝也會那麼幹,針對“全蒙古大汗”進行打擊。古人確實過於看重名分和旗幟了。

而事實是,現在從皇帝朱高煦到朝廷大臣,對於無利可圖的戰爭,都有點牴觸。朱高煦之所以不顧大臣們的勸誡,執意要對南海、東北亞地區籌謀軍事行動,僅僅是因爲覺得有長遠利益;可對於北方草原,連朱高煦自己也看不到好處。

想通過大規模的會戰,僅憑進攻彈壓解決北方問題,朱高煦試了一下認爲成本過高,缺乏可行性。

至於甚麼黃金家族的旗幟,也不必太過在意。曾經的輝煌早已落幕腐朽、逃不過歷史洪流的車輪,遲早會被蒙古人拋棄的。就像當年中原的“漢”、“唐”字旗幟,曾有極大的號召力,也終被淘汰。

朱高煦已經不願意繼續北征。

問題在於“靖難之役”抽調了太多北方衛所兵力,最近幾年也沒有怎麼經營北方,造成北面國防日漸虛弱;但幸好蒙古諸部也在內鬥,暫時不能真正威脅北邊邊境……所以在北方,朱高煦覺得,有必要重新完善國防體系,佔據有利的要地。先行積極防禦國策、考慮建造棱堡,然後再緩緩圖之。

這種大事又會靡費巨大,幸好防備北方遊牧部落、一直是中原的國防要害,容易得到朝野的支持,畢竟誰都需要安全感。

桌案上的幾張地圖擺了出來,有曰本國的地圖、安南形勢圖、韃靼瓦刺勢力圖、西蒙古那邊的哈密國等複雜的版塊,角落裡還有海圖,一條條線直至“西洋”的印-度、非洲沿岸。朱高煦的手指在上面緩緩移動着。

許久之後,他終於放下了圖紙,仰靠在椅子上,一言不發地陷入了沉思。

幾百萬貫這個數字,以及當年在重慶府附近看到的、衣衫襤褸的徭役和縴夫;山東布政使司已經有餓死人的情況,各種已經被朝廷取締的邪-教、活動頻繁的傳聞;齊泰談起開疆闢土是千秋功業,難以立刻有回報、對眼前狀況有害無益的言論……一個個瑣碎的片段,不斷在他的腦海裡閃過。

第二百二十五章 王貴第七百三十三章 武德通寶第二百八十九章 陳興旺第八百四十一章 夜曲暗傷第七百四十八章 慘痛教訓第二百七十七章 幾分真假第二百七十三章 紙上的盟約第三百五十九章 奉天撫運第五百七十七章 浮腫第六百九十五章 寒冬春意第六百六十三章 不可動搖第六百三十五章 似同非同第六百四十三章 妥協第六百零九章 馬公第二百四十九章 陣仗太大第一百零二章 清規戒律第五百一十一章 同心協力第一百九十一章 哪裡都是家第七百四十五章 人之執念第三百七十七章 討罪伐逆第一百一十四章 物是人在第四百七十一章 洛容之戰(3)第八十五章 下雪了第五百四十九章 難辨敵我第三百六十六章 易驚的白兔第八百八十四章 國後的憂慮第八百八十九章 檣櫓灰飛煙滅第一百六十六章 借衣裳第七百一十五章 廝守最真第三百七十六章 小霧無風第二百八十二章 不知所爲第三百一十一章 舉國抗敵(4)第三百三十四章 簡單一言第六百九十一章 晴天霹靂第三百七十一章 煙霧第二百二十四章 玉器鋪第二十六章 守株待兔第二百六十五章 承接第五百四十三章 三頭六臂第二百八十八章 男孩兒第三百零二章 得道者多助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天三夜第四百零九章 馳援貴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兔死狗烹第五百二十三章 亂象漸生第三百四十九章 一縷陽光第八百九十七章 清晰抉擇第二百零八章 神奇的耳環第六百六十四章 深淵萬劫不復第六章 另有高見第二百五十三章 活口第六百三十三章 普世道德第二百七十八章 趁你病第六百零五章 傷快好了第六百零九章 馬公第六百五十八章 寂寞的長夜第一百三十六章 侯府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雞肉下飯第六百九十一章 晴天霹靂第五百三十八章 勝利的不安第四百二十三章 空口承諾第七百六十八章 只因黃金第二百六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五百零九章 新化之地第六百四十九章 爭鬥第八百四十七章 人各有志第一百三十九章 遙遠的鐘聲第七百一十三章 宏圖遠略第八十五章 下雪了第二百九十一章 雲南當江南第六十五章 煙花絢麗第二十章 阿彌陀佛第八百二十九章 佳節第三百零二章 得道者多助第三百二十七章 守年夜第七百五十四章 守株待兔第八百零七章 一心抗敵第八章 試探與猜忌第一百八十八章 從送禮談起第四百六十五章 河邊的氣味第六百三十八章 真假輕重第七百七十三章 鳥居之處第一百四十章 皇帝下落第六百六十三章 不可動搖第三百五十四章 君子慎獨第四十七章 角度與結果第三百九十一章 決戰天府之國(6)第三百五十九章 奉天撫運第六百七十章 不容半點差池第一百一十九章 睢水第六十章 總是被圍第五百二十九章 誰主沉浮(2)第六百三十二章 十分應景第三百六十一章 從前有個小娘第八百九十五章 簡單的人第四百九十八章 執念第一百七十六章 司禮監第五百二十章 決斷第三十二章 高皇帝顯靈第四百四十九章 將了一軍
第二百二十五章 王貴第七百三十三章 武德通寶第二百八十九章 陳興旺第八百四十一章 夜曲暗傷第七百四十八章 慘痛教訓第二百七十七章 幾分真假第二百七十三章 紙上的盟約第三百五十九章 奉天撫運第五百七十七章 浮腫第六百九十五章 寒冬春意第六百六十三章 不可動搖第六百三十五章 似同非同第六百四十三章 妥協第六百零九章 馬公第二百四十九章 陣仗太大第一百零二章 清規戒律第五百一十一章 同心協力第一百九十一章 哪裡都是家第七百四十五章 人之執念第三百七十七章 討罪伐逆第一百一十四章 物是人在第四百七十一章 洛容之戰(3)第八十五章 下雪了第五百四十九章 難辨敵我第三百六十六章 易驚的白兔第八百八十四章 國後的憂慮第八百八十九章 檣櫓灰飛煙滅第一百六十六章 借衣裳第七百一十五章 廝守最真第三百七十六章 小霧無風第二百八十二章 不知所爲第三百一十一章 舉國抗敵(4)第三百三十四章 簡單一言第六百九十一章 晴天霹靂第三百七十一章 煙霧第二百二十四章 玉器鋪第二十六章 守株待兔第二百六十五章 承接第五百四十三章 三頭六臂第二百八十八章 男孩兒第三百零二章 得道者多助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天三夜第四百零九章 馳援貴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兔死狗烹第五百二十三章 亂象漸生第三百四十九章 一縷陽光第八百九十七章 清晰抉擇第二百零八章 神奇的耳環第六百六十四章 深淵萬劫不復第六章 另有高見第二百五十三章 活口第六百三十三章 普世道德第二百七十八章 趁你病第六百零五章 傷快好了第六百零九章 馬公第六百五十八章 寂寞的長夜第一百三十六章 侯府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雞肉下飯第六百九十一章 晴天霹靂第五百三十八章 勝利的不安第四百二十三章 空口承諾第七百六十八章 只因黃金第二百六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五百零九章 新化之地第六百四十九章 爭鬥第八百四十七章 人各有志第一百三十九章 遙遠的鐘聲第七百一十三章 宏圖遠略第八十五章 下雪了第二百九十一章 雲南當江南第六十五章 煙花絢麗第二十章 阿彌陀佛第八百二十九章 佳節第三百零二章 得道者多助第三百二十七章 守年夜第七百五十四章 守株待兔第八百零七章 一心抗敵第八章 試探與猜忌第一百八十八章 從送禮談起第四百六十五章 河邊的氣味第六百三十八章 真假輕重第七百七十三章 鳥居之處第一百四十章 皇帝下落第六百六十三章 不可動搖第三百五十四章 君子慎獨第四十七章 角度與結果第三百九十一章 決戰天府之國(6)第三百五十九章 奉天撫運第六百七十章 不容半點差池第一百一十九章 睢水第六十章 總是被圍第五百二十九章 誰主沉浮(2)第六百三十二章 十分應景第三百六十一章 從前有個小娘第八百九十五章 簡單的人第四百九十八章 執念第一百七十六章 司禮監第五百二十章 決斷第三十二章 高皇帝顯靈第四百四十九章 將了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