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甫立新君

武英殿內,羣臣哀慟痛哭,聲震雲宵。~~~~

蕭凡不着痕跡的躲在痛哭的羣臣之內,跟所有人一樣跪拜在地上,頭也不敢擡,跟着大臣們乾嚎大哭。

一代帝王冥逝歸天,而且這個帝王是史上有名的開國君主,他開創了華夏古代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這樣的豐功偉績,這樣的雄才大略,按理,蕭凡應該感到悲痛和惋惜的。

可是,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生前好幾次殺了他,這樣的經歷近如昨日,他怎能對這位帝王的逝世悲痛得起來?

蕭凡一如他的名字,他只是個平凡人,有愛有恨,有狹隘的一面,也有正義的一面,當然,也有一點點小心眼。

嚴格說來,朱元璋算是和他有仇的,擱了前世,殺人未遂那也叫犯罪。

今日氣死了老朱,算是一報還一報,很符合佛家所說的因果循環。

以前結下的樑子一筆勾銷,但是讓他悲痛,他做不到,老實說,他沒學諸葛亮似的跑到周瑜棺材前一邊哭還一邊指桑罵槐,他覺得自己已經很厚道了。

但是該做的樣子還是要做,此刻他的身份是臣子,皇帝死了,臣子是必須要哭一哭的,不論真心還是假意,這個時候眼淚掉得越多,說明他越是忠臣,——歷史上有許多皇帝死了,大臣哭着哭着也一頭撞死在玉階前的事例,不過蕭凡沒打算這麼做,他其實更認爲那些撞死的大臣是因爲演得太入戲了,沒控制好腦袋撞玉階的力度,結果悲劇了……

跪在地上哭一哭,表一下忠心這沒問題,但是別玩真的……

蕭凡現在哭得很傷心,可以算得上悲痛欲絕,臉上的淚水鼻涕糊成一團,亂糟糟的樣子除了噁心,當然更顯出了他的忠心。

他躲在大臣們中間,一邊哭一邊擡眼悄悄的看着前方不遠處朱元璋的遺體。

見幾名太醫抹着眼淚給朱元璋診脈,又翻了翻他的眼皮,蕭凡哭着哭着渾身一震,眼中目光閃爍不停,顯得特別心虛。

古代的醫生會不會查出朱元璋其實是被氣死的?他們沒那麼厲害吧?

幸好太醫們果然如蕭凡想象中那麼沒用,診了一會兒以後,衆太醫互視一眼,然後點了點頭,接着,一方黃絹蓋上了朱元璋毫無一絲生氣的遺容。

黃絹蓋上的那一剎,殿內跪着的大臣們哭聲愈大,聲可震天。

朱允炆跪在朱元璋遺體最前面,哭得眼睛紅腫,幾欲暈厥,旁邊跪侍的宦官不得不一左一右攙住他。

黃子澄跪在朱允炆身後也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渾濁的老淚順着臉龐流到衣襟上,猶自捶胸嚎啕不已。

這是個真正的忠臣,一生恪守着聖人“君君臣臣”的教誨,朱元璋的逝世對黃子澄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種打擊不是因爲個人的感情,而是出於江山社稷,國家天下的大公之情。

此時此刻,相比蕭凡假惺惺的乾嚎,黃子澄的人格自然比他高尚了許多。

武英殿內百餘大臣放聲大哭,大殿內悲聲一片,氣氛哀傷而沉痛。

黃子澄使勁擦乾了老淚,回首環顧了一圈,見跪在朱允炆身後不遠處的二十幾位王爺哭得東倒西歪,很是悲痛的樣子,黃子澄忽然心神一震,立馬從悲痛的情緒中醒過神來。

現在不是悲痛的時候有件大事還沒辦

黃子澄趕緊站起身,側立於跪拜着的羣臣一旁,清了清嗓子,哽咽着大喝道:“衆同僚且住哀痛聽老夫一言”

朱元璋一生誅殺大臣無數,大臣們對他又敬又怕,卻實在產生不了多少君臣之情,此時哭泣也不過應個景,表表忠心而已,聽得黃子澄站出來說話,大殿很快安靜下來,只剩朱允炆一人在斷斷續續的抽泣。

黃子澄又擦了一把眼淚,哽咽道:“陛下駕崩,龍御歸天,此乃我大明之大不幸國喪也舉國悲痛,兆民同哀但是……我等身爲大明臣子,不可因私而忘公,今日國失英主,朝無明日,然則國不可無主,天不可無日,老夫不才,斗膽陳於各位同僚,此時此刻,我等要做的第一要務,是請出先帝遺命,擁立新主,再商議先帝葬儀之事,諸公以爲然否?”

衆臣聞言,紛紛點頭稱是。

二十餘位王爺互視一眼,也終於點頭應了。

黃子澄見王爺們默然無言,久懸着的心這才稍稍放下,於是沉聲道:“請禮部尚書鄭沂鄭大人請出先帝遺旨,示於滿朝文武公侯”

鄭沂聞言站了起來,從袖中抽出一卷黃絹,走到衆臣前,然後緩緩將黃絹展開,面色肅穆沉靜,凜然大聲道:“先帝遺命在此,衆臣叩拜——”

衆臣紛紛口稱萬歲,伏地而拜。

鄭沂沉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欽此”

遺旨唸完,殿內羣臣又是一片哭嚎聲,紛紛拜了下去。

黃子澄站了起來,緩緩掃視羣臣,目光刻意在二十幾位進了京的王爺們身上多停留了一下,沉聲道:“先帝遺命在此,各位藩王和同僚們可有疑慮?”

遺旨中說了諸王不用進京弔喪,可藩王們既然已經進了京,這句話自然被所有人忽略過去。

衆藩王左顧右盼,面面相覷,神色間頗爲猶豫。

其中寧王朱權年紀最輕,剛滿二十歲,輩分上卻已是同年的朱允炆的叔叔,朱權脾氣最是直爽火爆,因其與燕王兄弟之情頗爲深厚,朱棣在京師時曾隱隱表示朱允炆不能容人之怨意,於是朱權聞言擡頭帶着幾分不服的問道:“四哥燕王未至京師,此時擁立新君,是不是太急了?何妨將先帝大葬之儀辦完,待四哥進京之後,所有皇族之人全部聚齊,再議擁立新君之事?”

蕭凡聞言眉梢一挑,擁立新君的關鍵時刻,可不能橫生枝節,這個時候太敏感了,任何敢擋着朱允炆即位的人,都應該被視爲敵人。

於是蕭凡挺直了身子,朝守在殿門外按劍而立的曹毅打了個手勢。

曹毅很有默契的點頭,很快,殿外傳來輕微雜亂的腳步聲,數百名錦衣衛校尉魚貫進入了大殿,人人帶着滿身肅殺之氣,隱隱將藩王們圍在圈中,一動不動的盯着藩王們。

殿中哀傷悲痛的氣氛頓時一變,變得凝重而緊張,殺氣漸漸瀰漫於大殿之上。

衆臣大驚失色,皆伏於地上不敢稍動。

朱允炆卻一臉哀傷欲絕的模樣,楞楞的注視着朱元璋的遺體,眼中滿是迷茫和惶然,對身外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

藩王們卻被錦衣衛的這個舉動驚呆了,接着二十餘位王爺盡皆大怒,喧譁之聲不絕於耳。

朱權勃然道:“蕭凡,你這是什麼意思?擁立新君乃我天家之事,你敢對皇子犯上不敬?”

蕭凡站起身,神色一片平靜,他瀟灑的拂了拂頭髮,慢吞吞的道:“寧王殿下,天家並非一人之家,天下人皆矚目於此,擁立新君是先帝的遺旨,下官身爲大明臣子,錦衣衛也只對皇帝陛下負責,只知依旨行事,膽敢違旨者,下官可不管您是不是王爺皇子,該抓的照樣抓”

遠遠站着的黃子澄聽到蕭凡如此說,難得的向他投去讚賞的眼神。

儘管二人政見不同,在朝堂上水火不容,可他們畢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朱允炆竭力的擁護。

朱權見殿內情勢變得緊張,錦衣衛對他虎視耽耽,大有一言不合便將他拿下的意味。

朱權也不是個莽夫,勢單力薄之下,自然不便再出口反對,擁立新君已不可阻止,無論名分還是大義正統,朱允炆的即位都毫無挑剔之處。

於是朱權小心的瞟了默然無聲的朱允炆一眼,然後低下頭去,悻悻的哼了一聲,道:“本王也沒說不遵先帝遺旨啊,蕭凡你搞出這麼大的動靜,不覺得太小題大作了嗎?”

蕭凡見朱權服軟,自然也樂得給他個臺階,聞言呵呵笑道:“寧王殿下言重了,下官才疏學淺,有時候聽不懂話,常常造成誤會,剛纔一聽王爺要等燕王進京才擁立新君,下官還以爲殿下想違旨呢……呵呵。”

蕭凡這話說的似輕實重,朱權聽得冷汗淋漓,強擠出笑臉道:“蕭指揮使多慮了,本王生性藏不住話,直來直往慣了,有些話說出來明明是沒有惡意,但聽在別人耳朵裡,卻又成了另外一層意思……”

刀兵威壓之下,終於令朱權改變了態度。

蕭凡心中長舒一口氣,笑道:“王爺的意思下官很是認同,人的語言就是這麼奇妙,有時候一字之差往往意思就不一樣了,比如說,王爺對某個女子動情,下官誇王爺是癡情漢,這是好話,可下官如果說你是‘癡漢’,意思就不一樣了……”

朱權:“…………”

蕭凡見衆人盡皆無語的看着他,不由莫名其妙,轉頭問身旁的曹毅道:“這羣人怎麼了?我說的笑話很冷嗎?”

曹毅擦了擦汗:“……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打了個冷戰。”

黃子澄見情勢已定,急忙大聲喝道:“諸王及朝中同僚,我等先拜祭先帝,再以君臣之禮參見新君”

衆人神情一凜,於是紛紛朝朱元璋的遺體三叩九拜,然後朝朱允炆再次三叩九拜,正式以君臣之禮,拜於朱允炆身前。

“先帝英靈不遠,新君即立,乘時應運,承繼天道,更越聖朝,君德用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衆臣齊聲伏拜,第一次以臣子見君的禮儀,正式參拜朱允炆。

朱允炆被宦官攙扶着站在朱元璋遺體前,望着羣臣向他施禮,蒼白英俊的面孔泛上幾分茫然無措。

“你……你們……都平身吧。”朱允炆緊張的道。

“陛下”黃子澄看不過眼了,站出來沉聲道:“按朝儀,新君即位當由大臣三請,而新君三辭,你……你這也太不符禮儀了”

朱允炆聞言更慌了,愈發緊張道:“啊?這樣啊……那我不當了。”

黃子澄老臉頓時氣黑了:“…………”

昨天碼了7000多字,把腦子碼壞了,今天一整天昏昏沉沉的。。。

所以。。。今天少碼點吧。。。各位看官,你們要憐惜我。。。

第36章 預謀尋釁第99章 經筵鬧劇第68章 自取功名第133章 塵埃落定第252章 欲收朵顏第79章 喬遷新居第117章 王臣交鋒第284章 裝神弄鬼第25章 第一桶金第237章 學子風波第91章 深宮麗人第219章 殺機暗伏第245章 武舉即開第37章 以牙還牙第208章 巧思良策第181章 城外送別第298章 北平決戰(下)第122章 郡主問情第55章 成親之議第63章 生存問題第260章 鶯兒遂願第47章 燕王之謀第91章 深宮麗人第76章 千古才子第93章 錦衣發威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168章 豔圖風波第266章 葛誠告密第122章 郡主問情第304章 公爺發威第51章 皇孫再臨第313章 賓客盈門第228章 君臣對答第316章 利益牽扯第207章 敵師漸近第66章 洪武召見第42章 塵埃落定第12章 縣丞靠山第45章 冒牌太孫第121章 二女初見第143章 浪淘英雄第77章 天子下詔第71章 太孫遇刺第23章 不歡而散第180章 君臣決裂第139章 殺機漸生第7章 江湖騙子第61章 拜師學藝第165章 皇帝大行(上)第137章 御前激辯(上)第54章 泰山有請第316章 利益牽扯第116章 敲詐勒索第73章 神功初成第260章 鶯兒遂願終章揚帆出海大結局第295章 敗退北平第26章 拒絕習武第318章 欲尋青天第219章 殺機暗伏第157章 再見鶯兒第189章 初至北平第119章 畫眉身世第52章 廣告宣傳第149章 畫眉見父第286章 神仙炸營第283章 趁虛而入第141章 火場獲救第230章 改革難行第247章 狀元之才第97章 負荊請罪第57章 高山流水第269章 謀反在即第288章 牌位解危(下)第161章 奸臣再聚第234章 泡妞大法第70章 棋盤棄子第172章 不歡而散第35章 貌似忠厚第197章 惡魔之花第202章 北出草原第53章 帝王祖孫第201章 借刀殺人第145章 兩個都要第75章 冤家路窄第164章 暗中佈局第98章 香豔麻煩第191章 逼王見駕第238章 又出陰招第180章 君臣決裂第27章 知縣行商第274章 臨戰任將第247章 狀元之才第72章 忠義信仰第235章 朝堂對峙第106章 金殿面聖(上)第111章 扭轉乾坤第79章 喬遷新居第108章 身陷死局第108章 身陷死局
第36章 預謀尋釁第99章 經筵鬧劇第68章 自取功名第133章 塵埃落定第252章 欲收朵顏第79章 喬遷新居第117章 王臣交鋒第284章 裝神弄鬼第25章 第一桶金第237章 學子風波第91章 深宮麗人第219章 殺機暗伏第245章 武舉即開第37章 以牙還牙第208章 巧思良策第181章 城外送別第298章 北平決戰(下)第122章 郡主問情第55章 成親之議第63章 生存問題第260章 鶯兒遂願第47章 燕王之謀第91章 深宮麗人第76章 千古才子第93章 錦衣發威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168章 豔圖風波第266章 葛誠告密第122章 郡主問情第304章 公爺發威第51章 皇孫再臨第313章 賓客盈門第228章 君臣對答第316章 利益牽扯第207章 敵師漸近第66章 洪武召見第42章 塵埃落定第12章 縣丞靠山第45章 冒牌太孫第121章 二女初見第143章 浪淘英雄第77章 天子下詔第71章 太孫遇刺第23章 不歡而散第180章 君臣決裂第139章 殺機漸生第7章 江湖騙子第61章 拜師學藝第165章 皇帝大行(上)第137章 御前激辯(上)第54章 泰山有請第316章 利益牽扯第116章 敲詐勒索第73章 神功初成第260章 鶯兒遂願終章揚帆出海大結局第295章 敗退北平第26章 拒絕習武第318章 欲尋青天第219章 殺機暗伏第157章 再見鶯兒第189章 初至北平第119章 畫眉身世第52章 廣告宣傳第149章 畫眉見父第286章 神仙炸營第283章 趁虛而入第141章 火場獲救第230章 改革難行第247章 狀元之才第97章 負荊請罪第57章 高山流水第269章 謀反在即第288章 牌位解危(下)第161章 奸臣再聚第234章 泡妞大法第70章 棋盤棄子第172章 不歡而散第35章 貌似忠厚第197章 惡魔之花第202章 北出草原第53章 帝王祖孫第201章 借刀殺人第145章 兩個都要第75章 冤家路窄第164章 暗中佈局第98章 香豔麻煩第191章 逼王見駕第238章 又出陰招第180章 君臣決裂第27章 知縣行商第274章 臨戰任將第247章 狀元之才第72章 忠義信仰第235章 朝堂對峙第106章 金殿面聖(上)第111章 扭轉乾坤第79章 喬遷新居第108章 身陷死局第108章 身陷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