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直親王的憂慮

直親王不想開口,但在場中卻有人注意到了他,淳親王發現直親王微微皺眉的時候,當即開口詢問:“大哥,此事你有什麼看法?”

淳親王這句話一出,頓時提醒了建興皇帝,他同時把目光投向了直親王。

“耿大人同九弟剛纔已說的極爲清晰,奴才何來什麼看法,一切由皇上作主便是。”直親王低下頭如此說道。

“大哥,這話可不像是你能說出來的。”淳親王有些不滿道:“皇上招我等前來,不就是爲了商議此事?大哥年少時就跟着先皇征戰四方,對於軍事自然是我等兄弟中最爲了解的,何況當年大哥還受過費楊古大人的指點,其將才當年先皇在的時候也是誇讚過的。如今我等談的是國家大事,大哥如有所見何不暢所欲言?需知我等不僅是大清臣子,更是愛新覺羅的子孫,爲我大清基業着想,就算說錯了又有何妨?”

“老九這話說的沒錯。”建興皇帝知道淳親王這幾句話既是表面上的意思,同樣也是暗中提醒自己,頓時點頭說道:“直親王久歷軍陣,對於軍事可謂出類拔萃,何況又是朕的兄長,今日爾等所言又不在朝堂,不必有什麼顧慮。”

建興皇帝把話說到這份上,直親王不表態也不行了,他遲疑片刻喏聲道:“皇上,奴才心中確有些話,不過……。”

“但說無妨!”

直親王想了想,組織着語言道:“其實奴才覺得不用調山西和四川之兵,靜觀其變即可。”

這話一出口,在場衆人頓時一愣,尤其是建興皇帝差一點兒以爲自己聽錯了話。

正當衆人疑惑不解地看着直親王,只聽得直親王繼續解釋,他的解釋是這樣的,關中地形和其他地方不同,遏制關中通往中原的主要通道就是函谷關,除去這條路外,向東向南都是秦嶺,秦嶺隔絕了關中同中原的道路,是一道天然屏障,使得關中平原被保護在其中。

至於北邊,那是滿清控制的區域,也就是鄂爾泰的駐地。明軍要想從北邊打過來除非先拿下山西才行,只要鄂爾泰保住山西不失,那麼這個方向就是絕對安全的。

而在南邊是四川,陝西同四川的通道正是當年嶽鍾琪出兵平叛的那條,所以明軍現在也不可能飛過秦嶺從這個口子深入關中。

至於西邊就更不用說了,那是甘肅,明軍如果在西邊出現,這陝西早就拿下了,何來現在還討論什麼?

由此可見,明軍要攻進關中,必須先拿下函谷關一帶,但是自古以來函谷關就是易守難攻,當年戰國時期秦軍就是憑藉這樣的地勢屢屢拒七國於關外,而保關中太平。

所以直親王以爲對於明軍出兵陝西的舉動根本無需擔心,只要派一員大將牢牢守住關口,那麼明軍就勢必寸步難行。至於兵力方面,因爲函谷關的地勢險要和特殊性,過多的兵力也施展不開,所以除了眼下守關的部隊外,只需再增援萬人足以。

更重要的是,直親王覺得這一次明軍由冬季出兵本就犯了兵家大忌,只要清軍牢牢堅守不出,和對方拼消耗,最終明軍只有退兵的一條路可走。

“一萬人?直親王,您不是在開玩笑吧?”耿額頓時有些不悅道:“難道您不知此次明軍大舉來攻足有十萬精銳?而且明軍佔據中原後一直在不斷調兵,其兵力甚至還有可能再增。僅僅靠着一萬多人就想守住,更以拒明軍於關外,呵呵,您莫非是糊塗了?”

“耿大人,你爲本兵,當知關中地勢之要,更應該瞭解函谷關的情況。”直親王用着低沉的聲音道:“如此關口,雙方怎能擺開大軍,這根本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而是如何用兵的問題!明軍再強就算派再多的人上去也是無濟於事。”

“直親王,我難道不知這個道理?”聽直親王直接指責他根本不知兵,耿額頓時就惱了:“正面交戰自然不可能如此用兵,但你不要忘記如今已同七國之時大有不同,當年秦軍可以拒關而守,幾百年前或也可以,可是如今明軍所擁有的火器卻是威力無窮,如果明軍動用大量火炮猛攻關口,我軍又如何抵擋?這兩年直親王一直爲我大清研製火器,鑄造火炮,更當明白火器的威力。一旦兵力不足導致關口陷落,明軍就能直入關中,難道那時候任憑對方長驅直入?等到那時候再調兵哪裡還來得及?直親王!所謂兵事無常,明軍早不出戰晚不出戰,偏偏挑這時候進攻陝西,分明就是要打我大清一個措手不及!難道明軍統帥是不知兵的傻瓜?他們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耿額惱怒之下甚至連您都不稱呼了,直接用你來直斥直親王。聽到這一番話,直親王心中一片苦澀。

別看他現在似乎身份尊貴,不僅有着親王爵位還有大將軍的頭銜,但實際上在清廷中卻沒什麼權利,他這麼一個堂堂親王說白了就是建興皇帝的工具人罷了。一方面是用啓用他來安撫其他兄弟,另一方面也是借重於他讓他負責火器的仿製。就算是後者,平日裡也有老九真正當家作主,他這個名義上的負責人只是個空架子罷了。

再者,他現在提出無需增兵的建議,更讓人懷疑他是否有什麼私心。畢竟當年他也是爭儲的一員,再加上他原本就是大阿哥的身份,和後來康熙之死的蹊蹺,直到現在滿清王公貴族中依舊有不少人暗中對於建興繼位有所非議。說不定直到現在直親王對於皇位還有什麼想法,想趁此機會坑朝廷一把?

這個念頭在建興皇帝腦海裡一閃,但他很快就否定了這個假設。就算直親王對於自己當皇帝有所不滿,可如今早就木已成舟,君臣之位已定。再說了,坑了大清對於直親王又有什麼好處?他也是愛新覺羅的子孫,一旦丟是關中,這大清就差不多徹底完了,到時候他那個皇帝又去哪裡當?

思來想去,建興覺得直親王應該不會有那種想法,可是他提出不用過於調兵,僅憑關中兵力足夠的看法又讓建興皇帝覺得不妥。畢竟明軍聲勢浩大,這些年來清軍和明軍交戰大小已過百次,一直都是勝少負多的結果。

尤其是之前的中原大戰,雖說其中有着嶽鍾琪投敵的原因,可明軍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以雷霆萬鈞之勢打得中原清軍潰不成軍,使得清軍各部損失慘重,從而丟掉了中原,僅此一戰就讓清軍膽戰心驚。

換句話來講,如今的清軍對於明軍早就沒了當年入關時的氣勢,甚至可以將當年的明軍是如何對於清軍畏敵如虎,眼下的清軍就是如何看待明軍的。

現在,明軍在冬季突然出兵,而且以如此強大的兵力攻擊關中,聽聞這個消息後建興皇帝就嚇得不清,他滿腦子都是怎麼保住關中的念頭,別說從其他地方向關中增兵幾萬人了,假如有能力的話,他甚至還想多多增兵,只有兵力越雄厚,他也越放心。

沉嚀了片刻,建興皇帝看了眼不再出聲的直親王,又瞧了瞧其他幾人,最終向同樣一直未說話的張廷玉問。

“張衡臣,你又怎麼看?”

“皇上,耿大人執掌兵部,他所提出的建議自然是不會錯的。不過依臣看,直親王久經戰陣,其言似乎也有幾分道理,一時間臣倒也是兩難,但臣不擅軍事,不如皇上再招些人商議商議?”

馬齊正想說還是根據耿額的建議來辦,但他看見站着一聲不吭的直親王,心裡頓時微微一動,想了想後道:“奴才以爲直親王同耿大人說的都有道理,一個是從戰場判斷,另一位是以穩妥出發,不過皇上,如今我大清兵力不足,如一下子調動那麼多軍隊恐怕也是難事,倒不如按耿大人的意思讓範時捷領兵三萬先行救援,然後再由山西和四川兩省各調一萬兵力,同時再做好其他準備,一旦前線有變,也好隨時繼續增兵。”

這句話說到了建興皇帝的心裡去了,馬齊的主意出的不錯,這樣一來既能保住前線,同時也有了後手,再說調兵也不是說調就能調的,這需要時間。既然如此,建興皇帝心裡有了底,見其他人沒有再有異議,當即就把此事給定了下來。

就此,由陝西提督範時捷率兵救援,同時向四川隆科多下旨,由川中調兵一萬五千人火速入陝,並且做好隨時繼續增兵的準備。至於山西和蒙古那邊,建興皇帝考慮到一系列的因素,覺得還是暫時不動的爲好。

第二十三章 孤家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到位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果蔬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磨一磨第九百三十五章 氣度第九百二十四章 各持己見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第七軍第六百三十五章 政治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明白人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緬甸亂局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鮎魚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反轉(求月票)第三百六十章 逃出生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兩路出兵第三百三十七章 旭日初昇第八百五十七章 好消息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功過第一千二十八章 兄弟爭寵第二十五章 李娟兒第五百零四章 恩典第三十三章 虎視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沙皇彼得第六百三十四章 可惜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各懷鬼胎(第三更)第五百六十五章 雪恥第八百九十三章 榨油第一千一十二章 屯田第六十四章 廖煥之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銀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江都第一千一十章 該還是不該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幕府的算盤第八百七十一章 燭芯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幕府的算盤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修史第一百九十一章 準備動手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秋官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印度八旗第一千三十二章 驚變北來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更替第三百一十四章 債券(求票!)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激動的女王第七百五十章 鬼話連篇第七百三十六章 準備還都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火花第二百八十五章 欺君之罪(求票!)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祭祀回京第六百一十一章 退意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絕不姑息第七百五十六章 前夜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路易改革第九百一十四章 蘇肯第七百四十六章 問斥第四百七十八章 飛灰第二百三十四章 皇恩第二百一十二章 以二合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初攻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祭祀回京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煞費苦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開戰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教導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李衛述職4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疑惑第一千八十四章 皇帝罵娘第五百七十章 天意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死志第五百四十五章 誤國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塵歸塵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接觸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九百六十章 狼性勃發第八百九十二章 皇帝不差餓兵第三十二章 如山倒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復爵?第五百零三章 蒸汽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台州之戰3第二百三十七章 清宮密聞錄第七百九十章 南海稽查第三百九十一章 幻想的貴族第二百零八章 深宮夜話第一千一十五章 落毛的鳳凰第七百七十二章 兩個英國佬的對話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到位第三十二章 如山倒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王朝落幕第一百七十五章 折翼(求票)第四百章 指血第三百一十八章 再一次清理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馬前卒第二百八十三章 強硬態度第九百一十章 老戲骨第八百三十六章 官邸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要了老命第二百六十章 再次遇襲(求票)第六百九十六章 掘墓人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兩路南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變化第二百八十一章 到京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疑惑第三百八十九章 封官
第二十三章 孤家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到位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果蔬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磨一磨第九百三十五章 氣度第九百二十四章 各持己見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第七軍第六百三十五章 政治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明白人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緬甸亂局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鮎魚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反轉(求月票)第三百六十章 逃出生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兩路出兵第三百三十七章 旭日初昇第八百五十七章 好消息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功過第一千二十八章 兄弟爭寵第二十五章 李娟兒第五百零四章 恩典第三十三章 虎視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沙皇彼得第六百三十四章 可惜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各懷鬼胎(第三更)第五百六十五章 雪恥第八百九十三章 榨油第一千一十二章 屯田第六十四章 廖煥之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銀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江都第一千一十章 該還是不該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幕府的算盤第八百七十一章 燭芯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幕府的算盤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修史第一百九十一章 準備動手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秋官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印度八旗第一千三十二章 驚變北來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更替第三百一十四章 債券(求票!)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激動的女王第七百五十章 鬼話連篇第七百三十六章 準備還都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火花第二百八十五章 欺君之罪(求票!)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祭祀回京第六百一十一章 退意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絕不姑息第七百五十六章 前夜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路易改革第九百一十四章 蘇肯第七百四十六章 問斥第四百七十八章 飛灰第二百三十四章 皇恩第二百一十二章 以二合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初攻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祭祀回京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煞費苦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開戰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教導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李衛述職4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疑惑第一千八十四章 皇帝罵娘第五百七十章 天意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死志第五百四十五章 誤國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塵歸塵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接觸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九百六十章 狼性勃發第八百九十二章 皇帝不差餓兵第三十二章 如山倒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復爵?第五百零三章 蒸汽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台州之戰3第二百三十七章 清宮密聞錄第七百九十章 南海稽查第三百九十一章 幻想的貴族第二百零八章 深宮夜話第一千一十五章 落毛的鳳凰第七百七十二章 兩個英國佬的對話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到位第三十二章 如山倒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王朝落幕第一百七十五章 折翼(求票)第四百章 指血第三百一十八章 再一次清理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馬前卒第二百八十三章 強硬態度第九百一十章 老戲骨第八百三十六章 官邸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要了老命第二百六十章 再次遇襲(求票)第六百九十六章 掘墓人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兩路南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變化第二百八十一章 到京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疑惑第三百八十九章 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