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取太平

劉浩然來到當塗城下,大軍已經將此城團團圍住,並紮下營寨,準備明日大舉攻城。

是夜,劉浩然與馮國用等人乘月明勘查地形。他策馬站在小山前看了當塗許久,纔回過頭來對衆人說道:“當塗城地處大江南北要衝,我軍必須克之。現在我軍大舉南下,看上去勢不可擋,但實際上卻是險境重重。”

馮國用在一旁應道:“的確如此。我軍渡江南下,與滁、和兩州隔江相望。據水師探子回報,元廷江浙行省左丞曼濟哈雅已經取代蠻子海牙統領水師,並調集了大量的巨舟,正溯江西上,準備收復採石磯,並伺機與我水師尋戰。一旦採石磯有失,而水師遭重創,我軍就斷了後路,被攔腰截爲兩段,那時就危險了。”

傅友德和常遇春相視一眼,開口道:“關鍵還在於水師,只要他們能拖住元廷水軍,爲我們爭取一定的時間就好辦了。”

“對,只要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就能全取太平路,到時我軍就能在江南立足。”常遇春接言道。

“水師,俞統領和廖統領的壓力很大,我們大多是輕舟小船,與元廷水軍的巨舟相戰,只能依持靈活機動才能略勝一二,但是要想全勝卻又很難。”劉浩然思量了一下說道,“而且就算是全取太平路,我們也不能放棄江面上的控制權,否則元軍水師隨時隨地都會對我軍腹地發起進攻侵擾,我們將永無寧日,被死死地拖在這裡。”

衆人都默然了,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問題是定遠水師勢力相差太遠,暫時控制江面,保證渡江沒有問題,但是要全敗元軍水師,完全控制江防,這難度太大了。

想了一會,劉浩然也想不出怎麼好對策來,只要嘆息道:“當務之急還是先攻取了當塗,水師之戰,我們只能等待有沒有什麼好機會。參軍,你傳令給俞廷玉和廖永安兩位統領,讓他們儘可能地多招募漁民,徵集船隻,儘量拖住元廷水軍。”

“是,護軍。”馮國用朗聲應道,暫時也只能這樣。

“明日攻打當塗城,還是老辦法,四處全力攻打,然後擇其一點進行強攻,突破口我看就設在南門,其餘二線部隊嚴密把守城外各條路口,務必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走。”劉浩然最後下令道。定遠軍攻城講的是四面齊攻,讓守軍覺得四面是敵,然後利用長時間的激烈戰事磨掉守軍的兵力、體力和士氣,然後以突破口爲重點,四門再次一起猛攻,一舉攻破城守。但是這一方法對進攻方的軍紀、戰術素質要求非常高,也只有定遠軍才能嫺熟地用此種戰術。

目前當塗兵力不多,士氣低落,城陷應該是遲早的事情,不過定遠軍一向的習慣是不管戰事大小,都要慎重對待,要做到見小敵怯,見大敵勇,意思也就是遇到強大的敵人毫不畏懼,勇往直前,遇到弱小的敵人反而要小心警惕,因爲戰場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第二日一早,鄧友德、胡大海、茅成、葉升四個步兵團率先發起了進攻,雲梯密佈在城牆上,軍士們如螞蟻一般沿着向上爬。開始的時候,當塗守軍還有點誓死守城的勁頭,但是定遠軍配合嫺熟,戰術得當,幾個步兵團輪番上陣,一點點地在消磨着守軍的士氣和體力。

快到到午時,絕大部分的守軍已經精疲力竭,有的張不開弓,有的連刀槍都舉不起來,更不用說舉起檑木滾石往下丟。看到時機一到,劉浩然下令吹響總攻號,全軍突然發力,四面猛攻,而常遇春和鄧友德更是圍着南門捨命攻打。不到半個時辰,南門守軍終於崩潰,南門失守。

看到南門火起,其餘三門的守軍知道大勢已去,更無鬥志,於是紛紛爭相逃竄,有的奪門而逃,有的匿入民居中。鄂勒哲布哈與張旭趁亂逃出東門,卻被等候已久的華雲龍所部給截住了,急切之中,鄂勒哲布哈與張旭只得舉劍自刎。太平路總管靳義,見城池破,便投水自盡,萬戶納克楚被俘。

定遠軍突入城中,先是控制官署倉府,布兵於街道要害,傳令各處,各散兵立即繳械投降,否則以負隅頑抗者誅殺。

定遠軍軍紀嚴明,絲毫不敢侵犯民居,倒是不少散兵潰勇,藏匿於民居之中,見定遠軍索拿甚急,便以百姓爲肉盾,掩護逃遁,卻被定遠軍中善射弓箭手一一射死。

過了兩個多時辰,當塗城中已經平復下來,定遠軍也全面控制了整個城池。他們有的搶救着火的民居,有的救治被散兵潰勇所傷的百姓,有的四處巡邏,緝拿趁火打劫者。而各部典軍校尉和都尉率領典軍士官四處巡視,稽查違反軍紀的軍士。有十幾個軍士一時貪心,或偷拿或強奪了一些財物,甚至還有兩個精蟲衝腦的傢伙居然跑去強姦萬戶府的侍女,正好全被逮了正着。

這幾個人被移交給了負責全軍軍紀軍法的典軍鎮撫馮國用,馮國用和幾位典軍僉事一商議,很快就依據戰時軍法做出了裁決,偷拿財物者鞭二十,強奪財物和強姦者斬立決,全部當街執行。

看到五個人頭滾落在地上,十餘軍士被打得哭叫連連,還有旁邊堆放着等候物主來認領的財物,壯着膽子圍觀的數百百姓隱隱感覺到,這支定遠軍真的不一樣。

入夜,當塗城陷入一片平靜之中,近萬定遠軍大部睡在街道兩邊,就是官署等地也只是派人佈防,卻沒有入住。而街道上依然有巡邏隊和典軍隊在四處巡視着。

一夜過去了,看着那些從地上爬起來,敲鼓集合的定遠軍軍士們,當塗城的居民們終於相信了,這支軍隊的確是一支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未犯的軍隊,於是紛紛走出大門,圍觀這些軍士們。

在百姓們的注視下,這些軍士們肅正軍容,整齊列隊,準備迎接主帥劉浩然入城。而聽到消息的百姓們更是熱情高漲,站在街道兩邊想看看這支軍隊的統帥的風采。

劉浩然和馮國用剛入北門,突然有一羣人攔住了去處,一問,原來是當塗名士陶安和李習率領城中鄉老儒生前來相迎。

劉浩然立即下馬,快步迎了上去,並拱手道:“劉某何德何能,竟敢勞煩諸位父老賢德前來相迎。”

陶安,字主敬,當塗縣人。六歲喪父,矢志讀書,日記千言,敏悟異常。稍長,投師李習兄弟,博覽羣書,尤深於《易》。元至正四年(1344年),中浙江鄉試,至正八年,授江寧明道書院山長。至正十四年冬辭官歸省,避亂居家。

昨日,定遠軍半日便攻克當塗,而且其入城後的一舉一動都被陶安看在眼裡。晚上,他跑去與李習商議:“老師,現在四海鼎沸,豪傑並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之心。而定遠軍在江北所爲,學生已經風聞,是少得的仁義之師。今日在當塗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軍士們寧可借宿街邊也不敢侵擾民居,此舉實屬罕見。學生又觀其軍甚是雄壯,攻元軍如摧枯拉朽,勢不可擋,前途不可限量。”

李習當即撫了撫鬍鬚,點頭道:“我也風聞過定遠軍和其將領劉合肥的事情,真是難得。今亂世之下,還能如此堅持做爲,非手段者難以成,非大志者難以恆。主敬,我知道你一直在尋求明主,一展抱負,今日,你應該已經意決了吧。”

陶安拱手道:“老師,學生確實有意投附定遠軍。”

“亂世之中,光有仁義而無權謀,恐也難成大事。吾曾細查過這位劉護軍的行跡,應當是一代雄主,主敬,你有眼光啊。”

“老師,你此話的意思是?”陶安只是對劉浩然有個大略的瞭解。

“此子崛起於定遠,審時度勢,大戰清澗山,收繆大亨,後又聲北擊南,全取滁和。其部兵力雄厚,將士同心,卻能卑謙於毫州,投於羽翼之下,捭闔縱橫已見端倪。主敬,用心去做吧。”

“謝謝老師。”陶安細細品味了一下李習的話,當即拱手應道。

劉浩然一路步行,客氣地將李習、陶安等人接到官署,客氣一番後便只留李習、陶安議事,馮國用等人作陪。

“今時局迷亂,還請兩位先生教我。”劉浩然首先恭敬道。

陶安獻言道:“布仁義,收人心,練雄兵,順天應民,足以定天下。”

“我欲取江寧,如何?”劉浩然繼續問道。

“金陵,帝王之都,龍盤虎踞,並據有長江之險,若據其形勢,可居中而兵臨四方,則何向不破,此乃天資明公。”

“主敬先生的一席話,更加堅定了我取江寧的決心。”劉浩然大笑道,並拱手謝禮。

不日,劉浩然遣鄧友德、胡大海取蕪湖,並改太平路爲太平府,以李習爲知府,以陶安爲隨軍參議,召汪廣洋爲爲護軍記室。汪廣洋,字朝宗,高郵人,流寓太平,被李習所薦受召。

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223章 伐蜀(一)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82章 江州(一)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107章 武昌(三)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27章 取太平第246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二)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294章 暗影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223章 伐蜀(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36章 戰東南(二)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46章 方國珍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226章 陳孝閔(二)第330章 天山(一)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147章 高麗水師第21章 風雲突變第301章 事後(三)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109章 分省(二)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297章 定第三章第43章 有女秦羅(一)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275章 出巡之試點(二)第180章 巡視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172章 石嶺關戰役(四)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99章 宮內第98章 最後一戰(二)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10章 中樞(一)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37章 戰東南(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226章 陳孝閔(二)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64章 初次會戰第76章 風波(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84章 江州(三)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310章 戰旗半掩下金山(二)第三章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41章 治內政(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15章 清澗山(二)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331章 天山(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42章 治內政(二)第36章 戰東南(二)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279章 太子妃第35章 戰東南(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1章 夜話第178章 冬第158章 誓師北伐第60章 劉仁本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216章 大調整(一)第262章 李存義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
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223章 伐蜀(一)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82章 江州(一)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107章 武昌(三)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27章 取太平第246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二)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294章 暗影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223章 伐蜀(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36章 戰東南(二)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46章 方國珍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226章 陳孝閔(二)第330章 天山(一)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147章 高麗水師第21章 風雲突變第301章 事後(三)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109章 分省(二)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297章 定第三章第43章 有女秦羅(一)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275章 出巡之試點(二)第180章 巡視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41章 賽繆爾(二)第172章 石嶺關戰役(四)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99章 宮內第98章 最後一戰(二)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10章 中樞(一)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37章 戰東南(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226章 陳孝閔(二)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64章 初次會戰第76章 風波(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84章 江州(三)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310章 戰旗半掩下金山(二)第三章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41章 治內政(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15章 清澗山(二)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331章 天山(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42章 治內政(二)第36章 戰東南(二)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279章 太子妃第35章 戰東南(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1章 夜話第178章 冬第158章 誓師北伐第60章 劉仁本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216章 大調整(一)第262章 李存義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