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

時間在欽州大營日復一日的『操』練訓練中終於進入到明歷四年,元月二十日,剛剛過了一個熱鬧的日本僱傭兵全部整齊地站立在大營的空地上,不同往日的光膀子,今天他們穿得可謂是衣甲鮮明。

上身是太平兵工廠制的板甲,邊上包着紅『色』布條,與白光閃閃的鐵甲相應成輝,下垂着兩片甲布擋到了大腿上,腕甲、綁腿、軍鞋無一不齊,他們頭上戴着的頭盔與明軍樣式有些不同,更有日本風格,最顯眼的是他們身後『插』着兩面靠旗,無數的紅『色』小旗彙集在一起,成了紅『色』海洋。

他們腰間掛着太平兵工廠打造的腰刀,與他們此前在日本佩戴的武士刀樣式差不多,只是更簡樸大衆一些。他們有的手持長槍,有的手持盾牌,有的身背硬弓強弩,分別站成一個個方陣。

做爲這支軍隊的主副將,藍玉和湯和也是收拾齊整,一身鎧甲顯得英武無比,正站在隊列的前面。

今日是這支僱傭軍團正式成立的日子,也是他們出征越陳的日子。在藍玉和湯和另一邊,則站着一溜的文官武將,他們分別是廣西布政使阮弘道、參政、都指揮使、欽州知府、守備等地方官員,中間爲首站着一位人,雖然他長相有些難看,但是他身上衣着卻着實神氣,只見他身穿散答花無枝葉緋袍,頭戴金銀花烏紗帽,與阮弘道相仿。此人正是奉命前來授旗的陸軍部侍郎朱元璋。

朱元璋歸江南之後,劉浩然一時頭痛如何使用他。經過幾次深談,劉浩然發現朱元璋很有戰略天分,而且對於治軍領將頗有一套。但是劉浩然卻不敢把他放出去帶兵,幾經猶豫,在其南京陸軍學堂畢業後便安排進樞密院參軍署,參與過一段時間戰略推演和制定,去年便將其調至陸軍部出任侍郎。

朱元璋滿臉紅光,眼角在肅穆中藏着一絲笑容。看着神采奕奕、無比無際的紅『色』海洋,朱元璋不僅心情激動,心底更有一絲惆悵和不甘。他一直想獨領一軍,封疆一方,好好體會一下手握生殺大權的滋味。可是他這個願意卻一直實現不了。他的摯友徐達、湯和被放出去單獨領兵,甚至連李文忠、唐勝宗、陸仲亨也出去分別在傅友德、常遇春、鄧友德手下效命,唯獨他一直被留在南京。

樞密院參軍署聽上去不得了,可那只是一個參謀機構,只是負責對戰事戰略的推演和制定,指揮作戰的命令卻要聯合軍令司下達。而且他出身卑微,根本沒有讀過什麼書,底子太薄,儘管十幾年一直在努力,可是成效不佳,陸軍學堂高級班都是勉強啃下來的,所以和參軍署那幫“科班”出身的參軍不是很融洽。加上知樞密院事馮國用兼任總參軍,雖然看在同鄉的份上對朱元璋不薄,可是有這座大神在上面坐着,朱元璋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出頭之日。於是尋機到另一位同鄉李善長那裡走動了幾次,還跑到劉基那裡虛心請教了幾回,朱元璋便被調到了陸軍部任侍郎。可朱元璋知道,陸軍部除了尚書劉基,還有其他四位侍郎,各自負責一攤,其中權職最重是負責軍籍、武選的侍郎劉存忠,他的頭上還掛了直學士之名,反觀朱元璋,負責武庫,即軍械裝備管理,在其中是不上不下。而且人家劉存忠是童子營出來的,算是劉浩然的義子,曾經做過侍衛長,最是信賴親近之人,連劉基都知道,劉存忠是劉浩然控制軍隊的一枚重要棋子,與他爭,怕是不討好。

有時候朱元璋都在嘆息,什麼時候纔是自己脫離這種繁瑣而又無聊的職位,走出去建立一番不世之功。曾經幾次與劉浩然深談之時,朱元璋都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向劉浩然請命。可是看到這位主上深邃的目光,朱元璋都膽怯了,最後不了了之。心思深沉、非常敏感的朱元璋已經隱隱察覺到這位主上對自己的顧慮和猜忌,或許爲君者對下屬都有一定的疑心吧。朱元璋可不願意在沒有『摸』清情況下貿然出言,誰知道這位深沉似海的主上到底在想些什麼。

這次朱元璋領命前來爲日本僱傭軍團授旗,宣讀敕書,心裡着實激動了一番。當他在崇明港坐上海軍南下的巡洋艦,看着海上穿梭如魚的戰艦和商船,朱元璋的震撼更是無與倫比,他曾經在深心內處做過比較,如果自己坐上劉浩然這個位置,決計發展不出如此強大的一支海上力量。曾經在樞密院和陸軍部任過職的朱元璋知道這支海軍的犀利,它不僅控制了整個大明的海疆,還輻『射』着高麗、日本和南海,讓大明源源不斷地從這些地方攝取了巨大的財富。可以說,沒有這支海軍就不可能有今日大明之強盛。

今日再看到經過數月嚴格訓練,已經成軍的三萬日本僱傭兵,朱元璋的心又燃燒了起來,要是這支軍隊歸自己統領該多好,自己一定能夠爲大明打下大大的一片疆土。想到這裡,他甚至有點嫉妒起自己多年的好友,這支軍隊的副將-湯和。

只聽到三聲炮響,全體肅立,齊聲高唱大明國歌,目視着大明的五『色』龍鳳旗在樂聲和歌聲中冉冉升起。

禮畢之後,朱元璋站了出來,從旁邊一名隨從託着的盒子裡拿出敕書,走到正前方,然後展開不大的文本大聲念道:“奉上意,諭樞密院、內閣兩樞施令,有日本國勇士,願效力皇命,襄助大明武事,驅暴除惡,以大明軍令爲首,王旗指向爲導,敕,建大明第一僱傭軍團,軍制照大明皇家陸軍例,分十團,欽授軍旗,着行。”

這是典型的劉氏風格敕書,按照大明律法規定,大明的軍政事務分由內閣和樞密院處理,它們下達的命令稱爲諭,內閣的稱爲閣諭,樞密院稱爲軍諭,內閣和樞密院聯合下發的則稱爲合諭,最是鄭重的一種。一般諭文開頭都是奉上意,表示內閣和樞密院只是替劉浩然這位皇帝在發號施令,所以諭也可以看做內閣和樞密院替劉浩然擬定、並經其同意而頌布的敕書。而制是劉浩然專門用來冊授從三品以上官職的文書,詔書則用在頌布律法和重大國策上。劉浩然喜歡簡單明瞭,恨不得一般百姓都能聽得懂,所以他頌布的敕、制和詔書都是通俗易懂,沒有什麼破題、承中等格式,最後也只是一句“着行”收尾。

朱元璋一念完,衆人齊呼萬歲,在這巨大的呼聲面前,朱元璋一張黑瘦的臉變得紅光流溢,眼睛開始睜得大大的,隨即又眯成了一條線。他雙手高高地舉起這道合諭,趁機將自己的臉隱藏在雙臂的後面。

歡呼完畢,朱元璋又舉起了一面旗幟,這是僱傭軍團的軍旗,紅『色』底,左上角是一個龍鳳徽章,中間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圖案,上面是兩把刀交叉,然後下面是波浪花紋,正中是一支長矛,周圍還有一些日本特『色』的修飾花紋,最後組成了這個僱傭軍團的徽章。

首任主官藍玉從朱元璋手裡接過這面旗幟,將其高高地舉起,並在空中舞動着。

接下來是僱傭軍團向大明國旗和皇家龍鳳徽章宣誓,與大明海陸軍宣誓不一樣,僱傭軍團這種宣誓只是一種形式,現在的僱傭軍團忠於的是僱傭他們的錢財,真要讓他們開始向大明和大明皇帝效忠,需要一段時間。

儀式完畢之後,藍玉、湯和先向朱元璋辭行,再謝過阮弘道等廣西地方官員,然後率領大軍從欽州出發。

三萬僱傭兵經過長墩、和昔、河州,沿着海岸線一路南下,最後越過明越交界的分茅嶺,殺進越陳界地。他們首先要對付的是明越安海城(今越南芒街)。

這座扼守北侖河口,靠海的城鎮沒有被大明海軍轟成廢墟,並不是大明海軍一時疏忽大意,而是安海城裡的守軍見機快,很快就打出了白旗。這種明越交界地區一般都是由地方豪強勢力把守,而且特別有眼力,在兩派勢力夾縫中左右逢源。

“遣人去告訴安海城裡,大明正式接管這裡了。”藍玉吩咐道。

不到兩個時辰,交涉的使者回來了,安海城願意奉獻白銀若干兩,糧食若干,美女若干,但是對於徹底拋棄越陳朝,歸附大明卻是隻字不提。

“他們還在心存幻想。”藍玉轉過頭對湯和說道,然後冷冷地下令道:“高橋、山友、水川、上田、相次,”

“屬下在!”五個僱傭軍團的團統領馬上聞聲站了出來,在帳中半跪着。

“你五人率部平了安海城,高橋、山友、水川各負責一門,上田協助高橋爲主攻,相次協助山友爲副攻,海軍會給予炮擊,你們要注意。”

“嗨!”五人恭聲應了一句,然後嘩嘩地跑了出去。

不一會,隨着幾聲日語的高叫,日本僱傭軍團響起了一片歡呼聲,很快,一陣喃喃地聲音傳了過來,這是整隊完畢的日本僱傭軍團齊聲唸誦佛經開始出征。

聽着這滿天繞瑩的佛音,藍玉和湯和帶着衆人走出了大帳,只見一隊隊身着紅『色』鎧甲靠旗的僱傭兵舉着長槍,揹着弓箭,神情肅穆,口中唸唸有詞,腳步堅定地向安海走去。

“這些兵,口唸慈悲佛經,卻幹着殺人放火的事情,真是……”知道自己屬下德『性』的湯和感嘆道。

“他們就是這個德『性』,殺人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功業。”藍玉嗤嗤冷笑一聲說道,“他們生『性』兇殘,從小到大學得就是殺人打仗,除了上戰場,他們沒有去處,除了死,他們沒有更好的歸宿。你是不知道這幫鳥人的德『性』,他們一邊感嘆生命的短暫和輕飄,一邊卻殺人不眨眼。自己的命和別人的命他們分得很清楚。”

很快,,五個團的僱傭兵將安海城三面圍住了,而聯絡官早早地向海上的兩艘巡洋艦、六艘護衛艦發出了信號,指示了位置和範圍。

經過半個時辰的炮擊之後,安海城已經破爛不堪。炮聲平息了下來,整個天地還在迴響着一種在耳邊縈繞的嘶嘶迴音。這時,長牛角號聲被吹響,剛纔一直蹲在那裡默不出聲地五團僱傭兵爆發出一陣奇怪的大叫聲,彷彿是山中野獸淒厲的長吼聲,然後是無邊無盡的紅『色』開始向安海城淹沒而去。

安海城地區由四家地方勢力把持,他們其中兩家是商人出身,另外兩家則是本地土著世家,他們手裡大約有六七千兵馬,經過一番炮擊之後,一下子潰散了兩三千人,剩下的人都退回到城中,堅守着各處。

僱傭兵一衝進去,首先遭到了迎頭痛擊,箭矢從狹窄的巷子裡飛出,一下子『射』倒了十幾人。僱傭兵都是訓練有素,富有經驗的人,看到這個情景,衆人連忙分開,然後拉出弓箭手開始對『射』,待到準備好了後,僱傭兵開始換上火箭,對着有反抗的位置就是一陣齊『射』。

這裡是越陳地界,明軍沒有什麼顧慮,僱傭兵就更沒有什麼顧慮。幾座房子一下子起火了,煙火在風中『亂』擺,將裡面數十名守軍趕了出來。僱傭兵趁着他們手忙腳『亂』的時候呼地一聲衝了上去。

看到僱傭兵抵近,守軍連忙一邊咳嗽着,一邊舉械投降。可是衝上來的日本僱傭兵卻個個陰沉如水,一言不答揮着軍刀就將守軍砍翻在地。守軍一邊躲閃着這些兇殘的士兵,一邊試圖重新組織反抗,可是在這近身情況下,這些守軍怎麼是這幫死人堆裡爬出的日本武士的對手,不一會就全部被砍翻。

安海城裡各處發生着這樣的事情,守軍開始意識到,“明軍”似乎下了決心,不想收留俘虜,看到滅頂之災即將到來,守軍開始殊死反抗,但是大勢已去,他們的反抗頂多只是激起幾朵血花而已。

“告訴他們,手腳麻利一點,然後一把火把安海給我燒了。”說到這裡,藍玉轉頭對湯和說道:“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你看看這越陳人把安海城修成什麼破玩意,還不如一把火燒了,咱們重新修。”

明歷四年二月,三萬僱傭兵一口氣攻陷了新安、淥水、湯州等地,『逼』近升龍府。三月初六,三萬僱傭兵突然調頭西進,攻陷了武峨州,在這裡堵住了從諒州、祿州、門州退下來的越陳軍隊。

這兩萬軍隊是駐守在那些明越邊界要地、防禦明軍殺入的,現在明軍已經突入到後方,『逼』近升龍府,他們的防禦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不如趕緊收縮,防禦升龍府。

兩軍在武峨州的朗商大戰一場,兩萬越陳軍不到兩個時辰便被念着佛經、勇不可擋的僱傭兵殺潰,最後全軍潰敗。

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231章 衝突第291章 鬥(二)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78章 參觀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78章 參觀第一章第二章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45章 吳國公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29章 殲滅水師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92章 再亂第184章 越陳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35章 戰東南(一)第214章 常遇春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130章 福州(一)第293章 再亂(二)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85章 江州(四)第114章 過年第七章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七章第14章 清澗山(一)第260章 談判第327章 吹響號角(二)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29章 阿瓦國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229章 梅花獎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17章 定遠城外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107章 武昌(三)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5章 常遇春第192章 家宴第301章 事後(三)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229章 阿瓦國第275章 出巡之試點(二)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318章 所謂的大明政黨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93章 張定邊(一)第107章 武昌(三)第328章 華麗的初戰(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三章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130章 福州(一)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192章 家宴第273章 出巡之上海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302章 事後(四)第284章 嚴守慎(二)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184章 越陳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92章 江上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99章 宮內第317章 太平派的定位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36章 戰東南(二)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45章 吳國公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298章 定(二)
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231章 衝突第291章 鬥(二)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78章 參觀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78章 參觀第一章第二章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45章 吳國公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29章 殲滅水師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292章 再亂第184章 越陳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35章 戰東南(一)第214章 常遇春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130章 福州(一)第293章 再亂(二)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278章 新的海洋戰略(二)第85章 江州(四)第114章 過年第七章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七章第14章 清澗山(一)第260章 談判第327章 吹響號角(二)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29章 阿瓦國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229章 梅花獎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17章 定遠城外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107章 武昌(三)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5章 常遇春第192章 家宴第301章 事後(三)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229章 阿瓦國第275章 出巡之試點(二)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318章 所謂的大明政黨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93章 張定邊(一)第107章 武昌(三)第328章 華麗的初戰(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三章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130章 福州(一)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192章 家宴第273章 出巡之上海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302章 事後(四)第284章 嚴守慎(二)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184章 越陳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92章 江上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99章 宮內第317章 太平派的定位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36章 戰東南(二)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45章 吳國公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298章 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