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軒然大波

您正在閱讀的是帝國的榮耀:第三百三十九章軒然大波第三百三十九章軒然

劉浩然的話一說完,便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去了,整個朝堂一片寂靜,估計連螞蟻在地上爬動的聲音都能聽見。數百位官員名士,先是如果被施了定身術一般,呆呆地定在那裡,嘴巴半張着,卻是半個字也說不出。過了好一會,定身術失效,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還是半個字也說不出來。

皇帝陛下這一連串的話如果一場頭腦風暴,什麼民爲貴,君爲輕,那就是個屁,有些人像是一輩子信仰的神像突然被人扒開,原來外表光鮮的裡面就是一灘臭不可聞的污泥,他們瞪着迷茫的眼睛,哆嗦的嘴不知該說些什麼;有些人則是如同被雷電劈中,清醒過來後感覺像是死了爹孃一般,臉色慘白,掙扎着要起來反駁,卻不知從何反駁,如果剛纔說這話的是其他人,這些人自然會斥責爲妖言惑衆,大逆不道,可這話是皇帝陛下自己說的,自個揭自個的短,卻叫這些視皇權重於生命的人情何以堪?有些人則眼睛光,他們如同在迷途中尋找許久突然現指明燈的人,欣喜在他們臉上盪漾着。而李善長、馮國用、孫炎、劉基等老臣,臉上的異色迅閃過,又恢復成波瀾不驚的神態。

不過做爲會議主持人孫炎知道,這會肯定是開不下去了。皇帝陛下放了這麼一炮,衆人的心肯定是一定了,大家先要做的是趕緊消化這些話的意思,商量對策,其餘的先放在一邊再說。

“陛下一番聖言如同黃呂大鐘,看諸位的意思,應當是好好體會聖意,再作他論。陛下,不如此次朝會先散了,大家分組討論,意見一統後再從長計議。”

“也罷,當如此。”劉浩然乾脆地說道。

“陛下,你這是自毀國之根本,從此之後,君臣之道不復,國將不國啊!”一個老人奔將出來,撲到劉浩然跟前,淚流滿面地說道,此人正是王微存。

“何爲君,何爲臣?何爲君臣之道?昔日齊景公問政於孔聖人。聖人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做君主就應該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就應該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就應該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就應該像兒子的樣子。”

“左傳又云,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君義是君主應當承擔的責任,而君承擔了這份責任,自然能得到臣承擔的責任-臣行。義對於君而言是責任,行對於臣而言也是責任,那麼義對於臣而言就是享受的權利,行對於君而言也是享受的權利。就如同父子兄弟一般,父兄不愛子弟,他們如何得到子弟的孝和敬?孔聖人已經把君臣父子兄弟衆人的權利責任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有些人卻總是截言曲意,只提上對下的權利,下對上的責任,卻隻字不提上對下的責任,下對上的權利,是爲誤國!”

劉浩然的話就像刀子一樣向王微存丟去,直投他的心窩。中國古書就是這麼微言大義,誰強勢誰就擁有最終解釋權,現在劉浩然最強勢,當然他就擁有最終解釋權。王微存的臉由白變青,又由青便黑,最後這位老夫子忍不住吐出一口鮮血,灑在了地上。

可是劉浩然的刀子還在繼續地扔:“迂腐酸儒曲意迎逢已經數百年了,誤了前朝歷代不說,陷億兆百姓於水火之中,朕再也不能任由大明江山和百姓再被如此愚門g下去。大明江山不僅僅是朕的江山,也是億萬百姓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一家之天下只不過能苟存二三百年餘,天下人之天下才能千秋萬代,前秦之誤,到朕這裡就爲止吧。”

說罷,劉浩然拂袖而去。正當衆人目瞪口呆之時,幾位監察御史走了進來,他們來到胡惟庸等幾個跟前遞出一紙文書道:“胡大人,這是江寧北區監察御史官署的拘票,你因爲受賄瀆職等罪名已被立案,請跟我走一趟吧。”

衆人不由死死地盯着當事人,皇帝陛下剛完飆,監察御史又出來亮眼了,堂堂一部shì郎居然在朝堂上被拘了,人言監察御史牛氣,想不到居然如此牛氣!

胡惟庸臉色慘白,他看了一眼陰沉得能滴出水來的李善長,嘆了一口氣道:“罷,我跟你們走一趟吧。”

劉浩然的話第二日被一字不動地刊登在《大明時報》上,再加上江寧、蘇州、杭州、寧波、廣州五地監察御史官署一口氣拘了數百名官員、商人、工廠主,大興大明立朝以來規模最大的受賄瀆職、行賄枉法、偷逃稅賦案,一時大明上下掀起波瀾。

“百室,胡惟庸是你一手舉薦提拔,又是你提議復起的,可是你看看他,受賄貪污三百六十七萬銀圓,可謂是我大明立朝以來第一貪,又包庇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富商、工廠主,與計部、海關、稅務總局部分官員上下其手,偷逃國稅高達四千六百五十七萬銀圓。這就是你的好學生,你的好接班人啊!”

劉浩然的斥責毫不留情地傾瀉着,李善長在衆人面前被訓得頭都擡不起來了。但是他明白,皇帝陛下如此訓斥他,說明心裡還在意他,這次估計自己受責不會太重。

“幸好你沒有與其有任何牽連,只是察人不明,否則朕也保不了你,只能讓你去監察御史官署和按察院走一回。不過察人不明就是失職,你年事已高,就不要再參合進來了,還是致仕榮休吧。”

“臣遵旨。”李善長彎腰拱手道。衆人看着他的背影,不由唏噓萬分,李善長如此被不留情地落,還是第一次,雖然只是幾個重臣議事,但是這面子還是落了下來,看來皇帝陛下這次真的是要大動作,不惜把李善長拿出來當典型,以鎮宵

“朕準備藉着這次機會,將資政院和奉議會完善,資政院主掌立法事宜,奉議會主掌監督稅賦,即決定稅賦和審覈預算。資政院只在中樞設置,奉議會分爲中樞、省、縣**,中樞爲通議會,職通議大夫,省爲奉議會,職奉議大夫,縣爲承議會,職承議郎,專司中樞、各省、各縣預算審覈。因爲稅賦決權在於中樞,故只有通議會方可決權稅賦,先審議此前的賦稅條列,此後無通議會通過,不得增收新稅種。”

“陛下,臣等明白,這就是陛下所言權利與責任之分。”馮國用謹慎地說道。

“是的,百姓納稅,這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那麼知道稅賦用到哪裡去了,是否增加新稅就是他們的權利。”

“陛下,還有一點,這議會只設**,那麼府這一級如何辦理?”劉基提出一個新問題。

“現在大明疆域擴展地非常快,所需官員遠遠跟不上。而一個稱職的官員不是國考中舉就可以了,而必須通過培訓學習,任職鍛鍊方可。因此廢除府制,可以爲我大明減少部分官員需求,也避免我大明冗官,提高上行下達的效率。”

“陛下,那如蘇州、杭州等繁華要地如何處置?”

“蘇州、杭州等要鎮等同府制,即每省省治、要地,雖爲一縣,但是轄地可比普通縣大,可直設府,級別高於縣而低於省,其餘官署議會設置等同縣制。”

劉浩然的意思很明白,如一省省治,南昌、長沙、杭州這樣的,如繁華要地,如寧波、泉州、太平這樣的,可以將原本兩三個縣劃做一個轄區,直接稱府,但是行政機構和議會卻和其它縣一樣設置,只是行政級別高一級而已。

“陛下,那官品如何劃分?”汪廣洋接着問道。

“這倒是個問題,不知諸位愛卿可有良計?”劉浩然沉yín道。他知道,雖然自己口號喊得高,大道理一串接一串,但是官員品級這件事卻是逃不離,就算再如何,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必須有品級制度。

默然一會,劉基開口道:“陛下,此事不如借鑑前宋官制,官稱和官職分開。”

“可是這樣恐怕會有冗官之憂。”馮國用接着反駁道,這段時間政制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他們這些重臣也早就把前朝的官制又好好研究了一遍。

“陛下,馮大人,在下的意思是借鑑,並不是完全採納,可以以前宋官稱定俸祿,如前漢兩千石,六百石,而官職則爲實授差遣。”

“伯溫此策甚好,官稱僅爲官員俸祿,且只限於行政官職,不推之監察御史、按察院、工、學等處,亦可避免冗官。”

“陛下,正是如此。可吸取前宋教訓,以散官定官級俸祿,以政職定官職,避免官稱與官職魂淆。依臣之見,不如如此劃分,太師、太傅、太尉三公爲第一級,少師、少傅、少保三孤爲第二級,左右僕射爲第**,中書令、shì中可爲第四級,左右散騎常shì可爲第五級,中書舍人、通事舍人可爲第六級,左右補闕可爲第七級,左右補遺可爲第八級,典儀可爲第九級。第一二級無左右之分,而第九級也無左右之分,其餘各級有左右之分,如此總計十五級。”劉基補充道。

“如此甚好,官職爲國之重器,不可輕授,故而官員三年稽考優者,或任期有卓績者可升官稱俸祿,再優者纔可升官職。不過當定,官職因過或因罪被奪,官稱也並奪,只有致仕者方可保留官稱俸祿,不過左右散騎常shì以下致仕,俸祿當減。”

劉浩然衡量了一下,三公,三孤只能給致仕的大學士,左右僕射配在職大學士,中書令、shì中配在職直學士和尚書以及布政使,左右散騎常shì配在職shì郎和參政,中書舍人、通事舍人、左右補闕則可配省廳僉事、知府,左右補闕、左右補遺則可配知縣、主事、主薄,典儀就是配主簿和資深“公務員”了,那麼還應該加一個最基層的級別-承務。

想到這裡劉浩然不由嘆了一口氣,官本位,官文化,自己還是得順從某些傳統和規矩,總不能一竿子把一切都推翻打倒,事情還得一步步來做。而且自己向舊勢力緊逼了一大步,就必須在其它方面進行讓步,這就是政治妥協,否則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大明肯定會套。

定下這些後,待到衆人離開,看着空曠的偏殿,劉浩然心裡不由嘆了一口氣。當皇帝十幾年,切身體會到皇帝的威勢,再看看史書和現狀,他明白,想要避免歷史上大明的悲劇,不僅僅是搞定東北一隅就萬事大吉。沒有滿清,還有其它的勢力會等在那裡,關鍵是大明自己不能出事。可是皇權**就是個死結,不管你如何的改良,都後來結果都是一樣,這個結局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就開始註定了。

**這個玩意,看來自己還必須得用上去,不管是真**還是僞**,至少要讓被**黑暗籠罩了上千的華夏看到一線擺**歷史輪迴的希望。可是**真的有效嗎?劉浩然不由想起穿越前在到的一句話,也不知是哪位大拿說的,大致意思是“**是個錯誤百出的制度,但是現在還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制度。”而且從劉浩然的所知道的知識來看,**無法在制度上克服政治偶然xìng,無法保證不出現**和奴役,聖君可遇不可求,因此,**肯定不是好的選擇,而**雖無美德光輝,但據說能夠杜絕最壞的政治狀況。

劉浩然從史書上來看,皇權**已經給華夏帶來了上千的歷史災難和輪迴,僞儒那一套已經試得夠久了,他覺得,從自己手上開始,華夏應該試一試**這方藥劑了。

過了一會,皇子劉煥翼走了進來。

“翼兒,當下有一件大事,我以爲你挑樑擔起大任。”

“還請父皇吩咐。”

“現在最重要的是將國家的權利與責任關係用律法確定下來,翼兒你與有識之士好好商議一番,先擬出草稿來。這律法的名字嘛,就叫大憲章。”

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316章 第一次西征案第98章 最後一戰(二)第55章 私話第88章 大事件(二)第313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第85章 江州(四)第108章 分省(一)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88章 制蓬峨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191章 治政第192章 家宴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36章 戰東南(二)第113章 中樞(四)第14章 清澗山(一)第34章 鎮江第112章 中樞(三)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129章 敗仗(三)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288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五)第316章 第一次西征案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318章 所謂的大明政黨第169章 石嶺關戰役(一)第223章 伐蜀(一)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66章 勇氣號第290章 鬥(一)第81章 千里尋夫第102章 中樞(二)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一章第260章 談判第289章 亂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262章 李存義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第242章 威尼斯商人(三)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291章 鬥(二)第一章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295章 驚變第70章 陳友諒稱帝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93章 再亂(二)第134章 南平(二)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165章 陳氏兄弟(四)第87章 大事件(一)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222章 新大陸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92章 家宴第35章 戰東南(一)第184章 越陳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21章 風雲突變第330章 天山(一)第50章 氣節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四章第14章 清澗山(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一章第一章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44章 目標高麗!第294章 暗影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214章 常遇春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121章 授銜第290章 鬥(一)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186章 藍玉第60章 劉仁本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169章 石嶺關戰役(一)第192章 家宴第299章 事後第41章 治內政(一)第331章 天山(二)
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316章 第一次西征案第98章 最後一戰(二)第55章 私話第88章 大事件(二)第313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第85章 江州(四)第108章 分省(一)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88章 制蓬峨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191章 治政第192章 家宴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36章 戰東南(二)第113章 中樞(四)第14章 清澗山(一)第34章 鎮江第112章 中樞(三)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129章 敗仗(三)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288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五)第316章 第一次西征案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318章 所謂的大明政黨第169章 石嶺關戰役(一)第223章 伐蜀(一)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66章 勇氣號第290章 鬥(一)第81章 千里尋夫第102章 中樞(二)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一章第260章 談判第289章 亂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262章 李存義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第242章 威尼斯商人(三)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291章 鬥(二)第一章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295章 驚變第70章 陳友諒稱帝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93章 再亂(二)第134章 南平(二)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165章 陳氏兄弟(四)第87章 大事件(一)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222章 新大陸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192章 家宴第35章 戰東南(一)第184章 越陳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21章 風雲突變第330章 天山(一)第50章 氣節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四章第14章 清澗山(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一章第一章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44章 目標高麗!第294章 暗影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214章 常遇春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121章 授銜第290章 鬥(一)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186章 藍玉第60章 劉仁本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169章 石嶺關戰役(一)第192章 家宴第299章 事後第41章 治內政(一)第331章 天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