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倒計時

547新一代崖底老爺爺

關於馮承乾在一九三九年底訪問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有很多傳聞。比如有的人認爲馮承乾的訪德行動,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直接促成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四零年首先點燃了歐洲戰火。還有人認爲,馮承乾在訪德期間,替德意志第二帝國制訂了一套完整的戰爭計劃,使德意志第二帝國率先攻打法國、再進攻俄國的戰略規劃的總設計師,決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整體戰爭方案。

當然,這些傳聞,大多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所做出的推論。

衆所周知,早在馮承乾訪德之前,甚至在威廉二世訪華之前,德軍總參謀部就按照魯登道夫的授意,制訂了一套完整的戰爭計劃,其中就明確提到,德軍將首先攻打法國,爭取在數個月內擊敗法國,然後揮師進軍紅俄。顯然,德軍的戰爭計劃與馮承乾沒有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與馮承乾無關。

嚴格說來,德軍的戰爭計劃,實際上就是“施利芬計劃”的翻版。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進攻打得並不順利,特別是在西線,並沒能按計劃在六個月內擊敗法國,但是錯不在“施利芬計劃”,而是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如果不是他大範圍修改“施利芬計劃”,德軍即便沒能在六個月內擊敗法國,也未必會在西線與英法聯軍苦戰三年。

可以說,“施利芬計劃”依然是可靠的戰略進攻方案。

只是,與二十多年前不同,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德軍對“施利芬計劃”做了更大範圍的修改。

所幸的是,主導者是魯登道夫,而且在他手下,有一大幫才幹出衆的將領。

可以說,在馮承乾訪德之前,德軍的作戰計劃就非常成熟了。

至於說馮承乾訪德促使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動了戰爭,更是無稽之談。要知道,馮承乾訪德之前,威廉二世就在訪華的時候明確提到,戰爭將在一九四零年或者一九四一年爆發,提出讓中國協助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是說,在馮承乾訪德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已經在戰爭問題上做出了決定。

事實上,當時最不希望戰爭爆發的就是馮承乾。

別忘了,中國還不夠強大,甚至沒有足夠的把握迅速擊敗日本,而且中國海軍的建設工作也沒有完成。到一九三九年底,中國海軍只有三艘“秦始皇”級艦隊航母,日本已經擁有兩艘新建的“蒼龍”級在內的四艘艦隊航母,美國則擁有五艘艦隊航母,中國海軍的劣勢極爲明顯。

如果可以,馮承乾更希望在一九四二年、最好是一九四三年開打。

原因很簡單,到一九四一年,中國海軍將獲得第二批三艘“秦始皇”級艦隊航母,“南京”級防空巡洋艦也將大批量服役,規劃中的遠洋潛艇將達到五十四艘,其他各型戰艦也會陸續服役。

也就是說,要到一九四二年,中國纔有望在海軍實力上追上日本。到時候,日本也將建成兩艘“瑞鶴”級,使艦隊航母總量達到八艘,而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服役。

對中國海軍來說,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是最佳開戰時機。

馮承乾訪德,主要就是與德軍進行戰前協調。

說白了,馮承乾是在盡最大努力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並非爲德意志第二帝國服務。

一九四零年二月初,馮承乾結束了對德訪問,率團回到國內。

這個時候,歐洲大陸上已經戰雲密佈。

按照德皇的要求,魯登道夫已經把德軍總兵力擴充到了一百五十萬,而且近三百萬預備隊將在兩個月內組建完畢。在靠近法國的邊境地區,德軍已經集結了百萬大軍,調集了四千多輛坦克、三千多架作戰飛機與兩萬多門火炮,儲備的作戰物資足夠德軍消耗三個月,德軍總參謀部也開始制訂細節的戰術計劃。

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有一個極佳的開戰理由:法國陸軍總兵力突破了五十萬。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欠缺一個開戰的必要條件:穩住東邊的紅俄。

魯登道夫的作戰計劃明確提到,德軍必須在開戰初期避免兩線作戰,即必須盡最大努力使紅俄呆在戰場外。雖然魯登道夫也制訂了備用計劃,即在德軍攻打法國的時候,紅俄發動進攻,就得放棄東普魯士,把戰線後撤兩百到三百公里,以空間換時間,在柏林東面的奧得河組建戰略防線,爭取用二十到四十個師擋住紅俄大軍,而在此期間,德軍依然得集中兵力攻打法國,爭取在計劃規定的時間內擊敗法國。但是魯登道夫等人非常清楚,如果紅俄在第一時間參戰,再好的作戰計劃都派不上用場。要知道,紅俄不受柏林和約限制,其軍隊規模在三百萬以上。如果這三百萬俄軍全部涌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那麼德軍就得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於東線,也就不可能按計劃擊敗法國。

可以說,阻止紅俄參戰是迅速擊敗法國的關鍵因素。

爲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採取了兩條策略。一是拉攏中國,讓紅俄不敢把全部兵力用在歐洲戰場上。二是在外交上分化法國與紅俄,盡力在兩國間製造矛盾與不信任,從而讓紅俄有所顧慮。

前者,已經辦到了。

馮承乾還沒回到中國,吳鐵生(在離開總統府後,他依然是中國陸軍司令)就命令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七十萬陸軍展開動員,並且決定在三月份舉行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預計投入百萬兵力,動用二千二百輛坦克與一千五百架作戰飛機。此舉,必然能夠讓紅俄瞻前顧後,而不敢貿然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

要知道,這一百萬中國大軍可不是吃素的。真要打起來,幾個月內就能掃蕩紅俄的遠東地區。

後者,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在做最後的努力。

三月,德意志第二帝國外長赫爾岑多夫秘密訪問莫斯科,與紅俄外長進行了長達數天的秘密談判。

赫爾岑多夫回到柏林的時候,帶着一件意義重大的利益:德俄友好條約。

當然,只是一份草案。

這份意義重大的條約中明確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國與布爾什維克俄國爲友好國家,雙方均不得在任何情況下相對方發動進攻。

雖然沒有人指望通過這份條約來阻止紅俄的百萬大軍,但是紅俄肯在這個時候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足以讓帝國高層相信,紅俄不會在短期內攻打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可以放手對付法國了。

當時,紅俄簽署這份條約的原因非常複雜。

一是紅俄不大相信法國的軍事實力,即認爲法國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對手,因此跟隨法國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肯定佔不到多大的便宜。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初,法國陸軍總兵力還不到一百萬呢,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陸軍總兵力已經在向四百五十萬靠齊了,真打起來,法國確實佔不到便宜。

二是紅俄還沒有與日本簽署軍事同盟條約,或者說談判還沒有結束,因此對法國拉攏日本的做法較爲反感,認爲日本加入同盟集團之後,會降低自身的地位,從而使國家利益受到影響。當時,紅俄與日本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南千島羣島上,即紅俄希望日本能夠歸還這些在日俄戰爭期間佔領的島嶼,而日本則希望紅俄承認這些島嶼爲日本所有,以此替紅俄分擔來自中國的軍事壓力。

三是英國向法國靠攏,讓紅俄當局非常不安。主要原因不是英國不夠強大,而是在紅俄當局看來,隨着英國加入,就不再是一場歐陸戰爭了,而是一場世界大戰,而紅俄不大可能在這場世界大戰中成爲世界大國,甚至會因爲英國、美國等強國加入,而使紅俄在歐洲的利益受到影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紅俄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雖然當時紅俄擁有歐洲、乃至世界上規模最爲龐大的陸軍,正規軍的總兵力就超過了三百萬,裝備了近萬輛坦克、數萬門火炮,還擁有數千架作戰飛機,但是紅俄的軍事力量並不像數據這麼龐大。原因很簡單,就在四年前,即一九三六年,紅俄當權者斯大林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搞了一場爲期三年的大清洗,超過三分之二的高級將領、百分之六十的高級軍官不是被殺害就是被流放,紅俄軍隊幾乎分崩離析。直到一九三九年,大清洗結束,紅俄軍隊纔開始進行人事重建。顯然,在一九四零年初,紅俄軍隊的內部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官兵士氣極爲低落。

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自然使紅俄當局認爲暫時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友好條約,對紅俄更加有利。

說白了,紅俄當局也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國首先攻打法國,從而消耗帝國的戰爭潛力,而紅俄則可以在德法兩敗俱傷的時候坐收漁利,用最小的代價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稱霸歐洲大陸。

有趣的是,法國當局也有類似的想法……RQ

第600章 馬歇爾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374章 一意孤行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75章 出發第66章 滅頂之災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51章 正面交戰第25章 能打就打第58章 面對偉人第94章 決戰在即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237章 反客爲主第134章 首敗第44章 你追我趕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99章 犧牲第309章 致命一擊第90章 青出於藍第185章 夜間惡戰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126章 變局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159章 復仇第53章 犧牲第110章 敵明我暗第163章 禍不單行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20章 致命打擊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61章 下馬威第131章 帝國末日第86章 隱患第115章 虛張聲勢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51章 中立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86章 相互妥協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188章 選擇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77章 伏擊第63章 體能極限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372章 誘餌第62章 勝負未定第98章 伏擊圈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5章 八國侵俄第73章 戰機第508章 錯誤的進軍第56章 利令智昏第420章 新挑戰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208章 石油危機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305章 戰鬥隊列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455章 死戰難免第240章 關鍵情報第108章 備戰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586章 服軟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44章 萬不得已第211章 火藥桶第47章 風波不歇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95章 情報天才第165章 炮擊臘包爾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437章 快節奏第454章 南下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85章 嘎然而止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228章 厚積薄發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96章 誘餌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13章 手到擒來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204章 中東戰爭第100章 堅持
第600章 馬歇爾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374章 一意孤行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109章 冒險之旅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75章 出發第66章 滅頂之災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51章 正面交戰第25章 能打就打第58章 面對偉人第94章 決戰在即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237章 反客爲主第134章 首敗第44章 你追我趕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99章 犧牲第309章 致命一擊第90章 青出於藍第185章 夜間惡戰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126章 變局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159章 復仇第53章 犧牲第110章 敵明我暗第163章 禍不單行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20章 致命打擊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61章 下馬威第131章 帝國末日第86章 隱患第115章 虛張聲勢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51章 中立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86章 相互妥協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188章 選擇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77章 伏擊第63章 體能極限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372章 誘餌第62章 勝負未定第98章 伏擊圈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5章 八國侵俄第73章 戰機第508章 錯誤的進軍第56章 利令智昏第420章 新挑戰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208章 石油危機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305章 戰鬥隊列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455章 死戰難免第240章 關鍵情報第108章 備戰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586章 服軟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44章 萬不得已第211章 火藥桶第47章 風波不歇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95章 情報天才第165章 炮擊臘包爾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437章 快節奏第454章 南下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85章 嘎然而止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228章 厚積薄發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96章 誘餌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13章 手到擒來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204章 中東戰爭第100章 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