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 話儒

孫傳庭,孫承宗,靖王,汪喬年,傅昌宗,周應秋,秦良玉,外加六部尚書的趙晗,張秉文,張國維,鍾陽生,沈珣,方孔炤總共十三人,外加一些負責記錄的內監,朝報主編等坐在暗角,偏殿倒是坐滿了。

衆人分坐兩邊,安靜的等着。

乾清宮甚少會如此規模的將他們叫到一起,又不是正式的訓話,多半是有些特殊的話要說。

衆人都在思索,近來內閣的動作相當劇烈,波及朝廷的內閣六部不說,地方上的反彈也日漸劇烈,他們猜不透朱栩要說什麼。

這個時候,大皇子朱慈燁一身錦服,表情平靜的從偏殿進來,擡着手,道:“諸位大人,父皇說親諸位大人等一等,他手裡還有一點事情。”

衆人一怔,相護對視一眼,起身道:“遵旨。”

小慈燁‘嗯’了聲,禮數周到的還禮,然後在空的兩個位置,孫傳庭左手邊坐下。

這個舉動,讓衆人再次心生一樣,他們本以爲這個位置是皇后的,卻沒想到是這位大殿下的。

在座的衆人目光微閃,相繼坐下。

對於這位大殿下,朝野向來議論紛紛,心裡十分警惕。

從以往的朱栩的表現來看,似乎有意立他爲太子,但中宮皇后已有嫡子!

知道內情的,面色如常,不知道的,惶惶不安。

孫傳庭倒是平靜,做爲內閣‘輔’,他知道的自然更多,面帶微笑向朱慈燁,道:“殿下,聽說近來皇后娘娘身體不適,可大好了?”

朱慈燁側身,道:“勞大人掛念,母后只是偶感風寒,已經好了。”

孫傳庭給朱慈燁倒了杯茶,道:“聽說殿下在進學,近來讀了什麼書?”

朱慈燁恭敬的端着茶杯,道:“在讀大學,有些不甚明瞭,讀的慢了些。”

大學,已經不是一個七八歲小孩子可以讀的。朱慈燁能讀,說明了他的早慧與聰穎。

在座的衆人暗中對視一下眼神,默不作聲的看着對話的兩人。

孫傳庭微微思忖,道:“大學,確實有些難懂,慢一點也沒事,可有看史?”

朱慈燁眨了眨眼,道:“父皇喜歡漢書,唐史,時常會帶着我看一些,知道一點。”

史書中,最多的就是宮闈之事,多少慘變血案,多少骯髒齷齪。這些慘案,幾本都是生在父子兄弟之間,最爲警醒的,莫過於玄武門之變了。

孫傳庭不知道朱栩是喜歡漢唐的強盛,還是有意給着我大殿下看一看歷史的前車之鑑。

他臉上依舊微笑,道:“臣的家裡倒是藏了些書,還有些早年做的筆記,或許能有助於殿下進學,回去之後,我找出來,送給殿下。”

小傢伙眼睛一亮,站起來擡手道:“多謝閣老。”

孫傳庭是進士出身,一身才華自不必說,又是‘輔’,這禮是少不了。

孫傳庭連忙起身,道:“不敢,殿下無需多禮。”

小慈燁‘嗯’了聲,坐下,擡頭環顧一圈,落在孫承宗身上,道:“元帥,母后那邊有意賞賜孫家兩個誥命,明天請你進宮商議一番。”

孫傳庭連忙起身,擡手道:“是。”

小傢伙表情平靜的‘嗯’了聲,看向靖王,道:“王爺,聽說王妃病了,母妃已經指派太醫,明天會有三名太醫過去會診,王爺切勿憂心。”

靖王看着小慈燁,微楞,繼而起身,道:“謝殿下,謝李娘娘。”

小傢伙似乎覺得靖王是自家人,小臉露出笑容,目光看向汪喬年,道:“汪閣老,聽說大理寺最近斷了不少陳年舊案,朝野一片讚譽,皇上還誇讚閣老‘遇事果斷,行爲得當’。”

汪喬年站起來,道“臣愧不敢當。”

小慈燁的目光轉向傅昌宗,道:“舅爺,父皇說近來您受委屈了,京外有一個莊園,過一陣子就送給您。”

傅昌宗對於這些身外之物早就無動於衷,倒是乾清宮透出的這個態度,讓他欣喜,擡手道:“謝皇上,謝殿下。”

小慈燁的目光看向最後的閣老,周應秋,對於這個人,小傢伙不怎麼熟悉,還是依照朱栩教的,道:“周閣老,父皇打算從內帑撥出了五百萬兩,用於工部的道路水道工程,這件事,需要周閣老來負責督導,籌劃。”

大明的土木工程,涉及太廣,牽扯的利益太多,要運作的權力極其複雜。

簡而言之,這是一重大‘恩典’!

周應秋表情平靜如常,起身道:“臣遵旨。”

小傢伙嗯了聲,說完,就沒有再看其他人,端坐不動。

但衆人心思各異,這些話顯然是乾清宮教的,大殿下只是傳話,可爲什麼,是這位大殿下?

乾清宮對於太子之位,到底抱有怎樣的心思?這位大殿下真的只是煙霧?

一羣人心思難定,看着朱慈燁的目光復雜閃爍。

朱慈燁話音落下,朱栩大步而來,笑着道:“諸位大人久等了,曹化淳,上菜吧,都坐坐,無需多禮。”

一羣人行禮,隨着朱栩的收勢又紛紛坐下。

朱栩坐下,環顧一圈,笑着道:“等急了吧?來,咱們先吃飯。”

宮女端着菜上來,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諸位大人氣定如常,坐着表情不動。

小傢伙眨了眨眼,好奇的看着桌上的人,他明顯感覺到,氣氛變了。

朱栩拿起筷子,轉向小慈燁,道:“燁兒,給各位大人斟酒,都是我大明的股肱之臣,不要怠慢。”

小傢伙‘嗯’了聲,拿起酒壺,開始挨個倒酒。

每一個人都連忙拿起酒杯,低頭示意恭敬。

朱栩隨便夾了口菜,道:“大家都隨意一些,無需拘束。”

衆人躬身,拿起筷子,跟着吃了一口,便束手等着。

朱栩暗自砸了咂嘴,本來還想溫和一點,敘敘家常,沒想到這些大人們如此都如此警惕,只得先喝了口酒,隨口說幾句,便繞到正題上。

朱栩喝了口湯,擦了擦嘴,道“近來,反對征討倭國的聲音,日趨增多,你們怎麼看?”

正題來了,但向來能言善辯的大人們,這一次卻緘口不言,卻都皺眉思索。

朱栩的問題不可能這麼簡單,這麼簡單也不會興師動衆將他們都喊來。

張國維看着衆人不說話,率先開口道:“皇上,臣認爲,反對的人也有其道理,需要認真對待,不能置之不理,視若罔聞。”

朱栩看了他一眼,道:“有理。”

張國維眼神喜色一閃,繼續說道“臣另一方面,是朝廷做得不夠,在徵倭之前,應該徵求羣臣的意見,若是朝野贊同,就不會由此一遭了。”

張國維這些話,看似有道理,但仔細一琢磨就味道不對,並且,他還是兵部尚書,說的就更值得玩味了。

禮部尚書沈珣開口,道“臣不贊同張尚書之言,軍國大政,尤其是涉及到戰事,當以‘戰勝’爲前提,行事密要,豈能大肆宣揚,討論?”

張國維立即就道:“若不能同心協力,如現今朝野兩極,彼此扯力,如何能勝戰?若是同心協力,豈不是更加輕而易舉,於國於民大有益處不是?”

沈珣轉向他,道“行事不密,敗之根本,張尚書是兵部尚書,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還要我教嗎?”

張國維神色難看,剛要再說,朱栩擺了擺手,道:“好了,咱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次徵倭,而是由此引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孫傳庭側身,道:“還請皇上明示。”

朱栩拿起酒杯,倚靠着椅子,看着一羣人,道:“朕縱觀歷史,拋開先秦不說,從漢武帝之後,歷朝歷代,無不是三世而衰,東漢是,盛唐是,宋、元也是。本朝更是,當初太宗皇帝何等雄武,南征北戰,萬邦臣服,甚至揚威海外,天下鹹從。但宣宗繼位,國勢迅落,一直與南北全面收縮,更無艦隊下西洋,再到英宗,土木堡一敗,不過短短二十年?何至於此?再往後,我大明就只有抵禦,再無外拓疆土,萬曆以來,更是抵禦之力都失去了,不止朝政敗壞,五軍都護府更是成了擺設,我大明居然找不出一支可戰之兵,需要從各地抽調‘民兵’爲戰?朕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今天,咱們就來議一議這個。”

衆人聽着朱栩的話,琢磨其中的味道,猜測着他話背後的深意。

中原王朝,從有史記以來,還真沒有跳過這個規律,幾乎都是三代而衰,民怨漸起,兩三百年便改朝換代。

一羣大人們在思索,誰也沒有先開口。

朱栩目光掃過,落在周應秋身上,道:“周閣老,你先說。不要拘束,咱們就當學問討論,不要有負擔。”

御前說話,哪裡有學問討論。

周應秋傾身,道:“皇上,民間有一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放大來講,朝廷也是如此。臣看來,是後世子孫沒有了先輩的銳氣,忘卻了先輩創業的艱辛,迷失在榮華富貴中,耽於享樂,以至於家業衰落,產業凋零,後輩中即便出現有志者,也已積重難返,無力相扶……”

朱栩點點頭,道:“周閣老說的有些道理,人的行事作爲與他的經歷息息相關,若只看到榮華富貴,哪裡還懂得奮鬥,懂得先輩的銳氣與憂慮。很好,其他人,都說說,咱們今天把這個議題說的透一點。”

傅昌宗接過話,道:“臣看來,環境也有很大關係,若是新一任家主自小在院子里長大,如井底之蛙,外加家僕一個個心懷叵測,那麼人心之變,家業破敗,也不是難以理解。”

傅昌宗說的隱晦,但也近乎直點要害了。

朱栩‘嗯’了聲,道:“傅閣老說的也沒錯。坐井觀天,看不到真實的世界,只能聽別人說,人又喜歡聽他所喜歡的,難免會偏聽偏信,積毀銷骨,恩,有道理。”

有了這兩個帝黨領袖打樣,其他人也會意過來。

靖王接過話題,道:“臣認爲,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一家之主需要聽進不同的聲音,這樣才能明辨是非,擅斷善惡,不至於偏差。”

朱栩看了靖王一眼,道“嗯,說的不錯。一個人不能總聽好聽的,總看好看的,這個世界,有黑,有白,還有黑白相間的灰色地帶,好聽的話藏着惡毒,好看的風景背後是窮山惡水,要聽兩面,要看全貌。”

汪喬年接過話茬,道:“臣認爲,凡事一言而決,並非好事。家主肆意妄爲,無人能阻,一個隨意的決定就可能是敗家的根本,因此,家主要明斷是非,遠離小人外,還需能有所節制。”

朱栩喝了口酒,道:“有所節制……恩,這句話很好,很契合。”

靖王,汪喬年說的很是隱晦,又看似是站在他們部門的立場而言。實則上,他們的話,暗含着朝野的一貫心思。

那就是希望君主能垂拱而治,政務交給內閣。另外,就是他現在權威太盛,把持着朝野方方面面,一切都按照他的計劃再走,他們也渴望‘zìyóu’吧?

汪喬年說完,最後兩個閣老,就剩下孫承宗,孫傳庭了。

孫承宗近來的狀態很好,精神矍鑠,雙眼有神,沒有以往那般疲憊,他看着朱栩的目光,沉吟一聲,道:“皇上,若說一朝三代而衰,原因千萬,但臣認爲,自小所受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臣認爲,歷代皇子的教育有偏差,太過強調‘仁德’,卻忽略了仁德需要刀兵守護,沒有足夠的刀兵,那麼禮樂崩壞,即在眼前。”

朱栩眯了眯眼,笑着不語。

這位孫閣老跟着他最久,最能把握他的心思,看來,孫承宗是摸到一點了。

朱栩淡淡的‘嗯’了聲,轉頭看向孫傳庭,道:“孫閣老,你怎麼看?”

孫傳庭察言觀色,明白朱栩的意思,道“皇上,自西漢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仁德’之念貫穿數百年,若想銳氣長存,江山永固,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朱栩看向孫傳庭,忽然道:“嗯,孫閣老抽個時間吧,給朕的幾個兒子上上課。”

第八百九十八章 遼東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晉商找上門(求訂閱~~)第五百六十四章 宣魏忠賢進宮第九百四十一章 聯想第1526章 送行第1394章 四面楚歌第三百零七章 盧象升第五百五十九章 海貿第1251章 休戰第八百七十四章 餐前娛樂第1112章 人工降雨第三百章 登基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起風了第1322章 不尋常第兩百六十七章 兗州案(上)第兩百三十五章 反對聲浪(第三更~)第1227章 憂慮的畢首輔第九百九十章 大跨步(求月票~)第1375章 軍心浮動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兵鋒所向第1521章 如火如荼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的思想萌芽第八百四十九章 揍對第五百三十章 收拾安南第1436章 烽火再起第五百三十二章 新年新政第1299章 回京與回京第兩百三十五章 反對聲浪(第三更~)第1122章 大局已定第1177章第八百五十一章 拔除第八十六章 上山第五百一十三章 威脅信王第1159章 磨了多年的刀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道聖旨第1170章 遷都之議第1391章 倭國真的要亡了第1441章 由不得你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倭國的陰謀第兩百五十六章 訓斥楊漣第1513章 遍地烽火第九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一千零六掌 送行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旱來臨第一百四十七章 張皇后打廣告(呼喚訂閱~~)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蹭飯第三百七十五章 集權、叛變第1343章 果然是你第六百五十八章 顧炎武第1188章 案中案第1188章 案中案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風暴前的震動第五十九章 開業大吉第1400章 倭國人很有用第1467章 樂觀的南直隸第五百五十一章 斬斬斬第九百二十五章 沸反盈天(第一更)第五十六章 壞事好事第1362章 僵持第五十八章 張豔瑤的恨第1133章 四大發明的新進展第七百三十七章 插滿大明旗幟第六百五十八章 顧炎武第兩百六十五章 迫近的危險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新人與舊人第八百九十三章 審辯懟第七百七十九章 俯瞰天下第1155章 倭國議和使團第五章 張問達(揮揮手,求收藏)第1193章 歐洲前站第五百四十三章 王法宗法哪個大?第九百一十四章 巡政御史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新編的書籍第七百零四章 科舉禁令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陰謀互懟第三十九章 怒動第八百四十章 兼任兩院院長第1152章 殺機暗浮第三百四十二章 練兵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端第1498章 土地丈量隊第一百四十三章 張皇后的暗示第1439章 歸來第七百二十六章 琉球內亂第五百一十九章 朱由檢鬆了口氣第1388章 明正天皇的野望第三百五十六章 戾氣第四百五十四章 朱栩昏迷(第五更,爲盟主‘保底蜀黍’賀!)第1444章 冊封第七十三章 張皇后的擔憂第1291章 變局之前第八百四十九章 揍對第一百六十一章 魏忠賢的試探第1372章 對撞第七百八十七章 國之柱石第九百九十七章 察哈爾的對策第1379章 心思各異第1264章 打出去的難堪第兩百四十九章 朱栩的反思第1267章 跨越式發展(又是六千字大章)
第八百九十八章 遼東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晉商找上門(求訂閱~~)第五百六十四章 宣魏忠賢進宮第九百四十一章 聯想第1526章 送行第1394章 四面楚歌第三百零七章 盧象升第五百五十九章 海貿第1251章 休戰第八百七十四章 餐前娛樂第1112章 人工降雨第三百章 登基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起風了第1322章 不尋常第兩百六十七章 兗州案(上)第兩百三十五章 反對聲浪(第三更~)第1227章 憂慮的畢首輔第九百九十章 大跨步(求月票~)第1375章 軍心浮動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兵鋒所向第1521章 如火如荼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的思想萌芽第八百四十九章 揍對第五百三十章 收拾安南第1436章 烽火再起第五百三十二章 新年新政第1299章 回京與回京第兩百三十五章 反對聲浪(第三更~)第1122章 大局已定第1177章第八百五十一章 拔除第八十六章 上山第五百一十三章 威脅信王第1159章 磨了多年的刀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道聖旨第1170章 遷都之議第1391章 倭國真的要亡了第1441章 由不得你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倭國的陰謀第兩百五十六章 訓斥楊漣第1513章 遍地烽火第九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一千零六掌 送行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旱來臨第一百四十七章 張皇后打廣告(呼喚訂閱~~)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蹭飯第三百七十五章 集權、叛變第1343章 果然是你第六百五十八章 顧炎武第1188章 案中案第1188章 案中案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風暴前的震動第五十九章 開業大吉第1400章 倭國人很有用第1467章 樂觀的南直隸第五百五十一章 斬斬斬第九百二十五章 沸反盈天(第一更)第五十六章 壞事好事第1362章 僵持第五十八章 張豔瑤的恨第1133章 四大發明的新進展第七百三十七章 插滿大明旗幟第六百五十八章 顧炎武第兩百六十五章 迫近的危險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新人與舊人第八百九十三章 審辯懟第七百七十九章 俯瞰天下第1155章 倭國議和使團第五章 張問達(揮揮手,求收藏)第1193章 歐洲前站第五百四十三章 王法宗法哪個大?第九百一十四章 巡政御史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新編的書籍第七百零四章 科舉禁令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陰謀互懟第三十九章 怒動第八百四十章 兼任兩院院長第1152章 殺機暗浮第三百四十二章 練兵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端第1498章 土地丈量隊第一百四十三章 張皇后的暗示第1439章 歸來第七百二十六章 琉球內亂第五百一十九章 朱由檢鬆了口氣第1388章 明正天皇的野望第三百五十六章 戾氣第四百五十四章 朱栩昏迷(第五更,爲盟主‘保底蜀黍’賀!)第1444章 冊封第七十三章 張皇后的擔憂第1291章 變局之前第八百四十九章 揍對第一百六十一章 魏忠賢的試探第1372章 對撞第七百八十七章 國之柱石第九百九十七章 察哈爾的對策第1379章 心思各異第1264章 打出去的難堪第兩百四十九章 朱栩的反思第1267章 跨越式發展(又是六千字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