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大冶

武昌在後世非常有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大冶的存在。

在晚清時期,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之後,在龜山的腳下開創了漢陽鐵廠,可以說是開清政府之先河,而漢陽鐵廠所用的鐵,便來自大冶。正所謂“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說的就是大冶,如今的大冶縣,可不僅僅只是鐵礦多那麼簡單,連金礦也是聞名天下的。

如今的大冶縣便位於武昌府的管轄之下,距離武昌其實也不遙遠,在寧家拿下武昌城以後,當初最想拿下的目標便是大冶縣,不過在滿丕和憲德等人逃出武昌城之後,對大冶倒是頗爲看重,臨時調集了左近興國州的綠營兵駐防在此地。

這部分來自興國的綠營兵大概有三千人左右,因此寧家並不能在拿下武昌之後,直接佔領大冶。不過武昌府所有的清軍都已經聚集在大冶了,如果打下大冶,就能將整個武昌府完整地握在手心裡。

鑑於這種情況,寧渝也一直在忍耐着,一直等到九月出頭,寧家的潛力開始得到發揮之後,兵力急速擴張到了萬人規模時,寧渝纔開始打起了大冶的注意力,特別是這一次,他不僅只是想單純的打大冶的主意,還想把黃州府一塊收入囊中。

這也是爲了讓滿丕在召集重兵之前,先拔掉滿丕的一顆牙齒,打起來也更有勝算一些。只有主動出擊,才能將整個湖北湖南的清軍的目光從武昌城上吸引過來,才能讓寧家擁有更多的準備時間。而黃州府作爲頂在武昌後腰上的一把尖刀,更是不容小覷,不先拿下黃州,到時候西面德安府、安陸府以及襄陽府的清軍過來以後,兩面夾攻之下,寧家實在是太過於危險了。

如果拿下大冶乃至於黃州,那麼短時間內,寧渝不用擔心東面的威脅————再往東就是江西和安徽兩省,若非兵部的命令,這兩地的清軍是不能隨便動的,否則就是造反大罪。至於朝廷派大員過來協調多省聯合會剿,短時間內是不用擔心的,畢竟康熙還丟不起這樣的人。

九月上旬,寧渝帶着剛剛完成組建的復漢軍第一師出發了,一共五千人,是目前寧家兵力的三分之一,也是寧家的希望所在。這五千人雖然經歷過了短暫的訓練,可實際上仍然都是以新兵爲主,這次打大冶也是以打代練,只有戰場才能最快將部隊練出來。

新組建的復漢軍第一師師長由寧渝親自擔任,師參謀長由程家子弟程之恩擔任,此人也是知兵的,過去也是在綠營裡打磨,性子十分穩重,再加上經驗也頗爲豐富,因此作爲寧渝的副手再合適不過。

第一師深受寧渝看重,其下的兩個作戰團都是尖子,第一團團長是自己親手帶出來的董策,第二團團長是原來漢陽營的鄧方,都屬於有經驗有實力的軍中好苗子。

由於寧渝這一行本來就是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因此並沒有進行什麼戰前動員會,只是寧忠源作爲大都督,前來給自己的兒子送別,可是在寧忠源心裡,卻是真正體會到了作爲父親的心酸,恨不得自己以身代替,只是大都督應該穩坐營賬之中,這也是應有之理。

“這一次打大冶乃至於黃州府,意義十分重大,我就不跟你多說了,你自己心裡更清楚。”

“我只說一點,一定要從速!”

寧忠源用心叮囑着自己的兒子,唯恐自家的兒子出了半分岔子。

寧渝心裡也明白,當即也沒多說什麼,帶着復漢軍第一師,向着大冶進發了。

此時的大冶縣並非一片混亂,駐守的綠營將領許明遠是原來興國營的守備,手下的三千人再加上原先就駐防大冶的一個綠營千總,總人數快有四千人之多,把一個並不大的大冶縣城擠得是人仰馬翻。

許明遠在朝內沒有任何靠山,能夠上到這個位置,居然是靠自己的能力————因爲在之前表現出色,被前任巡撫張連登看重,才升爲綠營守備一職,可是等到張連登去職以後,他便備受冷落,這次移防大冶,使得許明遠非常看重這個機會。

“這裡,還有這裡,怎麼人這麼少?再調一些人過來,把這裡堵上。”許明遠在親兵的陪同下,將整個大冶縣佈置得紮紮實實,他自認爲自己不是什麼天才,因此每次打仗之前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對於自號爲大都督的寧忠源,許明遠不算熟悉也不是很陌生,之前在張連登府上是見過的,二人都曾經跟隨過張連登,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說,許明遠對於寧忠源還是頗爲看重的,能夠鬧出這麼大的聲勢,想必也不是一般人。而且二人也算是同處出一門,因此心裡也是對寧忠源非常同情。

可是不管怎麼說,許明遠都不會去投靠寧忠源,因爲他從來都不會懷疑整個朝廷的強大,不管寧家再怎麼折騰,頂多也就是在湖北省內折騰折騰就完了,湖廣水陸提督王文煥已經在開始調動兵馬了,一旦跟襄陽府的滿丕會合,便會立馬合兵進攻武昌,屆時寧家再怎麼能折騰也會被按死,只是這一切都需要看滿丕的決心罷了。

哪怕寧家佔據了所謂的槍炮之利,終究都是會被剿滅的。不過在這期間,他許明遠和興國營可不會隨便去摻和這些事情,畢竟以目前寧家暴露的戰力來看,他興國營肯定不是個,畢竟連撫標和督標都先後折了進去。他握着這三千老弱病殘,能打個什麼仗?只要守住,那也是一件大功。

可是就在許明遠還沒想到的時候,寧渝所在的第一師已經快要靠近大冶縣城了。當然這麼一大支兵馬自然也瞞不過守軍的眼睛,因此許明遠很快也知道了這一消息,望着城下烏央烏央的復漢軍,他輕輕握緊了拳頭,倒吸了一口冷氣。

不好打!這下面的人看上去都是精銳,而且至少有五千人,而己方只有三千出頭,就算是守城,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許明遠趁着復漢軍還沒有徹底合圍,撒出去了幾名探子,向着黃州府出發了,只要等到黃州府的援軍,不僅城圍可解,這城下的復漢軍也會吃下一場大大的慘敗!而在此之前,自己要做的就是堅守待援。

而此時的復漢軍等一行也看到了被撒出去的信使,當即程之恩便建議讓寧渝派斥候去截殺信使,從而讓城內衆人的戰心瓦解,下城自然不費吹灰之力。

寧渝輕輕搖頭,如果只是單純想要打下這座大冶城,自然可以這麼做。可寧渝還有更大的貪心,他想要釣更大的一條魚。而這條魚,就是來自黃州府的清軍。

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八十章 勸降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
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八十章 勸降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