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

看到了這一幕之後,清軍哨探當即便返回向王宣稟告實情。

王宣聽完以後,心中的疑惑才明白了幾分,那就是對面的復漢軍並沒有攻打羅宵山的打算,反而趁着清軍主力集中在羅霄山,而去攻打其他地方去了。這也是爲什麼復漢軍放了一夜的炮,卻沒有派人來攻山。

這一下子讓原本就不知兵的王宣,心裡有了幾分懷疑,莫不是對面的復漢軍在給自己玩一出空城計?他可是打小就聽戲文長大的,那司馬仲達活生生被諸葛亮的空城計給嚇走,成爲了千載難逢的大笑話,而如今卻感覺目前的狀況倒有幾分相似。

王宣自然是不願被當成一個大笑話來看待,也想着趁着對方分兵的機會,來狠狠占上一點便宜,至於戰前張昌恩叮囑的那些‘固守待援’的話,也就成了耳邊風了。

想到這裡,王宣便召集了營內的衆將,開始分領兵馬,使着四千餘人向着山下發起衝擊,漫山遍野的清軍兵丁們,揮舞着手裡的刀槍,還有不少人持着鳥槍,穿着紙甲,看上去倒還像那麼回事。

跟其他的綠營一樣,王宣的永州鎮裡,同樣沒有多少門子母炮和威遠炮,此時發出的彈子還是實心彈子,射程亦十分有限,除了剛開始開了幾炮以外,後面根本就打不過來,清兵們也就放棄了繼續開炮的打算。

只是在此時駐守的鄭廣國眼裡,這些進攻的清兵卻是毫無章法,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靶子,當下命令炮兵換上了開花彈,等到清兵們進入三百步的距離之後,這才下令開炮。

一顆顆開花彈從天而降,在清兵的隊伍中製造出一片血霧,當場便炸死了數十人,剩餘的清兵們也都開始四處散開,唯獨永州鎮的兩千餘鳥槍兵不退反進,想着利用手裡的火槍來壓制復漢軍的開花彈。

鄭廣國沒有絲毫動搖,揮手讓二團的人馬迎了上去,足足兩千火槍兵排着三排橫陣向着永州鎮的鳥槍兵進發,炮火的轟鳴聲在不斷響起,一團團煙霧幾乎籠蓋住了整個天地。

新上任的二團團長名叫薛程,原本也是雛鷹營出來的學兵,一身本領十分非凡,不過沒有那董策、許成樑那幾個前輩的名氣大,如今因功積累下,也當上了二團的團長,他望着對面不足百步的清軍鳥槍兵,狠狠地將長刀劈下去。

“開火!”復漢軍士兵熟練地扣動扳機,然後後退一步,讓第二排的士兵上前,自己繼續裝填彈藥,整個過程行雲流水,讓鄭廣國看得如癡如醉。

反觀此時的清軍鳥槍手,卻一下子倒下了數十人,給清軍帶來的心理衝擊更是無與倫比,許多清兵已經開始望着身後的道路,想着應該如何離開這片慘烈的戰場。而他們進入到七十步才能勉強開火,由於威力不足的原因,許多彈子在被擊發出去後,根本沒有起到相應的殺傷能力。

在陣型上來說,清軍和復漢軍都是呈現三排列陣,可是在射擊的連貫性上,清軍卻遠遠落後於復漢軍,如今復漢軍在一刻鐘的時間裡,能夠打出十二次左右的排射,而清軍卻僅僅只能打出六次排射,幾乎是在被壓着打。

王宣鐵青着臉,望着倒伏成一片的清軍,心裡卻在發寒,這復漢軍實在是不可思議,就這麼一會的功夫,他的四千綠營兵,就已經送出去了二百多條人命!

而此時的復漢軍,傷亡不過十餘人,這些人被複漢軍用擔架擡了下去,並沒有像清軍這般直接放置不管,或者更惡狠狠地補上一刀——他們在經過復漢軍專門配備的軍醫的治療下,有一部分人是還能活下來的。

而對於清軍來說,只要被鉛彈所擊中,那麼除了死就別無選擇了。他們的士氣原本就不夠高漲,如今再一看戰場實情,更是險些崩潰,在陣型中出了一些騷亂。

隨着清軍綠營士兵的士氣逐漸低落,這場仗很顯然都快打不下去了,就在此時,薛程也抓住了清軍士兵士氣低落的良機,大聲傳令。

“擲彈準備!”

擲彈營此時也從側面迂迴了過來,他們一個個身形健碩,一手舉着手榴彈,另一隻手拿着火摺子,火紅的軍衣穿在身上,如同一團烈日。

很快,隨着一聲令下,被點燃了手榴彈被扔了出來,狠狠砸進了對面不過七十步的清軍隊列裡,隨着一聲聲的巨大轟鳴聲,一團團血霧迸發出來,讓整個天地都爲之變色,清軍再也扛不住這份打擊,撒開腳丫子,迅速向着山後跑去。

不過僅僅只是一個多時辰,四千清軍幾乎被徹底打垮,山上剩餘的六千清軍無奈之下,也只好前來接應,反而被獨立炮團的火炮打得落花流水。

良久,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下,清軍終於重新回到了山上的防線,經過清查發現,經過剛剛一次戰鬥,清軍在山下至少丟下了八百多具屍體,另外還有三百多人消失不見了。

這是一個極爲恐怖的數字,因爲在近代戰爭之前,戰爭中傷亡率並沒有那麼高,更不用說在短短一個時辰內,去製造如此大的傷亡。可是在今天覆漢軍的手筆下,以燧發槍加手榴彈,再加雷式炮,讓清軍基本都要徹底崩盤了。

王宣望着山下幾乎完好無損的復漢軍,心裡一口老血快要噴出來,這場仗還怎麼打?當下也顧不得許多,便一連向着張昌恩發出了七封求援信,堪稱是字字泣血。

當然,在鄭廣國的安排下,只是攔截了張昌恩四封信件,剩餘的三封則在使者的帶領下,順利抵達了嶽州,當場面見了張昌恩。

張昌恩對這一局面自然不會感覺奇怪,若是王宣能守住,那反而會讓他感覺疑惑,不過這援兵,張昌恩卻是不想派出去。因爲在張昌恩看來,若是將來複漢軍兵臨城下,這一萬綠營可就是自己保命的底牌了。

可就在此時,董策率領的一團佔領長安和桃林的消息,也一起傳遞了過來,這一下子卻讓張昌恩有些心慌意亂,原因很簡單,若是一團繼續攻下去,那是有機會將嶽州的後路徹底封死,到時候恐怕就大事不妙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艱難唯一死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十九章 火炮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
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艱難唯一死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十九章 火炮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