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截教盛況,通天喜極而泣!
此次百家爭鳴結束,在大乘佛教出現,並且一瞬間整合爲三界第一大勢力之後,隨着而來的是截教跟大商也完成了謀取氣運,整體修爲提升的震撼。
一時間,三界各方目瞪口呆,同時也全都明白,東西相爭的大勢也算是因此而成型了。
未來三界爭鋒的主角,變成了大乘佛教跟截教大商之間。
三界各方勢力,也將圍繞着兩方開始相做出選擇!
當盂蘭盆會的請帖送到各方之後,頓時所有人全都明白,此次盂蘭盆會,又將是一場龍爭虎鬥,決定大勢。
而整個截教的實力整體提升,如來雖然凝重,不過倒也沒有太過擔憂。
截教實力一躍成爲三界第二勢力,一個準聖中期,三個準聖初期,三個大羅金仙,總共七人,但是實力卻如此之強,簡直歎爲觀止。
沒想到殷子煜如此謀劃,此次文運竟然讓大商謀劃了最大的好處,這傳道方式也是讓人驚歎。
對於法家的出世,以如此方式結束文運,也是讓人無語。
這次天道文運下降三界,三界各方爭奪此運,爲何會是心家贏,而不是法家?
論傳道,道家曲高和寡,而墨家跟儒家則是教人付出,楊家偏向於道家,卻過於激烈,跟儒家還有墨家一直在對轟。
而詩經則是以潤物細無聲之下傳道,卻不是以教人的方式,而是引動人性本真的方式。
這自然是傳播最快的,其中沒有任何的批判,而是單純的類似於闡述詩歌的方式,潛移默化改變人心。
而法家雖然最後的時候開啓列國爭霸新時代,淘汰百家,但是卻不會得到文運。
爲何?
這是玩不起了,動武了,掀桌子了,耍流氓了,靠酷法的行爲,怎麼能得到文運?
這些有些類似於封神時期,明明西岐已經毫無正義性了,但是依靠聖人託底強行推進。
故而,此次百家爭鳴時期的文運,算是由法家大興,開啓列國爭霸而結束。
對於殷子煜而言,自然心中有數,也不會太過計較,這個百家爭鳴時期,對於整個商截集團而言,這是一次集體提升實力的時期。
這個機會難得,若是沒有這個機會,哪怕再有十萬年,二十萬年,也無法提升到目前的修爲狀態。
這洪荒的修行模式跟其他世界不同,靠苦修,最後可能苦修的泯滅衆人矣。
而是看這個天道大勢,在天道大勢之中謀劃自己需要的。
這百家爭鳴就是一場風口,整個三界各方都會去爭奪這個風口,從太上降世開始到法家大興結束,此起彼伏間,但凡是贏得衆生認可越多的,氣運造化則越高!
這天道造化,得到一次便得無量機緣,如此龐大的世界,這機緣是有數的。
這種天道風口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出現的,這是天道爲西方東進鋪墊的一個風口。
這百家爭鳴基於人心,就如同前些年無數的人爭奪共享單車風口,最後賺錢的套現離場,整個市場也沒落了。
這個玩法基於巨大的人口,引動起來這個風潮,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然後瀟灑離去,深藏功與名。
從這個角度而言,殷子煜也並非是玩的套現離場,而是大勢如此,對方有龐大的天庭氣運託底,在不動武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做的完全以文化滲透的方式整合人族的。
那麼,在這種不可能的情況之下,套現離場完成給衆生的一線生機,也是最好的方式了。
至少大商還有心界,也是衆生在脫離法家的肉身枷鎖,儒家的心理枷鎖之後的一線生機之地。
整個百家爭鳴的鉅變之中,殷子煜也發現了,雖然跟前世的歷史有所區別,但是區別不大。
該出現的人還是會出現,只不過,這些人都是應運而生者。
至於說藍星的歷史,這是一比一復刻的縮小版。
要不要出現一個人,在於勢的需要,殷子煜需要一個符合人心的傳道方式,詩經則是最好的方式,搞得跟道德經一樣就會曲高和寡。
面對詩經這種傳道方式,其他各家無法複製,因爲儒家也好,墨家也好是教人付出,教人套上枷鎖的。
當本身之道註定的時候,也就無法如同詩經這般引動內心本真的方式契合衆人,凝聚衆生之心。
這個勢已是如此,那麼法則應運而生,至於叫什麼,無所謂,韓非,商鞅這些名字是契合勢的名字,聖人心中有感,則讓其應運而生,以嚴苛之法來解決衆生逐漸心思漸多而失控的問題。
出現一些必須要立刻解決的問題,需要解決問題,需要解決問題的人跟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便是法家的應運而生。
應運而生的核心是粗暴武力解決問題。
當出現問題,而沒有人能夠解決問題,天庭沒有足夠的氣運去解決這件事,這纔是大勢註定。
“哈哈哈哈,老子,元始,你們未曾想到今日吧,當初你們一心滅貧道道統,卻不想大道之下,一線生機,截教不但未滅,還能走到如今四個準聖冠絕三教!”
這一刻,通天內心是無法形容的激動。
對於這三界的鉅變,還有東西雙方的乘勢而起,被關在紫霄宮的通天,自然是能夠看到的。
雖然被關禁閉,但是不代表無法看到三界發生的事情,只不過卻不能指點弟子應該幹什麼。
其他聖人雖然不能再進入三界,但是卻可指點弟子,賜下靈寶,甚至是以分身下界方式謀劃,這些通天完全做不到。
只能是當一個看客,看着三界的演變,一切都無能爲力。
封神之後,通天看着殷子煜從容應對闡教謀劃東海,讓闡教分崩離析就震撼非常,又高興莫名。
看着人教禁法,殷子煜又謀劃人教根基,讓人教認輸。
這讓通天算是徹底鬆了一口氣,在沒有聖人的三界,殷子煜之謀,足矣從容應對!
看着多寶成爲大乘佛教教主,整合西方,氣運圓滿,這讓通天眉頭一皺,對於這個弟子也是有些陌生。
而這次謀劃三界文運,大商竟然成爲最大贏家,截教因爲跟大商氣運相連,最終自己的弟子全都得到了修爲的全面提升。
“封神劫中一線生機,竟換得截教重生。殷子煜功莫大焉!洪荒變局,雖吾亦未能預察。縱令貧道自爲之,亦難出其右。其謀出神入化,機通人心,變若風雲,不僅存續吾教傳承,更令截教躋身巔峰。今有四準聖,勢壓人教、闡教,此等成就,實乃天縱奇才也!”
此時,讓通天從封神的絕望,看到了無限的希望。
這種大起大落又大起的轉變,讓通天心中感慨而低笑出聲,笑聲中卻含着淚意。 當年萬仙來朝的截教凋零殆盡,拼着重傷與殷子煜合謀了沉船計劃,尋求截取一線生機。
如今看來,當初聽從殷子煜之謀是多麼的正確,如今再看封神,沉船的確是最英明的抉擇。
縱然自己被四聖揍的不輕,傷勢至今尚未復原。
此次文運,各方下場謀劃氣運,殷子煜以詩經聚人心,以科舉收氣運,硬生生在西方教與闡教的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將截教衰亡的命數撕得粉碎。
此時的通天唯有感嘆:“金靈已至準聖中期,雲霄居準聖初期久矣,進階中期想必不遠。龜靈、無當亦皆入準聖初期之境,瓊霄、碧霄、烏雲仙俱爲大羅金仙。今吾截教雖僅七人,然論實力已冠絕洪荒。吾見此盛景,唯有歎服,實乃吾教之幸也!”
通天的心潮稍平,不由的自語道:“盂蘭盆會將至,不知子煜何以應對。今三界大勢既定,多寶或於會中圖謀東方。未曾想吾之大弟子,竟率無數截教曾經弟子與金靈爲敵。若其勢壓東方,子煜當如何處之?”
通天目眺下界,神色微凝,感慨又無奈,誰能想到,如今的三界形勢,竟然是截教大弟子帶着曾經的一些弟子在跟截教爲敵。
此時的其他聖人,自然也是對此有議論跟謀劃,而盂蘭盆會則是開始了。
佛門廣發金柬,邀請三界仙神,於七月中元會於靈山雷音寺。
但凡洪荒有號者,皆在邀請之列。
此次盂蘭盆會,在百家爭鳴剛剛結束,三界各方全都明白,此舉既出其間波譎雲詭,耐人尋味。
而佛門對於此次盂蘭盆會,可謂是極盡其盛,遍請寰宇赫赫之神,誠三界未有之大觀。
如同殷子煜所料,大乘佛教出世,乃是耀武揚威,定未來之大勢。
萬年時間白駒過隙,而至七月中旬更是頃刻之間。
此次三界東西雙方皆因百家爭鳴而成勢,而大乘佛教也已經邀請了截教,整個盂蘭盆會的因果可謂是巨大。
如此巨大的因果,也必然會有大事發生,甚至是決定未來三界的格局。
故而所有被邀請的仙聖皆在整駕而行,俱往西牛賀洲靈山。
而靈山早就做了準備,整個佛門傾教而動,靈山之巔,幢幡林立,雷音寺內,比丘佛兵往來如織。
彌勒佛作爲未來佛,充任迎賓之首,立於寺外,而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王四大菩薩則在婆娑世界入口處恭迎。
首先自然是三界各方的小散仙陸續而至,雖修爲參差,然亦爲一方勢力。
須知在此時的三界,金仙則可統領一片仙域,大羅金仙乃是一方大仙域之主,只不過放到三界大勢力就不夠看了。
而整個洪荒大勢的競爭,跟這些小散仙也沒什麼關係。
而佛門則是欲結其心,故請柬遍達有名望之散修。
彌勒佛攜四大菩薩謙辭以迎,菩薩輪值導引入寺,散仙皆面露喜色,自然是深感佛門禮遇之隆。
大神一般都是最後到來,此次百家爭鳴時期的墨翟,孔丘等人全都來了。
他們都在此次百家爭鳴時期獲得功德,修爲一步登天。
縱然是如今在法家大興之時全都式微,也不妨礙已經套現了功德氣運。
首先一個到的大神則是鎮元子,帶着清風明月第一個趕到。
彌勒佛忙雙手合十:“阿彌陀佛,小僧拜見地仙之祖!”
鎮元子撫須笑道:“未來佛,何必多禮?”
“大仙請!”
鎮元子進入之後,很快四大菩薩親自帶領,引入婆娑世界論道之處。
不久之後,冥河老祖盤膝在業火紅蓮之上到來,十二品業火紅蓮托住漫天業力,身後阿修羅四王則是侍立其後。
這都是頂級大神,自然是鄭重對待。
很快西王母乘坐九鳳輦自崑崙來,九色斑瀾簇擁,金簪上崑崙玉髓熠熠生輝。
這些大神一一到來之後,隨後就是各方大勢力開始入場了。
忽聞天際仙樂繚繞,祥雲萬朵堆迭成橋,昊天上帝與瑤池大天尊駕乘九龍九鳳攆而至,率天庭三十六天將、七十二仙官浩蕩駕臨。
不管如何,昊天瑤池都是名義上的三界至高統治者,代表了天道掌控三界。
如來親自帶着羣佛迎接,恭敬至極。
天庭到來之後,人教,闡教衆人也隨後到來。
迎接的幾人見人闡兩教衆仙到來,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三人神色不大好看,畢竟當初被廣成子提着番天印追入輪迴的事可是人盡皆知。
彌勒佛自然是察覺此事,也明白當初三大仕被迫入輪迴的事,當即問道:“三位尊者可欲暫避否?“
觀世音菩薩則是淡淡說道:“無妨,此因果終須直面。“
文殊,普賢頷首,深以爲然。
不得不說,這三人之心境,可是非常的強。
很快,玄都大法師執混元拂塵,頭頂浮現天地玄幻玲瓏寶塔,頓時引起各方的震撼。
人教寶物是真的多,至寶就有數件之多,太極圖爲先天至寶,還有玲瓏塔,金剛鐲等後天至寶,而極品先天靈寶還有數件。
而闡教廣成子持番天印,戊己杏黃旗,也是讓各方散修嘆息,這便是大教底蘊。
看到前方的觀世音三人,頓時闡教衆人開始道心不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