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商定了悟空褻瀆道祖之事,接引依舊是憂慮:“老子道友,道祖意志與天道意志,我等當作何抉擇?”
老子看向兩人淡淡說道:“天道六聖,元始所維繫乃是天道正統,道友二人所維繫乃是西方教運,而貧道職責爲調和,我等只需遵守天道職責則無礙,無需思量天道意志與道祖意志!”
元始天尊頷首說道:“大兄所言甚是,我等聖人只需遵循天道職責,則無需擔憂其他!”
雖然這次紫霄宮之中,鴻鈞似乎是有了自己的立場想要扶持自己的童子。
但是對於幾個聖人而言,並不懼怕,因爲幾個聖人沒有越界,沒有越界的話就無需擔憂任何事。
女媧代表的是衆生造化,而通天代表的是衆生平等的踐行者,封神之事則是職責衝突。
別看從衆生眼裡元始天尊很過分,四聖圍毆一人也很過分,但是在天道眼裡,在鴻鈞眼裡並無越界。
衆生邏輯跟天道邏輯是不同的。
對待鴻鈞,只要四聖沒有職責越界,則不需要擔憂鴻鈞,鴻鈞是有天道約束。
接引頷首說道:“道友所言甚是,這悟空之事當如何安排?”
準提目光閃爍,率先開口:“對待悟空,此事萬不可讓他知曉其中嚴重性,也需要控制孫悟空接觸的任何人,不能讓其知曉道祖爲何人,儘量讓悟空忘記此事,依貧道之見,掩飾其推倒道祖神像之事,讓天庭以叛逃爲名對其展開討伐。如此一來,既能順應天庭威嚴所需,又可將此事在三界的影響控制在一定範圍,在讓其鬧天宮,如來將其鎮壓讓其稍微立下威名爲西遊準備,也可用這些威名沖淡推倒神像的事。”
自然是不能讓孫悟空知曉鴻鈞是誰,甚至這件事都需要讓孫悟空徹底忘記。
那麼需要讓孫悟空有更大的威名來替代這件事,如此一來這掀翻神像就成爲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沒錯,這就是轉移視線的做法,把這件事掩蓋,轉移,換一個看上去事大,實則事小的問題把這個看上事小,但是事大的問題掩蓋住。
老子微微點頭說道:“這猴子倒是福緣不淺,竟偷吃了兩顆壬水蟠桃。待天庭將其生擒之後,貧道將其放入八卦爐中煉製一番,如此一來,不僅可錘鍊他的肉身,更能幫其將壬水蟠桃煉化至肉身,兩顆壬水蟠桃,這龐大的靈氣積蓄在猴子身體之中是無法煉化的!”
準提聽聞,臉上泛起一絲苦笑,道:“如此安排倒也甚好。不過,待他被擒拿之後,貧道應該趁機將九轉金丹給悟空送去。”
接引面露疑惑,不禁問道:“師弟,既然悟空已然吃了兩顆壬水蟠桃,這等神物已足夠提升他的修爲,又何須再送九轉金丹?”
準提微微嘆息道:“師兄有所不知,若不如此,怎能讓悟空死心塌地記住貧道之恩?這猴子生性單純,卻又極爲重情重義,被擒拿之時,貧道給其金丹,則孫悟空必然感激涕零,縱然以後這比干在謀劃此事,悟空也難動搖。”
接引聽後,點頭讚道:“師弟考慮周全,此計甚妙。待到悟空被鎮壓之後,師弟送去丹藥,那悟空必然心念師弟,旁人再難動搖他對我西方的態度。縱然日後有人對悟空說些什麼,想來也無足輕重了。”
老子聽聞,亦頷首贊同:“就如此安排吧。此事關乎重大,還需各方配合得當,切不可出現差池,以免再生變故,勿要再給這比干謀劃機會!”
“善”
上清天中,祥光萬道,瑞彩千條。
殷子煜、金靈聖母、雲霄、宓妃、龜靈聖母、無當聖母幾人匆匆趕來,只見通天教主與女媧娘娘早已盤坐在雲牀之上,靜候衆人。
衆人一到,趕忙齊齊下拜,齊聲高呼:“拜見聖人,聖壽無疆!”
女媧娘娘目光流轉,看向殷子煜輕聲問道:“子煜,這悟空之事,可是與你有關?”
殷子煜微微沉吟,略微考量,這件事其實對於聖人不是啥秘密,只不過殷子煜做的乾淨,並且毫無破綻,承認倒也無妨。
“通天聖人,女媧娘娘,那悟空生性本就無知無畏。他雖做出這等事,但真正的責任並不在他,而是在於闡教的縱容與西方教的愚弄。此次紫霄宮再度開啓,實乃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才順勢而爲。想來孫悟空這一事,讓兩位聖人在紫霄宮爭取到了不少好處吧?”
通天教主聽後,頓時仰頭哈哈大笑:“好個子煜,當真大膽,竟然連道祖都敢算計,這可是天大的因果。不過好在道祖不會責怪於你。本來選定封神之人跟老子等人已經僵持,子煜此舉算是打破了此僵局,此次封神之人,已然不會由闡教隨意決定了。同時,老子也讓出部分天庭氣運給昊天掌管。”
通天教主的笑聲中,既有對殷子煜大膽行事的讚賞,也有震撼,震撼殷子煜的洞察跟果斷。
殷子煜聽後,神色頗爲滿意。
能爭取到這些好處,着實不枉自己在這量劫變幻的局勢中,如在刀尖上跳舞般冒險。
畢竟這樣的機會雖有,但又有誰敢去謀劃?
若是押錯寶,猜不透聖人與道祖的心思,洞悉不到其中的微妙局勢,那背上的因果可就難以承受了。
可以說,這種機會當真是稍縱即逝,千載難逢。
女媧娘娘心中好奇,不禁問道:“子煜,你究竟爲何敢做此事?”
殷子煜微微一笑,從容解釋道:“自巫妖以來,昊天與瑤池執掌天庭,卻門可羅雀,天庭威望日漸衰老。瑤姬私配凡人之事,更是淪爲三界醜聞,這無疑讓道祖面上無光,更是讓道祖權威有所不足。封神之後,人教與闡教掌控天庭,昊天與瑤池竟成了傀儡,這等情形,着實讓道祖難堪。說到底,這件事本就是那幾位聖人大膽妄爲。而晚輩主動給道祖送去一個機會,這個機會能讓道祖擁有隨時與四聖了結因果的契機。他們若想脫離這個大因果,就必然要讓出一些利益。”女媧聽後頓時驚訝萬分:“此謀,有些如同當初柳枝之謀類似,楊柳枝送到廣成子手中,廣成子則有了審判三大仕的機會,這也讓三大仕必須儘快叛逃!”
殷子煜點點頭:“娘娘所言甚是,畢竟道祖合道之後,聖人遵循天道意志,就不會懼怕道祖,這昊天瑤池乃是道祖之人,卻成如此模樣,實在太過了!”
通天教主聽後,不住地點頭稱是,讚歎道:“老子果然是了得,當機立斷,立刻讓出封神之人的選擇權與天庭氣運。如此一來,下次封神便公平多了。上次封神,天道直接指定姜子牙爲封神之人,還讓他拜入闡教,此乃是天道意志。此次重訂封神乃是合情合理,然而封神之人的選擇,若是天道意志強行選一人,則天庭秩序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
這件事看似平靜的了結,實則是影響甚大。
當初封神,封神之人乃是背生飛熊之象,天道直接讓其拜師到闡教,而封神之時所有的大神位都給了闡教。
畢竟天道鍾愛闡教,因爲元始天尊實則就是真正的天道代言人,闡教闡述天道意志,而何爲天道意志,還有更深一層的解釋。
從天道聖人的職權可以理解到,通天代表的是衆生平等,老子則是調節者,元始代表的是天道正統,女媧代表的是生靈造化,而接引準提則是代表西方。
天道自然是鍾愛闡教,封神量劫,封神之人全都給了闡教,那麼這次鴻鈞重訂封神,目的是奪取天道一切權柄,讓昊天瑤池掌權,則鴻鈞在天道的話語權就會增加。
那麼這次重訂封神,毫無疑問,必然是天道會指定闡教之人封神,從姜子牙申公豹全都送到闡教,而封神也是以元始天尊的名義敕封可以看出,必然是還出自闡教,這點不需要任何的疑問。
而孫悟空推倒鴻鈞神像,推倒的不單單是神像因果,還有天道讓出了權利,還有老子讓出了天庭的部分氣運,同時也等於讓出了未來的三界秩序的改變。
對於殷子煜而言,還有更隱形的東西,孫悟空推倒神像,給殷子煜未來證道帶來的機會,因爲這讓昊天瑤池掌權,等於是天道的大勢有缺,也就是鴻鈞能夠掌管部分天道權利,而不僅僅是天道代言人的身份。
等於是鐵板一塊的天道出現了縫隙,這纔是最重要的,但是這些東西,縱然是聖人都還沒有意識到。
不證道是不會發現的,唯有證道才能尋到這其中蘊含的莫大好處。
然而,這證道的距離如此遙遠,誰會想到這些。
女媧微微感慨道:“此次能成,當真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上次封神,規則尚不完善,諸多弊端顯露,才致使今日有六聖齊聚紫霄宮之景。這等機緣,也給了子煜可乘之機。當然,究其根源,也是他們選擇散掉石猴本源,一味愚弄石猴,才生出如此因果,帶來了這個契機。而子煜心思敏銳,洞悉了其中關鍵要點,行事果敢大膽,方能一舉功成。”
從昊天瑤池拜見通天開始,當真是一環扣一環,稍微一處差池都不可能完成這次謀劃。
通天教主深以爲然,眼中滿是讚賞之色,說道:“不錯,子煜對局勢的洞悉入微,以及行事的果斷決然,二者缺一不可。”
衆人聽聞,心中皆是感嘆,自封神開始,殷子煜太多的謀劃,都是歎爲觀止,甚至是不詳細的思考,都無法理解這其中的奧妙所在!
可以說,這件事算是在這波瀾壯闊的天地棋局中,無疑是落下了精妙的一子,不僅改變了當下的局勢,更爲未來的天地格局,帶來了新的變數與可能。
女媧娘娘眸光流轉,看向殷子煜,神色中透着幾分凝重,緩緩問道:“子煜,此次西遊,你當如何看待?”
此言一出,通天教主也不禁將目光投來,眼中滿是期許,欲看看殷子煜能從中洞悉出何等奧秘。
殷子煜神色嚴肅,微微沉吟後,語氣沉穩地說道:“如今三界之爭,實則可歸結爲東西之爭、秩序之爭,乃至混元之爭。因孫悟空之事,引得天地局勢大變,讓天道不得不讓出一些權柄,而這已然演變爲天道之中的本源之爭。”
通天教主微微一愣,眼中閃過一絲詫異,脫口而出:“哦,天道本源之爭?莫非,子煜你認爲道祖會參與爭奪天道本源?”
殷子煜神色篤定,緩緩點頭,道:“原本道祖並無機會染指,然而如今契機已然出現。天道會爭,諸位聖人也會爭,如此一來,我等下界衆人亦會被捲入其中,這便是此次西遊所帶來的量劫。”
殷子煜的聲音不大,卻如洪鐘般響徹在衆人心中,上清天中,氣氛瞬間凝重起來,衆人皆陷入沉思,彷彿已然感受到那即將撲面而來的風雲變幻。
此次三界局勢,原本人教闡教執掌三界秩序,而秩序來龍來自於天道青睞闡教。
而殷子煜跟截教雖然看上去氣勢正盛,實則不掌控任何三界秩序。
對於整個三界而言,假如人教闡教等同於大唐朝廷的話,那麼殷子煜跟截教加起來撐死了等於一方節度使。
首先,別的不說,單純是天道青睞就是一個無法逾越的天塹。
天道想要做什麼,降下本源隨便扶持一個人證道都沒有問題,而殷子煜這一路行來,依靠自身謀劃合情合理,若是異數的話,就算不直接天罰,也會出現一個絕世天驕。
如同王莽是異數,天道降下劉秀來滅之。
爲什麼如今殷子煜好好的,還能佔據一點優勢,原因在於殷子煜在天道的規則之內較量。
此次謀劃的重要性在於,殷子煜窺探到了道祖的處境,並且藉此機會給道祖送去了一把刀。
有了這一把刀,給這天道的天羅地網之中,撕開了一個豁免之地,平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