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殷子煜前來,一則是鎮元子在西遊路上,二則鎮元子是地仙之主。
鎮元子這個地仙之主,可不是地仙,天仙,玄仙,這個級別上的地仙,而是地仙界。
也就是說,地仙界散仙之首,說白了就是四大部洲散仙之首。
其他人不具備代表地仙界,鎮元子具備,鯤鵬只能影響北冥妖族,冥河有屬於自己的阿修羅界,西王母則是女仙之首,不過現在被瑤池取代。
鎮元子與世同君,地仙之首,這是道祖親封的,並且沒有被替代。
殷子煜前來五莊觀,最直接的目的,則是在五莊觀定下自己量劫要完成的目標,也就是向衆生傳遞自己的核心綱領。
並且在論道之中論證信仰可能要出現的問題,靈氣修煉跟信仰修煉的優劣性,讓三界各方產生思考。
而鎮元子的五莊觀是最重要的一環,並且闡述自己的核心綱領,引起鎮元子跟三界散仙的支持,因爲三界散仙代表了衆生態度。
三界的凡人雖然多,但是他們不具備代表衆生態度的權力。
而鎮元子的身份,有些類似於三界的意見領袖,故而才需要跟鎮元子論道,殷子煜知曉,自己若是來,則佛門必然派人來。
鎮元子原本量劫封神,但是悟空四人到來鎮元子要還因果開啓山門,鎮元子開啓山門殷子煜隨之到來,殷子煜到來則佛門不放心必然派人來。
這便是此次過程所在。
殷子煜見鎮元子與觀音皆皺眉沉思,當即說道:“大仙歷經太古、上古漫長歲月,對於太古之事想必清晰明瞭,還望大仙不吝賜教。”
鎮元子聽後不由的幽幽一嘆,目光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那遙遠的太古時代。
對於這樣的大神而言,太古的美好可謂是午夜夢迴都回不去的美好。
現在殷子煜談及此事,鎮元子頓時本心深受觸動。
鎮元子緩緩說道:“太古之時,渾沌氣息尚未完全消散,天地間先天靈氣極爲充沛。彼時的修士,可直接吸納這些濃郁的靈氣,用以淬鍊自身的肉身與元神,一心追求與道合真之境。在那樣的環境下,修士更容易感悟天地間的規則奧秘,甚至憑藉自身領悟自創修行體系,可謂是得天獨厚百花齊放。然而如今,時過境遷,先天靈氣已然不存,後天靈氣亦是匱乏不堪,如今之三界,遜之遠矣!”
觀音菩薩聽後,立刻接口道:“正是由於如今天地的這般景象,靈氣稀缺,而世間生靈卻日益增多。倘若三界衆生皆以靈氣修煉,那麼這有限的靈氣資源必將迅速枯竭,三界也會因之崩潰瓦解。唯有我西方所倡導的信仰之道,方能拯救三界,使三界不致因靈氣枯竭而走向毀滅。若不如此,三界必將陷入靈氣耗盡、最終崩滅的絕境。”
殷子煜聞言,淡淡地看向觀音,說道:“莫非菩薩不覺得,這信仰之道實則是飲鴆止渴之舉?”
觀音菩薩微微一笑,神色從容地迴應道:“道友此言,未免誇大其詞了。何以說是飲鴆止渴?這衆生日益增多,以福德定輪迴,衆生有願力可讓仙神無需再吸收天地靈氣,豈不是兩全其美?”
一旁的孫悟空看着三人你來我往地談論,只覺得如墜雲霧,一頭霧水。
孫悟空完全聽不懂這些高深的言論,卻又不甘心就此放棄,只能強行聽下去,直聽得抓耳撓腮,卻依舊一無所獲,心裡愈發焦躁。
但孫悟空生性好強,又不敢貿然發問,生怕一問就顯得自己無知,有失齊天大聖的威名。
就在這時,豬八戒晃晃悠悠地走進來,孫悟空彷彿看到了救星,立刻一把揪住他,急切地問道:“八戒,他們說什麼靈氣、信仰,還說拯救三界,到底是啥意思?”
豬八戒憨厚地撓撓頭,說道:“猴哥,依俺老豬看,或許說的是修煉方式吧。有的人靠吸收靈氣修煉,有的人則依靠信徒的供奉之力修煉,他們這是在爭論哪種修煉方式更好。”
孫悟空聽後,頓時恍然大悟,然後不假思索地插嘴道:“哎呀,何必爲了這點事兒爭論不休。俺老孫覺得,願意用靈氣修煉的就用靈氣,菩薩你能得信徒供奉,就用信仰修煉唄。幹嘛非得分得這麼明白?”
三人聽了孫悟空的話,不禁齊齊看向他,一時間都有些無語。
衆人所爭論的,乃是關乎三界未來走向的大勢,又豈是單純的修煉方式那麼簡單。
殷子煜聽後目光如炬地看向觀音菩薩,毫不留情地反駁道:“菩薩所言,看似有理,實則信仰修煉弊端重重,不堪細究。”
觀音聽後立刻說道:“道友可知,如今這三界天地,靈氣匱乏之象日益嚴峻。且看那山川大地,靈脈枯竭,莫說是先天靈氣,後天靈氣愈發稀薄。衆多生靈慾求修煉,卻因靈氣不足而舉步維艱。而信仰修煉之道,卻能另闢蹊徑,信衆以虔誠之心,向信仰對象供奉願力。這願力,能爲修行者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對於那些沒有洞天福地,難以獲取足夠靈氣修煉的生靈而言,信仰修煉無疑是一條希望之路。如今的洪荒已到了不可不變之時,莫非道友要阻礙這天道大勢,做着這逆天之人?”
不管如何,觀音都必須要強調信仰修煉的正確性,順應大勢拯救三界的道德至高點。
這論道,論的乃是這西遊的正確性,合理性,不可辯駁性,也就是大勢必須要辨明白。
更何況是在鎮元子這位三界散仙意見領袖面前來辨。
殷子煜聽後帶着深邃的目光說道:“菩薩所言的確是適應靈氣衰減的大勢,然而一旦信仰修煉席捲三界,演變下去則會出現一種局面。仙神高高在上,將凡人視作驅使奴僕,只需些許神通仙靈,便能引得凡人盲目崇拜,爲其供奉香火願力。”
“而凡人投機也將利用仙神,乃至是挾持仙神。一旦仙神未能滿足凡人私慾,或是在某些災劫中未能及時庇佑,凡人便會心生怨懟,甚至放棄信仰。如此相互利用、彼此挾持的關係,當真是拯救三界正途?”
殷子煜聲音在五莊觀大殿內迴盪,鎮元子微微皺眉,陷入沉思,不得不說殷子煜推演的有道理殷子煜看向鎮元子跟觀音菩薩,語調不疾不徐,卻似帶着絲絲鋒芒:“聽聞觀音菩薩於凡人之中威望極高,信仰之力強盛,無數善男信女皆對菩薩頂禮膜拜。不論是求姻緣順遂、求財帛滿鉢,還是求子嗣綿延,皆來虔誠參拜觀音菩薩。”
觀音則是說道:“正是,信仰之力可凝聚人心,使衆生有所寄託。如此,世間少了紛爭,多了祥和。當三界衆生皆走向信仰修煉之路,對靈氣的需求便會大幅減少,這便給了天地靈氣休養生息的機會。長此以往,天地間的靈氣或許會重新充盈起來,此乃拯救三界於靈氣枯竭困境的大勢所趨!”
不得不說,觀音說的很有道理,似乎的確是爲了拯救三界衆生,從此不再消耗靈氣,靈氣則會重新積累。
而殷子煜則是將目光投向鎮元子:“倘若未來三界真如菩薩所言,步入信仰修行之大勢,噶安穩鎮元大仙,屆時這萬壽山的靈脈靈氣漸趨不足,大仙可願意屈尊前往凡人衆生之處,顯露仙蹤神影,以求得凡人的信仰之力?”
此言一出,彷彿一道驚雷在五莊觀內炸響。
鎮元子神色微微一凝,眼神中閃過一抹思索。
觀音菩薩面色依舊慈悲祥和,然而那眼底深處,卻隱隱泛起一絲驚恐。
孫悟空則是瞪大了火眼金睛,來回打量着衆人,心中暗自琢磨着這其中的門道。
孫悟空撓了撓頭,不知道到底都在說什麼東西?
明明都是正常的說話,爲什麼自己一句都聽不懂。
一時間整個大殿內氣氛凝重,而三界各方此刻因爲五莊觀的這個論道,全都在思索,討論,這不單單是關乎個人,這乃是未來跟三界仙神息息相關的轉變,不得不對此討論。
聽殷子煜的詢問,鎮元子頓時眉頭一皺,臉上浮現出一抹凝重之色。
鎮元子乃先天神聖,自誕生便承載天地造化,於悠悠歲月中始終堅守自身跟腳的神聖性。
對於鎮元子而言,縱然信仰之道雖有其存在意義,但像這般爲了獲取信仰而刻意前往凡人之處顯露神通,與那些仙神爭奪信仰之力,實乃有失體統之舉。
可以說麪皮神聖都無法存在,簡直就是喪失逼格。
鎮元子畢竟誕生太古,所追求的,是順應天地大道,以自身感悟大道,而非以這種近乎諂媚的方式去迎合凡人,換取那所謂的信仰供奉。
鎮元子搖搖頭:“若是如此,貧道斷然不能去做,然萬壽山仙境乃是三界頂級洞天,這先天靈氣倒也足夠貧道與弟子修行!”
如今的三界除了這種大神所居的頂級仙山是沒有先天靈氣的,這便是當初爭奪三山的重要性所在。
偌大的三界,還有先天靈氣的地方,當真是屈指可數了,每一個都無比的重要,一旦末法到來,則可憑藉此仙山來抵抗末法。
雖然鎮元子說自己有仙山,不過卻也表現出對這個大勢的抵制。
現在鎮元子不想去抵擋大勢,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未來自己的仙山靈氣衰竭應該怎麼辦?
觀音菩薩聽聞殷子煜之言雖然緊張但是繼續娓娓闡述信仰修煉之道:“如今這三界靈氣,已非上古那般純淨充沛,愈發駁雜不堪。諸多修士欲直接吸納靈氣修煉,卻發現困難重重,靈氣入體非但難以轉化爲自身修爲,反而常引發諸多隱患。而今已經到了更替之時,如此纔有這大勢!”
“在此情形下,以凡人信仰、香火願力凝聚神格,方爲順應大勢之舉。凡人若懷有虔誠信仰,或是累積了無量功德,便可獲封神之機緣。一旦封神,便成爲神祇,能借由衆生的香火願力,豈不是對於衆生而言乃是新的上升通道?”
“而神祇受享香火願力,自當庇護一方生靈。如此一來,算是補全這三界輪迴。凡人對神祇心懷敬畏與信仰,通過積累功德,祈望受封神位,快速成神。而神祇則因香火願力的滋養,愈發強大,更有能力庇佑凡人,維護世間秩序。如此循環往復,三界方能安寧,這信仰修煉,實乃拯救三界的必然之路。”
殷子煜聽後淡淡一笑:“未必沒有其他的方式,新的修煉體系未必不可能,菩薩所言有些太過了!”
鎮元子聽後倒是眼前一亮,曾經推演的秘境體系,的確是讓人眼前一亮,未必不能替代此法。
觀音聽後頓時氣勢稍微被阻,當即說道:“道友推演之體系,似乎最多修煉玄仙!”
殷子煜聽後,早已醞釀好了反駁之言,闡述末法會發生的事。
“觀音菩薩力主信仰修煉之道,然而其中弊端可謂罄竹難書。其一,那香火神一途,其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不過是金仙級別而已。這對於追求無上大道、超脫輪迴的修行者而言,無疑是一條死衚衕。”
“其二,信仰一途看似風光,一旦信仰崩塌,那些依賴信徒香火願力維繫自身存在的神祇,便可能面臨隕落之危,完完全全受制於信徒。堂堂仙神,卻要將自身安危繫於凡人的一念之間,這是何等的可悲!”
“其三,信徒心中充斥着無盡的慾望,求名求利、求福求壽,這些世俗慾望在通過信仰傳遞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污染神祇的神性。長此以往,神性蒙塵,神祇墮落也只是時間問題。”
“其四,信仰之道普及三界之後,則必然出現香火之爭,爲了爭奪更多的信仰之力,神祇之間極易引發神戰。而每一場神戰,皆會產生無數因果糾葛,致使天道因果快速積累,最終將整個三界拖入萬劫不復之地。”
“其五,一旦選擇了接受信徒的香火願力,便需迴應他們的祈求。稍有差池,未能滿足信徒所願,那願力便會瞬間反噬。如此一來,神祇不但無法從信仰中獲益,反而會被這信仰之力所傷,可謂得不償失。”
殷子煜一口氣將信仰修煉的諸多弊端剖析得淋漓盡致,這都是末法而必然產生的問題,此時殷子煜以推演的方式說出來,頓時引起三界各方的議論紛紛。
看似到了如今,信仰之道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殷子煜所言的後果,卻也是極有可能發生,一時間,三界仙神的目光注視到五莊觀,無不在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