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世不解,雖然護軍使名爲護軍使,但是實際掌控的軍隊並沒有這個總司令所控制的部隊多,所以劉顯世那個時候還是偏向於這個總司令的位置的,但是有軍官向他解釋道,說:“護軍使直屬、央,警備司令卻屬於巡按使;將來要向、央或外省說話,警備司令須取得巡按使的同意,並由他承轉,大大不便。 www.vodtw.net而且也不利於日後特定時期內,對於一些權力的爭奪,無論到時候劉顯世需不需要聽從戴戡的命令,但是至少在名義,他還是戴戡的手下,所以如果一旦兩個人之間爆發了一些不可逆轉的事情的話,那麼肯定多數的旁觀者都會站到戴戡的一邊,因爲反對自己的司,這樣的人物,肯定是不討喜的。”
而且軍官們還對劉顯世說:“舍護軍使而警備司令,無異媳婦要受雙重婆婆的管轄。”這話雖然糙,但是道理卻是非常明確地,劉顯世明確了這兩個位置,也是全省警備總司令和護軍使的職權的同時,他也清楚的知道了戴戡對於他的用心,同時他更明白,現在如果他不做出什麼動作的話,或許在貴州其他黨、派人的眼,自己要被永遠的壓在戴戡之下,而後所謂的將貴州收入囊,獨攬貴州軍政大權,全都是一句空話,甚至是是一個屁,或許連屁都不如。
劉顯世決定,當機立斷,採取強硬態度以及閃電一般的果斷措施,在一夜的準備之後,也是戴戡請他家宴之後的第二天,他便直接的向全省發佈自己的職演說,同時表示自己任護軍使後,將要如何如何的作爲云云,並且與此同時,他還向北、京通電,感謝政、府對自己的信任云云,這一系列的作爲,也直接的等同於跳過了戴戡,從而接任了貴州護軍使的位置,以及同時他還能夠行使護軍使的權權力。
因爲一些關係,所以袁祖銘實際與劉顯世的關係並不怎麼好,而且劉顯世也認爲袁祖銘是一介武夫,不懂大義,容易動搖,所以他很快的將袁祖銘排除了,而剩下的一個,是王華了,而且相於袁祖銘,王華不但與他自身有着親屬關係,同時他還掌握了貴州的兵權,之袁祖銘所掌握的部隊更多,而且戰鬥力也更好,同時不單單如此,王華其實除了是劉顯世外甥的身份外他們之間還有已成親屬關係,那是王華同時還是劉顯世的侄女婿!
這可謂是親加親啊,而且王華這個人腦筋較空,處事圓滑,做事滴水不漏,而且在軍頗有爲威望,同時那,他因爲常年的帶兵剿匪,所以對於貴州內部的權力爭鬥,派系區分並沒有摻和進來,可謂是一個“白身”,而也正是因爲王華的“白身”,所以也使得他成爲了最理想的人選,如果一旦劉顯世能夠得到王華的幫助的話,那麼他奪取戴戡的兵權以及政、權,會變得容易很多。
當機立斷,劉顯世找到了王華,但是王華一開始的時候,卻不是非常的願意如此,一問這畢竟是一場政、治爭鬥,雖然王華是一名軍人,但是這不能表示他對於什麼叫做“政、治”沒有概念,其實王華的能力非常的強他,完全能夠真正的留在貴州的政治核心,成爲其的一員的,但是他卻沒有,反而帶兵在外,這能夠看的出他實際心裡是非常牴觸的,尤其是牴觸這樣的政、治漩渦。
這一次劉顯世找到他,他自然不能夠輕易的應允,因爲如果他是爲了要擠進政、治核心的話,那麼早在他步入仕途開始,他便如此做了,而之所以他沒有如此還不因爲他不想要摻和到其去,萬一一個不小心成了別人的替死鬼。
劉顯世這個人那,智慮短淺,處事遲怠,平時怠於職務,喜歡看小說、爲人寫點字、打麻將、打紙牌。但是這不表示劉顯世這個人不能夠做一些機謀,劉顯世故意的向戴戡表現的自己對於王華與他之間的聯繫完全不知情的樣子,而且還找了一個機會,將一本不知名作家的言情小說,送給了戴戡,戴戡見此,以爲劉顯世全然不知自己與王華之間的交際,所以他欣然的接受了那本小說,而且回去細心的品讀,當然了,劉顯世肯定不會白白的送給戴戡一本小說的,而且怎麼說那,劉顯世送給戴戡的小說其實也是殘本,至於爲什麼是殘本其實這件事那,與劉顯世之前的行爲有所關係,因爲這本小說的作者,在一九一二年在人稱“二二事件”的問題,遭到了屠殺,這本小說顯然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因爲作者已死,但是爲什麼劉顯世還要將這本小說送給戴戡,這還要從這本殘片小說,去尋找。
故事到這裡結束了,但是小說雖然結束了,可是劉顯世的用心已經非常明確了,這是一個圈套,或者說,這是一個精神圈套,至於爲什麼這麼說,想來大家必然的能夠從小說看得清楚明白,不然的話,劉顯世也不會從衆多的小說,單單挑選出這樣一本來作爲禮物送給戴戡了。
不過顯然的戴戡陷入到了這個圈套,而沒有能夠正確的分析局勢,他自以爲得到了王華的支持,或者說,王華已經按照他的理想的狀態而改變了,而且他也想方設法的將袁祖銘從貴州暫時調離了,他以爲僅僅憑藉劉顯世現在所擁有的部下,本根不能夠與自己相爭鬥,但是他萬沒想到,在自己享受着小說的同時,劉顯世的幾步棋,已經將他逼入了一個困境當去!
兩派之間的爭鬥由戰鬥轉入暗殺,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民國元年,民國元年十二月,時任軍政府東路巡按使的何麟書“奉令”討伐“自、治社,何麟書這一舉動,證明了那個時候的“憲政派”暫時性的取得了貴州的部分兵權,不然的話,他們也不會如此的對“自、治社”進行這樣毀滅性的行爲了,不過雖然何麟書等人謀劃完備,且又由何麟書親自掛帥,但是當他的部隊與“自、治社”的隊伍在銅仁,正式接火之後,何麟書發現自己這一次的勝利的可能,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
自、治社之席正銘率軍與何麟書在銅仁激戰七日,將何麟書部幾度圍困,在何麟書敗局將定的時候,幸被滇軍所救,但是何麟書請求滇軍將領幫助其“剿滅”席正銘部以及自、治社控制下的所有軍隊的時候,卻被滇軍將領拒絕,其理由是滇軍救援何麟書部完全是爲了國家軍隊建設考慮,他們不能夠眼看着國內的部隊,因爲一些所謂的“大事”而相互間消耗各自的力量,因爲貴州與雲南相同,地理位置特殊,所以他們不能夠因爲貴州的局勢發生改變,同時在外晦不明的情況下,消耗貴州的軍事力量。
但是之所以拒接何麟書的請求還是因爲滇軍畢竟是雲南的軍隊,而且這一次何麟書部與席正銘部的交鋒也是因爲貴州內部內政的問題所引發的,而滇軍如果過度的介入的話,那麼將會在政、治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滇軍在救援過何麟書部後,便不能夠在參與到兩派之間的政、治鬥爭之,當然了,滇軍也不可能因爲他人的鬥爭,從而從根本消耗自身的實力。
憲政派因爲何麟書的戰敗,從而使得其在貴州的政、治舞臺,失去了往日的色彩,雖然在貴州內,尚有一定的決策權,但是之前好不容易千方百計才得來的部分權利,白白的交還到了自、治社的手。這樣的局勢下,雖然憲政派沒有此一蹶不振,但是其在貴州的影響力,發生了質的改變,而且如果能夠給自、治社足夠的時間的話,那麼憲政派或許真的退出歷史舞臺了。
耆老會的衆人,在思想頗爲老舊,趨於保守,主張“黔人治黔”和“保境安民”,抵制民國其它勢力及思想染指貴州,奉行地方保護主義。此前,何麟書在銅仁被困時,孫先生曾派代表二人前往調解。兩代表調解未果,赴貴陽途,在凱里爐山被害,而至於到底是什麼將這兩位不辭辛勞,前來調解的要、員棄屍荒野卻不得而知,成了所謂的“無頭公案”。
何麟書從此即背“瓜田李下”之嫌。民國政、府基於貴州“耆老會”所持政治態度,主觀臆斷貴州“舊派”有害兩代表之動機。當然了,這是不準確的,但是基於一些早已存在的的事實,所以他們這樣看待老舊派的問題,也無不可。
雖然耆老會的人,年齡偏大,但是他們其實體力包括身體素質並沒有什麼問題,之所以稱之爲老,還是因爲他們的思想,有一些跟不,但是處理一些當地的事務,恐怕那些自治黨以及憲政派的人,未必會他們處理的出色,而且也絕不能說,一定的能夠他們更能夠造福一方。
所以即便是自治黨掌權,在一些事務,還是交由耆老會人去自行處理的,而之所以會有後來的二二事件,實際是因爲但是自治黨的一項決策出現了錯誤,那是他們保留了耆老會與憲政派的名頭,這也等同於承認他們還是合法的存在,當然了,當時自治黨的想法應該是希望兩家 之間能夠相互掣肘,相互制約,相互吞併,從而不斷地消磨兩家的實力,到最後讓他們來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而後再由自治黨,將他們一舉收拾掉,做到一箭雙鵰。
想法是好的,而且這也不乏爲是一個最爲適當的方式畢竟無論是耆老會還是憲政派,只要保留了他們的名頭,也表示承認了他們的合法權利,那麼既然合法的情況下,沒有任何的理由能夠讓自治黨一口將他們吞併,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事態並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期所發展。
耆老會、憲政派兩者之間非但沒有相互的制約,兩家掣肘,反而他們貌離神合,表面做出一副老死不相往來,而且時不時的與對方該發生一些衝突的局面,但是實際,他們在暗地裡卻是相互之間不斷地溝通,儘可能的將兩家的政、見形成一致,而後進而由政、見的“不謀而合”進一步形成兩家兵合一處將打一家的局面,當然了,這一切都是在私底下完成的。表面的兩者,還是老死不相往來的。
雖然沒有哪一位帝王願意承認,但是卸磨殺驢是不爭的事實,畢竟能夠與之一同“開國”的人物,都是能力超然之輩,這羣人能夠幫助自己開國,自然也有能力再一次將自己從現在的位置拉下來,而且因爲他們在“開國”的時候,功勳卓越,所以必然手掌有重權,而且一旦“開國”成功的話娿,那麼對於這些功臣肯定要大肆的獎勵,由此一來,他們所掌握的權利跟大了, 對於掌權者的威脅,也更大了,所以在成功之後,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打壓他們,甚至是殺死他們,是作爲“帝王”常常不得不去做的事,因爲要穩定大局,保證大局不會出現變動,所以必須要這麼做!
唐繼堯下手的第一個目標,是貴州新軍第一標的二、三營駐南廠,唐繼堯命令滇軍在毫無因由的情況下,突然地包圍了駐南廠,而後由唐繼堯親自下達作戰命令,滇軍接到命令後,對其的黔軍展開了瘋狂的攻擊,黔軍因爲兵力少,而且還是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所以根本無力抵抗早已做好了一切軍隊的滇軍士兵,黔軍死傷慘重。
滇軍攻擊其間,黔軍新軍有部分人展開了突圍,但是很可惜,雖然他們悍不畏死,但是卻沒有成功,最終黔軍此一部被全部殲滅。另外要說的是,當滇軍攻擊的時候,有七、八百新軍未做抵抗,希望能夠得到活命的機會,可是卻也被押往螺絲山下,被接到了唐繼堯格殺令的滇軍,用機槍全部殘殺了。
南京督軍府內,馮國璋看着剛剛送來的戰報,不由得感覺到了頭痛,現在護國軍的進軍趨勢,實在是凜然感到頭痛,雖然這麼多天以來護國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進兵趨勢,可是畢竟護國軍一直佔有峰,這對於北洋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段祺瑞一次也親自趕赴京城,與袁世凱會晤,可是收效甚微……而且馮國璋還聽說,袁世凱竟然還有調兵前往川、湘加大對護國軍鎮、壓的趨勢,看着地圖日益退卻的北洋軍,馮國璋的心裡真是不知道應該焦急還是應當苦笑了,曹錕是個干將不錯,而且護國軍的根基本不穩但是誰能想到,到現在居然會鬧成如此的局勢?
馮國璋有心與曹錕通電,希望能夠從他的嘴裡得到一些確切的消息,但是奈何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較尷尬,這樣的事情如果傳出去,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最終只好作罷。其實馮國璋這樣的尷尬位置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當時他能夠確切的表明自己的立場的話,或許袁世凱早收手了,但是誰想到, 這或許是他的一念之仁才導致瞭如今的局面吧。
“慰亭,雖然你我同出北洋,同時有對於這個國家奉獻過自己的力量,咱們兩個人可以說的是生死之交了,聽我一句吧,此放下你個稱帝的夢想,一切還都有改變的餘地,要不然大勢所趨,怕到時我也無法控制手下的部隊了。你知道,我老了,雖然現在名義我是金陵軍的統帥,可是實際的權利還都掌握在我帳下那些驍將的手裡啊,現在他們不敢亂動是因爲我,同時也是對於你的威望有着忌憚,有其加現在曹錕的八萬軍隊縱深一百餘公里的戰線部署,可是一旦曹錕戰敗,亦或者是再有什麼人加入到護國軍,到那個時候,他們爲了各自的前程,怕是要架空我這個統帥,然後……慰亭,要是在年輕一些,或許我還能夠幫到你,但是現在……哎,懸崖勒馬吧。”“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蔡鍔的護國軍現在已經佔領了湘地的半壁江山,如果再不能控制他們的進兵速度的話,我看用不了多久,咱們也都該回老家抱孩子去了。”曹錕看着被自己強行撤回來的吳佩孚,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到最後,只好選擇樣的話,作爲開端……
其實吳佩孚此時也是不知道應該說什麼纔好,畢竟他的一個混成旅!